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柴墟古情】
雕花古楼柴墟景,古风玩偶现真情。——题记
从没有如此感受过柴墟古情。
柴墟,也就是高港,这个屹立在长江江畔的小地方,留下过太多历史的足迹。柴墟的情愫,就在历史的熏陶中暗自滋长。
走进口岸雕花楼,柴墟古老的气息扑鼻而来。葱郁的园林,古老的木雕,一如柴墟古情,一直没变。凝望着一幅幅木雕,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木匠们曾经的一雕一琢。这是永远不变的匠心。匠心独造,造出“江左第一楼”的独特景观。仙鹤、松柏、蝙蝠、寿桃,一雕一琢间,纺织出柴墟人民的美好向往。
小雨淅淅沥沥地滑过青色的砖瓦,滴进墨色的地砖,给雕花楼的古韵又着上了浓浓的一笔。雨水顺着翠绿的胡杨叶滚滚而下,润泽着这株古木。它是柴墟历史的见证人。它见证了一个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又目睹新时代的开始,却亘古不变,只因一缕柴墟情。它稳稳地扎根于此,伫立在这片自己活了数百年的沃土上,永远守护着永恒的古情。
沿着小径走进商店,那里有几个玩偶—柴墟娃娃。清代的服饰优雅地披在她身上;她微笑着,正梳理着自己的乌黑秀发;青丝挽成的发髻簪着碧玉镶成的发簪,正可谓美若天仙,天衣无缝。望着她,我仿佛看见了柴墟女子的豁达与美丽,更看见了百年不变的柴墟古情。
木雕上的美好,体现了亘古不变的柴墟情。“努力、奋斗”是它的代名词。不奋斗,那木雕上所绘的美好向往,不都成了泡影吗?古情永伴柴墟,柴墟牢记古情!
【篇二:印象苏州】
在七月的最后一周里,我爸爸开着车,带着我、我的姥姥和奶奶,还有我妈妈一起去苏州游玩。我们到达苏州以后,我期盼已久的苏州游玩终于开始了。
在苏州的这一天里,我们分别去了苏州博物馆、苏州园林博物馆、拙政园等等景点。
上面这些景点当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苏州博物馆了,这里面有很多不同材质的宝物,有玻璃的、有陶的、有玉的、有瓷的等等。里面有瓷做的盘子,有玉做的小渔船,有彩绘瓷罐,有黑白、彩色的树叶画,还有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座木雕宝塔。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那座宝塔了,塔身上镶嵌着一千八百颗珍珠宝石,塔的顶端还雕刻着四海龙王和四条小龙,塔的高度达到了七十多厘米,塔身上还雕刻着许多精美的木雕镂空图案,让整个塔非常漂亮,我非常喜欢这座宝塔。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到下午了,爸爸带着我们离开了苏州博物馆,到另外一个景点去游玩了。
【篇三:参观长白博物馆】
学校组织我们去长白博物馆参观,下午3点活动准时开始。
妈妈带着我徜徉在博物馆参观展厅。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开始观看起这展厅的四面八方。大厅内飘来淡淡的油画和木雕的味道,我的心仿佛随着这屡屡清香飘向了展厅的角角落落。
展厅的南面是一些老照片,旧农村的风景和劳动场面,还有县城的变化。在这些照片中,最吸引我的是我们实验小学八十年代的老照片。那时,学校全是平房,操场都是泥土的,显得好破旧呀!妈妈说,他们上小学时就这个样子。看看我们现在的学校,高高的楼房,窗明几净。塑胶场地,又宽阔又安全。北面是一些精致的雕刻作品,有玉雕和木雕,还有两颗超大的人参。我还是第一次看见这么大的人参呢!展厅中间是八幅很大的朝鲜族人物剪纸,剪纸的背面是八幅书画作品。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东展厅。这个展厅从南面开始到北面结束,有很多很多的图片组成。这些图片记载了长白的历史,变化,还有社会发展的成绩。大厅中间是16幅大的山水风景照片。
这次参观中,一位博物馆老师给我们做的一段讲解,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知道了原始人用石头做工具和兵器,也知道了灵光塔并不是他的本名,还知道了负荆请罪里面的人物都是真实的。
这次参观博物馆真的太有意义了!它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让我领略了家乡沧桑的过去,秀美的现在,和更加美好的未来。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为家乡的美丽富饶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四:他老了】
微风拂过海面,泛起层层波浪,大海也会老吗?寒风刮过原野,青草一根一根的枯萎了,草原也会老吗?爷爷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头发一根一根的变白了,他是老了吗?
