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以吃苦为话题的优秀作文】
我有一个吃苦耐劳的妈妈。妈妈在医院的工作很忙。爸爸常年在外地。妈妈她又要上班,又要照顾我,很辛苦!
记得有一次,晚上10点多了,我突然发起了高烧,我妈把我们的衣服穿好,就用她那瘦弱的身子背起了我。那时是冬天,外面下着很大很大的'雪,妈妈就一脚深、一脚浅地把我背到了医院,医生说我要吊一晚上的水。晚上,我妈妈一会给我敷敷冷毛巾,一会措摸我的额头,我说:“妈,你去睡一会吧!”妈妈说:“我不累,不用睡”。过了一会,我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我从睡梦中醒来,看见妈妈还守在床边,眼睛里布满了红红的血丝。我知道她肯定一夜没睡……经过妈妈的精心照料,我的病没几天就好了。
还有一个秋天,流感暴发了!妈妈当时在急诊科,天天都要加班。有一天晚上11点了,妈妈还没回来,我把衣脱了,钻进被子里,在等待妈妈回来的时候睡着了。第二天早上,我醒了,我刷好牙以后,从冰箱拿了一个鸡蛋,正准备自己煎一个鸡蛋吃,却看见了妈妈留的纸条,上面写着:“浒浒,早饭烧好了,要签字的都签了,“扁担”的“扁”字写错了,改一下,吃完饭就去上学,走前,要吃桌子上的板蓝根哦!”中午放学,奶奶对我说:“你妈昨晚12点才回来,帮你检查了作业,做好早饭后,又去加班了”。
我喜欢我这个吃苦耐劳的妈妈。
【篇二:假期泰山游记作文】
假期妈妈准备带我去爬泰山。一转眼登泰山的日子就到了。我们计划凌晨1点左右爬泰山。我们为什么要夜爬呢?因为晚上凉爽,空气清新。
我以为夜爬泰山的人会很少,但是当我们坐大巴车来到中天门脚下时,看到这里有很多人,我们所有人都一起往上爬,我们准备手电筒,照亮着前进的路。家长们走了不到一半就累了,我和小伙伴却兴致勃勃的往上爬,好长时间,家长们才起来继续走。唉!真是缺乏锻炼啊!
大概过了一个多小时,我们就走到了十八盘,听说那里有1600多个台阶,很陡,非常难爬,因为是晚上,我们看不到它的.陡,所以我们一直往上爬,一边数一边走,当走过十八盘是,家长们说我们一口气上了100个台阶,最后数完是1813个,当时我们并不觉得累,反而还很开心!
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山顶,我们大汗淋漓,当我站在山顶上,看到泰山的风景时,真有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啊,当时下着蒙蒙细雨,还起了雾,虽然我们没有看到日出,但我们并不后悔爬上了泰山。
我们在山顶照了一会儿相,准备下山。下山时,我看见几个老爷爷,用扁担挑着100多斤的东西往山上走,你们知道他要送到哪儿去吗?他要送到山顶的饭店,每天上下山4次,只有微薄的收入,他们是多么的辛苦呀!
我和妈妈下山时很累,所以用了各式各样的下山方法:有时倒着下,有时横着下,有时还平着下……有的人选择坐索道下来,但我们没有坐,因为我们要好好欣赏这沿途美丽的风景。
唉!以前不是有句俗语:上山容易,下山难,这才让我感受到下山为什么难了,大概过了3个小时,我们终于到了山脚下,我们坐大巴车回到了宾馆。
今天真是个难忘的一天啊!
