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相关作文

【篇一:军训日记我战胜了自己】

“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放下手中厚厚的书本,抛开眼前喧嚣的都市,静思未来的初中生活。流年似水,小学的六年在懵懵懂懂中一去不复返,初中生活正大踏步地向我们走来。

初中生活会是一个五彩斑澜的调色板吗?它有激情飞扬的烈烈红色,正如军训场上迎风飘扬的红旗,映照着同学们挥汗如雨的面庞和笔直挺拔的身姿,用祖辈的精神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它有青春勃发的青翠绿色,正如校园里那颗颗小树沐浴着春风,面朝着阳光自由生长,而我们也在老师们雨露般的滋润下,在同学们清风般的鼓励下勤奋努力、力争上游;它有收获季节的`闪闪金色,正如一座座沉甸甸的奖杯,盛载着汗水、泪水,也盛载着荣誉和梦想。我期待着,终有一天我也能和小伙伴们一起团结协作,一起站在奖台上去收获那一抹耀眼的金色……

初中生活会是一段新奇、未知的探险旅程吗?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心学……这一个个新课目对我来说充满了新奇和诱惑。物理将带领我们探索万有引力的世界;化学会展现物质的特性和变化规律;历史如一部战车载着我们穿越时空,重返硝烟迷漫的古战场;生物教给我们如何体会这大千世界生命的美妙……在这段旅行中,我们策马扬鞭,在想象的国度里自由奔驰,用学到的知识去发挥无限的创造力,用无限的创造力去探索世界的未来。正如申老师在开学时对我们讲的:以梦为马,以心为剑,少年远行,不畏将来!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浮生若梦,为学几何?初中三年大好时光,定当付诸行动,决不虚度光阴,为自己的人生画上最精彩的一笔。这,便是我对初中生活的美好畅想!

【篇二:生活仍有无限可能与选择性】

苹果公司总裁库克认为,他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他更担心的是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人工智能,体现的是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但若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那么,将会是怎样的呢?——-失去价值观与同情心,罔顾后果。当一个人的大脑变得等同于机器般冰冷,这个人的本身也将失去了自我的意义。

那么,为什么库克会说出这种担忧呢?为什么他会担心人类逐渐变得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呢?是因为现在社会上的太多人思想固化,思维僵化,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每天的生活如同行尸走肉,而这其中,也不乏学生。似乎现在有太多的人都认为,孩子从出生起就应该是父母的独属品,他们理应为他/她规划好人生轨迹,让他们笔直前行,理由是“怕你们走弯路”。有多少孩子是希望这样的呢?他们就像是台电脑,打出生起就被人拼命地编入程序,刚开始或许会有反抗,会出“Bug”,但“程序员”们会很快用尽各种方法把“Bug”消除,继续着他们的编程。时间久了,系统终于稳定了,数据因为过于重而庞大了,最终便被锢住了。在家里,是父母的紧锢;在学校,是所有人为了同一个目标往前死命冲的压力。慢慢地,孩子会适应,会麻木,到了最后,一些心理素质差一些的人,难免就成了“书呆子”,除了按照编程向前,别无所长。而这些按照编程一路向前的学生,是否真的能够撑得起社会的未来?

人是需要自我的,而人生也并不应该只有一条道路可走。在我看来,就算是四处旅行收入不定的摄影家也好过办公室里做烂屁股敲打文件的白领。当人类变得像计算机一样思考,这个世界早晚也会变成一台轰鸣运转的机器,人与机器将毫无区别,社会也将不再会有任何的进步。所以,在思想上,我们需要的是创新。

创新,是在原有的技术上进行改善、延伸、升级。具有创造力的人,他一定懂得如何观察生活,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他们懂得思考,懂得如何去做对全人类更有益的事情,而这些,是那些指挥按照编程一步步走下去的电脑永远都无法学会的。要知道,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并不只有一条路可走,思维上的僵化是最可怕的东西。人类创造出了计算机,并不是为了让自己再变成一台机器,计算机是有固定编程的机器,它只能往事先设定好的方向前行,但人类不一样,像计算机一样刻板思考的人,是最可悲的。

如果今天的教育能够多一些创新性的、非理论知识或课本内容的课程,让学生不必整日浸泡在题海里,让他们可以凭自己的想法、方式去处理一些事,教会他们去相信自己,学会自己去做出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我想,即使会“走一些弯路”,也是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风景。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会最终获得成功,但生活不是计算机,它仍有无限可能。

