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真没想到】
一辆满载的校车,穿梭于车水马龙间,我坐在其中,借着映在我身上的灯光,奋笔疾书。
终于,一本作业写完,我扒开书包将它扔进去。望望四周,没想到大家都和我一样在赶作业。有的将作业垫在一块木板上,有的直接将试卷铺在腿上,还有的努力将练习本按在车窗上。他们的模样既滑稽又令人感到心酸。
人在初三,身不由己。的确是这样,大家都面对着堆积如山的作业与不远处的中考,都选择了沉浸在紧张的气氛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写作业,即使在颠簸的校车上也如此。想到这,我心中一阵酸楚。
忽然,我感觉身边吹过了缕缕清风,这清风轻柔至极,滑过我的脸颊,让我感觉神清气爽,满心的疲惫被扫掉了一大半。这清风,愉悦着我的身心,幸福着我的归途。
"哈!多爽的风啊!"坐在我后排的男同学感叹道。我猛回头,原来大家也都感受到了这来自窗外的清风。我们都抬起头,静静地享受着,陶醉其中。
是啊,真没想到,在紧张的初三生活中,我们竟能获得这如此舒适的感觉。更没想到,这感觉竟来自于一缕缕平常无奇的清风。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何处又无风呢?只是缺少能享受风的人罢了。幸福是相对的,疲了,乏了,这区区清风亦能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舒适。如果没有这紧张的气氛和沉重的压力,这清风只会让我们觉得若有若无。只有在忙碌与疲惫中,我们才会因一缕清风而收获这令人意想不到的美好心情。
享受着这清风,我思绪飘荡。或许,这令我意想不到的幸福,便渗透在初三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也许在那完成作业后的半集电视剧中;也许在课间休息的几句闲聊中;也许在放学后别人递来的一块零食中……
真没想到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会让我感受到:生活中,除了苦闷,更多的是幸福。
【篇二:一次改变观念的选择】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题记
独处斗室,本应潜心学习、奋笔疾书,却是苦闷不已,升上初三,每天过着“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生活,整天被浓雾一般地的书海笼罩着,我不禁思考:生活是要过得闲情有序呢?还是要忙忙碌碌呢?
我一边快速地写着作业,一边思考着,好像是忙忙碌碌的生活更重要吧。这时父亲却如一个仙人般在阳台上坐着,慢悠悠地喝着茶,欣赏着月色,与我快节奏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父亲笑着对我挥了挥手,说:“快来阳台看看吧。”
我有些疑惑:“阳台不就是晒衣物的平凡之地吗?有什么好看的?”但是我还是移步到了阳台上,阳台的景色真是令人震撼。皎洁的月光给褐色的地板铺上一层白光,静静的月光隔着高处的绿树照下来,洒在桂花上,桂花有袅娜地开着的,也有静静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天上的星星,又如清泉里的鱼儿,零星地点缀在绿叶上。秋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月色虽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就像梵婀铃上的名曲。月光与花香,仿佛构成了张若虚诗中的“月照花林皆似霰”的诗意景象。以前我怎么不曾留意这般美景呢?原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诗意之景似云般拂掠着我的心,我不禁改变了我的观念,原来,忙忙碌碌的生活并不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充满诗意才是我应该过的生活。
古往今来,名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欧阳修虽身为父母官,为百姓鞠躬尽瘁,但仍不忘与滁人尽欢而游览四时之景,乐亦无穷。
我更加坚定了我的选择,不再潜沉于学海之中。在学习之余,暖赏夏日,想起那“留得枯荷听雨声”的闲情;夕览黄昏,想起那“有暗香盈袖”的婉约,远眺江河,想起那“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
【篇三:走过,才明白】
当你回首望去,那些努力,汗水,不甘,苦恼,都变为最宝贵的回忆,伴你一路成长。——题记
有些路,走过,才明白。
六年级的一次运动会。
我拖着书包,回到家里。面对着即将小升初的考试,平常的欢声笑语,高谈阔论,都化为一张张的试卷,一次次模考,压迫着我。家里也阴沉沉的,就如外面那片细雨连绵的黑色。
“爸,我回来了。”我又率先开了口。
“你妈妈还在加班,今天想吃什么?”爸爸熟悉的声音传来,精疲力竭的我甩下书包,“爸爸,学校要开运动会,来帮我一起想想报什么项目好吧!”
