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相关作文

【篇一:我最敬佩的人】

岁序不言,时光惊雪。每个人来到世间,无从选择,亦是情非所愿。即使是岁月,有一天也要渐渐收起它的锋芒,顾不得世事短长,许不了地老天荒。

她叫陆小曼,惊世于民国时期。她是一株妩媚多姿的海棠,在上海滩中纵横穿梭。王赓待她宽厚顺从,徐志摩为她痴情至死不渝,翁端午亦用了三十多年的时光,长情陪伴。

我敬佩陆小曼。在她的世界里,从来没有约束。她出生在书香门第,貌美如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陆小曼虽不像其他人家的闺女老实听话,但至少活得真实,听从自己内心去做任何想要做的事。这是我欣赏她的一点,无需多管别人如何对你指指点点,只要自己认为是对的,就要大胆去做,不让自己后悔。

我敬佩陆小曼。湛湛光阴,风流多情的徐志摩终究遇上了她。也许是缘分,亦或者是天意,他们竟不顾一切许下誓死相依的诺言。那时,陆小曼已为人妻。但她不惧世俗流言蜚语,一心只想跟随徐志摩,无论海角天涯。徐志摩也不顾家人反对,只想永远守护陆小曼。我欣赏陆小曼,因为她的我行我素,对世人的谩骂与指责从不过多在乎。在徐志摩遭遇灾病时,亦是不离不弃。她一生离不开的是情,是戏,是阿芙蓉。

我敬佩陆小曼。自从徐志摩去世后,她便独留于世间,慢慢收拾那盘散乱的残局。从此,陆小曼便深居简出,在家编辑遗文,潜心作画,似要与世事隔绝。这段时日里,她所作的多幅画皆有浓浓古意,秀丽天然。其实,陆小曼是有才学的,只是从前烟火风尘的岁月使她忘乎所以。我亦欣赏她的天资,唱戏、绘画、写文不在话下。我喜爱她的遗世红尘,她这样的不知年岁,荒芜却勇敢地活着。无论遭遇多少磨难,她都没有奔跑,终在上海安静活着。

陆小曼的人生何其漫长,又何其短暂。虽一生病魔缠身,但却无怨无悔,虽辛苦却也是有福之人。只是她,一世繁华,却成了一道可有可无的风景,瞬间消失,不复相见。

【篇二:走进人间的四月天】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题记

世人都说你太多情,但当我走进你时,才发现,你在倾你所有去生活,正如这人间的四月天一般美好。

你写过一篇叫《九十九度中》的小说,你正如那九十九度中的女子,离沸点永远差一度。减掉一度感性,增加一度理性。在与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三人的感情中,你处理的游刃有余,因为你知道自己的心的选择,你在心里建造了不同的抽屉,把感情有条理的摆放,爱情的归爱情,友谊的归友谊,社交的归社交。正因如此,你对梁思成执着,对徐志摩果断,对金岳霖尊重,你的心也洁净透明,不受世俗的影响。

不管什么流言,什么挫折,什么失败,你都是明朗的。你曾说过“许多人都做了岁月的奴,忘记自己当初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可见,你是多么的执着。“人生总在祈求圆满,觉得好茶需配好壶,好花需要配好瓶,而佳人也自当配才子。却不知道,有时候缺憾是一种美丽。太过精致,太过完美,反而要惊心度日。”你觉得一切只需刚刚好,你没有张爱玲“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变独自哭”那丝孤独、冷傲与清高,而是“风轻云淡,岁月安好”的随和。

你一直在安静中,不慌不忙的追求,在倾尽你的所有去生活,“情愿化成一片落叶,让风吹雨打到处飘零”,也不愿强求,走进这样一个坚强、乐观、明朗的你,就如同在喧哗的尘世中,走进了人生的四月天。

你——林徽因,在我心里,你就像女性中的巨人,拥有着太多的美好,却依然倾尽所有去生活。这一点深深吸引着我,走进你这个如同人间四月天的女子,让我久久沉迷。

【篇三:《小脚与西服》—重新认识张幼仪】

第一次知道张幼仪是在白落梅写的林徽因的传记《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一书中,这个新中国第一桩离婚案的女主角在这些年总是出现在我看的有关林徽因、徐志摩、陆小曼的故事中,像一个有镜头和少许台词的群演。在读《小脚与西服》以前我一直以为张幼仪就是一个家世平平、思想传统守旧、大字不识,只懂得“三从四德”的旧社会女人。徐志摩那样一个饱读诗书,学识渊博的新潮诗人,身边又有林徽因那样美貌与智慧并存,且同样新潮的女人,张幼仪的被抛弃似乎能够理解。

