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相关作文

【篇一:拥抱文明幸福成长】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为这个喧闹的世界附上了一层静谧,行人匆匆的脚步也被这雨打乱,只好轻轻地,慢慢的。有多久没有这样的安心了?

细细咀嚼“文明”这个词汇,它包含了太多东西。字典上关于它的解释是这样的: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二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然而,在物质至上的现实社会中,自称进入文明时代的的我们,却干起了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商人们开始为了追逐利益而不惜丢掉自己的道德良心:三聚氰胺、瘦肉精、增白粉、地沟油,仿冒伪类产品更是数不胜数。有些官员们也愈发荒诞,贪污受贿现象屡屡不绝。就连普通的小市民们也开始变得冷漠、无情。“扶不起”、“乞丐集团”、“医院卖尸体”、“潜规则”……各种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问题一点一点的被披露,可又有多少是还未被我们所知晓的?这个社会有多少种病态?从出生开始,我们的心已经沾染了多少污浊,多少尘埃?当初那张白纸,潜移默化中,已经被现实染上了多少灰色?

我们需要文明!这个社会需要文明!

当读到季羡林的《谈礼貌》时,我是多么赞同季羡林老先生的话!感同身受,“一个五千年文明的堂堂大国,竟要学习幼儿园孩子们说的话岂不大可悲哀!”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离文明还不算遥远。只要有希望,便可以开始!

党和国家领导人们已经注重文明,每一个有识之士都已经力行文明,许许多多的人正在奔走,许许多多的人正在努力。“素质教育”、“道德教育”、“感恩教育”。积极提升自身素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是的,文明离我们还并不遥远!只要我们愿意张开双臂,就能拥抱文明!

其实,从牙牙学语开始,我们便开始了解它,从书中。有《三字经》中的孔融让梨、孟母断机、黄香温席。也有《二十四孝》中的卧冰求鲤、芦衣顺母、卖身葬父。还有《论语》中的“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中华传统美德在幼时便深深播撒在我们稚嫩的心中。善与美,错与对,黑与白。孝顺父母、团结友爱、谦虚自制、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勤奋刻苦、节俭朴实……这些都是我们所需的。

从蹒跚学步开始,我们便开始学习它。幼稚园的老师从小便开始教使用我们“你好”、“谢谢”、“对不起”。小学老师教我们判断正误,用语言、用文字去赞扬美丽。初中老师教我们解析自我,追求个人价值,提升自我道德水准。

文明在青少年们的心中茁壮成长着,由老师浇灌,由家长呵护,由社会施肥。阳光洒在我们心中!不是看不到丑恶,不是因为无知,也不是因为麻木!正因为有阴影,阳光才显得难能可贵。正是因为了解,所以才能打破!只要自身能够发光,何惧再大的黑暗!更何况“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这一代孩子不会倒。

从稚气的小学生开始,我们便开始实践它。清晨,校园里一声声清脆的的“老师好”,那是我们在实践它;路边为了捡垃圾而弯下的腰,是我们在实践它;回家时,给父母倒的一杯热茶,是我们在实践它……

文明,不再是一句空口号,我们在实践着,文明,一直会走下去……

拥抱着文明,我们一直在幸福地成长。

【篇二:善待错误】

当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发表了之后,许多文坛上的著名作家都积极地对之回应和探讨,对这篇似于“挑错”的文章有很大的启发和感触。也许正是因为朱光潜的这篇文章对中国文人的深刻启发,才让文人墨客们对文学更加苛刻,随性而不随意。

那么对于“挑错”,我们如果成了当事人的话,该如何去面对去做呢?我们不妨来看看著名戏剧家曹禺的做法。

在曹禺书房中的架子上有一本装饰讲究的册子,上面裱着画家黄永玉写给他的信,信中写道:“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的心不在戏剧里,你失去了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地位所误,命题不巩固、不缜密……”

面对如此直白且一针见血的挑错,也许没几个人会受得了,大概都会将信丢到九霄云外去吧?但曹禺不但虚心接受,更是将其装帧上裱,时刻放在身边警醒自己,从而提升自己。正是因为拥有这颗重视错误和善待挑错的心,他才在文学界越走越远、越来越成功。

