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相关作文

【篇一:三更有梦书当枕】

我常常在想,一个人若是手头、桌上、枕边都放着一本好书,那么这个人必能够使满屋充满书香之气。所谓一本好书在手,胜似千金在握。闲聊时,信口道来,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晓。更有梦醒时分,泪沾湿了枕头,回想起书中的只言片语。只道是,今夜正好眠。

我相信,有一种永恒叫经典。何谓“经典”?这倒让我想起了一个成语——引经据典。我姑且自圆其说一番。成语的意思是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那我便要问,这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又是从哪儿来的呢?有人说,这是从更早的经典里提炼成的。如此一来,便像在晒谷场里筛谷子,留下的全是粒粒饱满,在阳光的映衬下愈发显得金光闪闪。或许这便是经典的力量吧,如此经久不衰。

个人认为,我们看书不在于数量,而要关注的是质量。许多人经常能够高谈阔论,说自己如何看过各种诗词曲赋、经典书籍云云,然而问及书的内容时,却支支吾吾地说不出个大概,可谓是囫囵吞枣式的阅读。我倒喜欢时不时地捧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中华文字向来是我们国人引以为傲的,将每个独特的方块字追溯其本原的话,恐怕一时半会儿是说不完的。见过两个有趣的文字——“彳亍”,把一个“行”字拆开,还能走得快吗?自然是走走停停,行动迟缓,而这便是它的意思。可见方寸之间亦有无穷的乐趣。有时候,文字的魅力不仅在于她自身蕴含的一种品味,她更是一种习惯,是人类与“第三世界”之间的纽带。

正如文字的隽秀,经典亦是万千璀璨的明星。梭罗的《瓦尔登湖》,那是一种行为艺术,是不羁的灵魂。也不知怎么的,我倒愿意把老子的《道德经》和它联系在一起,我觉得《瓦尔登湖》就是中国版的《道德经》,如果说老子拥有遁世的哲学思想,那么梭罗便是个天然纯粹的艺术家,一切经过他的手便如同瓦尔登湖之水那般纯净,不含一点杂质。

不光是经典的铸就能带给我无尽的深思,我更青睐一些有趣的词牌名或是诗句。有一句话说得好——“开卷有益”,然而我却想再加一句,叫“掩卷有功”。经典固然多,固然好,若我们只是一个吸取数据的计算机内存卡,那么真正的经典则难求了。李白说过一句:“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单纯的做一个只会收集数据的机器,并不是我们应该做的或者说应该追求的。我们或许可以学学屈原,那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吾生之多艰”的悲恸。一味的“开卷”而不知“掩卷”并不能使我们摧心动容。唯有看那“大江东去”,才能有“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叹息。文学并不是靠一字一句写出来的,它应该是情感的积蓄,是车轮滚滚后的轻尘飞扬。人生如梦,然而伴着书香的人生又何止是梦呢?

文学,有时的确是一个个段落,是时间拿起钉锤将它定格住。有的时候,一行就如同一个回车键。第一行或许是梭罗先生,第二行就不是了。

取舍时刻,留下遗憾是难免的。

梦醒时刻,流泪伤心亦是难免的。

豁然时刻,却是在取舍梦醒之后得到的。

【篇二:唐古拉山口的流水】

人们向来不屑于流水的斗志,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不错,流水确实平凡,可人们是否意识到流水内在的高度,它从唐古拉山口流下,饱经沧桑,其实,它虽是最低的,却也是最有智慧的。

儿时听闻夸父逐日,觉得很不解,他为什么要追逐太阳,追到了又怎么样?何况他没有追到。他不过是一介莾夫,没有头脑,没有思想,他高傲地奔向太阳时肯定没想到他脚下的流水的睥睨:太阳是不可抵达的,就算抵达也会被炙热烤干。对这种攀高枝的人有什么好说的呢?流水不作声。

夸父是那些看似至高无上却没有内涵的人,而那些精神上有高度的人,往往很不起眼,他们做着最简单的事,他们从最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他们就像唐古拉山口奔涌到山谷的水,平凡而伟大。

莫扎特是音乐神童,他的作品轻灵有神韵,可教皇偏要他作那些所谓的高贵的乐章,因为教皇总认为自己的地位高不可攀,他成了古板的宫廷乐师。可莫扎特流传至今的曲子是每个孩子刚出生便听的曲子,即《摇篮曲》,谁又知道那些森严的宫曲呢?每天都有无数人在哼唱《摇篮曲》,这便是平凡中的不朽。

