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者相关作文

【篇一:冷与热】

站在冥蒙无际的空间上的一个点远眺昨日与将来,有些事物,正在悄悄发生改变。被近在手掌的碎片化的思想包裹的人们在精神的芜杂里蹀躞不前。在事物认知过程中的冷与热的态度的转换必定会利于整个社会长久的发展,而后社会人心处世之道的冷与热之变,在这现代社会人欲物欲的浪潮里面,形成了永恒的抵牾。

理想主义者在行动上是“冷”的。在理想主义者的世界里,好像永远在寻找生存的意义。他们非常崇尚人与人之间和各种关系中的真实和正直,容易将别人理想化。他们心中的那条路上,一定只有一条河,那条大河,流的深远,像留在新世纪前寂寥的的夜色里,边缘比天际还远。

顾城说过“我所有的花,都从梦里出来/我所有的梦,都从水里出来。”然而只靠理想主义者对现世的想象是全然不够的,历史的洪流中必定要存在着对于事物认知的态度由冷转向热的一个探索与行动的过程……

许久前,在人们的思想中总有一些被宗教信仰掌控或是封建统治强加上去的思想——人是神创造出来的,神是我们的一切与掌控你生活方向的不可动摇的存在。那时候,人们陷入无尽的冰冷的黑暗的漩涡,迷失了前行的方向,心中的理想与追求,都在那些冰冷的世纪中被冻住,黑暗无尽头,人们默默等待着一把火来融化那冰封了几个世纪的沉睡着的冰冷无力的心。

可正是从古希腊山上的那一座石碑——“认识你自己”开始,人类开始在当时的精神的蒙昧中开始了一场漫长且艰辛的旅途,多少伟大的人主动投入到对生命对人生价值的火热的追求中去。而他们只能努力寻找现实的存在,并以思想的力量加以反抗。

从泰勒斯第一次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索自然的奥秘,一场火热的思想探求运动开始了——从中世纪的蒙昧与黑暗,到后来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到后来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来的薄伽丘、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等,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踏着历史的跫音火热的追求着,在思维的理想之地不断探索。

歌德用六十年写出《浮士德》,是人类肯定精神与否定精神的斗争,是人与自身的斗争,反映出来人对于事物认知过程中无比巨大的热情。面对现实,理想与追求的那颗火热的心该何去何从,是否应该在那个冰冷的世界里臣服于寒冷的侵蚀?而后,时间证明了,在流淌着的历史长河中突显人必定怀以巨大的热情以其自身的选择与行动对这个世界作出回应。

鲁迅将自己的生命与认知事物的探索相连。他血肉模糊又深感悲哀,可是还努力寻找现实的存在,他是一个勇敢的追求者,在冰封的环境中怀揣着一颗火热的革命的心。

而现在,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已基本有了自己正确的框架,事实证明了时代的进步必定是有无数怀着无尽的热情的先人们在冰封冷酷的当代中不停的追求与付出才形成的。这是人类进步的历程,先人们成功的解决了“冷与热”的斗争。

可如今,人们内心冷热的矛盾渐渐凸显。现世的基本道德准则受到了挑战。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也成为当下很大的一个问题。

于是我们周围开始出现了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这个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也出现了安全感被屡屡出现的安全问题破坏这一不争的事实。然而,这些都只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下现代人精神困境中的很小一部分。

这绝不是最好的时代也并非是最坏的时代。没有人为它顶礼,更没有人为它守节。

问,是人心变冷了吗?

当初中国古代儒家所宣传的最高理想社会亦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即大同社会难道就被现代国人所遗忘了吗?

反观现在的“人类中心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正越来越影响人们的言行举止。人们对于个人行为的掌控以及传统的伦理道德的约束力大不如从前。在几分惶恐与不安中,现代人迫切的想找到解决之法,想要改变人心之间彼此隔膜、以冷漠之心相待的现状,让我们热血的心跳动的更有力些。

社会的道德体系的建立与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让我们重视人的内心。于是我们发现,不管法律如何约束管制行为,只有来自心底的温暖才能温暖整个社会,杜绝以冷漠之心相待的事件。

人,性本善。

只是在社会环境整体的变动之下,不得不变的冷漠与不善,丢掉心中与人为善的热情,往人性最初的对立面越走越远了。

时光在向前进,岁月长河中的传统与历史不一定为现代人所传承,但其中的精神还是人们必不可缺的一种内在价值。

向上的精神还是得在历史长河中才能找到栖息地。或许以前的思想在迷茫无助的现代人心中仍然有着普世的价值。唯有站在极高远的位置,才会看清,当我们远离了言语和是非,我们一切的行为也就真实的显露了人性本来应有的正确的样子。