季羡林曾说:“别人说的话是批评、是鞭策,都是对我好。”我们不难从这句话中看出他对外界人口中话语的态度:不急不躁,不躲不藏。他能够静下心来去听,然后去做,不断地从中吸取经验抑或教训,从而完善自我,登上人生的巅峰。

“错”谁不会犯呢?然而当我们犯错时,被别人批评时,都要持有一颗淡定从容的心。既要做到季羡林那样的心平气和,更要拥有曹禺那样的改错决心和毅力。只有这样去善待每一次错误,我们人生中的缺点才会逐渐被优点所填满,我们都会让自己散发出更耀眼的光。

善待错误,像善待我们自己一样吧。善待自己,让自己去点亮未来的每一片天。

【篇三:不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一言,使不争成为智慧的代名词。何为不争?不争并非是一种消极沉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与世无争,而是不争不该得到的,不争得不到的,不争得到了也没益处的。

淡然处事,淡品香茗。让清雅来代替浮华,让静然来遮掩浮躁,让不争来替代喧嚣。季羡林先生不慕名利、淡然处之。他精通多门语言,回国后尽管经历的文化大革命,尽管被打为“黑帮”,尽管在北大看守牛棚,但他对印度语言佛典的研究之深是国人有目共睹的。当我们亲切地称他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时,季羡林先生却一再强调要摘掉这些称号、桂冠。尽管老人已离开了这个喧嚣的世界,但我们要记住他那与人无争,与世无争,不计名利的平淡心境。

在如今这喧闹繁杂的时代,请独守一份沉默,默念一份平淡。心若止水,静观其变。不就一事争长短,不急一时较高低。“不争”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崇高的境界。

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人分为四种境界:天地境界、道德境界、功利境界和自然境界。一般人都处在功利境界,他认为中国古代处在天地境界的只有一人,那就是老子。老子看破放下,六根清净,与世无争。

曾有户人家找附近寺庙的僧人做法事,事后主人发现丢失了二十两白银,他怀疑是僧人所为,便到寺院问罪。僧人明白来意后,并不多言,直接取出二十两白银给他。等到他回到家中,妻子便告诉他是她因为临时有急事拿走了银子没及时交代。此人听后十分愧疚,连夜送还银两,并向僧人道歉。这位有口皆碑的大师都能在被别人诬陷时不怒不争、不计得失,这是一种泰然的处事风格,也是一种淡定的境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有这样的品行与境界,只要我们功利心稍淡一些,虚荣心少一些,心胸开阔一些,以坦然之心面对这喧嚣的世界,以不争作为一种完美的处世心态。

【篇四:生命因你而美丽】

昙花望暮而萎,夜色飘散却余香绕指;

朱槿朝开夕落,一日生死却妍若云锦。

金庸有言:“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光彩照人的青春毕竟是短暂的,唯有秋水般明丽的美德懿行可以伴随一生,而生命也正是因为良好品德所体现出来的风度气韵而美丽…

她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她的美。她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然而此时,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洁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种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这本该属于她的荣誉和赞颂,但这又怎能怪她?当年武则天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唯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又怎能让她轻易改了性子?所以在阴冷的四月里,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她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原则,她有权力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为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她的美。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德行之高低的。美德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德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啊。

物既此,人亦然。不要纵容自己逾越那条道德准线,要让自己的行为始终与起码的道德操守和人的良知相一致。国学大师季羡林就是美德的典范,他用洞察世事的睿智和博大深沉的情怀诠释了美德才是最高的学位。

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曾这样评价道:“智者永,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荣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季老说过自己喜欢的人是这样的:质朴、淳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真情,真实,真切”是季羡林的处世原则,在一生的国学探究中,他秉承这样的理念:唯有真情相待,方能坦诚相见;唯有真实为事,方能有为当世;唯有真切处世,方能心阔坦荡。季老谦卑明理的大师风范,让他的生命如此美丽。