我与爷爷一起做木雕。想当年,爷爷可是一位有名的木匠。我望向爷爷,咦?爷爷的背怎么驼了?爷爷怎么戴上了老花镜?我陷入了甜蜜的回忆。
童年的时光,大多是与爷爷奶奶度过的。那时候没有有趣的玩具,爷爷就纯手工给我做。爷爷做了很多,可我最喜欢的还是那只木雕企鹅。
爷爷做木雕时,我安安静静地坐在爷爷身边,全神贯注地看着。爷爷坐得可端正了,一双如鹰眼般的眼睛,盯着木块。每一刻刀下去,都恰到好处。这一点儿小木活,爷爷一会会儿就干完了。爷爷指着木雕笑着说:“孙女儿,这企鹅像你,矮矮的,胖胖的,可爱极了!”我与爷爷都大笑起来。当我伸出手拿企鹅时,爷爷却说:“别急,还有一步呢。”
爷爷从柜子,拿出一个铁盒子,虽然上面已经生锈了,但是,盖子上却没有一点儿灰尘。爷爷打开盖子,原来是蜡呀!爷爷边用专门的棉布,往企鹅身上擦着蜡,边说:“你看!这蜡一擦上就变得油亮油亮了。”爷爷把擦好蜡的企鹅放到窗台上,晚上就能干了。
从那以后,我每晚睡觉都要把它放在枕边,它散发出的清香,令我心神安定;它给我的安全感,令我安稳入睡。
白天,走在街上,我一手拿着企鹅,一手被爷爷牵着。爷爷像巨人一样守护了我十二个春秋。我越来越高,爷爷却越来越老。
我回过神来,一头栽进爷爷怀里,呜咽起来,爷爷用他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这一刻,我只想在爷爷慈祥的爱里沉溺下去。
我多想抓住“岁月神偷”,让它把爷爷的年华还回来,可我……抓不住。
【篇五:游敬亭山】
春节期间,我们全家一起来到了安徽省宣城市的敬亭山游玩。
大约行了四个多小时的车程后,终于来到了经庭审的大门口了。过了检票处,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草地,绿得翠,绿得郁。草地中有一条小路,我们沿着小路向前走去,草地上出现了一排排树,如一排排站岗的士兵保护入山的人们。
继续向前走,眼前出现了岔路,一条向上,一条向下,我们选择了向下的一条。下去的路很陡,幸好路的两侧有茂密的翠竹可以扶一下,要不然还真不敢下了。到了下方,眼前开阔起来,四周全都是高大的、茂盛的竹子,阳光透过竹叶撒落在青石板路上,颇有一种“树影婆娑”的味道了。
向前走去,我们看到了一涓细泉,名为相思泉,据说这是玉真公主玉陨后,李白常来祭悼,皇姑被感动了,特引一股清泉供李白斟酒沏茶……,虽然泉水已无当时清澈,但透过那汪泉水,我似乎看见了李白为玉真公主祭悼的情景,看见他潇洒后的重情重义。
继续向前走,就开始上山了,山上的坡非常地陡,虽然是冬天,我还是爬的满身是汗,太阳在天上悬挂着,无情地炙烤着山上的人们,我的汗一滴一滴地向下流,像断线的珠子滚向地上。
大约又爬了二十分钟左右,终于来到了太白独坐楼,在外面看整栋楼高大、宏伟、壮观、大气,非常符合李白的气质,楼呈棕色,建得端端正正,若是人,定是相貌堂堂微风凛凛,气镇八方。