【篇三:四川担担面】
家乡的小吃有很多很多,我却对担担面情有独钟。之所以叫担担面还是有原因的:担担面是一位叫陈包包的小贩在1841年始创的。最初他是用扁担挑着两个桶在街上边走边喊着∶“卖面了!好吃的面啊!快来买!”这时便会有人拿着自家的碗上前来买面。挑着的这两个桶可不是一般的桶,它们是用铁做的,一个可以煮面;另一个可以装调料。久而久之,大家都认识了这个人,因为这面是用扁担挑着卖的,所以大家给这面取了个好听的名字——担担面。
担担面色、香、味俱全。用上等小麦做的面条,再加上一勺香喷喷的调料和几片小白菜,看着就让我流口水。小时候每当街上有卖担担面的人,我都会缠着妈妈给我买几碗饱饱口福。
做好的担担面就像一件工艺品,色黄、味香、爽口劲道,红灿灿的小辣椒更是让人胃口大开,不禁多吃几口。
如今的担担面已经不再用扁担挑着卖了,而是有专门的店面卖。虽然照样能吃到面,但是却没有了小时候的那道风景和买面时的乐趣了。现在的我来到了城市,城市里卖担担面的少之又少,也失去了以往的味道。
可就算如此,我仍旧怀念那担担面的香味、那种独一无二的味道,是什么味道呢?哦!我知道了,这是家乡的味道。
【篇四:扁担上的人生】
“扁担宽,扁担圆,扁担长……”,小时候,我总是趴在爷爷温暖厚实的背上自言自语地念这首绕口令。在我的记忆中,爷爷总是跟扁担脱不了关系。每到丰收时节,长长的扁担横跨在他结实的肩上,两头悬挂着两箩筐金黄的稻谷。清明过后,扁担两头悬挂的是圆润的青梅。田间地头,村口山上,随处都可看见爷爷用扁担劳作的身影。小时候我常常追问他:“爷爷,您为什么这么喜欢扁担呢?”爷爷总会笑着说:“丫头,因为这扁担,正直刚硬又富有韧性,千斤重压后它依然挺拔。扁担虽然很短,却承载人生的份量和精神,我们做人就要像扁担一样坚强有韧性有所担当。”我对这些话似懂非懂,直到今年……
那次带着疑问回老家看望爷爷,我问他“您说人生是像茶还是像酒呢?”他摸了一把胡须乐呵呵地说:“都不是,人生就像一根扁担。”他用手指着正在挑稻谷的李大叔,又说:“你看,人生就像扁担,生活的支点永远都在我们肩上,人生的任务和压力就像稻谷,我们自己要根据两个筐子的轻重来调整扁担落肩的地方。我们做人也要像扁担一样,笑对重压又保持刚硬,要敢于自主自强,不要依赖别人。孙女啊,这回你懂了吗?”是啊,生活本来就是要靠自己,只有自己才是人生的船长。
我还记得郑板桥说过的一句话: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是好汉。我们生而为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主体,遇到困难时首先要自己想办法,而不是盲目地向外寻求帮助,否则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依赖别人的恶习,一个人就会逐渐丧失主动思考的能力。譬如在学习中,我们总会在“数学函数”上碰到困难或者是“物理电压”那一章节阻碍重重,于是在后面的相关练习中我们就会云里雾里的。有些同学第一时间不是自己思考,而是求助他人,我并不反对求助他人,但求助他人的基础是自己独立思考而不得其解。没有经过自己思考就直接来的答案,得来全不费功夫,又会有多深的理解和印象呢?所以,我们做事情首先是靠自己。
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让这洪钟巨响响彻云霄,响在黄河畔,响在长江边,响在每一个龙的传人的胸间。
【篇五: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人间。”一听到这首诗,就会想到屈原,就会想到端午节。这个节日就是因为屈原投江而死,为了纪念他而成立的。而我们家乡,有这样的端午节习俗。
最重要的,当然是包粽子。当清明节时,就有包粽子的提前准备――做咸鸭蛋。首先,我和外公到农田里去找黄泥巴。外公看中了一块好地方,叫上我一起用锄头和铲子来挖。挖好了,便放在拿来的篮子里。外公一个大扁担,我一个小扁担,篮子里放着黄泥巴,高兴地回了家。在我们挖黄泥巴时,外婆已经将拿来的鸭蛋洗干净,拿出来一个铁盆。我们回来后,外婆就将泥巴里放点水,放入盐,搅和搅和,又将鸭蛋放入特制的咸泥巴滚啊滚,每个地方都沾上了点咸泥巴。又拿来一个瓷罐,将全是泥巴的鸭蛋,放入,封住。大功告成!