虽然在后面通过一些书籍和文章了解了徐志摩的些许事迹,对他们这桩离婚案有了新的认知,可张幼仪弃妇的形象依然牢牢刻在我的脑海中。直到有一次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张幼仪在离婚后担任了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并经营一家服装行,才让我对这个被无情抛弃的女人有了新的想要了解的想法。

《小脚与西服》是张幼仪的侄女张邦梅写的,是通过张幼仪自述的形式以第一人称来叙述张幼仪的生平。我看书其实不太喜欢第一人陈的叙述方式,总觉得不够直观,很容易跟着主人公的眼睛去看待周遭的一切。但《小脚与西服》采用这样的叙述方法却正合我意,因为之前看了太多作为“群演”的张幼仪的支离破碎的故事,所以我希望能够读到真正的以张幼仪的心路历程来讲述的有关她的故事。

《小脚与西服》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以为都是形容张幼仪的,小脚是指她离婚以前的唯唯诺诺,传统守旧。西服是指她离婚以后的坚强独立。可是看了一半才发现小脚是指张幼仪,那个接受了传统思想教育的张幼仪,而西服是指徐志摩,那个思想新潮浪漫的诗人。小脚与西服实在是很不搭,就像张幼仪和徐志摩。

书中有很多让我动容的地方,第一处便是张幼仪被缠脚那一段。张幼仪从小生活在殷实家庭,并不愁吃穿。她的兄弟们都很有出息,后期也都做出了很多成绩。她父亲在对她兄弟们的教育问题上还是很高瞻远瞩,中西学问并学。但在对女孩的教育问题上却是老套的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张幼仪从小就被教养要遵从女德,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出嫁要从夫,要孝顺公婆。所以她也被要求缠脚,小脚的女人才不会随意走动,才会听话,虽然她一直觉得她应该读书,应该接受新式教育。不过幸运的是她的兄弟接受了新式教育,在张幼仪因为缠脚痛苦尖叫时她二哥出来阻止了,并说:“要是没人娶她,我会照顾她”这才让她的母亲放弃了对她缠脚。看到这里真的让人觉得羡慕这份兄妹情谊。另一方面也觉得接受教育,接受新的思想确实很有必要。试想若是她二哥从小接触的只是中国传统教育,儒学思想,怕是他也会觉得张幼仪是应该缠脚的吧!而从后来张幼仪被徐志摩抛弃在异国他乡时依然没有放弃学习,即便后来做了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副总裁依然在每天下午五点请老师到办公室给她上课来看,学习是真的能够让一个人改变的。至少张幼仪没有变成普遍意义上的“弃妇”,而是从学习中成长成了一个新时代的女性。

另一处让我动容的是张幼仪去欧洲与徐志摩汇合之后。那时的徐志摩已经坠入与林徽因的爱河之中,他在得知张幼仪怀孕时要求张幼仪将孩子打掉,并在之后将不懂英文并怀孕三个月的张幼仪遗弃在了异国他乡。张幼仪不得不向她的二哥求助,详细的说明了她和徐志摩之间的情况,她二哥的回信中有一句:“万勿打胎,兄愿收养。抛却诸事,前来巴黎”。这一句话瞬间让人泪目。张幼仪在她的自述中有讲到在被徐志摩无情抛弃之后,她曾想过带着肚子里的孩子自行了断,但最后使她放弃这个想法的是《孝经》上的第一个孝道守则:“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她从小就接受着这种教育,而这样的教诲也根深蒂固在她的生命中挥之不去。但我更相信,定然也是因为她还有可以依仗的家人。