走进大楼,一座李白独酌的木雕呈现在眼前,别说,还真有点意思,雕得活灵活现,真像醉酒似的。走向里面的展厅,一组一组配了李白的诗的木雕,雕刻技艺精湛,诗文采横溢,二者搭配一起真是美不胜收。
……
时间一晃,在山中已经呆了两个钟头了,天色也暗了,明月升起来了,遥看敬亭山,我仿佛看到了李白孤独的背影。
【篇六:我的外公】
我的外公,是一位平凡的木匠。
或许是年纪大了的原因,他有时总会犯糊涂,而且性格很怪,因此家人们经常会疏远他。但是这样的他却精通雕刻。
在家中的客厅里,就放置着一块精致的木雕。
据说,那是用香樟树雕刻而成的,或许是放久了的原因,木雕变成了深棕色,凑近闻还保留着一股淡淡的香樟的清香,很是好闻。木雕上刻着一只白灵鸟停留在树枝上,它俯着身子伸长了脖子,嗅着花香,它的尾巴分成两股高高翘起——我想,这只鸟应该是七彩色的吧。它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弧度都刻画得栩栩如生,于是鸟有了生命,抚摸着,仿佛能感受到鸟儿的呼吸,仿佛能听见鸟儿的啁啾,仿佛能看到一片青翠欲滴……这小小的木雕里每一个细节,都包含着外公的用心。
去年春节,回了趟外公家,我看见了外公雕刻时的模样。
他坐在庭院的小石桌上,凝视着木板,手拿一把刻刀,比划着,想着什么。刚将刻刀靠上去,却又收了回来,他皱着眉,眉头与鼻梁拧成一团。过了一会儿,他的眉间渐渐舒展开来,嘴角微微上扬,激动地拿起小刻刀,在木板上刻画着,飞舞着,我看入了迷。许久,图案大致被刻画出来了,完成了?不,他还不满意,又埋下头去,他缓慢地在木板上刻着,精心刻画着每一横,每一竖。过了一会,他抬起头来,抚去木屑,端详了几眼,又将头埋了下去……许久,他放下手中的刻刀,抹了抹手心的汗,如视珍宝般轻轻擦拭着,一副巧夺天工的木雕诞生了。
其实在乡下,木匠是被人所轻视的一种职业,家长们的口中总会冒出这么几句话:“你要好好学习,以后去大城市找个好工作!”“你呀,以后当个白领啥的,别去做那些水电工啊木匠啊什么的……”但在我心中,木匠就是我所尊敬的匠人,他们刻画出精妙的浮雕,用心赋予木头生命,是与木头和自然最亲近的存在。
外公住在乡下,但他对木雕的热爱,对木雕的专一,对木雕的痴迷,这种精神如闪闪发光的宝石一般吸引着我。
【篇七:木雕】
栓子是个孤儿,一场车祸带走了他的父母。
他是爷爷奶奶拉扯大的,现在栓子的记忆里就只剩下了爷爷奶奶。
在这间不足十平米的小茅屋里,放着爷爷种地劳作和干木工时的工具。
爷爷每天起早贪黑佝倦着身躯,除了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以外,剩下的大部分时间就是用来摆弄他的这些宝贝——那些他使了大半辈子的工具。看着个个都可爱,拿一遍,看一遍,再打量一遍,嘴里叽哩咕噜,自言自语:
“这把斧子是在后杨集市买的。”
“这个墨盒跟了我几十年了!”