接下来是腌猪肉,这个比咸鸭蛋简单多了。胶浆,酱油等材料准备好放入盆中,将猪肉放入封住就好了。最后我与外婆去池塘边摘芦苇叶。外婆说,要选那种绿的长的,再收集一些短的。我们将这些芦苇叶拿回家,外婆将它们串在一起,放在高架上晒。等到包粽子要用时,就只要放在水里煮了,放在水盆里面就行了。好了,现在就是万事俱备,静等端午。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端午节那天到了。我和外婆拿来新鲜的糯米放入水中,又将芦苇叶煮煮,放入清水里,从盆里拿出猪肉,陶瓷罐里拿出咸鸭蛋,找来许多质量非常好的棉线;开始包粽子啦!我当然是不会包的,只能先看外婆包。只见外婆将粽子叶卷啊卷,卷成一个锥形放入糯米,又将粗的那头放入咸鸭蛋或猪肉,再拿一片粽叶,将它封口,用棉线用力绑起来,一个粽子就完成了。我也装模作样地学起了做粽子,做着做着……嗯,这是怎么做的来着?又转过去看外婆,哦,原来是这样子做的。经过我的一番努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终于做出了一个“四不像”。不过,还是蛮有成就感的。
接着,外婆将包好的粽子。放入灶台的锅中,倒入水,蒸。过了好长时间,外婆拿出一个又有猪肉,又有蛋黄的粽子放到我手上,说:“这是个蛋黄咸肉粽。”哦?我将信将疑的拿了起来,拉开棉线,掀开粽叶,闻了闻,真香!我狠狠的咬了一口,嗯,好吃;怪不得别人在端午节的时候总要让外婆去包粽子,原来她包着粽子,这么好吃。蛋黄咸咸的,非常的好吃,猪肉嫩嫩的,也非常的好吃。我不禁连吃三个。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习俗,包粽子。
【篇六:我与语言文字】
“扁担宽,板凳长,扁担想绑在板凳上……”一首首的绕口令萦绕在耳边,久久挥之不去。中华民族的语言是那么优美,一个个的文字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组成美丽的篇章。
中华文化渊远流长,语言文字更是其中最耀眼的花朵。做为华夏儿女,我们更是从小接触那美丽、独特、有趣的语言文字。记得刚上小学,刚刚认识拼音,老师便给我们讲了仓颉创字的故事,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字也随着时间改变,从甲古文到现在的楷书,文字语言也在不停的演变着,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还只会简单文字的我,便对阅读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因为识字不多,便只能读童话,有时父母也会抽出时间给我读故事。我每次都会被故事所吸引,其中也包括许多古代文字,如“北” 最开始是两个人背靠着背站着的样子样就是指两个人背靠背面朝相反的方向,最初是背后,后面的意思随着时间变化变成了“北”的意思; 又比如说“日”原来是一个圆圈后来慢慢演变成现在的样子。也许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到了四、五年级,随着认识的字越来越多,我便开始了与语言文字一起的旅行。各种短篇小说集、名人故事、名著赏识……甚至于高科技、新闻等我都通过文字去了解和认识,也从中体会到了文字的奥秘。一个字都有多种读音,多种解释,多种情感,例如一个简单的“行”字都有“Xing”和“Hang”两种读音,所表达的意思也不相同;又如藏”有“Zang”和”Cang”两种读音,西藏(Zang)是地名,捉迷藏(Cang)则指的是一种游戏……细细品味,便会体会到不同的情感,这也许就是文字的神奇之处吧。