我们需要事物认知过程中,由冷转热的追求事物的变化的过程,更需要正视社会人心处世之道的冷与热的变化。两者缺一不可。

现在的我站在时代的这一端。薄雾轻起,微光弥漫。

不变的是,百万年前的星光并没有被黑暗和寒冷所吞噬,而是穿越遥远的空间来到了我的面前。我看到了近了的希望、亮了的晨光,以及一颗远离冰冷的火热的心。

【篇二:纵死犹闻傲骨香】

张岱认为:“知其不可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而为之,圣人也。”字典对圣人的解释是智慧最高超、品格最高尚的人。大概正是因为智慧最高超,才会看清现实,“知其不可”,也正是因为品格最高尚,才会毅然“为之”。

圣人大多是理想主义者,他们心怀天下,心系百姓,一生都在寻找理想落褥的产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前途渺茫,行路艰难,但志向如北辰,哪怕遥不可及,也始终引领他们前进。

上下五千年,公认的“至圣”是孔子。我敬佩孔子,跟同时代的老子相比,他本拥有更多条路可走,但为了克己复礼,他斩断一条条退路。老子本无路可走,但他最终出关而去,走出了一条路,可我认为,在他出关的那一刻起,他已不配“圣人”这一称谓,他抛弃了民族。而孔子面对严酷的现实,坚决地干预现实生活。周游卫、陈、蔡、楚后,他的主张“终无任用”,这是多大的打击!他的心一定在疲惫中触及到寂寞的苍凉,夜间听漏,漏尽更残,氤氲迷閈中不见曙色。他活在黑暗中,可他照亮了历史,“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避世者对社会彻底绝望,知其不可而不为,可在这种情况下,掩盖自己的智慧,就是对社会的背叛。孔子一心要的是救世,而不是个人富贵,所以他恓恓惶惶的马车在纵横阡陌间奔走扬尘,避开昏君去寻找明主,正因天下无道,才需要理想主义者们去承担责任。

《楚辞》中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我认为,这种推移是以“志于道”为基础的,绝非如长沮、桀溺般折断宝剑为锄犁,平戎策换得种树书,更不是像冉求一样成为新贵的红人。孔子铩羽而归后并未放弃,他打开了竹简,使世界多了一个伟大文化的源头,使整个东方世界浸润在“仁”“礼”之中。孔子的坚定,使自己保持了理论的纯粹性和人格的纯粹性,他不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千秋万代!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杜甫一辈子都希望致君王尧舜上,他知道长安万里遥,一生漂泊入风涛,但他至死不曾改变目标。辛弃疾被迫脱离战场,失去了用武之地,但他不停地上书,练兵,筹款,至死为收复失地而努力。

不问归来路,不问明日光。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傲骨香。我们可能并没有那么崇高的理想,做不成圣人。但我们可以坚持自己的理想,哪怕天寒地冻,路远马亡,也要“知其不可而为之”。

【篇三:且慢请等一等真相】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人生中很多时候,真相如同明月般被感性的乌云遮挡,使人无法直视理性的光芒。当今时代,人们走得太快,而又只关注表象,自然无法洞察真相。既然如此,不如放慢些脚步,等一等真相的素颜显露,而后再做打算。

上天总是公平的,人们利用互联网便捷了生活,却同时失去了些什么,比如说等待真相的耐心。一组调侃春运艰辛的照片在网上一经公布,即招致网友们的狂轰滥炸,一片指责与嘲笑。经过长期的观察与大量的数据可知,在当今互联网社会,一热点事件一经公开,网友们便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炮轰一阵再说。好像以此才能显示出他们的存在感与“责任心”。真相什么的,先都靠边站,等批评完了再说。就如这“绵羊挤火车”事件一样,其实大部分的事件背后都会有一种叫做“真相”的不为人知的东西。

舆论这东西是很可怕的。有时候,它能伸张正义,充当社会的监督者,以正纲纪。但很多时候,它会偏离初衷,成为一剂毒药,鸩害那些为社会舆论所左右的人,甚至会扰乱社会正常秩序。网友的指责与嘲笑就是一种舆论,但这舆论是不明真相,仅凭热血和想象而激发的,它能正确引导社会吗?不能。只有以真相为基础,以理性为保障拊人,才能激起社会的整体上升。当今中国社会,国民素质代下,人均受教育程度较低,而由社会大多数人形成的舆论,又会有多么健康呢?

余秋雨说过:“自我完善式的首先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人们总是喜欢将自己摆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指责、拣挑他人和社会的不足,以达到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当这种行为成为一种潮流,那么这个社会就真的病了。何以医治呢?有一方:少下手,多察真相。当自己想口诛笔伐、针砭时弊时,不妨想一想:事情的真相,就是你眼睛看到的那么简单、那么直白吗?不如先将那些愤世嫉俗的话先放一放,等弄清了真相,再来搏击,不更加有力吗?