“报你喜欢的。记住那句话,物有所值,只要不放弃自己,坚持到底。”
鼓励往往是力量的源泉。
我报了男子1500米项目,从小到大,我没有跑过1500,但我还是选了它。我的体育并不出众,甚至体弱多病,体能极差,坦白讲,我有点后悔了。
每一次的体育课,我都想方设法不去训练,我不断的自我麻痹,没关系,很简单,没必要如此努力。顺其自然而已,当我捏紧拳头,不断擦拭上面的冷汗,脚踩在白色起跑线上时,我知道,我错了。
我没有岩石的魄气,没有竹柏的根基,没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实力。我只有不断鼓励自己的勇气和坚持到底的决心。
“我来跑,我去跑,我要跑”,把懦弱和胆怯甩到身后,去拥抱面前的勇敢与坚强。
哨枪爆响的前一刻,我还在想父亲的那句话“只要不放弃自己,坚持到底,你一定能行。”
当我起越了半数选手到达终点线时。刚才抽得炸裂肺不疼了;干裂到极点的喉咙不渴了;麻木酸疼的双腿不痛了,我知道,我成功了。
当我不可思议的听到时间是六分半时,很难想象,我是怎么坚持了这么久的。但这路,我已走过,回头的时候,已然明白。
【篇四:赏晨有感】
我慵懒地从被子的怀抱中醒来,心中却为闹钟扰了我清幽的梦境而愤愤不平。环顾屋内,四周的一切仍被黑暗包裹着,即使还有一抹月色残留在窗户上,在这浓墨似的黑色里也不过淡成一片氤氲的烟。睡意被这零零星星的光消磨了。沉寂了许久,突然心血来潮,想看看今日的晨曦,于是便披衣起身。古时“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的东坡其兴致也不过如此吧!
晨曦是一天中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景色,所以它高洁独立而又十分富有诗意。此时的天色并没有光彩,只是一抹单调的黑。仿佛要与天空相互照应,地上也被涂成了浓郁的墨色。万家灯火都将歇了,静谧在夜色中默默地为沉睡的人们守护着这片宁静,罗织出一片恬然的梦境。万物皆在黑暗中沉寂,只有道路两旁的路灯依旧笔直的矗立着,点点闪烁,于万籁俱静中独笑荒戈。
望着这般景象,我也平静了下来,但不免有一丝孤独。我想,此时会不会有人与我共同守望这一片沉寂,又会不会有人与我有着同一般的心境呢?
时光流转,当天空呈现第一道绽放的耀眼的色彩时,如同牢笼般的黑夜褪去,而光明则撕裂了寂静,取而代之的是一派生机活力的光彩,天空此刻如一块调色板,光明给它依次铺上柔和的白,深灰,继而变成灰,然后是浅灰……天空终于从那浓密的黑中舒展了开来!此时万物都醒了,我听见它们在欢呼,它们欢呼是为了感谢光明给予的新生。
风轻轻地吹来,在途中撒下了露珠,连带着早晨的一点寒气,往我的面上拂来。我闭上眼,感受着这鲜活的生命力。心中愉悦且陶醉着。
当天空完全转白时,人们才开始苏醒过来,带着沉沉的黑眼圈,又开始了浑浑噩噩的工作。我不禁为他们感到遗憾,正当一天最美丽的光芒被地平线吐出时,他们却沉寂在黑暗中。少了那份豁然的心境,即便是醒来时,眼里亦全是阴霾。
东坡有云:“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其理真真如此也!