广泛阅读的我开始了解历史,到了初中以后,我便不知不觉的被中国的历史所吸引,还有一些侦探小说等。在书本上我总能从其中的语言文字中了解很多,体会当时人的心情,从中感悟一些事件。福尔摩斯的情节更是起伏不定,每当我读到坏人在行凶时,便会有些紧张与愤恨,同情那些被伤害的人,当真相浮出水面时,我会紧张,同时也很好奇。读这些书时我总怀着激动的心情,因为语言文字使故事变得精彩绝伦。曼妙的文字让我感到轻松愉悦;悲痛的语言让我为此感到焦虑。一个字,一句话都有可能改变一切,这就是文字的伟大。
文字是神奇、伟大还很有魅力的,所以做为华夏儿女,我们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乱使用成语,拼词造字。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遨游于汉字王国,体会语言文字的精髓。
【篇七:文化大礼堂】
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因为,我和其他同学会一同前往湖头村的文化大礼堂,这为我的暑假又添上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早上8点,我们跟着带队老师来到了湖头大操场边上的大楼里。想不到,小小的房间里竟然装载着湖头历史渊久的文化!村长给我们讲了许多关于历史的事迹,我们听得目不转睛、出神入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长辈们用过的东西了,有盐罐、鱼篓、小儿站桶、扁担、扁柱、饭篮……盐罐用来装盐,鱼篓用来抓鱼,小儿站桶用来放小孩,扁担用来挑东西。这些祖辈们留下的东西,又使我们想起了以前的艰苦生活……
村长讲完以后,我们又去参观了文物馆、书法馆、诗歌馆和图书馆。文物馆里都是以前祖辈们留下的东西,有风车、蓑衣、龙头还有以前的书和杂志。书法馆是专门写书法的,里面还有个爷爷正在写书法,他下笔铿锵有力,写出来的字不亚于书法家。我们的小小书法家——陈若欣也上去大胆的试一试,爷爷不断纠正了她的缺点,看来她的书法又增进了一步。诗歌馆是一个创造诗歌的圣地,里面有许多村民、委员创造的诗歌,有湖头西湖、游湖头、西湖……每一句都让人陶醉,流连忘返。接下来是图书馆,里面全是关于抗战、古代文学、历代伟人的书——果然是老人家爱看的类型。
参观完后,我们就排着整齐的队伍下楼了,老师叫我们站在文化大礼堂前面排好队伍,拍了个集体照作为这次旅行的纪念。接着就可以回家了,家长们都陆续来接自己的孩子,我也自己走回了家。
这次旅行我一定会记在心中滴!
【篇八:时代在进步】
“时代在变化”很多中年人都会这么说,我觉得他们说的是对的,时代的确在发生变化。
今天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了这样的一幅漫画:爷爷挑着扁担,大汗淋漓的走在路上,扁担又重,压得肩膀又疼,太阳晒得人寸步难行。到了爸爸那个年代有了汽车、卡车,东西往车上一装,开着车不仅不用晒太阳还可以吹空调和听歌,而且速度也很多,轻轻松松就到了目的地。而到了儿子那个年代有了电脑,再也不用那么麻烦去赶集了。爸爸用车;爷爷用扁担;儿子用电脑,方便了大家。
时代在变化,爷爷那个时代,挑扁担耗力又耗资为什么呢?爷爷挑的筋疲力尽,假如爷爷卖的是鱼是水果怎么办呢?鱼晒死了,水果不新鲜,还会坏,这不是耗力又耗资吗?
爸爸开车走,说起来是比爷爷轻松的多了,但现在也假如爸爸也卖鱼和水果呢?的确不晒太阳鱼不会死,水果也不会坏,但不管如何爸爸开车也是要时间的,而且炎热的天气会使人们变得焦躁不安,然后买卖双方,难免会发生一些口角,那时鱼也卖不出去,事后就不鲜了。
而儿子假如也卖鱼、水果,那就新鲜多了,网上下了单我再去捕鱼、摘水果,又新鲜又好。
时代在进步,各种地方都在让生活品质提高变好,原本很麻烦的事变的很简单一下子就能解决,让人们感受到方便和喜悦。
【篇九:那一次,我真伤心】
在三年前的寒假,也是过年的时候,那次我们回了老家,很开心的准备过年。
