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品位书香,迎奥运作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走进我的家中,一眼便可以看见那高高的五层书架,里面摆满了不同种类的书籍,散发着淡雅的书香味。
从小,我就喜欢听故事。当我能识字时,我一有时间便如饥似渴地拿起一本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最喜欢的就是带一本书去旅行,走在异乡之中,拿起一本书细细品读,总会有不一样的风味。长大了,我读的书也变得五花八门。历史、地理、天文、文学等书籍摆满了一整个五层书架。
当我读《上下五千年》时,我的心随着纷争的战国七雄,盛大的开元盛世,残酷的抗日战争时起时落,仿佛自己就是其中一个人物。
当我读《自然史》时,我跟随着踩矿人的步伐,科学家的视野,走遍地下、地上、天上,了解飞禽鸟兽,看遍五彩矿石,走过缤纷世界。
当我读《鲁迅全集》时,不禁从中感受到主人公那豪迈的气魄。当我读《毛泽东传》时,不禁从中感受到主人公那顽强的拼搏奋斗精神。当我读《名人传》时,不禁从中感受到主人公那坚强的`毅力。
我最常去的地方便是那飘满书香的图书馆和那充满浓郁气味的书店了。每当到了书店里,我都会忘了时间,一站就是三小时却浑然不觉。我漫步在书的海洋中,感受着不同人物的风采和作者思想上的变化,恨不得立马钻进书中一探究竟。
捧一杯清茶,坐在高高的五层书架下品一本好书是我最享受的人生。它富裕了我的生活,使我懵懂的世界充满了色彩。我与阅读会继续相伴,直到我“读尽人间书”。
【篇二:我所触摸的文字歧义】
这一学年可以说我是正事不干,一天到晚就“没事找事”。最近我的“火车大脑”又想出了些我认为比较奇妙的东西——文字歧义。
我对文字歧义的理解是对一句话或一本书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我在看《哈利波特》英文版——这本来是一本讲善恶斗争的书——感觉这是一本讲述学以致用的过程的书;在读《爱丽丝梦游仙境》时我感觉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应该与动物友好相处以及如何与动物们友好相处的书;读《许三观卖血记》我看到了一位爱护儿子的伟大父亲……为什么我的理解会那么“另类”呢?难道说我的智商低于常人?我可以很自信的回答:不!
我认为:我们之所以会产生阅读上理解的误差,是因为我们的性格,价值观与在阅读时我们所处的心情与时代等因素决定的。就好比阅读理解,课外阅读若答案不是“言之有理,皆可得分”那么我们恐怕就很难拿满分了。我在读《爱丽丝》的期间也同时在读《自然史》,《自然史》将生物们写得如同人一样有性格,甚至是说一种动物可以描述了一个人的人品。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所以也就导致了我对爱丽丝的理解是上述那样的。在另一方面,我还是一个支持保护动物的人,所以在看到这么多的动物在纸上跳跃我也就想到了我们应与动物建立友好的关系。《爱丽丝》放在当时的维多利亚时代是在讽刺当时的政治环境,但放在现代则就有不同的理解,这我想也正是古诗要让我们知背景的原因。这是在理解上发生的歧义,其实也不能说是歧义,应该说是理解的不同。
让我再来说说文字上的歧义,季羡林先生曾写过这么一句话:“这是他儿子特别孝敬她的。”《季羡林自传》这一少少的几个字竟会产生两种不一样的理解:1表达了当时贫穷与他们家的贫穷。2对他儿子的一种讽刺,讽刺他不孝敬父母,甚至暗示他挑拨离间。除了时代背景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中华汉字博大精深。不论我们是在聊天也好,写作也好都会存在理解发生不同。举个例子,在我们班政治课上,政治老师说:“所以说政治主观题必须要早练。同学们一定要早练”。当时几乎全班同学笑出了声,这是因为同学们把早练理解为早恋了。“我要炒土豆”这句话也有两个意思即我要去厨房和我要点菜。再举一个好玩儿的例子“中国的足球谁也打不过;中国的乒乓球谁也打不过。”这句话要结合时代背景,21世纪。我们若是22世纪看到这句话,可能就会认为中国原来在100年前足球和乒乓球就已经很厉害了。
我曾经读过一句话:“一部好电影是要让观众看懂。”(大意)一开始这让我很不理解,他的意思是说像《星际穿越》这种深奥的电影不是好电影?其实我的理解错了,这句话也体现了汉字的博大精深。现在我懂了,这里的懂字不是指一个将道理或思想感情全部体现在电影中,而是指电影将所有细节都准确无误的通过银幕表现出来,这我认为也是写作的最高境界。
我再来把我的理解扩大——人的性格、心情决定着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这也是我的一个缺点。举个简单的例子,下雨了有两个诗人,一个诗人写出了“雨和血夹杂着,染红了地”而另一个诗人写出了:“即使雨模糊了我的视线,我也将当做天空的恩赐”。其实这就表现了当时诗人的心情,前者在生活上遇到了写困难写下了消极的诗;后者当时心情激动写下了这句。纸上的字,处处体现着一个人的性格。
事实上在文学上本来就有理解上的多意现象,比如红楼梦有人说是反清复明,有人说宝玉和黛玉是顺治和董小宛……,常用的说法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说西方有个伽达默尔提出“视域融合”,那样的解释就更加深刻了。
【篇三:找本好书做挚友】
中午阅读最后一个放下书本的是我,做完作业第一个拿出来的是书,睡觉前最后做的一件事还是看书……你可知道我有多爱看书了吧!但是,到底哪本书才是我的挚友呢?