【篇五:孤独的另一面】
孤独,是人生的又一洗礼,走过了孤独,便是云淡风轻。但其实孤独的另一面,便是不孤独。
——题记
心平静如流水,望眼高空过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不在乎于太多身外物,只是执着于自己脚下的路,这些,看上去也许很孤独,甚至孤僻,但其实并不孤独。
心平静如流水,放眼看高空过云。
他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任外边锣鼓喧天、尘世纷扰,仍静观不语,安之若素。虽然食不裹腹,衣不蔽体,但是仍终日与书相伴。在别人眼中,他是个好笑又可怜的怪人,终日与孤独相伴,不交那些达官显贵,只是个书呆子,他,正如自朱清所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他有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切终为一心报天下,实现他那“先天下之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便是对他最好的评价。很多人都说他是在孤独中成长、成功的。是的,他孤独,但只是表面的,他心中有梦想有报负与他并肩,又何来孤独。
我想,孤独的另一面,便是不孤独。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人生的恼烦不在于得到的太少,而在于想要的太多,泰戈尔曾经说过:“给鸟儿的翅膀缚上金子,它就再也不会直冲云霄了。”苏东坡历经宦海沉浮,但他不因生活颠簸而怨天尤人,依旧潇洒自在,他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与,谁怕?一蓑烟任平生。”在孤独之中的他,也著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那一夜无竹柏,那一夜无月,是啊,只是我们会忘了身边的美好,太过执著于追逐功名罢了。
我想,孤独的另一面,亦是云淡风轻。
宠辱不惊,闲看庭的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并不孤独,亦是云淡风轻。
不过,对于我们而言,应执着于自已的梦想,去享受这条路上的孤独或不孤独,迎来那云淡风轻……
孤独的另一面,是不孤独也是云淡风轻。
——后记
【篇六: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苏轼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既可以说是一个聪明到极的人,又可以说是一个糊涂不堪的人;或者也要以说他不会人际交往,但他又是一个喜欢结交朋友的人;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也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想这就是他,一个无可复制的人——苏轼。
在这篇文章中,苏轼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因为他能在大半夜因为月色不错而睡觉跑出去看景,还要去承天寺拉上他的好朋友一起去看,这种思维我自认为是没有的。况且这种可能扰人清梦的举动也的确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我想对于那时的苏轼来说,在哪里看景都已无所谓了吧,不然也不会在找到张怀民后就直接在承天寺里待着散步了。苏轼在文中末尾所写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或许表明他那时真正需要的只是另一个可以陪伴他的闲人了吧。古文观止中有一句话说:“其曲弥高,其各弥寡”。苏轼的为人太过于清高,所以他的人生乐章能与他一起合着唱的人,定然寥寥无几,他不愿自降身份,与那些世俗同流合污,所以也注定了他的知音难觅。否则,以苏轼之才华,又何愁身边无友,又何愁掌上无权呢?
对于苏轼来说,人生或许就应该像月光一样清清白白,如积水空明一般美丽,而这社会也该如此。可是却被那些竹柏之影的构成的确水草搅得支离破碎,混浊不堪,而那些水草一样的小人,都装作是竹柏之影,自比清柏翠竹,高端清白,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我想苏轼也许是因为不愿成为水草中的一员,而屡次调离京城,而那些水草们,也许正是因为苏轼的清白会影响到他们的扩张,而反复陷害忠良。
或许对于苏轼来说,当个东坡居士,在承天寺与朋友一起看个景,写首诗,潇洒一生才是最好的选择吧。
【篇七:定格在记忆里的画面】
独自倚在窗前,听见雨打梧桐的声音,望着窗外皎洁的月光,捧起一本《东坡诗选》,翻开书本,你再次出现在我的眼前。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只见一伙人骑着高头大马,手牵猎犬,肩擎苍鹰。只见人群之中,身着“锦帽貂裘”的你,拉弓搭箭,朝着西北方向,奋力射去。你的身后,是“千骑卷平冈”的宏大场面。虽两鬓微霜,你仍不改年少的轻狂,在众人面前夸下海口,要射中那凶猛的老虎,像孙仲谋一样一展雄姿。“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我相信,就凭借着你的这份志气,终有一天,大宋会战胜西夏军队。