人生宛如去蚌留珠,外在的东西是一只蚌,内在的美德则是一颗价值连城的珍珠。中华民族是传统的礼仪之邦,中国的文化最注重对人内在的培养。内心达到了圣贤一样“不怒不惊不恐不怖”,外在自然就展现出王者雍容俊雅的风度,生命因此而美丽。

你的学历终将过时,你的容貌必将老去,你现在得到的一切外在的东西也未必能拥有一生。然而美好的品德将会在岁月的锤炼中变成闪闪发光的珍珠。

生命因美德而美丽,我要让文明的光辉洒入我的心房,让美德滋润我的心田。浮生多变,度日不易,愿人人都能安享德馨年华……

【篇五:怀念母亲读后感】

阅读了季羡林写的《怀念母亲》,感触十分的深,清楚地看出了季羡林的爱国之情。他热爱祖国,以至于把自己的祖国当作了自己的第二个母亲。长期在外国留学的他,在梦中思念着自己那已经归尘的生母,也日夜牵挂着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思念母亲,以至于每夜都泪流满面,醒来后却完全不见梦中母亲那朦胧的笑容和背影。他常常辗转反侧,寝食难安,在夜中暗自落泪,只因思念他那已故的母亲。我们也要像季羡林一样抱有一颗爱国的心,思乡的心。在心中让母亲和祖国拥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虽然母亲故时悲痛万分,但他之后重拾情绪,重新站起来日夜思念着母亲。虽然在外留学无法回到祖国,但他努力拼搏,归乡的日子也越来越近。

今年也是革命七十周年,我们现在所在的少先队也在那时诞生了,我们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怎能不去学习季羡林这种爱国的精神呢?这种精神必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赞扬的。

季羡林在文中写,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孝顺好母亲。我已经快要小学毕业了,应该学会孝顺了,学会孝顺母亲了。

《怀念母亲》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季羡林对母亲和“母亲”的爱了,这简直是人永远不能忘怀。

【篇六:我爱我的祖国】

每一次仰望飘扬的五星红旗,每一次唱起庄严的国歌,爱国之情便在我的胸怀激荡。我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我为祖国的日益强盛感到自豪。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修筑的京张铁路,成为了中华史上的一页美丽的诗篇。詹天佑在外国人的嘲笑下修筑铁路,但他没有让所有的中国人失望,是他让所有的中国人感到自豪,感到骄傲。鲁迅先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神财富,他的作品让人感触很深。他始终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祖国革命文化的主将。

季羡林老先生的爱国精神,在《怀念母亲》这篇文章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祖国在他心中就如同母亲一样,如果你读过文章就会知道,季羡林在欧洲的十一年里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母亲。

戍守边防的战士你也许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但你一定知道,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难以言尽,他们的身边发生过什么感人的事情你也许不知道,但你一定知道,他们的爱国之情已深深地扎根在自己的心田,他们就是怀着这样一种爱国的热情,守护在祖国的边疆,默默地为祖国奉献着。

我们是中华的少年,我们对祖国的热爱,虽然不如革命伟人,也不如边防战士,但我们会用行动去证明我们对祖国的爱。我们要向祖国立下誓言,我们一定会让祖国的明天更美好,让祖国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都撒满幸福的笑脸。

【篇七:那份不一样的真情】

车粼粼,马萧萧。金戈铁马全作朽,乱入尘中看不见。翻开一部近现代史,尘气扑面刀光剑影中,闪着光的,是文人的笔尖,笔尖下墨水一样蜿蜒流淌的,是他们的热血与真情。

老舍,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身为大学教授,却从未有一次的盛气凌人。戴着黑框的眼镜、优雅的礼帽,却同餐管伙计、店铺老板等小得不能再小的人物打成一片。一次,老舍去理发店刮胡子,下巴上沾得全是泡沫,伙计说:“我家里有急事,真是不好意思,刮完胡子不能再给您理发了。”老舍急忙转身,抹掉沾着胡茬的泡沫,说:“胡子已经刮好了,你快去吧。”说着还多给了他几个大洋,说是当作盘缠。小伙计再三推辞,老舍急了,转身就走。这样一件小事,足以表现出其平民的外表下熠熠闪动的大家人格。