梵高最欣赏的一幅画便是米勒的《晚钟》,是两个最普通的农妇在拾麦穗,梵高的《吃土豆的人》描述了一家农民收工回来后吃土豆的情形,其透露出来的艺术气息丝毫不比巴黎圣母院的宏伟建筑逊色。

梭罗是陶渊明式的归隐者,他的大学同学有很多都在事业上颇有成就,而梭罗就在海边孤独地砍树,梭罗追求的是最平易的生活,与夸父一味追求不同凡响正好相反。试拿梭罗与比尔·盖茨相比,比尔·盖茨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串毫无生机的数字,而梭罗用他那脱俗的思想征服了世界,他的生活是最低级的,可其中蕴含的精神高度是最伟大的!

华兹华斯有一首诗《孤独的收割人》,试想收割人为什么会孤独?因为他的大智慧,别人只知道桌上的佳肴,而鄙视最简单的劳作,这就是他们的愚笨之处。

见报道许多大学生好高骛远找不到工作,他们一味想着好的工作条件及似乎唾手可得的成功事业,他们不明白最简单的事物蕴有大内涵,唐古拉山口流来的水其实最高贵,可有些人的拙眼看不出,也许,昂首阔步的天之骄子,也应该注意脚下的路。

【篇三:阅读在任何地方】

聆听郭初阳老师《越读馆创意阅读之旅》的讲座,我真是受益匪浅。听完讲座,我觉得阅读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它以任何形式向我们打开世界的一扇窗!

阅读,在课堂上。我们在课堂之上阅读《动物农场》,让自己静静地沉浸于文字世界,与同学们分享着自己的阅读心得,犹如一场文学的沙龙在教室里拉开序幕。突然发现,在熟悉的教室中我们可以做一些和往常不一样的事。这样的时光,让我们不禁沉迷享受。

阅读,在图书馆里。坐在偌大的图书馆里,伸手翻阅《纳尼亚传奇》,它会带我们走进一个奇妙的世界。那衣柜后的冰雪世界总是能够轻易地牵引我们青春年少热爱冒险的心,于是“身未动,心已远”,在安静的图书馆,阅读这样一本名著,思绪却早已飘忽至那冰天雪地之中,这是多么奇妙的一件事啊!

阅读,在湖畔。来到杨柳依依的湖畔,我们可以在湖边读一读《瓦尔登湖》。这是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写下的作品。据说,他还在湖边盖了一个小木屋。若是有机会,去一趟瓦尔登湖,沿着湖边走一走,循着书中的文字去探寻梭罗当时的内心世界,去思索他步入丛林,希望活的深刻,避免自己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的生命体悟,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啊!

阅读可以在课堂,也可以在图书馆、湖边。阅读不需要刻意找地方,只要你愿意,阅读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候。无论在哪儿,只要身边有一本书,你就可以阅读。阅读在哪里,心便在哪里。

【篇四:生活教我们做人的道理】

习总主席曾经作出提倡:“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那么,“生活”这本无字之书究竟教给了人们怎样的做人道理呢?

简媜曾说:“箪食瓢饮不美,美的是居陋室不改其乐的人;竹簧短篱不美,美的是采菊东篱的人。”在我看来,生活所教给人们的,并非只是柴米油盐的调和,也不只是衣食住行的需要,而是一种追求心灵安居之所的能力,更是一种满足精神舒畅之需求的办法。

一如梭罗在生活面前毅然拿起一把小斧,来到瓦尔登湖边,探寻“滤去一切后的生活本质”。瓦尔登湖边的鸟叫虫鸣,无疑为梭罗的精神高地带来了缕缕和煦的阳光,他在湖边的生活中收获了探寻生活本质的乐趣,也修筑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找到了自己的做人道理。

然而,当这个社会物欲横流,又有多少人能够摆脱柴米油盐的束缚,去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找到属于自己的做人道理呢?