赤壁·怀古
一叶小船,在夜深人静的江上缓缓的航行着。船头,你高举酒杯,望着那绵延不觉的赤壁,你心中顿时充满豪情壮志,有感而发,便吟诵出那传颂千古的壮丽华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开篇你就用浓墨重彩泼洒出一片胜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看着平静的江面,你的心里却又激起当年的惊涛骇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是啊,你所崇拜的,那周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背后炮火漫天,万箭齐发,他只是微微一笑,但见“樯橹灰飞烟灭。”这时,你却羞愧的低下了头,只因“早生华发”。但你又说,“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嗯,一壶浊酒,就能忘却世间的一切离愁别绪……
黄州·游寺
夜晚,承天寺的院门被轻轻推开,失眠的你和同道的张怀民一起在庭中漫步,四周全是一片寂静,澄澈的月光照射在大地上,将竹柏的影子投射在寺中央,宛如一大片积水,水中交织生长着藻、荇,一阵夜风吹过,水面却还荡起了涟漪。当你看见时,大为震惊,但有仔细想一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原来,植树缺少你这样的“闲人”而已。一个“闲”字,浓缩了你一身的流离转折,更是你坎坷曲折人生路的真实写照。
合上书本,回想起你的样子,你是那么的豁达、乐观;也是那么的轻狂、豪情万丈;但在遭遇挫折时,你也是那么的惆怅,迷茫。也许,在世人看来,你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但我觉得,也正如你所说的一样“也无风雨也无晴。”
你的一生,成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将永远定格在我的内心深处。
【篇八:不可复制的月光】
一弯朦胧的月,正从如蝉翼般透明的云里钻出来,撒下一缕清柔的月光,透过窗户洒在窗台,闪着银色的清辉。
国庆长假如期而至,本是一个美好的假期,可是,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我心想:作业这么多,回去后还要月考了,只好再加把劲学习了。于是,我开始奋笔疾书,投身学海之中。
片刻,一丝疲惫流露出来,我伸了伸懒腰。突然,眼睛一瞥,咦?父亲怎么破天荒跑到了阳台喝茶呢?我心想:不对啊!明摆着的空调不吹,偏要跑到阳台受热?我不由得睁大了眼睛。
只见他正襟危坐,手法熟练地饮起茶来,执一端茶壶,冲一腾沸水,洒一抹茶叶,让茶和水相互交融,微黄的茶水露出淡淡的光润,他似一块千年琥珀,散发着淡淡的光。冲罢,他便双手捧着茶杯,一饮而尽,嘴里念念有词:“好茶,好茶!”眼睛似乎盯着哪儿,脸上一脸悠闲,我心中不禁疑惑起来。
我走过去,问道:“爸,你这是在干嘛呢?”他不紧不慢地又饮了一杯,说:“你不懂,我这是在赏兰呢!”
赏兰?我不由得愣住了,什么时候家中的兰花悄然而立?
父亲见我呆住了,说道:“你看在这月夜之下,赏着兰花,喝着茶。良辰美景怎可复制?”我不由得仔细打量起这一番美景。
月亮高悬于天,银白色的光晕将天空染得动人,一抹抹皎洁的月光洒在兰花上。兰花似身穿白色连衣裙的清纯少女,在风中摇曳,楚楚动人。这样的月色真美!我可从未见过啊!
我也与父亲一同饮起茶来。一叶飘香,沁人心脾,一饮入腹,满口余韵。父亲说:“好久没和你一起赏月了,唉,连你最喜爱的月光也忘了吗?行色匆匆是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的。”我答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我们相视而笑。
我不禁回想起了自己:自初三以来心弦绷得紧紧的,只顾没日没夜地学习,月色、茶香、兰韵于我只是天方夜谭。可是,生活不只有眼前的作业和不远处的中考,还有那迷人的月光和美好的情愫。时光蹉跎,世界喧嚣,于这尘世,心存月光,方能享受百态人生。
又是一弯朦胧的月,在我的心里,洒下那抹轻柔的、不可复制的月光。
【篇九:那一天我与大师相遇】
“苏轼他是一个正直的文人,一个纯粹的词人,他有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他的一生颠沛流离,是在被排挤的官场中的天真诗人……”脑子里不停地回忆着课堂内容,不知不觉我的眼皮开始“打架”了……
日月风清,在幽深寂静的天空下,仿佛一切都沉睡了。在睡意朦胧中,我好似看到一个身影穿着单薄的长衫,定眼一看,那不正是苏轼吗?他刚被贬居黄州,一个人的夜晚,他一定十分孤独。
一个刚被仕途冲向低谷的人,一个刚从朝廷迁居到乡村的人。他是否还有迎风赏月的心情?转眼间,他停住了脚步,敲了敲门,进入一个庭院。我想面临这样的挫折,他大半夜去哪儿?借酒消愁吗?然而,当我透过竹林打开柴门时,却不得一惊!只见他倚着墙壁与院子中央的人谈笑风生。他正指手画脚,时而仰天大笑,时而吟诗作赋。来回漫步,隐约传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而。”等等,这也太真实了吧!这不是我们初二语文课文吗?顿时从刚刚的悲悯中脱离了,他没有半点颓废与不悦!他还是那个幽默有趣的苏轼!
