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高中游记作文】
秋高气爽的“十一”黄金周,是外出游玩的好时光。假期中间,我们几家人也相约来到了开封,游览充满艺术风韵和民间色彩的清明上河园。
听导游讲,清明上河园景区是根据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建设的,重现了近1000年前北宋时期的生活场景。进入清园,真有一种穿越历史的感觉,我们一下子仿佛回到了大宋王朝,体验到了当时的繁华:有玩杂耍的、有卖吹饼的、有推独轮车的、有背柴火的`,这一群人在看抛绣球、那一群人在看杨志卖刀、也有人在耍猴卖糖人、还有人在看科举考试……一个个精彩的片段,一幕幕生动地场景,把游人的思绪又拉回到了大宋王朝,真有一种“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感觉……
最精彩的要数斗鸡了。斗鸡的竞技馆里人声鼎沸、摩肩接踵,大家都把脖子伸得长长的,想目睹“鸡选手”的风采。比赛开始,上场的分别是“4号选手”和“5号选手”,只见它们都非常壮实,两条腿又粗又壮,脖子很长,脖子的羽毛都“炸”了起来,它们扑棱着宽大有力的翅膀,圆圆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紧盯着对方。它们弯着腰,不停地旋转着,有力的脚爪在地上刨起尘土,用坚硬锋利的尖嘴不停地试探着去啄对方,寻找最佳的进攻机会。突然,一阵锣声响起,两只鸡都摆开“格斗”的架势,高高跃起,啄向对方的脖颈……,铜锣声越来越急,两位选手也斗得越来越猛,它们互不示弱。围观的游人看得如痴如醉,一声锣响,比赛结束,“5号选手”战胜了“4号选手”,只见它使劲地抖动着翅膀,伸着脖子,绕着场地转了一圈,仿佛是一名凯旋的士兵,赢得了游客热烈的掌声……
开封的小吃那可是天下闻名。且不说中午,我们为了吃小笼包排队排得好苦,晚上我们来到西司小吃一条街,依然是人头攒动,空气中弥漫小商贩的叫卖声和着诱人的香味:牛肉面、烤全羊、鸡血汤、炒凉粉、烧海鲜……,真是应有尽有,我们一行12个人,各取所需,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这次开封之行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让我在了解宋朝历史文化的同时,也玩得开心吃得舒服。
【篇二:墙的故事】
我曾是千家万户中平凡的一堵墙,如今早已千疮百孔,有时看到脚下一株株拼命钻出的绿意,我也会回首过往的云烟。
我是什么时候被建成的,怎么建成的,好像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只是作为一堵再平凡不过的白垩墙为一户人家围城一个小院落,伴着它们花开花落,看着老人的孩子成家立业,看着老人抱到孙子时那绽开的笑颜,看着小孩一天天长大……
那时候院子里还是有一棵龙眼树的,它就长在我面前。无聊时也会跟它感慨一下时光的流逝。它可比我受欢迎多了。每至金秋时节,那枝上沉甸甸的龙眼可吸引了不少人。屋里的妇人空闲时就把梯子扶到树下,剪下一大串一大串饱满的龙眼,小孩就在下面捧着盆子接,清亮的眸子里透露出不加掩饰的兴奋。
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屋里墙上的日历撕下一页又一页。不知道多少个秋天到来又转身离去,我再也没见过摘龙眼的幸福景象。
他们说,龙眼树长得太靠谱了。确实,它越长越粗壮,我的身体早已承受不住那重量,墙体裂开了一道道深浅不一的沟壑。出于安全方面的忧患,他们只好将砍了。之后的日日夜夜,我看着那一截树桩都不禁惆怅,是我阻碍了你的生长吗?
后来,老人进了医院,再后来,他的儿女孙孩们为他办了葬礼,伴着奔丧的铜锣声,仿佛又过了很久,这户人家已经搬到了别处住。这里渐渐荒芜,杂草丛生的院落里空荡荡的,屋里也是空荡荡的。
我不知道我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一堵墙,但我真的挺难过的,也许这种难过最终也会成为麻木吧,毕竟我也只是一堵墙。
【篇三:在甜蜜中成长】
小时,在乡下的小路上总会出现几个卖麦芽糖的小贩,敲着一面小铜锣,吆喝着……
每当我听到“咚。咚”的铜锣声,我定会牵着爷爷的手,嘴里冲小贩喊着:“等等,等等我。”在门口一条泥泞的小路上向路口奔跑着。往往这时,爷爷总会一路小跑地眼着我:“慢点儿,小心滑倒。”这时的我哪里听得进去啊?一撒手,直接就站在了小败面前喘着气:“我,我要买糖。”爷爷也一路气喘叫吁地赶了过来,付了钱摸着我的头:“下次走慢点,万一磕着怎么办?”
