【篇一:江西的春节作文】
在我的家乡里,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在每个节日的背后,都藏着一个美丽的故事。春节就是其中的一个。春节是我国比较热闹,比较盛大的一个传统节日,我们一般称它为“过年”。
关于“年”,有一个有趣的传说。传说“年”是民间的凶兽,非常凶猛,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它就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为了赶走凶兽“年”,人们便穿上红色的衣服,在自己的房子的`门上贴上大红色的对联,还在屋外放鞭炮,敲锣打鼓,“年”兽果然不敢上岸了,人们便过着幸福的生活。
因此,以后每逢春节,人们总是要穿红衣服,放鞭炮,敲锣打鼓,贴红对联,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在我的家乡,“春节”的庆祝活动从前一年的比较后一夜“除夕”一直持续到新一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结束。
守岁达旦,喜帖春联,敲锣打鼓,送旧迎新的活动非常热闹。春节是我国比较热闹的节日,也是我喜欢的节日。可以说,春节是中国比较热闹,比较隆重的传统节日。
【篇二:春节记事的作文】
春节,历代以来都是中国各种传统节日之首,诗人们咏唱节日之时,先想到的就是春节了。其次才是重阳节,端午节等。正如王安石所说“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因为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很长,而且中国上下都过春节。所以,春节也是有着各种各样的过法。
我们天天称呼这个节日为过年,那么,“年”是什么呢?在古人眼中,年可不是什么“快乐,美好的事物”,而是一个可怕,邪恶的化身。它就是怪物“年”。它象征着霉运,厄运,会为人带来灾厄。而一年之末,同时也是一年之首,人们也要赶走这个“倒霉蛋”了。
春节一开始,人们对霉运的驱赶就开始了。孩子已经开始吃糖,买东西了,而大人们也开始买好,准备好除夕夜的一切了。这还不是重点呢!这只是一个序曲而已。大多数地区的`春节,都是从腊月开始,在正月十五时结束。而且大多分为这几个部分,以除夕为分界线,有除夕前,除夕和除夕后。
现在,是重头戏了——除夕!大家可能会想:这重头戏就只有一天,岂不是虎头蛇尾吗?那你可大错特错,虽然除夕只有一天时间,但内容可丰富多彩了。光是“走流程”就多极了。早上,不管是谁,都要洗澡,换新衣。要干嘛呢?是的,“年”被“赶”走了。当然,也有地区开始办庙会了。到了晚上,也就是除夕夜,人们有的吃汤圆,有的吃饺子,还有的吃面。是的,这就是吃货的最爱了——年夜饭。并且晚上,烟花闪耀着,爆竹齐鸣,好不热闹!
除夕后,小孩忙的不亦乐乎——红包来了!人们开始休息,买鱼,渐渐恢复以往的样子。
春节,如此热闹,不愧是中国传统节日之首!
【篇三:话题作文:杂感于多样】
高三话题作文:杂感于多样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三话题作文:杂感于多样,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世界的多元化必然导致解答的不性。感谢这不性吧:正因为此,我们才有可能展开联想的翅膀,腾飞于这丰富多彩、变幻无常的天地间。
凡是棋坛的高手下棋,都是不拘泥于棋谱,随心所欲的摆布,酣畅淋漓地拼杀,为了胜利,出手变幻无穷。棋手的境界,成了多样化的解答的诠释。
试问:世上有哪两局棋是一模一样的呢?
二
有了多样,才有了比较。各种各样的方法罗列于我们的面前,是为了给我们挑选。别出心裁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更好地解决问题,才是我们的动机之本。
曹冲称象,不用称杆而用船;高斯算数列,不计算而是“凑数”……不排斥传统方法的可行性,但更无法否认新路的妙处。
泱泱历史之海,荡出了多少个另辟蹊径?
三
但是种种解题之道,决非浮于事物表面,一目了然。你得动用思想,探寻奥秘。即便是“妙手偶得之”,也得有量变的积累。启动联想的发动机,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发散,迁移,你才能由衷地赞叹:“这个世界本来很精彩!”
四
我们中国人,似乎有墨守陈规的传统。一就是一,二就是二,1+1永远是2,守规矩成了人们眼中的美德。
“雪化了就是春天”,判错,因为标准答案是“水”。
“临危不惧”,判错,因为标准答案是“视死如归”……
血红的大叉,停手吧,你们可知道,你们在缠绕着怎样鲜灵的魂魄啊!
