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相关作文

【篇一:我和图书馆的故事】

天凉了,风中依稀能辨出深远的禅意。

图书馆坐落在山脚下,山多,庙也多;庙多,僧也就多了。馆是私人的,这书却是可以公共阅读的,馆长是个有故事的人,他老盯着墙上的“勘破,放下,自在”。这幅字是山上庙里的长老给他的。作为回报,他说僧人们以后可以来这里看书。

三五岁时,我就被放到这里来。我住在外婆家,外婆没时间照顾我。她一天可以分为四十八个小时,一半用来照顾她的鸡鸭鱼狗,另一半用来照顾她亲外孙女的伙食,剩下偷偷挤一点出来,照顾自己和亲爱的老伴儿。我趴在长椅上,在图书馆一呆就是一整天。有时看到某些新奇好看的,书皮可以活动的,扒下来,问馆长:“馆长大人,这个可以送我吗?”他笑笑,不说话。我以为他答应了,兴高采烈地跑回家,然后被外婆抱着回来道歉。他依旧是笑笑。此后,我便有些怕面对馆长了,每天安安静静地端坐在角落,不敢吱声。可依旧是小孩子心性,想什么说什么,我看上了一本书,书面上的插画精美异常,衬着浮凸的字“若我在临水照花里想起你,若我在柳树新绿里想起你”。我按捺不住心底的兴奋,又巴巴地对馆长说:“馆长大人,我要这个。”

馆长笑笑,没说话,也没说不给。我有了前车之鉴,匆匆忙忙跑到家里,把书皮藏起来。不巧,又被外婆发现了。外婆反手就是一巴掌,“啪”的一声,打在我的屁股上。我的哭号声惊天地响,村民们都来围观。我还小,可我还知道害羞,家丑不可外扬,就说被小黑咬了。可村民们都知晓了,我被外婆揍了。

傍晚,外婆抱着我,我抱着苹果和书皮,道歉声第一次从我嘴里吐露出来。馆长宽厚一笑,没有说什么,反而送了我一张邮票。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去过山脚下的图书馆,每天跟一帮懂事的小孩一块玩,谈《狮子王》,谈溜溜球。再然后,我上了幼儿园。

中班暑假,我回了一次外婆家,和外婆打过招呼后,拿着一根冰棒,急匆匆向山脚下跑去。含着东西跑步,这个习惯外婆说了我很多次,我总是改不掉。图书馆很静,有很多僧人在看书。馆长还在。“馆长大人!”“大人”这称号对我来说,是我给予的最高称谓。大人不比小孩,在我那小小的童心里,外婆也是大人,但是不一样。馆长大人,是如兰如墨如竹的君子,是不论我做什么,他都不会生气的大人。“大人,我现在也已经是小小的大人了。”听到我的话,馆长大人吓了一跳,随后又一笑:“囡囡来了,去看书吧!”我欣喜地答应。我以为馆长大人会认不出我,没想到他还记得我。

整个暑假,我都呆在图书馆里,那些僧人不太爱说话,不过每次都用善意的眼神看着我。我便喊他们:“僧僧。”五岁小孩口齿不清,这个“人”,怎么也打不过转儿来。那些僧人每个星期只来一次。所以那一天,整栋楼都充满了深远的禅意。临走的时候,馆长送了我一套书,就是那本我吵着闹着要,甚至挨过外婆揍的、心心念念的书。寺里的和尚们也送了我一串佛珠。

之后,再没有了联系,外婆家也不常去。后来外婆也搬了家,就更不可能再去那地方了。

很久很久,以至于我都快要忘记他们。后来,我去过很多图书馆,私人的、国家的、街市的、深林的,却从来没有感到安心过,我不知道,是因为那些图书馆里没有馆长大人,没有僧人,没有幽远的禅意,还是因为没有幼时囡囡趴过的长椅。

我也不知道,馆长是否还记得喊他“大人”的小孩儿。那些僧人们是否还记得那个喊他们“僧僧”的囡囡。

或许,一切都随时光远去了,毕竟,“我想”已经变成了“我愿”,再没有了以往的张扬傲气,毕竟,我也长大了……

【篇二:遇见唐诗遇见你】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题记

你,王维,生于唐,名于诗,字摩诘。

一直以来,我以为唐朝诗人,其一类是太白的承楚辞,接魏晋,浪漫风流;另一类,是子美的忧苍生,叹倾国,情深国事。

可是,除此之外,另有你,王维。

早年,你想必也有一腔热血,甚至是侠胆赤心。《使至塞上》中单车问边,一览河山。眼前是一地“碎金”,远处的昏黄之上有一道清烟,洞穿天地。尘埃之中,橘红色的太阳大得惊人,却不刺眼。更远,则是一片空阔。于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浑然天成。这般景象在你笔下以它最合适的方式被描述了出来。当这般遒劲有力的文字显现出来时,脑海中横生的不是赞叹,而是你用文字给我们呈现的一幅画。