还有一处令我动容的是张幼仪后来在被苏医生求婚的时候向她二哥和儿子征求意见,她儿子回信中的一句:“母如得人,儿请父事。”张幼仪的一生是辛酸的,虽然她后来事业成功,并且始终与徐志摩的父母相处融洽,甚至最后徐志摩母亲以及徐志摩的丧事都是她操持的,可徐志摩对她的伤害却始终让人难以释怀。可最后她儿子的这一句却让人看到了她付出的这一切是被认可、被感念的,终究是值得的。就像在张邦梅的这本《小脚与西服》繁体字版推出之时,曾经有人对这本书对徐志摩的形象可能造成的伤害提出质疑,张邦梅表示,她只是记述了张幼仪的故事和感受,让她也有讲话的机会。她做到了,这本书也做到了。而她对张幼仪的喜爱,心疼和爱护也在简单平凡的文字中展露无遗。

最后一处令我动容的一句话是张幼仪对张邦梅说的:“所以,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外一个人。”

绝处才能缝生,有时候看似一件糟糕透顶的事情,总往往会给人新的生机和另一番天地。

【篇四:人生一场流星雨】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流星雨划过夜空,正如人生经历的一次洗礼,“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林徽因的爱,在八字之中,但终究只是人生的一场流星雨。梁上君子,林下美人,一段传奇的爱情,但却拥有无法捅破的秘密,风流才子徐志摩为佳人林徽因在碧海间,献出他的灵魂,金岳霖为林徽因一生恪守君子之道终身未娶。林徽因,一代才女绝尘而去,金岳霖凄然写道“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林徽因,一代才女与几大才子的爱恨交织……

一见钟情,白转倾心

那时的林徽因是时代的临水花人,也许1904年的她在西子湖畔第一声啼哭,便得到上天的眷顾,送予她笑面如花。1920年4月,她随父亲游历,人生的“贾宝玉”出现了——徐志摩,情窦初开的少女坠入自己编织的梦境中,林徽因的清纯甜美,让徐志摩坠入漫天情网之中,两人的情感一发不可收拾。徐志摩毕竟是风流才子,虽为人夫,但却对此毫不在意,被真爱冲昏了头脑,二人沉浸在爱的幻镜之中。

梁上君子,林下美人

热烈的爱情让林徽因一度对于徐志摩抛弃一切的行为感动,但后来从徐志摩朋友口中得知,徐志摩出国留学期间原配张幼仪在家望夫归来,不离不弃,对此林徽因深感愧疚,正巧这时林徽因父亲林长民的一席话,“徐志摩不过是一个风流才子!”,让她开始怀疑这段恋情是否该继续。那一夜,她辗转反侧,彻夜未眠,她无奈感叹道:‘算了吧!也许志摩只是我人生的一场桃花雨’她告诉了徐志摩:‘也许我们并不适合,光是年龄(那年徐志摩23岁,她16岁),不管爱得多深!’。作出决定后,林徽因看似平静,内心却早已波涛汹涌!之后的日子,徐志摩明知求不得,却仍旧放不下,时常去找林徽因。

当时,林家与梁家同是书香门第,早已在两年前定下亲事,为了让徐志摩死了这条心,她去见了梁家少爷——梁思成,并接受了他的爱。但徐志摩仍旧放不下,他一直从欧洲跟到北平,追寻曾经的爱。但林徽因终究明白他们之间是不可能的,他只是自己人生中的流星雨。不久,梁思成与林徽因成婚,在别人眼中成就了一段“梁上才子,林下美人”的传奇爱情,可谁又知其中隐故。

一生恪守君子道,终究换得美人心

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不仅是三人的爱,还有一人默默爱着林徽因——金岳霖。他与林徽因的初见是经徐志摩介绍的,与梁思成一样,他的心也给予了她,但他作为徐志摩的好友恪守了一生的君子之道。随时间掠去,多年后,她对梁思成说:‘我爱上了两个男人’。其中之一便是金岳霖,梁思成对别人说:‘如果她选择金岳霖,我会祝福她。’但金岳霖却告诉林徽因:‘她是爱你的人,我不能伤害一个爱你的人。’他自动退出,却仍默默爱着林徽因,他终身未娶,林徽因也保留了对他的爱……

人间四月芳菲尽,世间再无林徽因

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终究逃不过命运的束缚,纵使成就“梁上才子,林上美人”的传奇爱恋,也总让人觉得有些遗憾,“风流才子”徐志摩到底放不下这段求不得的爱恋,1931,他为了林徽因的一场演讲,在碧海蓝天之间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徐志摩辞世后,林徽因发表了《偶然》《悼志摩》《再悼志摩》来祭奠他们之间的那段岁月。

