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的碎片式生活】
“滴滴滴”早上六点,我按下手机闹钟,习惯性地赖在床上看了一下微信,看看前一天有谁更新了朋友圈,如果有感兴趣的,还不忘点个赞,评论一下。
就要六点一刻了,我这才连滚带爬地起床,胡乱地刷了一通牙,清水冲了一下脸,在妈妈的催促下,换上校服,拿上早饭,匆匆地出了门。我大约要坐20分钟的车到学校,20分钟除了吃早饭,就是把前一天的英语语文背一下。翻翻书包,这才想起周末补课的试卷还没完成。我心想:诶呦!怎么办呀,算了,到教室再写吧…望向车窗外,开车的不忘打开收音机,听听交通台实时路况,坐公交车的,个个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机。
到了上课时间,老师正在讲解一道数学题,而我却因为想赶快补完那张试卷,没在听课。我心想:还有几题就写完了,写完我。就能好好听课了。我抱有侥幸心理,偷偷地写着。谁知,老师竟叫我回答问题,因为刚刚没听老师的话,现在回答不出来了。我觉得很没面子,赶紧叫同桌提醒我,才打破了这个僵局。
吃饭的时候,我一边扒拉菜,一边写写写,终于把试卷写完了,心里舒了口气。一日课程满满的,有些同学怕作业又来不及做,就偷偷在心理课上写了数学题。老师一定是发现了,否则她也不会停下来,批评了我们一通后还罚我们做了扫除。
累了一天,在回家的车上我带上耳机,听听我最爱的偶像的歌,偶尔还打个瞌睡。回到家,写完了作业,又想起古筝老师交给我的作业,我只能无奈地把它做完。临睡前,依旧是刷个朋友圈。我的爸妈亦是如此,如果没有什么特别活动,就继续在家上网淘宝,手机阅读或者一边把电视打开一边玩着联网的手机游戏…最后困到不行,洗洗睡觉。
这就是我们的每一天,一地鸡毛。有人说:“碎片化不好,什么事都弄个鸡零狗碎、囫囵吞枣,结果一定是一事无成。”虽然我们的人际交往被通讯工具碎片化,家人和朋友都很忙碌,平时见面交流的机会很少,更多的是在微信群里冒个泡打个招呼,或者逢年过节发个短信表示问候和惦念。但是只要随时上网,就能看到家人们的近况,随手发条微博,就能让世界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我觉得碎片化也没有什么不好的,最重要的还是专注,将某件事情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才能不浪费了美好时光。就我而言,零敲碎打的时间都用在画画上,乐此不疲。灵感随时会来却又转瞬而逝,画画技巧也要勤学勤练,尽管我画得还不是很好,但是有一分钟投入,就有一分钟收获。
【篇二: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清晨,打开收音机,听听交通台实时路况。坐公交车的则会看看自己的手机。上班时,也许还会偶尔开个小差,用一些聊天软件。下班后,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就继续在家里上网。
现如今,这中“碎片化”的生活方式早已悄然影响这每个人的日常工作。新兴媒体快速发展下各式各样的软件在帮助他们充分利用零散时间进行零散式的生活的同事,信息的泛滥涌入也使我们陷入了无法想象的困惑之中。甚至不能想象,作为一个生活在都市的现代人,如果有一天,突然没了手机,没了电脑,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有多久了,我们已没能完完整整地读完一本纸质书了?
什么事“碎片化”,本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快,也就是一种多元化的生活,而这种生活也真实地切分着我们的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我们的思维方式越来越呈现出碎片化性,除了立即持续和不假思索的自我满足外,没有任何事情值得持续投入,永恒追求。
地铁上都是习惯性低头看见手机的低头族,还有谁会在这个时间从包中掏出一本书。没有整块时间去集中精力来专注地做某一件事情,甚至只是一段时间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都成了奢望。虽然,我们已把电子产品和互联网异化,我们的生活也分裂为更多的碎片。
但,我们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