黄州是苏轼的一个节点,他的黄州生活既是凄苦的又是有趣的。贪吃的我早有耳闻苏轼发明了各种好吃的,我立刻化身为文人来到苏轼府上借机品尝美食。
刚一进门,我就被这香气吸引住了。“香味扑鼻,传遍大街小巷,敢问您是苏轼吗?”苏轼寻声而来,手中端着一大盘肉,说道:“正是在下,请问您是?”凉了,在这种大人物面前我竟一个字也蹦不出来。苏轼却像看透了似的,赶忙说:“一定是闻香而来的吧!来来来坐下慢慢聊。”我也不客气地坐在苏轼面前,他对我说道:“这道菜名叫‘回赠肉’。当年我在徐州,百姓为感谢我领导抗洪有功纷纷杀猪,我亲手制做这道菜赠与给百姓的。”
“啧……啧啧”抵抗不住了。这道菜没有风华的外表,秋色却把它装扮依旧美丽,酱汁像一条历史长河,滋滋油腻的外表如波光粼粼的湖面。“别愣着了,赶快尝尝吧!”天哪!柔软绵密在舌尖如漆似胶,激发味蕾,酒香芬芳思绪,酱汁与红肉相遇,靠在一起拥抱着甜蜜。
苏轼看着我吃的入神的样子吟道:“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我对曰:“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我俩对视哈哈大笑起来!
这就是苏轼——无时无刻享受人生的苏轼啊!敬佩敬佩!
【篇十:窗里窗外】
窗里窗外,演绎的究竟是怎样的人生?
——题记
如果说,把这千年的时空比作是一扇窗,那么,窗里窗外将是怎样的一副景象?是千年前窗里他的淡然一笑,亦是千年后窗外她的潸然泪下。
元丰六年夜,他解开衣服,正准备入眠,突然发现一缕月光从外面探进户内,洒得地上一片银白,他不禁笑了笑,起身走出。
公元二零一二年,她呆呆地坐在房间的椅子上,冻得发抖,月光也从外面爬了进来,似乎在嘲笑她的愚笨与无知,她估算了下分数,考得一塌糊涂。
他正走在路上,月光与他作伴,尽管遭贬官于此,却也有一份独特的清闲。于是他又是几声轻笑,准备去找怀民。
她忽然站起身来,胡乱地在脸上抹来抹去,望着桌上的几个小字再次泪湿眼底,那是几个月前兴高采烈地写在桌上的“中考必胜”。她打开门,在转动门把手的同时,一颗晶莹的水珠滴落下来,跌成四瓣。
来到承天寺,他看了看,如此凑巧,怀民也没有睡,他们俩相视一笑,一种默契油然而生,伴着轻柔的月光,不可多得的知己,他扬起嘴角,准备和怀民一同去庭内散步。
来到厅内,刚好看见家人们正聚在沙发上看电视,听着这幸福的欢笑,她竟发觉有点刺耳,“原来,只有我一人被世界所抛弃。”她默默地想,脚步沉重得只有月光听到。
庭下好像水一般清澈透明,伴着竹柏的影子,他忍不住开怀畅笑,贬官之苦还是有的,可拥有这如此美的月光,和与自己如此默契的知己,又有什么好悲伤的呢?于是,他轻启薄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回到房内,她小声抽泣,不让哭声被家人发觉,犹豫许久,她提起笔,默默定下,“既然我无法面对自己的成绩,那么,不如先走。”然后,只留下满地鲜红。
窗里,是他留下千古名句时的淡然轻笑,是无数人的拍手叫好;窗外,是她桌上骇人的“遗书”两字,是家人的痛哭流涕与找不到人的录取通知书。
可歌,可悲?在千年的大窗前,窗里窗外,是他和她截然不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