多少年后,林徽因的爱随风隐去,她的墓志铭讲述了她传奇的一生——“这里长眠着林徽因,她是一位建筑师,诗人和母亲”。

这段才子佳人的爱恋给世人留下无尽的唏嘘,此情只因天上有,惊闻却在人间处!旖旎的时光浅唱,灿烂的四月流光,人间四月芳菲尽,世间再无林徽因……

【篇五:走进她的四月天——读《林徽因传》有感】

她走过的地方,有一树一树的花开;她回首遥望的那一夜,湛蓝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题记

我喜欢林徽因,她标志着一个时代的颜色,在众人眼中她是世间罕见的奇女子,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更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在当时的社会里,她是特别的,有着寻常人没有的独特想法,一开始就表明心意,不做别人眼里的传奇,要踏踏实实的过一生。女孩在自己最漂亮、最巅峰、最受人崇拜的时候,放弃成为传奇的诱惑和虚荣心的牵引,凭着本能选择最踏实的生活状态,在那个时候还是“第一人”。

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的学识世家,祖父林孝恂为光绪己丑科进士。父亲林长民赴日留学,回国后在杭州东文学校毕业并创办福州私立法政学堂;堂叔林觉民、林尹民均为黄花岗革命烈士。从小就在一个有革命、科技气息的环境中长大的林徽因没有一般富家小姐的娇气,她幼年先后就读于爱国小学、培华女子中学。16岁时,跟随父亲到英国、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等地旅行。回伦敦后,以优异成绩考入St.Mary′sCollege(圣玛莉学院)学习。至此,林徽因已表现出她过人的学习天赋和才情。

1924年,印度诗哲泰戈尔来华访问,为庆祝泰戈尔先生六十四岁生辰,林徽因、徐志摩等演出泰翁诗剧《齐德拉》,林徽因饰公主齐德拉,表演精彩绝伦,成为一时佳话。后来又到康奈尔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此时的林徽因年仅20岁。结束学业后,她并不神往被人奉为传奇的感情,放弃了才子徐志摩,选择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梁思成,回国过起了安定的生活。

后来,先后于1949年和1952年抱病参加了国徽和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改造了传统的景泰蓝工艺。翻译《苏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重建》一书,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借鉴。又撰写了《中山堂》《北海公园》《天坛》《颐和园》《雍和宫》《故宫》等介绍中国古建筑的文章。1954年6月,时年50岁的林徽因当选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此时她的肺病已愈发严重。

1955年4月1日6时20分,林徽因病逝于北京同仁医院,终年51岁。《北京日报》发表讣告,4月3日在金鱼胡同贤良寺举行追悼会,金岳霖先生亲笔题字,作下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字字泣血,令人唏嘘。遗体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至此,民国第一才女,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林徽因,走完了她绚烂的一生。

她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给我们留下了斐然的成就,她拥有出众的才华,倾城的容貌,情感生活也如同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令人艳羡。出身名门经历繁华,被众人称羡的是她,游历英美、深得东西方艺术真谛,英文好得令费慰梅赞叹的是她,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忍受住生活的艰辛和贫困的是她,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中不顾重病、不惮艰辛考察古建筑的也是她,战争期间繁华落尽,亲自提瓶子上街头打油买醋的还是她;最终一贫如洗、疾病缠身仍执意要留在祖国的还是她。她遗世独立、温婉清逸、犹如一颗珍贵的珠玉,暗自发出无人能及的光彩;她,林徽因。

走近林徽因,走进她的四月天,品读她诗意绚烂的生命之旅,静听一代才女的灵魂独唱,我在美丽背后触摸到一丝温润,在聪慧之中品味到一缕幽香。

【篇六:想念有声音】

想念是年少时酿的酒,情越深,酒越浓。心怀想念,无论身在何处,心里总是有一块纯洁的圣地。年少不经事时,以纵马游天下而立下豪言壮志,于是说走就走,毫无半分留恋。你快意江湖时,却忘了有个人在等你归家。事隔经年,当你归家之时,却发现早已物是人非。纳兰容若写道:“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曾经的琴瑟和鸣,如今却黄泉碧落,所有的美好回忆都变成了想念。如果想念有声音,那这声音一定是飞雪籁籁飘落的声音。