“凿子把儿要换了,这木头不瓷实了。”
本来就狭小的小茅屋,这时就显得更加狭小了。栓子那时还小,每天看爷爷摆弄这些东西,自然而然也喜欢上了,时不时地拿起爷爷的尺子、凿子来一阵乱摆弄,当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像爷爷一样,当个木匠。奶奶总是笑话他没出息。小栓子不服气地说:“像爷爷一样当木匠有酒喝!”把奶奶气地直翻白眼,爷爷乐呵呵地抽着他的烟袋锅,不说话只是笑笑。
奶奶说:“只会做桌椅板凳的可不算是好木匠。”爷爷仍然不说话,只是把头低了下去,像是在沉思着什么。
第二天,爷爷把他所有的工具一股脑收了起来,又像变戏法似的,从床底下掏出一个满是灰尘的破箱子,像是拿着珍宝一样用满是老茧的双手把灰尘抹去,哆哆嗦嗦地把箱子打开,里面是一些比那些木工工具小巧多的叫不上名儿来的东西。爷爷告诉栓子说:“小子,这些也是爷爷的宝贝,只不过已经好多年没用了,从今天开始,爷爷就用这些小东西来教你怎样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看到这些东西,小栓子有些摸不着头脑了。他拿起里面的一把小刀好奇地问爷爷:“这些东西我怎么从来没见过呢?”
爷爷微微一笑:“小子,这东西你一定没见过,这可是我的宝贝,就靠这些东西,能在木头上画画呢!就像这个!”说着,爷爷从箱子底下拿出一个小玩意,栓子一把抢过来,拿在手里仔细地瞧:这是一个用核桃雕成的绣球,小巧精致,顺着核桃的自然凹凸,雕出绣球的纹理,自然逼真。
小栓子很惊讶:在村子里随处可见的核桃,能变成这么个小玩意,也太神奇了吧!爷爷问栓子:“小子,你想学吗?”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学”是什么他可能自己也不知道,可是小栓子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颗绣球对爷爷点点头说:“想,我想学,我也要把核桃变个样。”四岁的小栓子就这样开始跟爷爷学木雕,小刀拿不稳刻在了手上,血顿时流了出来,他没有皱一下眉头,掉一滴眼泪,叫一声苦。小栓子很用功,很努力,他认真学习雕刻的样子完全不像是一个4岁的孩子。
经过一年的学习,他基本上能独立完成作品了,只是做工不那么精细。
爷爷总是说:“小子,以后一定会有出息的。”也只有这个时候,一直默不作声的奶奶脸上才会露出些许的笑容。她盼着自己的孙子有出息。小栓子和爷爷每天都在不停地刻啊,雕啊……
小栓子一天天长大,爷爷奶奶也日渐衰老。一天,奶奶跌倒了,摔得不轻,奶奶病了。村里人说:“奶奶不行了。”也有邻居说:“别折腾钱了,治也治不好。”5岁的栓子不明白大人们的想法,他只是闷闷地问爷爷:奶奶怎么了?
爷爷沉默了,给老伴看病吧,家里没有那么多钱;不看吧,这毕竟是自己这一辈子的亲人。在一天的沉默之后,爷爷好像想起了什么似的,他和栓子把之前雕好的小玩意儿都收拾出来,用破布把它们擦干净,准备拿到集市上去卖,可唯独没有把那颗核桃雕的绣球拿上,而是悄悄地把它放在了奶奶的枕头底下。可是除了这些,家里再没有值钱的东西可以卖了,给奶奶看病显然是不够,爷爷只能东一家西一家地去邻居家借……
爷爷拿着浸透了汗水的钱,带着奶奶去县城看病。
三个多月,他们走遍了多家医院,但每次医生的回答都大同小异:“老爷子,我们已经尽力了,给老婆子准备后事吧。”
爷爷越来越沉默,陪伴他的是他抽了一辈子的烟袋锅。这时,他也只是蹲在屋外的墙根下面一袋一袋地抽着烟。奶奶越来越消瘦,到最后连喘气也越来越费劲。栓子只是在奶奶的床边看着,他还不知道奶奶将不久于人世。在一个大雨滂沱的晚上,奶奶永远地睡着了。
爷爷没有掉眼泪,只是一个劲地抽着他的烟袋锅……只是一个劲地沉默着,沉默着……
直到有一天,爷爷不再沉默,又开始了他的雕刻。栓子怔怔地看着爷爷,爷爷也看着他,用那双饱经风霜的眼睛告诉栓子,爷爷快要不行了,什么也没有留给你,只能尽我最后的力气给你雕刻一件东西,一天、两天、三天……爷爷在不停地刻着刻着……
【篇八:朽木未必不可雕】
如果你观赏过木雕艺术品,你一定会对各种精巧逼真的造型赞不绝口。可当你知道这些精美木雕的原材料不过是虫蛀的枯树根时,你会有何感想呢?你会对“朽木不可雕”的古训提出疑问吗?