【篇三:重建文化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诞生于文化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汉朝时被确立为国家正统思想,从此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流传百世。所谓“国学”,其实只是套着儒家思想的外皮,实则集百家之大成,但因为人们思想的不正确,导致许多文化的没落。而一个没人文化思想繁荣的时代,注定不会在其他方面得以发展,而文革就是这样一个极端却经典的例子。

因此,我们必须重建文化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当今文化的局限性,引起的问题是一系列的。人们就业观念不正确,人人争抢考公务员;应届大学生眼界高不愿从低做起而导致毕业即失业。职业不分贵贱并不是口头上说说就行的,要真正投身到实践中去。要知道,像袁苏妹这样的饭堂职工也能成为香港大学的誉荣教授,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也曾是干货店伙计,奥斯卡最佳导演李安也是从片场杂工做起。当务之急不仅仅是改变人们的就业观念,更重要是从根本上重建文化的多样性。

另一个令人心急的莫过于中国孩子的创造力问题了。丁慎毅曾在《观察》上发表过一篇名为《中国孩子创造力世界倒数第五》的文章。这样的题目怎能不令人心寒?要知道现今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而做为祖国未来的孩子们的创造力却是倒数的!又怎能叹息中国出不了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哲学家,大诗人,大作曲家,大科学家呢?美国12岁女孩劳伦罗哈斯自制了一个简易气象气球,并将其送到28。5公里高的平流层,全过程都由她装在火箭上的摄像头记录下。而中国的孩子,12岁时大都埋头于题海之中。孩子们从小接触的是单一的思想文化教育,做任何事都有一定的标准和规定的答案。这样的文化基因,又怎能孕育出什么大的创造力呢?重建文化的多样性势在必行,让孩子们在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下学习成长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啊!

要重建文化百家争鸣,决离不开媒体的作用。现今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科技的发展带动了传媒业的发展。作为媒体,必定要为广大的人民传播正确的思想、文化和观念。而现在的媒体却与这一准则大相径庭。在得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记者们不远万里,跋山涉水而来,只为采访莫言,但问的问题却不着边际,毫无意义。很明显,文化的局限性也影响到了至关重要的传媒业。记者早已不是把去伪传真,揭露社会现实,传播积极思想为已任,而是不择手段挖掘娱乐新闻。要重建文化的繁荣,思想的正确,必定先从这里下手,让媒体起到带头作用,而不是消极影响。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世界信息交流频繁,更有许多外来文化冲击,重建文化百家争鸣势在必行。单一的文化已严重阻碍了创造性的发展和导致人们观念上的错误,决不能让中国的文化只是单一的文化。要知道森林之外必有参天大树,还有更多更好的文化在等待挖掘。

【篇四:敢于创新——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感】

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

——题记

带着一份好奇,一份探寻,我们伴随老师的步伐走进了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本文作者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创意思考顾问公司”,文章从各个角度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首先,必须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第二应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第三应坚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诚如是,创新于人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在发生着改变,时代呼唤着“创新”,正如《礼记》中的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那样,保守便是创新最大的障碍之一。

牛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对科学的贡献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他的一生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如:力学三定律、万有引力、冷却定律以及微积分等,然而到了晚年,他的研究却陷入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学说的范畴而不能自拔。他花了十年的时间研究上帝的存在,结果自然毫无所得。由此看来,即使是一个伟大的学者,一旦落入陈旧的范畴,也谈不上丝毫的成就,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勇于否定权威。

1900年,著名教授普朗克和儿子在自己的花园里散步,他神情沮丧,很遗憾地对儿子说:“孩子,十分遗憾,今天有个发现,它和牛顿的发现同样重要。”他提出了量子力学假设及普朗克公式,他沮丧这一发现破坏了他一直崇拜并虔诚地信奉这权威的牛顿的完美理论,他终于宣布取消自己的假设,人类本因权威而受益,却不料竟因顺权威而受害,由此使物理学理论停滞了几十年。

爱因斯坦敢于冲破权威圣圈,大胆突破,赞赏普朗克假设并向纵深引申,提出了光量子理论,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随后又锐意推翻了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论,创立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

