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相关作文
《小儿垂钓》改写作文550字10-15
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一个小孩儿来到湖边学钓鱼。金灿灿的阳光,映照得天空格外的蓝,好似透明的蓝宝石。小孩儿放下背着的竹筐,取出钓鱼竿钓鱼。只见他的头发蓬松松的,红扑扑的脸蛋上渗透着晶莹的细汗。他拿出一个装着蚯蚓的盒子,抓起一条蚯蚓挂在那长满红绣的鱼钩上。使劲一抛,鱼线飞了出去,落到了水里。小孩儿侧坐在一块长满青苔的岩石上,周围茂盛的花木正好遮住了他的身子。鱼儿们都不知道有人在等他们上钩,仍然悠闲地游...
所见改写作文550字10-15
在一个夏季的黄昏,夕阳西下,在乡间的树林中,一切都显得如此宁静。晚霞映红了天空,为天空增添了一丝色彩……此时此刻,一个牧童骑着一只黄牛在林中走着。只见他头戴一顶斗笠,身穿一件马夹,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他一边走着,一边哼唱着“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这美妙的歌声清脆而嘹亮,传遍了整个林子,鸟儿鸣叫着,蝉发出“知了、知了”的叫声……仿佛这林子中的一切都在为他的歌声伴奏。那牧童忽然听到蝉的叫声,立刻闭上口...
卖炭翁改写作文800字10-14
冬天的一个夜晚,北风呼啸,摇撼着终南上的一座小茅屋,仿佛要把它吞下似的。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炭窑边烧炭。火光映亮了他的脸,古铜色的脸上沾满了灰尘,那一道道的皱纹,记载着他生活的艰辛。他正用那双浑浊的眼睛,盯着黑暗的天空,心里不停地祷告:苍天啊,快下场雪吧!让我的炭能卖个好价钱,也好换点粮食,买件棉衣,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啊。等炭烧好后,他把炭装上车,用黑得像木炭一样的手抚摸着牛说:“老牛啊,这几天...
《望月杯远》 改写作文550字10-05
苏轼说:“人有想政离分有阴晴圆缺。”中国文人易把月亮的圆缺与人间前悲欢离合联系起来,寄情于景来达情感。除此之外,人们还认为光普照大地,无论入涯海角,人们都共事一并青辉,因而头望月,就使远隔广里也可学托相见之情。这正是我们这个民族重视亲情,友情的现象,如李白诗:“我奇想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月寓团圆,月寄相思,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亦是如此。今夜,月光如水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人此时此...
最后一课改写作文800字10-04
在接到柏林的命令后,我心怀万分悲痛地教完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那天,我走进了教室,惊讶地发现了我的学生们已经安静地坐在了座位上,他们应该已经知道了这是他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所以都这么安静。在教室的最后几排座位上。我还看见了好多镇上的人,他们也和学生们一样肃静。他们可能也懊悔当初没常来到学校里来,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40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我仍然没有看见小弗朗士的身影—...
行香子改写作文作文550字10-01
春日的一天,我信步来到一个美丽的村庄。只见这儿的绿树环绕着村庄,池塘里冬日的冰都已融化,清澈见底的池水溢满了明静的池塘,映照着明媚的春光。我轻轻用手点了一下水面,便泛起一圈圈轻微的涟漪;塘的鱼儿似乎接受到春天的讯息,欢快地游动着,还不时地吐着大大小小的泡泡。其他的小生物也都在春日的召唤下,尽情欢悦。我沐浴着春风,带着豪兴,在乡间小道上信步而行。这时,一户农家小院映入眼帘。虽然这个院落很小,却收尽了...
石壕村·吏捉人——《石壕吏》改写作文2000字09-29
黄昏的阳光虚弱无力地逗留在石壕村一户农家小院的一角。整个石壕村充满了死亡的气息,寸草不生。据说,这里以前是相当繁华的,但自安史之乱爆发后,这里……“唉……!”我重重地叹了一口气,由于明天一早还得赶路,我只好投宿到一户农家。这间农家小屋十分简陋,却很整洁,住着一位老翁、一位老妇人、他们的儿媳,以及刚出生不久的孙儿。他们每个人都穿得破破烂烂的,干瘦而枯黄的脸上不见一丝笑容。孩子兴许是饿了,大声啼哭起来...
改写清平乐村居作文500字09-28
夏日。午后。天如青石,日如金盘。天地之间一片华丽。远处的乡村,在一片绿色中,显得那么朴素。小路旁,青草散发着香味,不知名的野花,在风中摇晃。沿着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往前走,看到一间又低又小的茅草屋。一阵风吹来,轻轻地拂过脸颊,甚是清凉。也把略带醉意的声音传到了我们的耳边。原来,茅草屋内一对老夫妇,操着柔媚的吴地方言,正略带着醉意,互相说笑着……老妇对老翁笑着说:“老伴啊,我们的三个孩子慢慢长大了,我...
清平乐村居改写成短文作文650字09-27
【《清平乐·村居》改写】刘谨一个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的清晨,空中布满了乳白的白雾,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像一条条金色链条,使它光彩夺目。公鸡唱起了起床歌,鸟语花香,小鸟合唱团蓄势待发正要高歌一曲表示喜悦。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见一家的茅檐又矮又小,但家门前的小溪潺潺流淌,溪水清澈见底犹如一条长长的带子,明如玻璃,旁边的草又绿又肥一片翠绿,沁人心脾,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屋里有一对白发苍苍的夫妇在用吴地方...
改写回乡偶书作文300字09-27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出自于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你知道他为什么写这首诗吗?我来告诉你吧。有一年,八十六岁的贺知章从外地回来了,他两鬓发白,步履蹒跚,但是家乡的口音没变,他看着似曾相识的土地,拄着拐杖慢悠悠地走。突然,他看见一群小孩在树底下快乐地嬉戏,他们也注意到贺知章在看他们。孩子们一看,不认识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于是笑嘻嘻地蹦蹦跳跳地过来了,...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