朽木,它“朽”的程度有所不同,有的是完全腐蚀不可救药。而有的只是外表有所受损,里面却完好如初,只需将外表损坏的部分挖走,一样可以派上用场。不起眼的枯树根被精雕细琢之后,化成了展翅欲飞的“仙鹤”、憨态可掬的“熊猫”、精神矍铄的“老头”……不就证实了朽木未必不可雕吗?
物犹如此,人不也是这样吗?有些人身上有不少缺点,是人们眼中的“朽木”。但是就是这样的“朽木”也能成才。如晋朝的周处,少年时被家乡人称为“三害”之一,然而他知错能改,迷途知返。听从陆云的劝告,终成为一大孝子和忠臣。少年的周处,也算是“朽木”,可这根“朽木”竟成为国家栋梁。就是现在,这样的例子也并不少见。2011年度感动中国的获奖者刘伟,被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他用双脚在琴键上弹奏出美妙的旋律;除语文外,基本每门都不及格的“差生”韩寒,居然成为名噪一时的作家。这一切的一切,不都证明了朽木未必不可雕吗?
在我们的身边“朽木”不也很多吗?他们或学习懒散,或破坏纪律,或顶撞老师。他们像草原上的烈马,不易被束缚。如果老师对于他们的种种劣迹,先是严厉责罚,没有效果后就干脆不管,听之任之,他们就可能成为真正朽透了不可雕的木头。可是,他们并不是不可救药的朽木,这些差生身上也有不少的闪光点,不过是容易被其缺点所掩盖而难以发现。问题是缺少慧眼识珠的“能工巧匠”,将这些可以挽救回来的“朽木”雕琢成精品。
所以,正确看待朽木,是决定其可否“成器”的前提。合格的雕刻师必须有一双慧眼。“焦尾琴”就说明了这一点。一块其貌不扬的桐木,在樵夫的眼中不过是一件废品。然而音乐家蔡邕慧眼识珠,一眼就认出这不是一件寻常的宝贝,从火堆里救出尾端烧焦了的桐木,竟然制成了千古留名的“焦尾琴”。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说明着朽木是可雕的,“受伤”的木头只要“内心”完整,它就未必无用!
“朽木”未必不可雕!如果以慧眼去发现,用心雕琢,那么朽木也能成为一件艺术精品!