由上述事例便可看出创新不仅仅只是打破定势,突破传统,创新同样也需要勇气和智慧。

新的事物也许并不完美,但它毕竟要替代旧事物,只有创新才能更快地推动历史的前进。推陈出新才是成功的无上诀窍。

【篇五:创新从勇气中来】

创新是野草丛中的鲜艳的花,想要拥有它的清香,就要不辞辛苦的去采摘;创新是对岸海滩的一片阳光,想要获得它的照耀,就要有与波涛汹涌的海水搏斗;创新是攀登险峰的拦路虎,想要俯视一切的野心,就要有勇往直前的勇气。

公元二世纪,人类认为他们所居住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其他的星球都环绕着它而运行的,后来,天主教会接纳这种世界观的“正统理论”,称其为“地心说”,而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里,托勒密的地心说被世人奉为经典,后来更被教会所利用,成为上帝创造世界的理论支柱。在十五十六世纪,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航海方式的改变,推进了对天象的观测,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发生了改变。1953年天文学家哥白尼出版了《天体运行论》,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其中认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这一理论的提出,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日心说与传统的地心说相背,动摇了当时宗教的观念,引发宗教不满,被天主教会烧死了,哥白尼为了使正确的理论观念深入人心,不惜与旧世界对抗,他有勇气,敢于怀疑,批评不符合实际却历来被认为是不可侵犯的权威学说。他的勇气突破了中世纪神学的铁幕,使欧洲初露新世纪的曙光。他的勇气带来的创新,打破了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桎梏。

毫无疑问,创造力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没有创造力就没有进步,我们就会永远重复同样的模式。正如爱德华?皮诺说的一样,如今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离不开古代有个叫万户的人,他把自己同47根火箭绑在椅子上,点燃后试图升上太空,虽然不幸身亡,但他的创新意识为今后的航天事业作出了贡献。

如果说创新是一株幼苗,那勇气就是滋养它的阳光雨露,唯有勇气才是使创新这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重要养料,让我们带着勇气,去播种自己内心的小幼苗吧!

【篇六:学习生物谈创造】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造”二字。如果将社会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创造”就是那颗不停跳动的心脏,如果将社会比作一个细胞,那么“创造”便是那关键的细胞核。

生物学家科恩和博耶当发现质粒的转化现象和一种通过酶的作用切割和连接DNA分子的技术后,创造性地提出把不同质粒DNA分子切割成片段后重新组合并连接起来。一个伟大的设想诞生了,重组DNA分子的实验很快成功了,一项生物新技术基因工程诞生了。创造性实验的成功对整个生物科学产生巨大影响。

创造为科学的进步提供动力,创造推动世界的发展。所以作为21世纪世界主人的我们应该从小树立“创造”意识。

在学习中我们不能“死学习”,生物学就是如此。因为它有很多东西需要大量的记忆,所以我们要花时间去背诵,但却不能死背,那样不仅效率不高而且容易遗忘。如果创造性的将其分类后记忆,不仅可以短时间内记住它并且由于分类后知识如钩般串联就不易遗忘。生物学习中除了创造性记忆还需要创造性理解。对于很多知识我们要自己创造理解方式,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不仅生物,其他学科上都可如此,这样使自己更富有创造力。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有工具或者创造工具去做书上的实验,千万不要放过。你做实验时可以更好理解知识,可以培养创造力。对于看到的现象,即使不懂也要以自己的想法去创造性地去解释它,虽然有时会很可笑,但创造力却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我们是龙的传人,中国龙是中国创造,它角似鹿、鼻似狮、目似虎、唇似牛、爪似鹰、髭似马、鳞似鱼、身似蛇,能呼风唤雨,善腾云驾雾。朋友们!让我们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建设更加强大的祖国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篇七:人工智能议论文】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机器人越来越像人。前有妙语连珠的siri、小冰,后有世界第一位机器人公民索菲亚。这不禁使一些人产生了担忧,机器人的发展,会不会对人类本身造成威胁?