周国平曾言:“圣徒是激进的理想主义者,智者是温和的理想主义者。”每个人都是理想主义者,如何从事、行动,决定了你是圣徒还是智者。我相信,智者从不会将真相抛之不顾。而是会细察真相,以温和的方式追求理想主义。

偈城头飘来的歌,像枝头栖息的鸟,我们迟早都会消失,唯有真相,才能永恒。同是走向人生尽头,不如放慢些脚步,等一等真相。

【篇四:青春应该在梦想中浪费】

青春就是埋下小小的梦想,拔腿实现它。每个人也许都会在自己的青春里遇到痛苦和迷茫,那就放手吧,让青春在自己的疯狂中被肆意的浪费,一滴不剩。这座城市里的吵杂和滚滚车流,都无法阻止我去听见自己的心,不要让别人觉得你这一辈子是为了别人而活的,也许你一无所有但你手中紧握着的青春不要浪费,用尽全力把它丢进自己的心里。告诉自己这个世界有爱有温暖,有朴实的人有诚实的事,有那些叫做现实的怪物想尽办法也夺不走的简单。

我始终相信一句话“没有什么人生能够万无一失。”不要做一个碌碌无为的沉默保守者,我宁愿做一个为青春献身的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不应该摇尾乞讨,博得那可怜的虚荣。理想主义者更不应该只谈理想不谈其他,否则何来的实现。理想主义者应该变得足够强大,强大得不需要别人可怜,就算没有太多的钱。

现在的我们是有生命的罐头,不应该待在原地等着顾客来临幸,我们被风吹到这世界上美好的角落,那么路途颠簸前途未知。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因为只要在路上就没有什么能阻挡。

我们都是傻孩子,用了十八年都不曾学会如何在这个世上走出第一步。我们不必带着别人的期盼走在路上,我们可以只是带着自己的梦。我们可以走上一条被别人不耻而自己却安定的路,如果错过了青春,除了那因现实而产生的梦我们还能把握住什么呢,

长大以后,有一天当我们醒来,发现我们只是做了一场名为现实的梦,于是小声对着自己说“天色尚早在睡吧。”安睡在那叫做现实的梦里,带着所有成年后的肮脏,所有成熟后的梦想。回到那个十八岁和自己朋友互相打闹的岁月,击掌说一句,好久不见我回来了。

这便是青春了。永远不会脏的青春,等待着被浪费的青春。我拥有的都是侥幸,我失去的都是青春。谢谢名为青春的梦,帮我挡住世界的残酷,而我,想成为更好的挡风人。

这是一场名为青春的电影永远未完待续。

【篇五:心灵的声音】

小和尚说旗杆上的旗子在动,老和尚说是北面刮来的风在动。禅师目光深邃地望着天空说:“那是你们的心在动。”

人生短短数十载,人力所至有限,我们的脚步不能遍布每一寸土地,我们的视线不能涉及每一方空间,可是人的心灵是无界的。“人是有思想的芦苇”。人的心灵可以到达浩瀚的大海,可以去往广褒的宇宙,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到达彼岸的那方净土。

古今中外的许多哲人对思想上的追求远远高于物质。柏拉图——一个十足的理想主义者,他对爱情的追求永远停留在精神上。人们往往无法理解这种柏拉图式的爱情,认为这是思想上的病症。实则不然,精神的恋爱是纯情感的交流,是心灵栖息的方式,是更高层次的爱情。佛家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人的行为永远是伴随着心灵的选择,心灵到达的地方才是人的归处。

人生永远不会一帆风顺,我们总是会遇到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昔日的千万富翁高逸峰用一首《从头再来》唱落了很多人的眼泪,他用行动告诉人们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豪迈”。人生的路就像一条直线,当我们在线上方徘徊时,我们看不清楚方向,随时会一头栽下来;当我们在直线下方时,一切都很明朗,因为你的心灵可以朝着直线的方向越走越远。“心若在,梦就在”。不管明天有多么艰难,只要心灵依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那么一切都会好起来,一切都会回到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当你为了琐事忙东忙西,把自己的心灵弄得疲惫不堪时,不如放空自己。把心灵放在寂静处,放在没有人可以打扰的地方,不去欢喜,不去忧伤,不因谁的离去而恋恋不舍,也不因谁的到来而欣喜若狂。独自一人去享受,享受专属自己的那份静谧。

世有门,心无界。当你不知道何去何从的时候,就听一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让它给你指引,带你飞翔。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