在这功利主义愈加横行的当下,若人们能够摆脱物质的束缚,在生活这“无字之书”中找寻属于自己的为人之道,那么,也许这个社会也能收获一份对精神高地的向往与追逐。

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人都得如梭罗般放弃物质,与世隔绝,独自彳亍,默默思考。相反,如何在日复一日的物质生活中追寻做人的道理,才更值得现实语境下的每一个个体细细思考。

苍旻遐缅,人事未已。林俊德在生命尽头为祖国坚持工作,找寻到了为国效力的为人真谛;张竹青在面馆门前一次又一次地展现摔面技艺,坚守着一道菜肴背后的内涵。殊途之中,无论为国尽力还是为传统坚守,二人都在追逐为人之理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亦为社会之清明与发展做出贡献。

然而,有人却最终迷失在物质的纷繁中,只顾眼前的物质生活、只顾当下的功名利禄,放弃了精神高地的建设与坚守,最终沦落为终日劳苦而庸庸碌碌的“赚钱机器”。

的确,在人生的灿烂烟火后,功利与物质享受的浮华幻象总是一闪而过,而始终留存在人们心头的,是生活所教的做人道理璀璨夺目。

在生活这无字之书中,愿人人得以体悟做人的道理,唯有如此,精神的高地才会郁郁葱葱,灵魂的河流才能碧波荡漾。

【篇五:在喧嚣中静默绽放】

窗外霓虹交错、车水马龙、匆忙奔走的人群川流不息……。在街边这家小小的咖啡馆里,这个透明的隔音玻璃让我仿佛远离了喧闹的街市的小地方,也许这就是闹市中难得的安静乐土了。

静静地望着落地窗外的世界,人人步履匆匆,没有一丝想让喧嚣停下来的意思。我不禁茫然:在喧嚣中过安静的日子有何意义?

恍惚间,我看到选择湖畔构筑自己乐园的梭罗,静静地卸载了城市的喧嚣,他在湖边沉思,目送日出日落……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梭罗独居湖畔,与世隔绝,可却怡然自乐,在喧闹中寻得安静,沉醉之中,得此升华,最后终诞著名的《瓦尔登湖》。

轻叩一本名著,细细地与梭罗促膝谈心;翻开一卷墨香,轻轻地聆听瓦尔登湖弹奏的梵歌……纵然外面的世界嘈杂喧闹,只要沉醉在喧闹外的安静,何处不是乐土呢?我豁然……

灵光一闪,我看到一个人影闪烁在广袤的沙漠中:是三毛。这位生于繁华的台北,却又不喜于开牅同喧的女子,这位称不上美丽却风情万种的迷一样女子,这位万水千山走遍,饮尽生命一份悲欢苍凉的女子,世界纵然喧闹,可却喜于沉醉在喧闹外觅得的乐土——撒哈拉沙漠上安家。

“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飞过。”“梦里花落知多少”,她的芳影和作品终得流芳百世。谁说,这不是在喧闹外寄居安静的所得呢?

在喧闹外寻得安静,在浮华尘世中觅得安生,我豁然……

琴声悠扬,竹林之中,七人同坐同乐,肆意酣畅。竹林外,昏庸君主和奸臣当道的司马氏集团肆意作恶;竹林内,竹林七贤清高似竹林茂盛。欢乐似竹叶清郁。在竹林的世界里,虽然不可以“平天下”,却能独善其身,保持自己心灵的自由美好,畅然物外,其亦乐哉。

斯人已逝,嵇康的《广陵散》终成绝响,而竹林七贤不仅以卓荦超伦的才情、美丽的诗文彪炳当世,更以高尚的人格辉耀千秋,万世长存。

谁说喧嚣完全是生活,在喧嚣外的安静也会绽放百代芳华。陶潜结庐种菊,恬然自得;林徽因乱世静心,终成绝美;张爱玲过洋隐居,已成绝响……

在喧嚣中,独坐在安静里,我明白了许多:也许外面的世界的确喧嚣,可你在安静的生活中,照样能绽放精彩。

我,一名也曾浮躁的都市人,手捧一卷《宋词三百首》,沉醉在喧闹外的安静里。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

窗外,霓虹交错,喧闹依然……

【篇六:忘我】

还记得那只在夜空下赏月的玉兔,独具慧眼的她在得到月亮后再无先前赏月的雅兴,只因她心念自己,唯恐将属于自己的财富丢失;相反,古有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他们忘却了自己,得以奋不顾身地追逐梦想。有时候,唯有忘我,方能找回迷失的自己。

