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学包饺子】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过年时,在大年夜晚上十二点前包好,辞岁时即到子时吃,这时为两年之交、迎新辞旧的时刻,具有特殊意义,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预示新的一年里交上好运。
我也想学包饺子,可是妈妈又不会包。听说朱啸舸外婆是包饺子高手呢,于是我准备去他家拜师学艺。到了朱啸舸家,外婆已经把面团切成一个个大小匀称的小圆块。然后左手捏住面块的边快速转圈,右手握住擀面杖一下一下地擀。不一会儿,一张张又圆又薄的面皮在外婆手中诞生了。接下来我们开始包饺子了,外婆手把手地教我们在面皮中间放上适量肉馅,对折后把面皮中间上下用力捏紧,然后再从右边的面皮从下往上推,推出折皱来,最后把左边的面皮也上下推在一起,一个元宝似的水饺完工啦。当第二个饺子完全由我自己包时,感觉手上湿湿的,原来有水漏出来了,外婆教我倾斜点拿,果然又顺利合拢了。虽然这个饺子没有折皱,不是很漂亮,但这是完全出自我的手呀,我还是非常兴奋,外婆也连连夸我厉害。
随着一阵阵扑鼻而来的清香从厨房传来,饺子像鸭子似的浮出水面,外婆把饺子煮熟了。我们吃着自己包的饺子真心感觉美味无比,尤其是外婆和的青菜猪肉馅,让我大快朵颐一连吃了十几个都不觉够。我学会包饺子,回家后我一定还要再包一次,包出更漂亮的饺子来。
【篇二:春节——我身边的民俗文化】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春节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富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话。
春节过去,不久就会迎接元宵节。
这就是我身边的民俗文化——春节。
【篇三:汉族的民风民俗】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把这个节日叫做“春节”。
中国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做“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团聚的时候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吉祥的话。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汉族的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习俗。汉族对茶的配制也是多样的。例如:有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的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例。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