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放学了,一句句动听的曲子从唢呐中传出来,这是我在练习吹《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几天前,王老师在班级里说:“我们马上要举行一年一度的体育节了,这次我们班级入场方队选的主题是红色抗战。入场式时要请高佳一和郑知皓同学来吹奏唢呐。”我一听就蒙了,妈妈怎么没有告诉我啊?
放学后,才知道是家委会商量好的,让我和高佳一一起为体育节表演助兴。我问爸爸:“爸爸,你觉得我们的这个主题吹哪个曲子好呢?”“不如吹《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吧,这就是关于抗战的曲子。”不愧是我爸爸,如此聪明。这么快就想到合适的曲子了。
爸爸给我们写好了谱子,马上就给我们演示了一遍。听,前面一段旋律舒缓、动听,而后又渐渐地快了起来。仔细一想,这不正是红军打仗时的情景吗?这一个个快速的音符,不就是战斗中子弹飞出的声音吗?再听,结尾缓慢而又高亢,不就是红军胜利时欢舞的样子吗?
我被爸爸这美妙的唢呐声陶醉了。爸爸刚吹完,我就迫不及待的拿起唢呐开始练习了。起初,我吹的不像爸爸那样动听,节奏感不强。慢慢地,经过反复练习,尝试改变自己的运气方法,终于掌握了吹奏的一些技巧,吹得越来越熟练了。又经过几天的不懈努力,我已经吹的滚瓜烂熟了。
马上就到体育节了,看我的表现吧!
【篇二:落伍】
奶奶经常和我叹气道:“我是一个落伍的人了,你们年轻人用的东西我都不会实用了。”每当听到这句话,我的心里其实是有很多感慨的。
奶奶是一个很喜欢追随潮流的人,只是现在年纪大了,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折腾了,所以慢慢的也成了落伍大军的一员。奶奶的年轻的时候,可以说是在村庄里都很有名气了,奶奶是村里舞蹈队的,她跟我讲过她年轻的时候,总是会在好多村子巡回表演,她是领舞,有很多舞蹈动作是她和另一位上了年纪的奶奶设计的。她们排练过很多很多的舞蹈,经典的曲子像是《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也留下了奶奶年轻的时候的舞蹈身姿。我学过一段时间的古筝,会弹这首曲子的古筝版本,有一天我再弹琴的时候,我看见奶奶在客厅里跳起舞来。由于太过吃惊了,所以我渐渐地被她的舞蹈吸引,停止了弹琴,但是奶奶还是沉浸在她的世界里翩翩起舞。虽然奶奶的年纪大了,但是舞跳起来还是特别优雅的。我甚至都觉得奶奶的灵活度都比我强大。
就是这样一位曾经特别时尚的人,也终究抵不过岁月的无情,看着奶奶的一头白发,我心里竟有一种年代的沧桑感觉。现在的奶奶不跳舞了,因为舞蹈的动作要求太大,而奶奶又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所以奶奶不希望看到自己的舞蹈被跳得很随意。
奶奶还是喜欢看电视里的舞蹈节目,她喜欢民族舞蹈,所以当她看见现在有很多年轻人都在跳韩舞俄舞的时候,她很惊讶,原来舞蹈还可以有这样的跳法,她喜欢新花样,但是她的年纪已经跳不了这么累的舞蹈了。她总是叹息,现在这个年代真好,舞蹈都有这么多的花样,也总是自言自语觉得自己太落后了。我想,我是可以体会到奶奶心里的那种无奈的心情吧!