梭罗有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为了摆脱这枷锁,为了寻回迷失的自我,梭罗自我流放于瓦尔登湖畔,放纵自己执拗、不屈从的性格,在诗意的山居生活中全然忘记了自我的存在。他对于生命抱以忘我的实验和探索精神,得以成为一名用行动在大地上写诗的诗人。每个人都有面对困境、迷茫苦痛之时,若是一味心念自我,着急慌张,可能也于事无补;反之,如果能进入梭罗一般的忘我状态,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审视、反省、解剖自己,说不定困境便能迎刃而解。

《菜根谭》中有句话,“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韬光养晦的智慧从这句话中可见一斑。不懂得“藏锋”的人,处处想着如何表现自己,如何给自我带来更多盛名财富,殊不知锋芒毕露往往害的是自己。相反,懂得隐藏才能的人无意于名利——也许他们只单纯地做着喜欢做的事,早已忘却了自己的存在。因此,才有曹操主簿杨修因恃才傲物而身首异处,而同样也有梁惠王赏识的庖丁解牛之后“善刀而藏”。

诗人顾城曾说:“当我想当一个诗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诗;当我想当一个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自己。在你什么也不想要的时候,一切如期而来。”确实,一心在乎自己,往往就迷失了自己。当人们的物欲膨胀到无法满足时,当金银的饰品刺痛我们的眼球时,就连当事人自己也不明白这样的做法有何意义。只怕是用虚荣将自己包装起来,同时也失去了真正的自己吧。所幸,教室里还有忘我投入的莘莘学子在拼搏;科研所里还有忘我坚韧的科学家在研究;工作岗位前还有一批忘我的中国脊梁在悄然崛起……

也许童年的我们会对寓言故事中那只一心想翱翔天际又沉不住气的乌龟嗤之以鼻,现在看来,若不是它一心念着自己,也不会落得个粉身碎骨的下场。学会忘我,才不会失去自我。

【篇七:瓦尔登湖读后感】

一位十六岁即进入哈佛大学就学的高材生在他二十八岁那年做出了惊世骇俗的举动——撇开金钱的羁绊,在瓦尔登湖自建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这种人是梭罗,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即是后人极力推崇的《瓦尔登湖》。

细细读完《瓦尔登湖》,我的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一个在月光下闪着粼粼波光的湖,那湖水慢慢涌上岸来,漫过我的脚尖,没过我的膝盖,将我的一整个身心温柔地包裹,我的灵魂被它浸润着变得丰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对于梭罗的隐居生活我是极为向往的。舍弃浮华,放下繁复,渡船去赏一湖春水,信步去看一场花事,“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任那天鹅绒的坐垫有多么柔软,他也不去寻那拥挤,而只守着一只南瓜简单地快乐。这样的生活不禁让人们由衷慨叹:岁月静好,现实安稳。

可是书本之外是现代都市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人们总是在努力把“惹眼、闹腾、勉强自己”,把外在的华丽看作一切成功的标识,把拥有的东西看作一切苦难的出口,于是人们无休止地粉饰自己,让心灵承载了太多的东西。为什么不选择放下呢?

泰戈尔有言:“尘世之物如昙花一现,对于这类事物迷恋不舍是愚蠢的。”浮生梦幻,皆为泡影,如露如电,似雾似烟。昨日风暖菩提绿,今宵霜染枫叶红。生命就是一场鸿雁的远行,待到春潮消退、秋风乍起之时,一世光阴,了无痕记。空空而来,空空而去。

真正的勇士和智者,有苏格拉底于集市中“原来这里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的泰然,有季羡林文革时期于牛棚之中翻译吐火罗文的安然,有林逋于庐山云雾中拥着梅妻鹤子生活的超然。他们都因舍弃浮华而得到了纯粹。

何必求取一世浮名?且去浅吟低唱。何必执着一路繁华?且去逍遥山水。

作家白落梅曾说:“每个人都在寻找那个属于心灵的原乡,有人将闲云装进行囊,有人将故事背负肩上,可匆忙之间,又忘了来路,不知归程。”我想梭罗是幸运的,他出生的地方便是他心灵的原乡,他在瓦尔登湖找到了宁静。