【篇九:印象徽庄】
烟雨朦朦胧胧,给大山穿上了薄薄的轻纱,我们一行近四十人在吴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印象徽庄”,参观了徽州的建筑,不看不知道,看了才可以领略徽州建筑的魅力。
我们先参观了童学馆,在那里,我们看了徽州的介绍视频,岳博士栩栩如生的讲解,加上美丽的画面,我们仿佛回到了私塾课堂,更是感觉自己神游在魅力的徽州。
在童学馆,我们还学到了行拱手礼。我们拱手礼拜时需要两手打在一起,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面对圣人孔子的画像,我们一起虔诚的作揖行礼。出门是,我们还知道了过门槛时不能踩在上面,表示对主人的尊重。还有,男生出门的是时候应该先跨左脚,女生应该先跨右脚。
从童学馆出来,我们就直奔大戏台,那里是人们的人看戏的地方。我们也上了台,体验了一把演戏的乐趣。老师告诉我们,这个戏台历史悠久,从残缺的木雕上可以感觉到大戏台看天地,度日月的痕迹。老师还告诉我们,徽州最著名的戏是“黄梅戏”我们听了,立刻有人唱出了《女驸马》《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片段,悠扬又动听,嘿,同学们又收获了新知识。
告别大戏台,我们又来到宴会大厅,徽州婚房,然后去了藏今阁,它的上面还有四个大字,“必有余庆”,老师讲,积德行善之家一定会有福报的。走进大厅,哦,一个富丽堂皇的大厅,忽然,一股让人无法形容的香味涌进我们的鼻腔,这到底是什么香味呢?有人不接的问,导游不慌不忙的开口了,朋友们,你们闻到的就是百年沉木的香味。大家细细品味吧。说完,导游有深深的洗了几口气,我们边笑,边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啊,闻到了桃花源的清香啊!”
就在我们刚要走出打听的时候,阿吴老师喊了一声,啊,同学们,你们看,这不是三英战吕布吗,我们不约而同的回头一看。果然,顺着阿吴的手指的方向看去,木头上果然雕刻了四个小人,分别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个结拜兄弟,他们正在挥舞着自己的武器,大战三国第一的武将吕布,此时,我们不得不承认,阿吴的眼里很好,我们还见到了空城计,三顾茅庐等精美木雕。我们陶醉在三国的忠勇世界了。
离开藏今阁,我们来到了一座山水小亭子,小亭飞檐翘角,站在亭子里,视野顿觉开阔。举目向北远眺,之间一座山,仿佛一尊休息的卧佛,那大大的肚子,圆圆的鼻子,仿佛山峰的大耳朵,栩栩如生,而那蝙蝠山寓意着福在眼前,使人们悦目更加赏心。
山水徽州,印象徽庄,美丽的景使我终身难忘,我期待有机会还来徽庄,再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
【篇十:梦回岭南——千年历史】
三朝古都,岭南羊城,弹指间日新月异。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流传于千秋万代。
——题记
来到广州,才知道什么是“现代与历史”同在。
(一)
广州塔以“世界第二高塔”的名号耸立在广州市中心。位于城市新中轴线与珠江景观轴交汇处,与第十六届亚运会开闭幕场馆—海心沙岛和珠江新城隔江相望。它的外身结构为椭圆形的渐变网格,全身呈神秘的银灰色。由于上小下大的两个椭圆圆心相错,逆时针旋转135度,所以扭成塔身中部的“纤纤细腰”。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之下,广州塔宛若一位亭亭玉立、楚腰纤细的少女。所以,广州塔又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蛮腰”。走进电梯里,从工作人员按下按键的那一刻,直到电梯上到108层时,整个过程仅仅用了不到一分半钟的时间。上升的速度之快,而且还能透过玻璃看到电梯外的景色。看着整座城市在渐渐地缩小,整个人也随之放松了起来,似乎把所有的包袱忧愁全都抛下了。
在108层往下看时,无论是有秩序地行驶在公路上的汽车,亦或是在炎炎夏日里行走的市民,都像是一个个精致美好的模型,在缓缓地移动。我惊讶地看着这个城市的高速发展与无比的繁华,可她却仍然保留着特色的传统文化。这同时也令我想起一个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逐渐衰落的城市——苏州。苏州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在明清时代最高水平的表现。苏州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同时也让大片大面积的古城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眼中。这无疑是人为与无意,导致了苏州这座古城的文化正一步一步地走向衰落。而广州不断地在变化,变得更美好、更和谐。她有着大都市的迷人魅力,又完好地保留着古城的质朴与传统。在广州塔的107层,我们看见了世界上最高的空中邮局,并且写上一张明信片,寄给未来的自己,以此来纪念。