在我看来,机器人对人类的模拟只是计算的产物,但在机械得以被广泛应用的这个时代,如何守护好我们与机器人的根本区别——人性,才是最紧迫的问题。

当阿尔法狗击败李世石和柯洁时,人们都感受到了人脑与计算机计算能力的巨大差距。面对只望一眼棋盘就能纵观千万种可能性,一直看到棋局最后的阿尔法狗,我相信天才的棋手也只能败下阵来。但是,正如柯洁所言,他在棋局中的汗水和纠结、对进步的喜悦、对失败的苦痛,是任何机械都无法感受到的。它们只是知道如何下,却不知道为何而下,更感受不到下棋的乐趣。在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诗云》中曾有这样一个场景:超级文明掏空了地球,耗尽了太阳系的全部资源,创造出了巨型的诗歌储存器,里面包含了古往今来以及未来的所有诗歌。但是,它却无法分辨诗歌的好坏,只能就这么漂浮在太空中;它包含着所有美的可能性,却只能等待人们将它们写出。所以,机器人越来越像人又如何?机器人会下棋、会写诗又如何?机械终究只是机械,只有人类才能感受到那背后所包含的爱、乐与美。

但是,在机器的背后,藏着的还是人类。与其关注机器人会如何越来越像人,担心着那些子虚乌有的威胁,不如关注它们对人类本身造成的影响。早在工业革命时期,近代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就曾使得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生产力发展,大量农民被迫转移至二、三产业。如今,机器人被应用的范围更加广泛:除了工业机器人,极通“人性”的机器人们更是被应用于服务业等领域,照顾孩童、陪伴老人、餐厅点餐上菜……许多人又因此而担忧,害怕机器人会在许多方面替代人类,进而导致失业等一系列风波。但我要说,无论这些机器人再怎么像人、怎么替代人类完成基础性工作,也终究无法在创造力等方面代替人类。而为了应对失业困境,我们更会在机器施加的压力之下普遍提高教育水平、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水平,让人性站在更高的巅峰。正如法国科学家苏埃尔所言,“机器高度拟人化,将重新定义‘人’的价值”。我想,紧紧抓住我们与机械间的区别,珍惜人性的闪光,这才是生而为人的崭新价值所在。

那么,如何才能在机械背后更好地让人性闪光呢?首先,我们应防范不法之徒利用科技危害人类安全。真正的威胁不来自机器人本身,而来自于操控它们的人类。第二,应当大力宣扬主流价值观,从源头上根绝恶性思潮的出现,同时播撒人性之美。第三,提高人的创造力的同时,加强艺术、文化的熏陶,在机器轰鸣声中,品茗读书,成就一方净土。

库克说:“我并不担忧机器人像人一样思考,我只担心人像机器人一样思考。”让冰冷的机器背后,永远保留人性的闪光,不至于让人变得同机械无异,这才是我们最需要的。

【篇八:我们需要“不一样”】

苹果公司总裁库克认为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比计算机像人一样思考更值得担忧和警惕。我认为是极有道理和警示意义的,因为人首先应征服自己,再审视其他。如果我们先失去了身而为人的充沛的情感和思辨能力,如同计算机一般活着,不仅于己身无益,更会拖垮一个时代的进步。

计算机是模式化的机器,倘若一个人习惯以计算机般的模式生存,其必是死板且无变通的。在这过程中,我们将失去判断是非、自主思考的能力,充沛的感悟世界的情感和对推动世界进步有重要意义的创造力,带来无可估量的后果。

自主思考过程的缺失使我们依赖于他人已做好的判断,遵从他人设下的“答题模式”,按部就班,犯下低级的错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再分辨和质询事物的真假好坏,因为只要达到预期结果就好。也许个人、企业、社会的办事效率会因此提高,但缺乏外力的适时更正,终会有不可逆转的结果。进一步地,缺乏自主思考间接引发思辨和创造力的流失。十九世纪末的中国社会沉溺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对西方势力警惕防备,并不思索辨明先进技术和落后生产方式的优劣,人为阻止新时代的到来,酿成惨重后果;相似地,中世纪西欧坚定持有“地球不是圆的”观点,人们对此深信不疑,反抗的声音微弱到几不可闻,直至麦哲伦航海成功,用事实再次向世界证明“地球是圆的!”,倘若不是质询和思辨精神,人类社会又会被“蒙蔽”到几时呢?