雄浑壮阔。中岁的你好道。其号摩诘与维一起恰是一个名字:维摩诘。这是佛教中一尊在家居士,顾名思义,在家修行,清净,不沾染污秽。

好佛的你开始于辋川隐居,在岁月和时局的变化中愈发变得淡然,自如于山水之间。擅长绘画的你常融诗于画,有传言道看你之画可明目清心,消除眼疾。苏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就这样,作为开元进士的你渐渐将身子隐没在了山川之间。但是,在山峦之外,你“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的文字却闪耀了起来,其蕴含禅意,化作了天光云彩,空灵自然。

众所周知,阮籍哭穷途,陆游叹“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是悲伤而退,一是转而进取。但是你,却似乎有中庸之道的意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无人之处,无路之地,你选择了“坐”。坐是等待,是平缓。而“看”是感知,是体会。你静心看着穷尽的水化为升腾的云,别无所求。水穷了,便看云罢。不求外物,他人。豁达于世间。此时,那股静极化动,动极归静的禅意便跃然于诗中了。其诗心,成了唐诗独有的味道。

本真,自然。其中栖居着禅意。在之前的现实之中,身处政治漩涡的你被打击,甚至遭泯灭。但最后不过是一句“今我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罢了。

人生,或许豁达点好。摩诘,其诗,不可凑泊;其人,化于世界。

遇见唐诗,遇见你——歌中有画,画中有你,你中有禅意。

致你,我心中永远的维摩诘。

【篇三:看清本质】

一位老妇人总认为邻居家的衣服没有洗干净,直到很久后才偶然发现是自己家的窗户脏。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平凡的真理:若是我们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才可取得或接近成功。

看清事物的本质需要有超凡的眼光,去伪存真的智慧。战国时期的伯乐将九方皋推荐给秦穆公去相千里马。秦穆公想试探他的本领,便派他去寻找好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来报告:“我已经在沙丘找到了一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看后却发现是匹纯黑色的公马,他很生气,认为九方皋连马的颜色和公母都分不清,怎能相马呢?伯乐却赞叹九方皋相马的境界之高。因为九方皋观察的是马的内在素质,而不是它的外表。后来事实证明,那匹马的确是天下难得的好马。九方皋拥有去伪存真的智慧,他相马时忽略次要的因素,只专注于他所需要关注的领域,最终寻得千里马。

看清本质需要找到问题的关键,另辟蹊径的精神。亚历山大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相传弗利基亚国王戈尔迪将牛车用极其复杂的方式绑在神殿上,并宣告谁要是能解开这个绳结,他就会成为亚细亚之王。此后,众多的人来试解这个结,可总连绳头都找不到,更不知从何入手。远征的亚历山大听到了“戈尔迪之结”的传说,便光顾圣殿。他拔出利剑,将结劈为两半,最终建立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若是亚历山大墨守成规,被绳结表象的复杂所迷惑,恐怕他也对绳结无能无力。也正因为他看清了问题的本质是揭开绳结且没有方法的限制,从而另辟蹊径,获得了成功。

看清本质需要有深刻透彻的理解,敏锐的洞察力。南北朝时五祖弘忍大师想找一个有才能的弟子做自己的继承人。他让弟子们将悟禅的结果写成有禅意的诗,准备把衣钵传给做诗最好的人。一位名为神秀的上座和尚将参悟的禅意写在墙上: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厨房里一个名为慧能的火头僧听后,觉得这个人没有领悟到真谛。于是他自己做了首禅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最终得到了衣钵,创立了禅宗的南宗。慧能对此有深刻的认知,若本是虚无没有一物,便无所谓抗拒外来的诱惑。他持有出世的态度,指出了佛法的真谛,取得了成功。