(二)
参观完广州塔后,我们随之又来到广东省博物馆。新建而成的广东省博物馆,外观酷似一个透雕的宝盒,尤其是那灰红相间的格调,更是给人一种现代化的感觉。
通过安检之后,我们跟随者老师来到了“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
砚自古以来都被人们称为是“文房四宝”之一。在中华几千年古老而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为我国民族辉煌历史的延续和灿烂文化的传播交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今天,在广东省博物馆里,我有幸地见识到如此精美非凡的端砚。每一个端砚都安祥地躺在那里,向每位参观的人诉说着它们的故事。每个端砚各有各的不同。如:清朝的端石梅雀砚;梅花与雀鸟,淡雅不失情调,富有山水鸟相伴之雅意。端砚是中国名砚的代表。在中日交往史中,1978年10月,端砚曾作为礼物赠予日本首相福田赳夫。时隔三十年后,历史再次重演。2007年5月,国家主席胡锦涛访日,将我国名产——端砚带进了日本,赠送给福田赳夫的儿子,在当时同是日本首相的福田康夫。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更是毫不吝啬地对此大加赞赏。清朝的雍正帝曾叹道:“端州多才超卓,晤言一宝君子乐。”北宋的东坡先生曾赞道:“端溪岩之美,止于滑而发墨,其他皆余事也。”
砚以端为贵。可是,我却没看见那贵中之贵——千金猴王砚(镇馆之宝),颇有可惜。
砚的名贵、精致令我赞叹不已。但博物馆里还有一种艺术让我眼前一亮——潮汕木雕。展览里有着不同的生活场景,逼真地将潮汕居民的厅堂、卧室等场景复原。生动形象地向人们展示了潮汕木雕在潮汕人们的日常陈设中的应用。潮汕木雕不仅是种艺术,更多的是在雕刻着传统的潮汕文化。其栩栩如生、惟妙惟俏的神形真是令我不得不折服。
(三)
由于广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所以华南植物园里热带植物繁多。它是我国历史最久、种类最多、面积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被誉为永不落幕的“万国奇树博览会”,有“中国南方绿宝石”之称。
作为“羊城八景”之一的“龙洞琪林”,来到了华南植物园,自然要去观赏一番。“龙洞琪林”意为“龙洞有一片珍奇的林子”。由棕榈园、孑遗园两个半岛及人工湖组成,景观自然和谐。一边是椰风葵林,四季常春的热带植物。一边是松杉苍劲,四季分明的温带植物。温带植物春来嫩绿、夏来青绿、秋来橘黄、冬来飘落。两带植物的不相同,却造就了一片秀丽如画,清静幽雅的园林景观。如同一副变化奇异的风景画,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此外,植物园里还有姜园、苏铁园、药用植物区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植物区。在这其中,有些植物是我们经常能在身边发现的,而有些却是名贵的物种。在观赏了这些植物的同时,也让我了解到了更多关于植物方面的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夜幕渐渐被拉开了。天空呈现出多种变化莫测的颜色,交汇在一起就好比广州夜市的灯火璀璨,色彩斑斓。这时,大巴正将疲惫的我们送往酒店。
(四)
第二天一早,我们吃完了早饭。便被大巴送到了广州市的著名景点——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它位于广州市区北面的白云山南麓,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起义战役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