人之所以为人而具备的丰沛的情感若是流失,同样意义非凡。区别于计算机,人会因悲伤而哭泣、因快乐而发笑、因郁结而沉思、因外物而动容,酸甜苦辣中体味的人生经验使人不断成长,从而进步。一个漠视自己,漠视生命的人注定无法与世界发生共鸣。老舍在底层劳动百姓中深刻体会人性,揭示人性,对苦难感同身受,并深为动容,方才写出《五九》一般含蓄深沉的作品。同情之心使我们感知世界,讴歌美好的、思考沉重的、唾弃卑下的,若是失了“情”,便当真成了“活的死人”,不仅人生毫无乐趣,更使社会失去活力,死气沉沉。就如《变色龙》中的世界,黑暗残酷,麻木不堪。

因此,为了摒弃同机器般模式化的人生,我们需要“不一样”,不一样的见解和看法,不一样的情感和态度,不一样的回应和行动……这些独一无二才是社会发展的源头。模式化的麻木不堪的人性在过往岁月中时有显现,但人类史中的英雄和伟大的先驱不吝于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把自己的独一无二展示出来,于是他们愈发闪耀。十九世纪末中国苦于外国势力的侵扰和疲惫的国力,以李鸿章为首的大臣发动洋务运动,希望做出改变,虽然历时三十年最终失败,但中国人民对于进步的摸索,已在失败后渐渐有所作为,为后代给予荫泽,不难想象,若始终无人站出发声,最终会怎样;美国独立战争的发起与之相似,被殖民的人们充满反抗精神和对自由的追求,大声宣告并最终使英国折服。这些都源自于对时局的审慎和探索,源自丰沛的情感和热血豪情。当今社会更是有如动物保护协会等组织,勇于为爱与正义发声……足见充满情感的质询、思考对社会有多大作用。既然是他们的“不一样”让这世界“独一无二”,我们又如何能够迈入计算机思维的陷阱?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有情、在于思考、在于创造,我们依靠它们走过漫漫岁月,用我们的勇气和坚持踏破腐朽崩坏的旧体制,而不是死板严谨、模式化的计算机思维来维持运转。没错,跳出计算机模式吧,人类世界需要那个“不一样”的你。

【篇九:一路相伴,芬芳尽享——读《山东教育报》有感】

从教以来,总是在教育的道路上慢慢探索,其中不乏走弯路,浪费时间。走上讲台,我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教学秘诀,她们一本正经地告诉我,一个教师想要快速成长,必须要不断学习、勤于积累,多写反思总结,从各方面充实自己,为学生准备一泓鲜活之水。于是,我就利用空闲时间读一些关于教育的书籍给自己充电。可是,每本书读下来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有时候前面读了后面隔着时间长了就忘了,而且每本书都比较单一,有的理念还过时了。

来到这所学校,也是我遇到《山东教育报》的地方。本来以为是很普通的教育刊物也没积极关注,一天闲着没课办公室里正好来了新一期的报纸,于是我就拿过来当消遣看了起来。这一看不要紧,一下子把我带到了一片浩瀚的海洋上遨游。从那刻起,我如获至宝,她不就是我梦寐以求的知识的源泉吗?她宛如一朵沁人心脾的百合花,走进了我的教学生活,让我从茫然的教学现状一步步走向明朗的大道上。

我喜出望外地一口气从头读到尾,里面有最新的“教育热点关注”以及关于教育的“新闻综合”,有真实的“教育在线”和“校长视线”,还有关于教师自己的小天地,当然少不了教育杂谈方面的案例,除了这些还有“三味文摘、教育博览、视觉天地、工作研究”等版面。光是内容的多样化就把我一下子吸引住了,而且每一版面的设计也很引人入胜。我心想,这份极富资料性、导向性、实用性、探索性和知识性的报刊不知能解多少经验不足教师的困惑。我暗自庆幸能遇到这么一位难得的教育教学伴侣,真是相见恨晚。于是,我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学好她,学透她,不能让这么好的教育资源白白浪费了。

既然下定了决心就不能半途而废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就像鲁迅说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漫漫长路,只要有她的陪伴肯定不会孤独,只有无限的乐趣与知识。于是只要上完课其他业务忙完我就拿出报纸来,先把简短精炼的看完,将自己能用到的知识记录下来,剩下的长点儿的文章就留在下班之后细细品阅。有时候忙了一天的工作之后不愿动弹,但一想到《山东教育报》的魅力我就顾不得烦恼与疲惫,在那柔和的灯光下,贪婪地吸允着她的甘露,什么也抛到九霄云外,眼中只有她。