他对瓦尔登湖有一种奇特的占有:在他看来,喜欢某处风景,你不必用金钱买下它,而是要经常在心里想着它,经常到那里去兜圈子,你去的次数越多,你就越喜欢它,你就越可以说是它的主人。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不管瓦尔登湖今天是否变成某一个人的产业,我们总是可以说——瓦尔登湖,梭罗的湖。

我想,总有一天,我也会如卢梭一样寻到一处属于我的“瓦尔登湖”。那时,安然于小小的旧宅,坐在阳光下,接春水煮一壶新茶,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边云卷云舒,宠辱不惊。

岁月静好,现实安稳。

【篇八:以适度为话题】

青不板路,明月松间照,照亮旅人前行的道路,那柔和的目光于无形中轻抚他们劳倦身躯。清泉石上流,流一方恬静淡泊洗云他们一身尘埃。

那月光柔和而不耀眼,那泉声淙淙而不是海浪撞击山石似的猛烈。万物之法,探寻具源,则会发现:适度之法方为大美。

不由得想起了那位沉浸于凡尔登湖的闲适人生,但却也知时的从中脱离,用心灵之笔写下《瓦尔登湖》的梭罗。沉浸却不痴迷,喜爱但亦可放手。倘若他只是一昧地偏安一隅,或许他也只会是芸芸众生中一粒不惹眼的尘埃。

梭罗选择适度的跳出那个生活圈,却用笔记录那些岁月里领悟的“美”,成为永恒则是他的智慧。

适度之法,犹如古时将士们使用的弓箭,唯有于一定范围内,方可使其发挥出原本应有的功效乃至最佳。反之,弦断人伤,终是两败俱伤之理呀!

我曾读过一则新闻,儿子从小被母亲宠溺,因是老来得子,不经又多了几分爱意。但“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儿子的脾性于母亲无私的包容放纵下恶劣到了极致。终于,一次母亲唤儿子吃饭,却困扰了他的游戏被儿子呵斥跪洗衣板!悲剧于此往往是会发生的。夜半,父亲起身将儿子活活打死。

究具罪责,是儿子的过分还是父亲的暴躁?我道:此乃亲母溺爱之过呀!母亲于放纵中让儿子成长,这早已是违反适度的道理。那失天丧子之痛,便是自然法则——适度对她最好的惩戒呐!

草长莺飞之季,牧童骑中扶笛,他见到了莺歌燕舞,他也曾见夏曰竹风穿庭,碧荷生香,又见落霞孤鹜,秋水长天,亦曾记得冬日那寒梅傲枝时的模样。他爱四季,不钟情唯一,对每个时令都适度的喜爱,方可亘久绵长。

杜工部诗词风格沉郁顿挫,李白则乐观豁达,但太过则变成了一种僵硬之风,不如退一步,汲取适度之法,思想激流的碰撞亦可闪现出别样的浪花。宁空毋实,宁醉毋醒,于适度之中采撷那沁人心脾的芬芳吧!

【篇九:创新是一场孤独的跋涉】

著名企业家、科学家谢耘博士有言:“创新从来不是一首浪漫的诗篇,而是一段长时间默默无闻、艰苦探索的奋斗。”创新,意味着你有与别人不同、甚至可能不被世人理解和接受的想法,意味着你可能被孤立、被嘲笑、被否认。因此,每一个成功的创新者,都必须学会忍受孤独、享受孤独,然后在孤独中收获灵感,在灵感中实现创新。

孤独是一份淡定的心态,使人在平和中思考。挪威探险家南森说:“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发现自己,因此人们需要不时孤独和沉思。”翻开《瓦尔登湖》,山林的清新扑面而来,人们仿佛看见远山中一潭幽蓝的湖水旁,坐着一位深思的学者——那便是梭罗。在工业革命和城市化正进行地如火如荼时,他却只身躲进山林之中,在那里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追求最自然朴素的生活,许多人曾对此表示不解。有人问他:“你与外界断绝联系两年,不觉得孤独吗?”而他回答,“我热爱孤独在空气中燃烧时的毕剥声。”也许正是因为梭罗对孤独的这份热爱,《瓦尔登湖》才能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用沉静和清新感动着我们,让人抚平浮躁,洗尽铅华,一如瓦尔登湖平静美丽的湖水。