妈妈给我买的《三毛》这一本书,让我难过时开心起来,在学校订的《开心学堂》让我的学业更进一步,妈妈送给我的《世界十大名著》丛书,让我获得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是海伦·凯勒的自传。课间时间,我忍不住的拿起这本书在看,当我看到海伦·凯勒在妈妈和莎莉小姐的陪同下到了波士顿,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变成了现实。海伦·凯勒置身在盲童朋友们的友谊之中,她完全忘却了忧愁和烦恼,我真替她感到高兴;津津有味的沉浸在书中连上课铃声响了,我也没听到。我终于找到了我的挚友!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让我知道海伦·凯勒如何走出黑暗与孤寂,用手指的触觉来感知世界,感受到语言的神秘,领略出知识的神奇。海伦·凯勒失聪,失明,失语,但是她还能够熟练地骑马、游泳、下棋;精通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语言。我们有着一双明亮的眼睛,有着一双灵敏的耳朵都难以做到,可是她做到了!海伦·凯勒在文中说过,如果她有三天光明时间,她第一天要看人……第二天要看日出、看自然史博物馆……;第三天她决定在现实生活中度过……一个失明者对光明的无限渴望,哪怕只有三天——短短的三天时间,她也一定会倍加珍惜,并且在这短短的三天之中活出生命的精彩。
我做事喜欢拖拖拉拉,早上起床磨磨蹭蹭;而且遇到问题有点逃避,跳舞练功有一点点痛就哭,怕吃苦;练钢琴怕手指痛,嫌累……。我的身体没有缺陷,但是我唯一缺少的是坚韧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挚友让我明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所以我要珍惜时间,不埋怨,不放弃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篇四:问世间美为何物】
很早以前在一本类似于作文通讯的刊物上看到这个问题,当时也读到一些同学的看法:乐观的微笑好美、坚持下来你是最美的、自信的美丽、亲情最美等等。当时只是闲来无事翻翻书,过时便把这个问题埋在记忆深处,不再去想了。
今年暑假到香港中路书城去,一本一本地翻着浩浩荡荡的历史——这人类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在这里只有几张纸,一个人的一生,也就活跃在这几张纸上。
很多人提起历史,大脑中的印象只是秦王扫六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宏伟长城万年不倒、一声怒吼力挽狂澜、千里云帆七下西洋,千年以后,人们只会说,伟大的秦始皇!大谋略家张良、曹操、诸葛亮!一代英杰于谦、林则徐!伟大的郑和!人们纷纷为他们写书立传,名垂千古!但是人们却忘了还有那些默默奉献却无闻于世的人——多少人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人生命就此倒下,有多少人在大洋中途再也不能回到家乡——谁知道他们的名字?根本不会有人去记下他们,
有人说,13世纪的历史是属于黄金家族的。
不,历史是属于全人类的,当然这是社会史,自然史属于整个地球上的一切。
我又想起当年那个埋在记忆深处的问题:问世间美为何物?不需要太多话,蓝天下的一切都很美,每个地方的每个人都很美,地球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时间神灵在这里上演着一幕幕美妙绝伦的画面。
一群人做一些事,很美。
大自然物竞天择的进程,很美。
美,不必感天动地。
放下书,抬头,还是一排排书中穿插着读书的人,其中还有一些老外,各种各样的神情,都在思考。
哦,这原来也很美啊。
【篇五:《自然史》读后感】
这个星期,我读了一本文学巨作《自然史》。这本书有三册,分别是人类史﹑动物史﹑和植物史这三个部分。
《自然史》这篇著作的作者是18世纪法国的一位物理学家——布封。他从大学毕业以后便一直从事博物馆的研究,花了整整40才写出了36册《自然史》。
在布封的笔下,小松鼠善良可爱,大象温和憨厚,鸽子夫妇相亲相爱……不仅如此,布封还把一个个小动物全都拟人化了,动物们赋有人类一切美好的品质,马像英勇的战士,不畏艰难地向前;狗像仆人一样忠心耿耿;啄木鸟像工人一样不分黑白地勤劳工作着……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感受到了作者文学的精髓,仿佛已经走进了这本书里,与书早已融为一体。
《自然史》令我百读不厌,书中的大自然是多么的美妙,可是如今人们砍伐树木,污染环境,生态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最后,我呼吁人们,一定要爱护大自然,让小动物们有一个美丽的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