否认答案的多样性,就是否认世界,否认生活,否认真实。
不愿看到未来的中国,成为小脚般的畸形。
五
可喜的是,中国也有推陈出新的传统。早在几千年前,《战国策》中就对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陈旧思想进行尖锐的讽刺。
因之,有了商君。
后来,有龚自珍高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现如今,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的可不是苏联的老路。
六
新时代在召唤,丰富多彩本来就是这个世纪的主题,我们可得跟上思维的列车,叫地球震惊于这个五彩综纷的新国度。
我又在想:这大概就是西部大开发时不易建一条公路的原因了吧?有了路网,有了选择,才会腾飞!
你又选择哪条路?
【篇四:观“汉服文化展”有感】
离开学还有一天的时间,利用这个寒假的最后一天,我参观了中国湿地博物馆。
做为2018新春的开年展览——汉服文化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为此妈妈特意把我精心装扮了一番,花裙子搭配黑皮靴,活脱脱的一个小公主,难道是让我和汉服比美吗?
当我走上三楼专题展厅,瞬间被这个古色古香的氛围所感染,四周的橱窗里陈列着古代各种各样的汉服和配饰,在朱红底色映衬下显得格外雍容华贵。从“衣冠之初”、“秦汉雅韵”、“魏晋风度”、“唐韵华章”、“两宋清流”、“大明风范”这六个朝代的展品中能够感受到古人精巧的手工和独到的匠心,也感慨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我身上的衣服怎么能和汉服相提并论呢,现在我们的衣服都是服装厂成批成批生产出来的,无法和古人一针一线相比。驻足在精巧典雅的发簪和步摇前,让我开始羡慕古人生活的如此精致,想象着自己带上它们后一定会美到极致。
从三楼到一楼,墙面上悬挂着100多个镜框,展陈了有关汉服典故的文学和图片,一张张看下去,让我进一步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它背后的传统礼仪民俗。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如于衣冠,达于博远!”这一次真是不虚此行!
【篇五:不一般的三月】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三月还有许多不一般的日子,3月5日学雷锋日,3月8日妇女节,3月12日植树节,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3月22日世界水日,3月最后一个星期一,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等等。
雷锋爱憎分明、言行一致、公而忘私、奋不顾身、艰苦奋斗、助人为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崇高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今天同样需要我们发扬光大。3月5日,我们学校同学去敬老院看望老人们,带去了全校师生的问候,以实际行动向雷锋学习。学习雷锋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认真上课,遵守纪律,履行“八礼八好”这些都是学雷锋的具体表现。
环境保护已经引起全中国人的关注。保护环境,植树造林成为人们的共识。造林护林,促进国土绿化,改善生态环境,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我国古代就有清明时节插柳植树的传统。
近些年来,我国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已经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正在召开的全国政协、人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象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植树造林就是美化环境,控制污染的重要手段。我们既要种树,又要护绿,让我们投身大自然的怀抱,让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
不一般的三月,充满希望和活力,让我们用心开心做好自己,拥抱春天,感受美好。
谢谢大家!
【篇六:做仁恕少年】
做为一名小学生首先要懂得仁恕,做到仁恕,仁是要有仁爱之心,恕是要做宽恕之人。
仁爱是什么?仁爱是默默无私的奉献、不求索取的高尚品格,是关爱困苦的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一次我从电视上看到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奶奶在马路上不慎摔倒了,周围有很多人都围过来,可却没有一个人伸出援助之手,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他们都没有仁爱之心吗?他们宁愿在一旁听着老奶奶痛苦的呻吟声,也不愿伸出援助之手。
没有播种下仁爱的种子就见不到仁爱的行为。我们小学生应该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到仁爱,在学校主动搀扶摔倒的同学,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用我们那颗炽热的仁爱之心感染身边的人吧!
我们不仅要做到仁爱还要做到宽恕。宽恕他人的同时也宽恕了自己,不要让自己总是停留在怨恨别人的事情中,只有宽恕了别人、理解了别人才能从怨恨中走出来。当我们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想一想自己的不足,找到事情的根源并从中化解问题,便会觉得无比的舒畅,我们要怀着一颗宽恕之心面对事情。我们应该从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做起。当和别人发生矛盾时,双方各自退让一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不足,试着理解别人,做一个宽恕之人。
仁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个和谐的社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我们要有宽恕、仁爱之心,做宽恕、仁爱之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仁恕的品质,用自己的仁恕之心照亮世界吧!