无独有偶,似乎学者们总是这样,于平淡之处显出伟人的真性情。季羡林在哥廷根留学时,就曾与一位世界级的语言大师相逢,季羡林温文尔雅的气质当场震住了他,他用一种不容推辞的语气说:“明天早上8时到我家上课。”说着还把自己随身携带的银器赠予他。萍水相逢间,真情顺着文人的笔尖缓缓流淌,几十年前的温情,暖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文人是温暖的,睿智,平和,于朴素之下蜇伏着一只雄师或巨龙;云行雨施,感化着社会底层的人,站起身来,奋勇前行。所以才会有后来的阿乙等人,年轻一辈的穷苦作家,受他们感召,将这不一样的真情代代相传下去,顺着笔尖划过的痕迹,思索,改进,创新,这些全靠那些冰封的年代里炙热、光明的心。

文人是坚毅的,勇敢,顽强,正如那雄师或巨龙,雄风飒飒,甚至置于死地而生;而支持他们永不倒下的是对国家、对人民的真情。那时,有老舍笔耕不辍,非议之中仍不断投稿;有季羡林经历10年牛棚煎熬,而后以一部《牛棚杂忆》激励自己,铸一把巨剑于心头,以笔为武器,平淡中教化人心;亦有阿乙等人艰苦奋斗,创造着新的辉煌。

儒墨道法群博览,乱世白莲绽真情。文人们正如乱世中的瑶池玉莲,香远益清,朴质中得以永恒,点滴里折射真情。

合上那本近现代史,默叹,品着那份不一样的真情。

【篇八:人生最美是淡然】

生命很美好,如一幅画、一杯酒、一支歌。有绚烂的色彩、浓郁的芳香、迷离的曲调。然而生命的成长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不应有过多的苛求。面对繁花似锦的人生,理应放下功利,静享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用淡然书写人生篇章。

对分数的淡然,是对孩子最好的呵护。迈入班级,总能听到同学们议论家长对自己分数的态度,无非就是考好了或进步了,家长就给予表扬与肯定;失败了或退步了,家长则批评、苛责。不少家长为了孩子的分数,采取一些极端的方法,甚至会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西格夫里·萨松如是说。学习亦是如此,做一只细嗅蔷薇的猛虎,淡然地面对分数,不急功近利,这也是对孩子最好的肯定。

李白才高八斗,文采出众,名闻天下。然而,遥想当年的李白,数次科举考试皆没通过,但幸运的是,李白并没有沉沦,也没有在一棵树上吊死,他在山水之间体会了诗词歌赋的迷人之处用绣口突出了半个盛唐。“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淡然下的李白,终于找回了自信,尽情挥洒自己的智慧与才华。如果他在科举上心有不甘,仍坚守自我,也许历史上就会少了一位如此可爱,如此伟大的诗人吧!

有一种淡然是美好的,如季羡林老先生那样,“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他似一朵小花,在贫瘠的土壤里绽放自己的芬芳;他似一滴水,为浩瀚无穷的大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季羡林的淡然,令人敬畏,令人赞叹。

生活中的我们还在为一分两分的成绩而沾沾自喜或痛不欲生吗?何不淡然一些,心平气和地面对分数,不为外物所惑,忽略结果,享受洒汗与拼搏的过程,在无悔的今天,无须在乎那些丝丝缕缕的尘埃。

人生在世,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与其匆匆赶路,追求尽头的美景,而错过太阳,错过星星,倒不如缓步而行,感悟过程中的喜悦与幸福。

人生最美是淡然,淡然上路,且歌且行,看遍风景万千!

【篇九:打开心中的门】

当你驻立在十字路口徘徊难决的时候,当你受到外界的侵扰心情郁闷的时候,当你看到自己的目标离现实越来越远而失去自信的时候,你不妨打开你的心房,你便会豁然开朗起来,觉得生活如此美妙。

细细品味身边的事物,你会豁然开朗起来。众多蚂蚁聚拢抱成黑团,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水海。

看到此景,心中莫名地颤动了一下。在我们从未看在眼里放在心里头的蚂蚁,竟活得如此滋润而有秩序。面对灾难,毫不畏惧。生命的渺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了微薄的力量,懈怠了潜在的精神。所以当你自卑的时候,可能会想:像细针般小的蚂蚁,潜在着伟大,我还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呢?