【篇三:秋天的颜色】
秋天来了,到处是五彩缤纷的。
树林里是黄色的天地,你看银杏树迫不及待地穿上了黄色的衣裳,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黄色的扇子,扇啊扇啊,扇来了凉爽的秋天。金黄色的银杏叶热情地和秋风打招呼,在天空中翩翩起舞,不久,地上就铺成了一条黄黄的毛毯,踩上去软软的,舒服极了。
果园里的色彩可就更多了,红艳艳被苹果抢走了,一个个红红的苹果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黄澄澄被桔子拿走了,桔树上到处是黄黄的桔子,像黄色的灯笼,告诉大家今年是一个丰收年;红通通的衣裳穿在了柿子身上,一个个柿子红得透亮,像一双精灵的眼睛。
秋天的颜色真丰富,让人目不暇接,我爱秋天。
【篇四:寒假的作文】
寒假可真短,才休息两个星期多三天就要开学了,我讨厌的学习生活又要开始了。原本我是想利用这几天,痛痛快快地玩一回,可老爸竟然给了我一个重大的任务——练古筝,自己啃下《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虽然,我已经古筝六级了,可毕竟是自己啃呀!再加上它的长度4面呀!(书可是很大的哦!)前段日子我刚刚忙乎着拿下六级的.《丰收锣鼓》,正准备喘口气呢!哪知道后面还有一个《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着我呢!
开始部分还算好,让我啃下来了,后面可就比登天还难了,要跟得上唱歌的速度、节奏和感情。再加上一个不能错弦,还要唱谱。难呀!
“曹鋆颖,练琴。”“不是1个小时前刚练过吗?怎么又练。”“老师不是要求练2个小时吗?而且多一首曲子不是很好吗?……”“哎,我认为你可以去参加‘世界杯唠叨大赛’了,我保证不用开后门,你就拿冠军。”我小声嘀咕着。
“哎!中音的1中音的5。四分之一拍,终于啃下一行了,老爸,检查。”“不行,这里错了,又错了,第一个是1和4,重来,重来!”这首曲子怎么就这么难呀!我的脑汁都快用尽了。我真可怜!这个寒假的时间几乎都要被它占用了。古筝呀,古筝,我要你还我寒假!
哎!原本就短暂的寒假现在被古筝变得更短暂了!愤怒呀!
【篇五:小老鼠摘苹果】
在秋天的一个上午,阳光明媚,两只小老鼠扛着一根竹竿到悬崖边,准备摘悬崖对面山坡上的苹果。
它们先把竹竿横着放在悬崖的两边,但是竹竿太短,伸不到另一边。但是小老鼠很聪明,不一会儿就想到了好办法。它们先把竹竿的放在地上,再慢慢地挪到悬崖边,这时,一只小老鼠踩在竹竿的一头,站稳之后蹲了下去,竹竿的另一头就翘了起来。这时,另一只老鼠走上竹竿,小心翼翼地往前走,走在晃晃悠悠地竹竿上,它非常害怕,但是为了吃到又香又甜的大苹果,它又有了动力。终于可以够到苹果了,它赶紧伸出手去捧住大苹果,用力一揪,哈哈,大苹果到手了,看来,等下可以美美地饱餐一顿了。小老鼠美滋滋地想。
就在这时,后面那只老鼠迫不及待地想吃到苹果,忘了它们是在悬崖边的竹竿上,“噌”的一下站了起来,伸手想去拿苹果,嘴里还嚷嚷着:“快把苹果给我,快把苹果给我!”因为它站起来,竹竿就顺着悬崖的方向倾斜了,前面那只小老鼠沿着竹竿往下滑,它愤怒地回头看着另外一只小老鼠,好像在说:“你为什么要站起来,这样我们都会掉下去摔死的,谁也吃不到大苹果了!”可惜,已经来不及了。
最后,他们跟苹果一起摔下了悬崖,那红艳艳的大苹果它们只能看着却再也吃不到了。
看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团结合作,这样才能成功。
【篇六:不待扬鞭自奋蹄】
从交大北门出来,对面就是兴庆宫公园。公园很大,是在唐代兴庆宫遗址上建成的。
入园,穿过广场,沿湖而行。远处依稀传来悠扬的歌声,我循声而去,歌声越来越清晰:“有过多少明亮的夜晚,理想就化作满天星辰。星光照耀着童年的梦,心中却唱起属于未来的歌……”原来是一群爷爷奶奶正在练习合唱《人间第一情》,别看他们岁数大了,可声音洪亮、中气十足。瞧,指挥者激情洋溢,演唱者声情并茂,树荫下的一隅俨然就是他们的大舞台。路过的人们纷纷驻足观赏、点头称赞。