看清事物的本质,去伪存真,化简为繁。方可认清世间的善恶美丑,抵达成功的彼岸。

【篇四:夜游拈花湾】

灵山小镇拈花湾因受近邻灵山大佛的滋养,享有“净空”、“净土”、“净水”之称,又因其形似一朵盛开的莲花而得名,是一个禅意十足的旅游好去处。

初到拈花湾,沿途的花海就使我们大为惊叹。漫山遍野的野菊花仿佛是大自然的一面明镜,在阳光的映照下金光灿灿,份外夺目。因为我们是在下午五点才到达的拈花湾,所以没过多久夜幕就飘然降临。拈花湾的夜景是最迷人的,漫步在竹林间,聆听着悦耳平和的佛乐,煞是惬意。竹林深处时不时地会现出一尊尊佛像,这是它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缓步行过和着流水蛙鸣声的竹间小道,重又回到了花海一处,夜给它们披上了更华丽的外衣,它们脚下的灯不停变幻着颜色,使得这漫山遍野的野菊时而火红如星火燎原,时而雪白似披上白霜,时而碧绿像一片草地,确是一场奇观!

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八点,拈花湾的湖中央开启了一场重头戏。只见池中央的莲花缓缓绽开,湖面泛起了阵阵涟漪。花瓣盛开后溢出了五种不同的颜色,同时莲花的五个方向均喷出了高三米的水柱,与远处那大硕大无比的人工月亮交相辉映,场面煞是壮观。湖面迷漫着雾气,使人宛若置身仙境一般,顿时感觉身体的疲劳得以消除,心灵的污垢得以荡涤。

拈花湾的夜景美轮美奂,让我不得不为它点赞,但唯一有点美中不足的就是人太多了,大概都市生活的压力使得大家都想去那寻求一点宁静,但禅意与嘈杂的人生相接触,不免会打了些许折扣,但相信只要内心宁静,处处皆是美景!

【篇五:仰望白云】

素一抬头,望着的是蓝天白云。

这,道是寻常

只是本浮燥的烦愁却被这般掳去,静谧袭上心头。

喜欢天蓝,更喜欢云白。云的白隐约间总给予一丝柔和的灵性,一丝亲近而又遥远,轻盈而又凝炼的美。不知未何,云的白恰恰是阳光的彩色中少了的颜色,可那份白看在眼中,却恰似曙光,暖了心田。一种柔和,一种温暖似那浓墨在水里缓缓化开,缕缕牵丝,意蕴不尽。

那是云的魅力。那种魅力是淡雅的,虽不比朝霞那般绚丽,亦不比黄昏那般离伤,但那舒缓与恬静是道不来的。似如一杯淡茶,味蕾触及是苦,细细品来,却又有一番滋味,耐人寻味。

那是云的姿色。

云的理性也令我叹妙。

古诗中是有涉及到云的。“云深不知处”,当我初读这句诗时,便想着,那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呐,山有多高,是不是云雾缥缈?山间小路是不是早已被云雾遮掩?行径在旁,有否穿行于云中那般悠然?这样细想,顿感一种玄灵,一种无法达到的境界,云与鹤也总是相连着,鹤也是有灵气之物,是怎样的融洽使得鹤穿行于云中?曾听一曲《云水禅心》听时心自静,云与禅意相是相连着的,感觉仿佛独守一方净池。

云缓缓漫步在天空中,它微笑地望着大地,呢喃着:慢慢地急着走吧!它听着潺潺流水声,赏着巍峨高山青,闻着花香盈扑鼻,望着飞鸟匆匆影。或者,它更愿意去享受,享受生活,享受生命,享受那份悠然,享受那方温婉。

如果累了,看看云,它带来悠闲。

如果烦了,看看云,它带来宁静。

那便是白云的性情。温婉,淡然。

仰望白云,始终相信,云是最温柔的使者,蓝天的记忆里充满了白云的微笑。

【篇六:走过花海】

人随风过,自在花开花又落,不管世界沧桑又如何;一城风絮,满腹相思都沉默,只有桂花暗香飘动。

“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是王维笔下的一首诗。描写的是二月春桂,在二月开的春桂比秋桂的香味还淡,香是那种山野寂静的芬芳,有一种禅意的清净之美。是褪去繁芜,在寂静里落得一个繁盛,而秋天的桂花是一种沉醉,当一树桂花香满飘过时,萦绕心间的一种浓烈的思念。

傍晚时分,走在小路上,突然闻到一股沁人心脾、清香淡雅的香味,我情不自禁地随香味一路走去,香气越来越浓,越来越烈。我也不由自主地加快步伐。不知不觉中,我来到了一个岔口,两旁排列着大大小小的桂树,我激动又痴迷地望着金黄色的桂花,那圆圆的树冠把桂花衬托得淋漓尽致,分叉开来的树枝,显得生机勃勃,我目不转睛地盯着桂花,陶醉其中。