在学习教育报的同时,我做了大量的笔记,把不懂的地方都要仔细地一遍遍研读,认真思索,自己解决不了的就请教同事或是与他们共同探讨。但仅仅这样单调的学是不行的,你只能看到别人的东西而没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在学的同时我也在积极创新,“知识本身不会使一个人具有创造力。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活用知识。活用知识和经验来寻找新点子、新创意,就是培养创造性思考所需的态度。”我不断地写随笔、写心得、写反思,自己的思路也越来越开阔,这离不开我的这位“好朋友”。

学好教育报,有助于开拓自己的视野,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得到最先进最科学的帮助。在以后的日子里,相信有《山东教育报》的相伴,他会让我心情烦躁的时候得到心灵的净化;他会永远在我教育的路上亮一盏灯塔;有他的相伴,我会沉浸在在这包容万物、五彩缤纷的大花园里,尽情地享受各种花朵的芬芳!

潍坊市坊子区九龙街道穆村小学 刘 鹏 庄建红

【篇十:我们的算法】

时间的流逝,以秒计数。黑白二子驰骋疆场,对弈制衡、二者微妙对立统一。二进制的数据流贯通集成电路每个逻辑部件,计算推演、经神经网络层层筛选,将偶然穷举成必然。水落石出、落子掷地有声。

你从不可说计算机是罔顾后果的铁血司令,只是究其冰冷机器的属性、究其本名的构词原理,其“计算”的功能先于一切而存在,甚至可说“计算”是其探究认知世界的根本方式,“计算”即是其思考模式本身。

这场人工智能的泡沫里,我们眼见他高楼起。无论是那个会指路能聊天还唱得了beatbox的机械女声语音助手,还是让人类代表柯洁也甘拜下风的AlphaGo,抑或是意象拿捏得有模有样、组词带点飘渺意识流风格,结诗成集的人工智能诗人……弱人工智能的领域里百花齐放,让人不得不瞪圆了眼为之咋舌赞叹。纵然我们都心知肚明,计算机越来越“人性化”的背后,是庞大的数据库、被揣摩拆解的“卷积神经网络”、不断修改完善的“深度学习算法”……换句话说计算机终究是计算用的机器,那种表象的随和是数据拟合的结果,后果间小心翼翼的斟酌是算法要求起来的必经程序。谁说计算机不能拥有人类的情感?可这种情感的存在背后有编程者的目的性和其自身可控性。至于其下一步发展何去何从、会否失控,一切都是未经定义赋值的自变量,是一条未经debug亦无从注释的代码行。

无怪乎苹果公司总裁从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却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计算机是否真的能够掌握人类的思考模式还是一个待证真伪的命题,毕竟人类对事物直观感知的能力、概念性抽象性思维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仿佛与生俱来,这是计算机的性质所决定的望尘莫及。

可人类若像计算机一样思考,信马由缰的精神世界便被划定了边框界限,数据有幂次阈值、循环有限定次数。对“算法”的定义中撷取两条来做文章:一是“有限次”,二是“有输出”。变无限为有限时的割舍、无结果至有输出间的强求,人类被这种确切无二义的算法异化成为工具之后,价值观、同情心、创造力、爱恨情仇皆成为被采样量化的编码,成为这个庞大系统中的沧海一粟,可用性先于了存在性本身。可我们决不该因某种外界强加的目的性而存在: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性”,是我们身为“人”而立足的根中,无可剔除的一部分。

解题有套路、实验有规范、法律有程序正义……解决问题有解决问题的算法,这是做事。

沟通时的变通、换位思考式的理解、手中游刃有余握有的余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不是一套可被程序语言复制改写得一模一样的算法,这是做人。

人工智能再强大,目前也未能超脱出“工具”的范畴;人有其局限性,却仍有其无可取代之处。时空都是难被分割的模拟量,棋局对弈行云流水、伏案疾书妙笔生花。我们的创造力、我们的丰沛情感、我们的伦理与理性思考,亦与这时空一道无从量化。它们没法被抽象成用于计算的算法模型,却流动成了人类文明长河中生生不息的生命、闪耀成苍穹寰宇中璀璨的星辰。

我们思考的属性无从磨灭,我们的存在掷地有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