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头匠相关作文

【篇一:剃头匠】

星期天我在妈妈店铺外面玩,只见一个头发留得很浅的老人家朝我走来,他穿着一身很土的衣服,衣服早已分辨不出颜色,应该是洗过很多很多次了。

最吸引我的还是他手上提的那个木箱子。这是我见过的,除博物馆的外,最陈旧的木箱子了。箱子的表面早已经发白,只有边上还有一点点暗红色的印记,我想木箱子以前应该是红色的吧。

老人家走到我身边,把手伸过来直接摸我的头发,左摸摸,右摸摸,还不停地用手指指我的头发,好像要说什么,但始终没有发出任何的声音。开始我还以为他只是逗我玩的,他不停地摸着我的头发,又看看他那怪模怪样,心里便有点害怕起来,连忙跑到妈妈身边。妈妈对着老人家又是摆手,又是摇头,他才离开。

从妈妈那里,我知道了老人家是个剃头匠,而且还是个哑巴,天天在这附近转悠,寻找生意。

第二次看见剃头匠的时候,我便不害怕了。他又过来准备摸我的头发。也许是对他没好感,便狠狠地用手打开他的手。他便把手握成拳头状地吓唬我。见我这生意实在做不成便走了。

以后每次去妈妈那里,基本都会看到剃头匠在招揽生意,而且仍然像个蚊子一样,死缠着人家不放。但从没有见过他像别的哑巴那样,发出过“啊啊啊”的声音。偶尔也看见他给年纪大的人理头发,动作很熟练,剪出来的头发也挺干练。

以后再见到剃头匠,虽然他还是那样不作声地缠着我,但我对他已经客气了许多。我甚至有点敬佩他,他虽然不能说话,但是他能凭自己的劳动去赚钱,有这种精神。

【篇二:当传统遇上潮流】

唢呐匠和剃头匠,都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面对渐行渐远的老行当老传统,面对日新月异的新事物新文化,是简单的“喜新厌旧”,还是有机融合发展?

悠扬的唢呐声中,电影《百鸟朝凤》走向了尾声。震撼观众的,不只是如黄土高原一般辽阔的规律,更是主角游天鸣的那份坚守。

游天鸣从小跟着师傅焦三爷学习吹唢呐,勤奋刻苦与品行端正使他在众多徒弟中脱颖而出,得到了师傅的认可,也成为师傅的接班人。正当游天鸣接管“焦家班”,一切看起来风平浪静的时候,唢呐艺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潮文化不断涌现。唢呐不再像从前那样受重视、受欢迎了。唢呐艺人也不再那么受尊重,不少人舍弃旧业,去城里奔波打工了。作为“焦家班”唢呐传人,游天鸣牢记着师傅那句“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无奈而坚定地往前走着。

游天鸣踽踽独行的身影,让我想起了老家的“孙爹剃头店”。剃头店在城东河边已开了四五十年,孙爹的剃头功夫更是样样称绝。孙爹一直想让儿子子承父业,可儿子不屑于当一个剃头匠,高中一毕业就出门闯荡。

孙爹的生意一度很好,不过,小城后来开了不少新式理发店,孙爹的剃头店日渐冷落。看到父亲的难处,望着老人的头发一天天变白,儿子终于决定回来帮父亲了。儿子跟着父亲学了一段时间理发,感到“不过瘾”,于是跑到广州,学了一手烫发、染发的新技术,还在一家大型美发中心当上了“五星美发师”,并给自己起了个外国名字“戴维”。去年底,儿子辞去了广州的工作,回来与父亲“并肩作战”。

现在的“孙爹剃头店”窗明几净,一边是新式理发设备,儿子为那些新潮的年轻人打理出一个个时尚发型;另一边,则是孙爹一直沿用的老式木头理发椅,老人的剃头刀在顾客头上娴熟地游走,展示着他的手艺。剃头匠和美发师,传统与时尚,交织统一在同一个屋檐下。

唢呐匠和剃头匠,都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面对渐行渐远的老行当老传统,面对日新月异的新事物新文化,是简单的“喜新厌旧”,还是有机融合发展?在影片《百鸟朝凤》的最后,似乎给出了答案,又似乎没有……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