聆听生活中的小事,也会有另一番启发。老太婆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卖伞,一个儿子卖扇。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她总是叹气,生活得很不快乐。但经过一个人的慰问,使她换位思考,从此打开心扉快乐生活。

聆听身边的事情,仔细揣摩其中的道理。恍然大悟时,会发现原来自己生活在阴影中,只能看见自己的影子。

其实,让朋友成为你的聆听者,有了友谊的支撑,朋友的祝福,相信我们的心态一定会更加好!

我记得季羡林与林庚互赠“相期以茶”的一幕。季羡林先生在世的贺信:从我们友谊之久,之笃来看,克家一走,唯兄独占鳌头矣。在清华时,你写过一首诗——破晓时天旁的水声,深林中老虎的眼睛。你我都是老实人,不喜作惊人之谈,弟乙酉春三零一医院。

这封信语言朴实,有深厚的七十年的情谊,令人感动!季先生虽身在医院,心里却充溢着青春的回忆。他们携手共度七十载春秋,友谊如此宝贵。在生命的尽头季先生还能乐观的面对生活,这着实令人钦佩。

打开心中的门乐观的看待生活,你会拥有一颗宽容的心、不朽的心,你的圈中将会进入很多的朋友,你将会是一个幸福的人。

在我身边守候着、陪伴着我的一位朋友,她是一位快乐天使,她有何秘决呢?坦然面对生活,以自信溶化生活中的冰冷,以真诚的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毫无顾虑地向别人坦诚自己的心。

到这里一定会对生活有所感悟吧!谁不愿意快乐,无忧无虑,轻松的生活呢!这只需为自己打开心中的那一扇门,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便可拥有有价值的生活。

【篇十:心要在焉】

心在焉,方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题记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要想取得成功,心在焉是本源。心在焉,才能探究到事物的内在价值;心在焉,才能将一件事做到极致;心在焉,才能一直走下去获得成功。“谭木匠”致力于将木梳做到最好,不做房产,不炒地皮,虽不能成为大公司,却成为了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公司,它成功了。同样的,居里夫人在实验室中提取镭,坚持如一日成就了她的诺贝尔奖;王羲之专心练字,竟蘸着墨汁吃饼,成就了《兰亭集序》;霍金忍受着身体的慢慢僵硬,坚持研究宇宙,成就了人类社会如今快速发展。不论男女,不论时代,心在焉,静下心来,专心致志,方得成功。

反之,心不在焉,因小失大,终会一事无成。社会引领我们进入快节奏生活,心不在焉时刻在身边发生。报纸新闻上高官被捕屡见不鲜,身居高位却不为百姓着想,贪污腐败却成了家常便饭,正是心不在焉毁掉了他们大半生人生。试想,如果所有人都心不在焉,作为“白衣天使”的一生做手术心不在焉;作为“心灵灌溉者”的老师心不在焉,设计楼房的建筑师们心不在焉……这个社会会变得多么可怕!如今,大多数人已抵抗不住城市诱惑,心不在焉,一步一步背离自己,走向堕落,终将灭亡。

难道我们只能这样堕落下去吗?难道我们要将自己和社会的前途毁灭于心不在焉吗?难道要眼睁睁看着整个社会被心不在焉吞噬吗?社会的浮躁之气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但我们必须有心要在焉的觉悟,积土成山,集腋成裘,做好自己,一点一滴便能改变社会。

周敦颐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做人应如同这荷花一般,在浮躁的社会中,依然无望本心,心要在焉。

心在焉不是墨守成规,也不是不会变通,而是要专心致志,诚意在心。钱钟书说,我的心在文学,因此有了目不窥园,名满天下。季羡林不理会教授等职称,潜心研究文学,去世后得到了“季羡林后,中国再无国学大师”的高度评价。心在焉,冷静下来,慢下生活的步伐,只专注于一件事情,将社会的诱惑抛之脑后。心在焉,方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