赫胥黎说:“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孤独是一坛苦酒,酿于幽深的谷底。初尝一口,满嘴苦涩,直教人喊“难咽、难咽”;再尝,苦得更加浓烈,苦得直至心底,苦得让人欲言还休。可渐渐地、渐渐地,当你习惯于这种苦涩,却发现唇齿间竟有甘甜开始散开,这才感受到孤独的清香与回味。袁隆平在田间躬耕九年,埋头苦干,潜心研究,终成“南优二号”享誉世界;陈景润在六平米小宿舍的艰苦环境下,一支钢笔一摞纸便开始认真演算,再不问其他世事,终于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造就一段传奇;邓稼先放弃美国给予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隐姓埋名,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里呕心沥血,最终使得“两弹一星”研究成功,让中国扬眉吐气。孤独是阴天厚重的云层后深藏的阳光,随着阴霾散去,会带给人一种意外的惊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孤独不仅是夜深人静时的万籁俱寂,不仅是一个人埋首灯下的静静沉思,更是对自我的坚持,对初心的铭记。十字架上被烈火焚烧的布鲁诺,在教堂上被当众讥讽的达尔文,被科学界冷眼相待、质疑否认的爱因斯坦,穷困潦倒、无人理睬的梵高……他们因为坚守自我而孤独,但外界的怀疑、嘲笑、讽刺甚至是恶毒的刑罚都没有使他们放弃这份坚持,而历史终于证明了他们的伟大。创新者是孤独的,因为无人理解;孤独者是勇敢的,因为要在风吹雨打中坚定如初。

创新注定是一场孤独的跋涉。创新者需要不畏世俗眼光、不惧流言蜚语,而孤独是创新者在坚持中唯一的陪伴。所以,在孤独袭来时,不要马上将它踢开,而是试着和它拥抱,将它融入自己的灵魂。它就像你在前进路程中孤单的影子,你说你是一个人,但其实你还有孤独陪伴。

【篇十:安宁的心是一条永不枯竭的河】

城市被冰冷的钢筋水泥包裹,狭隘的穹顶被车轮的喧嚣崩散破碎;还有老一辈的人在怀想童年被野兔匍匐过的山坡,但如今那里早已耸起富丽堂皇的大厦。再也没有人提起扑翅的苍鹰,或是滴露如雨的夜空,他们日日奔波在地铁和高楼之间,想着股票和电费。牵索生命的不再是生活而是生存;人们匆匆地扎进干涸的大河,麻木地淹溺在河床的淤泥中,却仍是面无表情。

蕨草、浆果、还有如釉的海,我在叶芝的诗里见过:“我就会得到宁静,它徐徐下降,从早晨的面纱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我就要动身走了,因为我听到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都在我心灵的深处听见这声音。”庆幸的是,偶读诗篇给予我的是难得可贵的冷清和宁静,如梭罗、如木心,虽没有星光璀璨的午夜,没有紫气蒸腾的正午,但只要是安适地摩挲这些细碎的文字,安宁便慢慢滴下来了。

安宁是一条奔腾的河,委顿在我们心中,打开心窗便等它奔流。也许是闲暇的一本书,也许是午后安闲的憩息。合上眼睛,便开始放牧自己的心,从岑寂横越蓊郁,由半壑流入嶙峋;南水东麓、苍山泱水皆游历,心中是满目的月亮,夜凉有风便叩响了心的窗,安宁兀自滴落。

不论是梭罗的瓦尔登湖,还是叶芝的茵纳斯弗利岛,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还是养蜂人嗡嗡营营独自逍遥的林池。我固信,在每个人的心里,在世界的边陲,有一条永不枯竭的河,薄暮的霜屑里,熠熠日光,河面有细碎的砂砾,浩渺无垠。罅隙里,不息晃荡流转,皓睧成一场无法醒来的觐见,烙印于此,时间也无可奈何。就如梭罗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的王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当你寻觅到属于你的王国,那安宁便会荡漾在内心深处,有始不见终。

文人墨客遣词画笔,勾画出一片旖旎的梦中仙境,名家如羊毫软宣施笔勾绘出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感谢宁静的人会把宁静再给予他人,日本文学最使人心安,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便是一簇水波,汇入心中安宁的大河,粼粼地发光。这是一种独成绝响的魔力,推动着河水激流迸进。

安宁的心是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润物细无声,淌入我的脉骨,便是真真切切的永不枯竭。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