【篇七:遇上碎片化生活】
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碎片化。如果在以前你问一个人他这一天干了什么,他也许会回答,上午看报纸,下午看电视,晚上睡觉,中间还有吃饭,上厕所。但如果你现在再问一个人他这一天的生活做了哪些事,就会听到一段很长的回答,人在一天里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了。
就拿阅读来举例吧!以前,阅读就是把一本书从头至尾的看一遍,等到把这本书全部看完以后才重新选择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然后再进行阅读。但是现在,我们的阅读已经成为了碎片化阅读。每天,我们都会在微博、微信等渠道浏览到许多不同的信息,学到不同的知识,但这些文章不再是长篇大论,大多都是一些短小的文章。我们,就在这些文章中接受来自社会的消息。其实,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是有害的。恰恰因为其文章大多数都是十分短的,所以有许多知识是不可能在只有几十或几百字中讲透的,所以这些文章中的多数都是偏颇显浅的。而且,因为这种文章短,所以就可以读许多,这便会给你一种“我懂得很多”的错误的自信,当你与真正精通这方面知识的人讨论这方面的知识时,你便会发现自己其实懂得并不多。并且,因为文章讲的东西并不多,给你留下的印象也不深,你或许很快就会忘记它。如果连记住这个文章的时间也不久,那么就更加不会有思考了,没有思考的阅读是没有意义的。
虽然碎片化阅读有着它不好的一面,但事物总是两面性的,有不好,但也有优点。在阅读的广泛性上,碎片化阅读比传统的纸质阅读要强不少。毕竟,纸质书上的内容在书的主题确定之后便不会再改变了,但碎片化阅读不一样,你如感兴趣就可以多读些,你如不感兴趣就可以忽视不看。还有一点也是碎片化阅读的优势,带着手机你就可以随时随地的看,而纸质书携带起来就十分麻烦,像一些薄的书还好,要是都是像词典一样的书,那一定十分麻烦。其实,把碎片化阅读的优点与传统阅读结合起来,先在碎片化的信息中找到自己喜爱的,在去买一本这方面的书籍,也就不会在遇到知识不深入的问题了。
遇上碎片化的生活有好处,也有坏处,我们要把握住碎片化生活所提供的好的条件,远离其不好的一面,这样碎片化的生活也就成为一个好的生活方式了。
【篇八:我喜欢的传统节日】
我喜欢端午节,因为端午节的时候可以吃到包子、粽子等许多好吃的;我也喜欢清明节,清明节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扫墓,悼念已故的亲人;我还喜欢七夕节,因为七夕有着美丽的传说……但是要问我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什么?那当然是春节了!
今年春节,我是回老家跟爷爷奶奶一起过的。吃过团圆饭,全家人就到院子里放鞭炮了,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更是充满了期待、兴奋,还有一丝丝胆怯。
当叔叔准备燃放时,我和姐姐连忙堵住耳朵,只听“砰“——砰砰——”的巨响,哇,好美呀!礼花喷射出了一团团火花射向天空,火花向四面绽开,五颜六色,有的洒向地面,有的升上天空,有的刚好炸开就像仙女散花一般,把村子照得亮如白昼一样,真是漂亮极了!观看着美丽的礼花,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为什么每年过年都要燃放鞭炮呢?我急忙跑去问爸爸,爸爸告诉我才明白,原来这也有一个传说。
据说,古代有一种怪物,叫“年”,他只在每年过年的时候出现,村子里的人很害怕“年”,所以每次过年人人都躲在家里不敢出来。又一年,“年”又到人间来作恶,以为老人站在“年”的面前——“呀!”我一下子打断爸爸的话,说:“爸爸,那位老人不怕吗?”爸爸说:“别急,别急,你听我慢慢说。”原来老人拿起一根燃烧着的火棍放在地上,可是熊熊燃烧的火还是没有赶走“年”。这时,一个小孩子拿着一根竹杆扔在火里,竹杆被火一烧立刻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年”听见这响声吓得逃跑了。村里的人们都很开心,但是又担心万一下一年它又来到人间怎么吗办呢?于是人们每次春节都要放鞭炮。
听着听着,我有些入迷了,忽然“砰”的一声,我吓得大叫——“年”来啦!这时我发现哥哥在我后面笑,原来是哥哥捣鬼在我后面放鞭炮。我追着哥哥喊道:“站住!别跑!”哥哥却做着鬼脸说:“来抓我呀!”于是,我和哥哥追逐打闹,院子里充斥着我们的欢笑声,借着烟花的微光,我看到大人们脸上都洋溢着一脸的幸福和甜蜜,这就是家的味道吧!
就这样,春节在清脆响亮的鞭炮声中,在漂亮的礼花和快乐的欢笑声中过完了,春节带给我许多乐趣,也让我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春节真有意思!