前面就是大剧院,我看见一群身着蒙古服饰的老人们正在那里载歌载舞。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爷爷奶奶们的舞姿或刚劲有力,或潇洒飘逸。欣赏完舞蹈,我继续前行。只见,树荫下毛毡上,几位年纪更大的爷爷奶奶在锻炼身体。他们有的抬着手,有的扭着腰,有的压着腿。
穿过一片小树林,只听见:“山丹丹开花哟红艳艳,咱们中央那个红军到陕北……”原来是一群爷爷奶奶们在朗诵《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看他们的年龄都在60岁左右,可那神采奕奕的眼神,不由得让人相信——他们的内心依旧年轻。也许,时间增添了他们的皱纹,但岁月磨灭不了他们炽热的心。
走过一座小桥,来到一个回廊,又是一群爷爷奶奶,不同于前面合唱与朗诵,这边是民乐合奏,板胡、木琴、铜锣、小鼓……简直就是个小乐队。音乐响起,时而铿锵有力,时而婉转动听。站在中间的奶奶动情歌唱。虽然听不懂歌词,但我依然感受到她的满腔热情。我悄悄地问听戏的老爷爷,这是什么歌呀?老爷爷开心地说:“这是秦腔!”秦腔!那么这是一群老艺术家吧!我肃然起敬。
漫步兴庆宫公园,没想到竟然被爷爷奶奶们吸引了。他们虽然年纪大了,但生活却越发多姿多彩,无论是合唱、舞蹈、锻炼、朗诵,还是秦腔,他们老有所乐,自得其乐。那份打心眼里的快乐来自哪里?我想,有对生活的满意,也有对学习的热情。爷爷奶奶们能够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年轻人有什么理由懈怠呢?
不待扬鞭自奋蹄,加油!
【篇七:那红艳艳的映山红】
前些日子收到了《粤北争春》这本书,这是一本既没有书号,更没名家做序的书。但在我的心里,这本书比市面上的畅销书更有价值。不仅仅因为作者是我们读高二时的英语老师——李开美老师写的。
这本书与其说是李老师的人生自传,倒不如说是李老师的心路历程。“为人善、从教真、做事实“,贯穿了她的一生。她对任教的每个学校的学生、领导、同事和家长、邻居等,都如数家珍。对别人早已遗忘的一些细节娓娓道来,使人看后大有受宠若惊之感,并以大量的照片唤起每个人的美好回忆!
除了教好英语外,李老师还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帮所在班级编舞蹈、写剧本、教唱歌,将美妙的歌声、优美的舞蹈、欢快的心情传递给学校的每一个人。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乡镇中学,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呀!
书中流露最多的是感恩与铭谢:既有学生和家长对老师的感恩与铭谢,也有李老师对一生遇到贵人的铭谢与感恩,更有领导和同事对李老师的感恩与铭谢!而这一切,都与李老师的做人善良、从教真诚、做事实诚的优秀品德分不开的。
从华南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后,无论是分配到南雄高山峻岭的百顺中学,还是丘陵地带的古市中学;无论是调到县城的南雄中学,还是任教粤北地区第一中学——北江中学;即使退休后任职退管会,还是领舞金秋艺术团。李老师都以良好的师德,感染了领导与同事,培养了众多的栋梁之才!难怪教我们高一的英语老师聂丽娟老师(也是她的学生)深情写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献身山区教育事业老师的美丽倩影,就象那一朵朵粤北山区最常见的映山红;无论在贫瘠的山岗,还是在崎岖的路旁;无论是在遥远的乡村,还是在繁华都市的一角,都开的那么的红艳艳一片,把粤北大地装扮得姹紫嫣红,绚丽多彩!
《粤北争春》,李老师,您不就是那朵开在粤北大地上最鲜艳的映山红么?
我们爱家乡的映山红!李老师,我们更爱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