还没有进到陵园里,我便被墓坊上“浩气长存”四个大字给吸引住了。不仅因为这是孙中山先生亲题,而且这四个字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当时同盟会的成员们是抱着怎样的精神去勇敢地起义,推翻腐败的清政府。在通往烈士墓的路上,路两旁种满了青松,寓意为国牺牲的烈士们刚劲不屈。烈士墓屹立在冈陵上,背后是纪功坊。我绕着陵墓走了一圈,心里更是油然而生出敬佩之情及惭愧。现在我们幸福的生活都是爱国战士们用鲜血换回来的,可我们却不懂得好好学习,以此来报答祖国,将来为祖国做贡献,而是只懂得享受父母给我们带来的优越生活。
陵园内还有冯如墓,潘达徽墓等为国作出贡献的勇士们的墓碑。烈士陵园景色秀丽,繁花并茂,翠松长青,这也能让烈士们有个宁静舒适的地方安祥地长眠。
(五)
将烈士陵园游了个大概之后,我们来到了南越王陵墓。
今天的广州在古代曾隶属南越国。而今天的南越王陵墓,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墓室。墓室的结构仿照生前宅居,分为后室、耳室、侧室和前厅后库。讲解员给我们生动地讲述了墓室里的设计用意,以及陪葬人员的身份。在这个墓室里出土了许许多多珍贵的宝贝,有人评价这是“令无数人苦苦探寻了2000多年的隐秘,中国考古史上最辉煌的发现之一”。而在博物馆里,我确实被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给吸引了。鲜艳夺目的丝缕玉衣、玲珑透顶的龙凤纹重环玉佩、以及被誉为“汉玉中的稀世之宝“的玉角杯等。这一件一件的宝物看得我眼花缭乱,赞叹不绝。让我进一步地了解到广州的历史,感受岭南文化给人的震撼。
(六)
在广州有这么一个地方,充分地体现了雕刻建筑的魅力。这便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陈家祠。陈家祠原称为陈氏书院,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正门门额上挂着一幅牌匾“陈氏书院”,牌匾的下方,祠堂正门两边各有一个石鼓。这对石鼓有着精美的花纹图案,是陈氏家族地位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讲究风水建筑,陈家祠的建筑风格充分地体现出这个传统的习俗。一座镂空双面木雕大屏风摆放在大厅与庭院之间。绕过木雕,抬头往上看时,陈家祠的屋脊上的雕塑真是栩栩如生,传神逼真。作者把每个人物都雕刻得如此细致,精致,每个人物都各有神态。在踏入陈家祠的那一刻,我便感受到了一种传统文化的气息在此洋溢,游客们纷纷拿出相机拍摄出那令人赞叹不已的艺术作品,同时也惊叹着古人的聪明能干。中国人讲究风水建筑,陈家祠的建筑风格充分地体现出这个传统的习俗。一座镂空双面木雕大屏风摆放在大厅与庭院之间。绕过木雕,抬头往上看时,在陈家祠里,无论是走到哪里,总能发现某处地方有着独特的木雕、石雕或是陶塑等。处处都体现了古代的艺术品位。
每个房间里都展出着各种具有传统意义的作品,以及民间艺人们的手工艺作品。我好奇地看着这些小玩意儿,有精美绝伦的骨雕、栩栩如生的剪纸、还有可爱有趣的瓶中画等。琳琅满目的手工艺摆在眼前,还能看到民间艺人亲自制作。
郭沫若氏曾赋诗云之曰: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知。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诚此物之美也!现纳入羊城八景。
走在连接各个进的长廊里,感觉自己似江南多愁善感的女子,慢悠地走着,手里拿着一本诗集细细品琢。步入聚贤堂时,看见许多民间艺术的展览。这里没有太多的吵闹,人们都在用心地观赏者每一件作品。这里原是陈氏家族议事的地方,可是现在变成了民间艺术展览的场地。在陈家祠的后进里,我们看到了安放祖先牌位及祭祀的祠堂。紫靛色的祭祀神器有序地摆放在神龛,显得异常的庄严单调。出来的时候,我们经过青云巷,不经意地抬头,却意外发现原来这里还有一绝——砖雕。这些砖雕生灵活现,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宝。
陈家祠这个建筑艺术中的瑰宝,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流连忘返。在古榕树底下,我细细地回味着,理清我的思绪,细想岭南的风情韵味。
此趟的广州之旅,种种感受,每每景观,都让我记忆深刻。仿佛是梦回往日岭南,但仍身在现代。千年的历史,使我们有此见识。多年的文化底蕴,教我们传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