【篇九:岁月沉淀的味道】
天刚破晓,天边泛起微微的鱼肚白,四周仍是一片朦胧,如同笼罩了银灰色的轻纱。昏黄黯淡的灯光隐约从桥头那边荡漾开来,热腾腾的雾气朝天空冲出一柱白雾。四周仍是静谧的,可我知道,外公已经早早地开铺去了。
外公有一门祖传手艺——拉肠粉,每天天刚亮,他就早早地到桥头的肠粉铺忙活了。这种薄滑软爽的米粉,须由青石打造的石磨,才能磨出均匀细腻的米浆。再准备好各种配料,就等乡亲们过来品尝了。
小时候,我总喜欢待在外公店里,看他忙里忙外地招待客人。外公的手艺娴熟得很:首先,在盘子里洒一层油,用刷子涂均匀,然后拿勺子往里倒上一瓢米浆,洒上盐和一些细碎的葱花,倒上配料,再推进炉子里,不一会,便香飘四溢。这时拿出盘子,薄薄的一层粉膜,只见光彩剔亮,软软的却有弹性。倒上一点纯粹的花生油,早已令人垂涎三尺,含于口里,入口即软,香酥味从舌尖传出。我就爱这股味道,不只因为它的美味和诱人,更因为那拉肠粉里有外公的味道。
外公的味道,是最娴熟的手艺,最质朴的气息,是最辛勤的汗水,亦包含着外公最淳朴的心。
“一份蛋肠!”——“好咧!”
“一份肉肠!”——“来啰!”
此起彼落的应和,形成一曲最美的桥头对唱曲。
每天干完活,外公的脸庞总被蒸气薰得发白,却也遮不住他脸上的黝黑,汗珠挂在鬓角上,肩上的毛巾总变成湿巾。
儿时的我,看到这样勤劳的外公,总是不甚明白,他为什么要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或许,人们也只是惊讶于一个70岁的老人为何还如此卖力地拉肠粉。
后来,我才了解,一份拉肠里,不仅展现着外公的勤劳执着,更承载着外公那一段独特的光阴故事。
80年代的香港,相比大陆,确实让人怀想联翩。即便现在漫步在香港老街,仍可一睹昔日的繁华。那时候,外公和太公在香港经营一间餐饮店,外公的手艺可以说是深得太公的真传。在这样的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中,外公更是爱上了这古老的风味,也很为自己的手艺而自豪。
香港回归后,退休的外公和外婆本可安享天伦之乐,但他们回到家乡却盘下了桥头那间十来方的小铺。我知道,外公的执念是源于对这门传统手艺的热爱,是源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外公常笑着对我说:“你吃到的不仅是普通的肠粉,还有80年代香港的独特风味哦!”在外公的笑容里,我分明感受到的是憨厚中蕴含的那股执着劲儿,那是外公青春的记忆,是历经时光沧桑后的沉淀,是经历人生百味的淳朴!
一碟拉肠,一代人;一段时光,一份情!它是岁月陪伴的守候,是时光沉淀的芬芳,更是多年不变的——外公的味道!
【篇十:传统文化的反思】
作为华夏子民,我们的经济发展受到众人瞩目的同时,而中华优秀的文化却在悄然流逝,我们该喜还是该忧?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后中国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门的打开确实带来了各路的先进思想,活跃和激荡了国人的观念。也正是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新旧文化的矛盾、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比较,这些问题与变化都不可避免的涌来。许多人不会握毛笔,不懂茶文化,没见过八仙桌,这些传统文化正离中国人越来越远,它已经成为了沉痛的事实。
虽然传统文化不尽是好的,难免有一些糟粕,但其精华是远远超过流毒的,不然中国文明怎么会在古老的历史长河中熠熠闪光?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蕴涵着中国文化的悠久传统却是被当做了工具,对其只是唯物求功而忽视了其本身的价值。功利的衡量标准必将带来精神生活的贫瘠。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领域带来了一系列变革。单单拿电视来说,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而这种便利在总体上是推进了文化,还是损害了文化呢?在书籍阅读的时代中,文字只是我们进入优秀文化的媒介,我们在文字中徜徉与思考。而在电子设备日普遍的今天,文化与知识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人们不再需要进行思考与理解,电视上的一类节目甚至忌讳思考,因为这会影响观看。在电视上的一切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文化不同程度的转变成娱乐,而这样,原本意义上的文化却也荡然无存了。
不可否认,在娱乐至上的环境中,各种严肃的文化精神都不被严肃地看待,这无可声辩地表明,文化在渐渐衰退。不仅如此,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也岌岌可危。面对外来的文化,中国文化似乎也被人们丢弃在遗忘的角落,外国文化有其特色与优点无可厚非,但可怕的是国人的崇洋媚外心理。大学语文不及格无所谓,但英语过不了四级却拿不到毕业证书,制度的畸形也反映出流传千古的文化越来越不被重视。
面对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保持其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在原来的基础上使其更多样化,是多种文化交相融合,而不仅追求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