想念如同温婉细语,深藏于平静岁月。有时候,想念微雨燕双飞的意境,想念落花人独立的孤寂,想念朦胧秦淮河畔苏小小的歌声。想念就像荷西之于三毛,荷西去世之后,三毛悲痛欲绝,曾经几度想过自杀,即使生死相隔,她都拥有一份最真的爱;想念亦是徐志摩之于陆小曼,徐志摩去世之后,她十分想念,于是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爱眉小扎》终于问世。就算他们不能长久陪伴,但心里的情谊永不消褪。如果想念有声音,那一定是对爱人的声声呼唤。

想念是愐怀于过去的时光,更好地告别那些轻狂的岁月。这世上的人或事都一样,再好的朋友也会渐渐地远去,再深的感情也有变浅的时候。《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说:“人生就是要学会不断放下,但令人痛心的是还没有好好地告别。”于是,我们只能偷偷地想念。如果想念有声音,那是求而不得的无奈。

想念如同在冬日里饮酒,在夏日里划船,浮冰碎雪,秋去春来,一切都是最好的风景。岁月悠悠,微风徐徐,如果想念有声音,那调子我会用一生去追寻。

【篇七:假如世上没有了书】

我不敢想象,假如这个世上没有了书,这个世界将会是怎样一幅荒芜的景像?如果没有了书,我们怎样了解我们的先辈?怎么了解我们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怎么了解这个世界?怎么知晓天下事呢?

什么是书?有墨香的纸张,铅印的字体,厚厚薄薄的便是书。儿时,翻开五彩缤纷的书,美人鱼的善良,大灰狼的狡诈,白雪公主的美丽,哈里波特的魔法……儿时的书教会我分清真、善、美。

如果世上没有了书,那么风箫箫不再柔美,云淡淡不再自由。儿时就会失去了色彩,没有了变成白雪公主的向往,没有了帮助美人鱼实现愿望的梦想,没有了拥有哈利波特的魔法的渴望,没有了解救小红帽的力量……世上没有了真、善、美、假、恶、丑,往日五彩缤纷,令人充满幻想的童话将不在。

有优雅的语句,深沉的思索,长长短短的便是书。如今,翻开深沉优雅的书,徐志摩带给我他的雅,余秋雨领我读文化之深,鲁迅传达了当时社会的麻木……如今的书教会了我许多许多……

如果没有了书,那么彩虹将不再美丽,阳光将不再灿烂。徐志摩的雅致将无法倾流,余秋雨的深沉将无法保留,鲁迅的满腔愤怒将更加无法宣泄……优雅的名作将不在。

有古人的思想,未来的畅想,深深浅浅这便是书。翻开古老的历史,畅想神奇的未来。书让杜甫带我们走向他刻苦读书的时代;书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在朗朗的书声中成长;书让我们在科幻的世界里穿越时空遂道,走向未来……

如果世上没有了书,那么天空将不再蔚蓝,泉水将不再清澈。人们将生活在一个无知的世界里,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将不再……

书是人类走向成功的阶梯。如今是一个知识就是财富的时代。有了书,人们才能汲取知识,拥有财富,才能真正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篇八:有你真好】

都说世相迷离,我们常常在如烟似海中丢失了自己,让凡尘缭绕的烟火呛得没有自由的呼吸,只是幸运的,一生有你,真好……

百年多前,喜莲的她,生于莲笑的季节,也似如她的一生,清雅淡然,而不染凡尘世俗。

一场轰轰烈烈的康桥之恋,遮住了徐志摩窗前的白月光,也剥夺了她对于凡尘世俗懵懂的企幻,也许她的一生注定不能像她喜爱的白莲一样,亭亭净植,不蔓不枝。也许她还爱着徐志摩,也许她更不曾忽略过他眼底闪过的悲伤,但,她的心她对世俗的幻想不容许她去做自己最厌恶的人,即使此世不能得到他的人,起码也曾进入并拥有过他的心,倒也罢了,愿许来生,今生爱过,便好!

也许正是这一场不得果的热恋,才让她懂得珍惜,也许,梁思成从不曾得到过她的心,只是平平淡淡的世俗烟火,粗茶淡饭,可能,梁思成也知道,但,也足矣,今生得到过,便好!