没想到发生了一件事,使全家都很伤心,是我心头过不去的一道坎。
当过年的时候,我们整个大家庭都在老家,所有人都很开心,再过几个小时就是新年了。但我们那时候不知道,再过几天就会有一件事让我们从高兴到哭泣。
这天晚上,奶奶在门外的藤椅上坐着,我走过去和奶奶聊天。奶奶跟我说了很多爸爸小时候的事情:
奶奶说,爸爸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天天去别人家菜地里偷吃的,有时候被抓到还会被打;有时候去看别人家的拖拉机,还上去摸了方向盘,被车主打了一巴掌,就悄悄的回来了。
奶奶还说,爸爸小时候放牛的时候,有一头牛掉河里头被冲走了,被爷爷知道后拿起扁担就去打他,爸爸看见爷爷就跑,中间有一条狗挡道,爷爷打狗一下子就把扁担给打断了,可见爷爷当时有多生气。爸爸去大平山躲到晚上,听见野兽在叫唤就悄悄的跑回家里的干枯草堆后睡了一觉,早上没被发现就又偷跑了出去,爷爷又出去找他了,过了几天后才解决了此事。
奶奶还给我讲了很多故事,爸爸小时候让人很不省心。到了晚上快睡觉的时候才不讲了,又进屋看了会电视。爸妈都在外面,得很晚才回家,我就去睡觉了,奶奶对我笑了一下,说等他们回来再睡。
……,……
我就先去睡了。到半夜的时候妈妈使劲的叫我起床,还说了一句令我此生永远也忘不了的话,奶奶走了。我突然回想起奶奶昨晚的话,那一晚的笑,直到最后,奶奶心里满满的还都是她的孩子。我十分伤心。当时大人几乎都走了,就剩妈妈和堂兄几个了。我们站在门口大哭,后来说是因为奶奶心脏病突发导致的。我们就默默的站在门口流泪。
这一刻,不仅是我最伤心的时候,还是全家人最伤心的时刻。
【篇十:麦芽糖的味道】
当嘴巴吃的东西太多了,味道便早已泯然,唯有那份甜,弥漫于心,久飘不散。
小时候,家住在巷弄里,傍晚时分,时常会听到“叮叮当当”的一阵敲打,富有节奏,由远到近,我总会像兔子一样握着钱撒开腿向这个声音跑去。只见一个老头已经放下了肩上的扁担,“恭候”我的到来,“麦麦(温州土话),又来买糖吃?”我害羞地点点头,递给他那皱巴巴,有些汗湿的五块钱,老头接过去,打开盖在扁担上的布,拿出一个陶罐,还“乎乎”地冒着热气,只见老头用两根竹签朝陶罐里一扯,扯出一股黄澄澄的麦芽糖浆,糖浆在两根竹签之间牵来扯去,次数多了,那黄色的外表下渐渐显露出丝丝银线,一张一驰,来来复复,一股浓浓的苕香味便慢慢散开来,在老头的微笑下接过缠着麦芽糖的竹签,连忙往嘴里一塞,余有的热气与糖的甜绵混为一体充溢齿颊,轻轻一咬,糖与牙之间便拉出了糖丝来,吸吮,将糖丝吸进嘴中,“太美味了!”忍不住惊叹。嘴里咬着一根糖棍,手里提着一袋糖块,身后一抹暖阳,儿时的幸福不过如此。甜而浓的味道荡漾于心房,这是麦芽糖的味道,这是童年的味道,这是温州文化的味道。
现在,麦芽糖如同一个绝迹物件,消失在高楼耸立的城市中。前几天,走在街上的我又看到了那个受洗的儿时挚爱——麦芽糖。只不过他不在那竹质扁担下了,而是在一个个包装精美的礼盒之中,心中顿时翻起阵阵苦涩之感。但还是上前问道:“老板,这怎么卖?”“二十块!”“有麦芽棍糖吗?”“棍糖?呵,早没了,就现在这机器糖还想缠起来!”心中百感交集,买了一盒子糖,剥开,放入嘴中,一种发腻的甜味充溢舌尖,一咬,发现硬邦邦的,再也没有糖丝与牙齿的纠缠。嘴中的糖还是甜味,只不过变了,这不再是手工麦芽糖的味道,而是机器的;这不再是纯真童年的味道,而是岁月的;这不再是传统文化的味道,而是科技的。
我不知道人民日益增长的经济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我不知道科技的壮大是否应该取代传统文化工艺,我不知道一去不返的时光是否能永记于我心。
但愿吧,但愿那份淳朴的麦芽糖的味道能出现在我嘴中,但愿那童真的童年时光的味道再现于脑海,但愿温州传统文化的味道重新返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