我一心盯着糖贩手中的小锤孑和一大块躺在箱子里的麦芽糖。看着,看着,我忍不住舔了舔嘴唇。盯着糖败用锤子在一大块糖上轻敲了几下。那大块的糖一下碎成了好几块小的糖块。我捧着那几块不起眼的糖块,仔细看,黄色的糖块上有点白色的粉末,闻着就觉得甜。
爷爷看着我吃,眼中流露出一种关爱。而那时的我正顾着把敲碎的小糖块往嘴中塞。舌头一碰到那糖,一种甜味便从舌尖传遍全身。他抚着我的头微微一笑,我抬头看了看他也咧开了嘴,笑了起来。
现在想起来,似乎仍有一种甜在齿间环绕。那滋味,我永远忘不了。只是,现在再吃,甜的不仅仅是嘴,心中也有蜜汁溢出来。
渐渐长大的我上学了,极少有机会再回乡下。但这次回去,我又收获了一种甜蜜。
坐在家门口,我吹着风,摘着菜。突然一阵扑鼻的香气钻入了我的鼻子,我下意识地跟着这香气寻到了源头。一见,原来是爷爷。他把刚从玉米地摘来的一新鲜玉米、剥皮、洗净、放在土灶中烤。我正欲上前阻止,他却伸手挡住我:“别动。”没多久,我又闻到了刚才的那股香气,我闭上眼,陶醉其中,任由香气托举着到了玉米前,一口咬了上去。“嗯——”我满足玉米香,满足的哼了一声。
我走到土灶前,让爷爷到一边休息。他擦了擦头上的汗:“孙子长大了,知道干活了。”我只是笑笑,不说话。
我拿起烤好的玉米和他吃了起来。咬上去,金黄的玉米粒很有韧劲,甜丝丝的。那甜味,淡淡的。过了许久,它任在我的口中回荡。他看着我笑,眼睛眯成一条缝。不知怎的,我心里甜甜的。
我知道我长大了,但我是在甜蜜中长大的。麦芽糖的甜,烤玉米的甜,还有爷爷的一笑,心里的甜。
【篇四: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
“当,当,当”耳边又萦绕起了熟悉的铜锣声,我的思绪飘着,进了一段泛黄的记忆里。
小时候,我家门前时常响起“当当当”的铜锣声。每当听见这铜锣声,我便会跑出来,也不管身上有无零钱——我知道,卖糖画的来啦。我并不只是想买糖画,我只是想听听那铜锣声,小时候觉得最好听的莫过于卖糖画人手里“当当”不绝的铜锣了。
“当,当当,当……”每每这时,卖糖人都会一手提着铜锣,一手作着糖画。食指与中指夹锣棍,其余三指勾着铜锣,指头一紧,便会发出一声清脆响亮的“当---”。技艺稍高些的,便能够一手作画,一手敲铜锣,声音还那么有节奏:“当,当当,当,当当”不知情的人还以为在开露天音乐会呢。
“当---当”上了年纪的卖糖人敲出的的铜锣声往往迟缓,短促,少有“当——”的连音,因而大部分铜锣声显得沉稳,像是大提琴的低音“当——当——”,这声音犹如卖糖人,仿佛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沉稳,踏实。
只见卖糖人边敲锣,边在小锅中化好糖,再从小锅中舀出一勺糖浆,轻快地做了个蛇身。紧接着又在身上弯弯曲折地涂了一条长线,一看,呵!老人家原来是在做龙身子!“当——当”伴随着有节奏的铜锣声,老人家又添了一个眼睛两个角和龙须子。“当当当——”像是提醒围观的人戏的高潮部分就要到了,老人家拿起一把薄薄小刀,用两指按住,轻轻地往前一推,就把龙铲起来了!
每每这时,在急促的“当当---当---当当”的铜锣声中,围观的孩子一片欢呼,又蹦又跳,仿佛那龙已在腾飞。那兴奋,那快乐,至今难以忘记。
时光荏苒,我们在长大,记忆在远去,“当当当——”的声音更多的是在记忆深处了。我好想放飞自己,回到童年,就像英子盼望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样,我也迫不及待想穿越时空隧道,再听一次“当当当---”的铜锣声,这样,童年就又会重临于我心头。
“当,当,当”铜锣声仿佛又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