尽管现实给予了太多太多的无奈,也终是给予了他们曾想过生活,只是苦了结局的惨淡,爱过那年那朵白莲的荷花们,一个粉身碎骨死无全尸,一个形单影只的守护了一生也未得垂怜,但,那又何妨?

此生爱过你,遇见你,有你,真好!

【篇九: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

那暮霭十分,波光掠影,揭晓了天朦人初醒。

——题记

窗透初晓,懒散的一米阳光总是不偏不倚地洒在洁白的墙上,投下抹抹光阴,却又忽明忽暗的,温暖的触碰,指尖点起一抹光束,指印映在墙上,滑过每一寸空气,每一方洁白。就这么,带着一点醉人的心意和和煦的笑意。

可惜,那么美好耐用有着文艺细胞的天气,那么强大而又刺激心脏的阳光总是让我觉得厌恶,可是这样的阳光,尤其是四月天的阳光应该是最美好的吧。

例如徐志摩眼中的林徽因。

1931年11月19日,在徐志摩前往济南的飞机中,因雾失事,1931年12月7日林徽因在《北平晨报》写了一篇《悼志摩》吊唁徐志摩。

徐志摩怀想了一代才女林徽因,到底是让他失望了。

林徽因,中国一代才女,也是梁思成宠爱了一生的女人,而也有更多人将她与陆小曼比,想必也是受了志摩先生的影响,而更言其是冰心曾说,林徽因俏而陆小曼不俏。

她的形象是自己所喜爱的那种女子的形象,优秀如斯,美貌如斯,只是总喜欢不上她,怕也是些外界原因。

自己不喜欢的作家和人倒是全被她碰了去。

而又因自己赞扬着喜欢着陆小曼,舍不得让她有丝毫不适,又让自己如此讨厌冰心这个人,更何况是她的话语,所以才那么偏执而狂热,即使是知道比陆小曼优秀的女人,比比皆是。

唉,到底是护短。

林徽因也是真的很优秀,否则怎又会让几个男人为她黯然神伤呢?

“懂你如初,又何必强求与你偕手。爱如斯如流水,情意是不能强求,否则天上人间,姻缘又为何不在徐志摩与林徽因身上浓浓描下一笔,偏得让可怜的陆小曼拥有一个没有心的男子呢?”

只是徒增几分荒唐罢了!

但这样的一个女子,也如同人间的四月天,美好而又迷人,这样比喻又有什么过错呢。倒也是很恰当了。

【篇十:人生若只如初见】

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世的一次擦肩而过。百年才修得同船渡,可见一切的缘分是多么的珍贵,街上行走的陌生人,都是几百年的修炼,才能遇见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徐志摩,被人熟知的多情才子,康桥的那年的邂逅,徐志摩遇见了让他心动的才女——建筑师林徽因。为了林徽因,徐志摩抛妻弃子,奋力追求林徽因。可最后他又得到了什么呢?林徽因随了梁思成,张幼仪带着孩子独自生活,即使后来遇到了陆小曼,可他又真正的快乐吗?飞机失事后来认领尸体的还是张幼仪啊!

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的学习工作中“初见”也是那么的美好,可几人一直坚持呢?刚刚进入学校的孩子们,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学习的劲头还挺足。但是这种热情持续一段时间后,也就慢慢地消失了,这就出现了一种现象:始终保持这种热情,主动学习的孩子成了尖子生,成绩优异;还有一些半途而废,失去了热情的孩子,就成了学困生,严重的甚至辍学。

很多人也说:干一行厌一行。刚开始工作时,还信心满满,时间久了,热情就消退了。我认识了一个开理发店的叔叔,他经营着一家理发店,最近来了一位员工,大概三十出头的样子。一个星期后,我去了理发店,那位员工早已不见了踪影。叔叔解释到:他说这太累了,坚持不了。他干活啊前几天还挺好,过了几天就没了劲头,这样的人我再有钱也请不起啊!

无论是结识朋友,还是学习,工作,我们总在一开始激情澎湃,时间一长便也觉得无味。若始终保持原有的热情,亦或者在遇见后匆匆忙忙的离开,徐志摩只是徐志摩,不是留下《再别康桥》的徐志摩;班级只有优等生的竞争;也就出现更多的业界精英。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