突然,一阵微风吹过,像下了一场美丽动人的桂花雨,如同一只只金黄色的小蝴蝶在空中优美地旋转和翩翩起舞,如一朵朵蒲公英飘落。风停了,地面顿时铺上了一层淡淡的鹅黄色,好似成了一个金色的沙滩。

远处的霞光,很耀眼。照耀着我的眼睛,举砂一望,原来天边多了一抹彩云。那黄澄澄的晚霞如一簇簇桂花,它好像是天使,对于这个世界有重大意义,再看看那亭亭玉立的桂花,在徐徐风中,摇曳。

【篇七:艺术节的美】

俗话说:“美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这次的艺术节开幕式有歌曲、舞蹈、相声、小品等,也有合唱比赛,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那场激动人心的趣味运动会。

那场运动会虽已消逝,但仿佛还历历在目。比赛刚一开始大家就很激动,我被分在了5组,和两个男生两个女生一组。比赛第一关是跨栏,然后是跳远,最后把球放在那16个圈子中,四个球,连成一线就赢了。

我们班是和3班比,一开始只以为3班很弱没有什么实力,因为3班有好多小个子。但是,等到比赛开始以后,我才知道什么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前四场,我们班都输了。但是第5组赢了一场。也就是我那组赢了。我们组刚一开始的时候有点儿处于弱势,但是后来在一个男生那里赶上了,还没到我,我就有一点儿紧张,后面的那个同学就安慰我说:“别紧张,没事儿的。”我嘴上虽然说着不紧张,但心里面却紧张的要死。

终于到我了,我从跨栏上跨过去,从那里跑过去之后,竟然紧张到忘了跳远那一项,直接就跑过去了,跑到终点之后该换球了。我也紧张的,不知道动哪个球,怎么动。后来我直接就随便拿起一个球,然后随便一放。再跑回去的过程中,3班的队伍的那个人也在跑。同学们就给我加油,让我快跑,听到同学们的加油声,我又有了动力,就拼命的向那里跑,终于回去了,我都快要跑虚脱了,到了起点,同学们都在鼓励我,此时感觉也没有那么累了。都变成了快乐。最后,我们组的这一局终于赢了。我们班的胜利,也从此拉开了帷幕。虽然最后的总比分输了,但我们也并不后悔。

我喜欢艺术,最喜欢运动会。因为运动会也是美的,它是别具一格的美。它美在同学的鼓励,老师的关心,队友的关爱。美,应该是你心中的一份禅意,悄悄地收藏起来,在静默无语中相伴一生的花样美丽……

【篇八:记得那一次出发】

是谁无事种芭蕉,朝也潇潇,晚也潇潇。

三年前的暑假,曾去海南游玩,掩着暮色,匆匆进入一家旅馆。

次日清晨,推门欲出时,看见小院中有芭蕉,许是旅店用来装饰那小院,不料这随意之举让我在这异地感到了盈盈的亲切——家常里却又带着桀骜。

这次出发让我看到了率真之景。

芭蕉带有空灵的感觉,我恍惚忆起书法史上的一个“以蕉代书”的人物,怀素。他在庙前种过不少芭蕉,每大醉之际,他就会在芭蕉上书字,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字如此自由洒脱。世上绿植众多,为何他偏偏在芭蕉上写字呢?在我看来,首先是因为他的身份吧?他作为一个和尚,终究是亲近于更有禅意的物事吧。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在丰子恺笔下,那淋漓如芭蕉者,却只作为了陪衬。

芭蕉如人,并不要求要多么耀眼,其实,做一个默默无闻的角色又有什么不好呢?

芭蕉并非全是紫陌深处的愁,它也可活得淋漓。我们并非全都是陪衬儿,我们也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

那一次出发,几株芭蕉似是出发的收获,也是那次出发的开始。

【篇九:诗与禅意】

诗里面最珍贵的是两件东西,一为感情,其二便是禅意了。而在我看来,古往今来,诗里的感情大都因世俗纠纷而起,禅意才可谓永恒的哲理,我们看带有主观感情的诗,无非是体会琢磨作者的文笔和个人的感情,故只有其中的禅意,才是能冲刷心灵的净泉。

我们在初一时候学过一首《题破山寺后禅院》,是这样写的: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我不想给这首诗分什么重点句子,那是应付考试的做法,这样一首有禅意的文字,是去用心体会的,请闭眼想象一下,你的面前有一座残缺的古寺,灰瓦红梁,四面是盎然的树林环合,寂静冷清,阳光透过空隙洒在这片凄暗中,金碧辉煌,老墙上长满了密绿的爬山虎,开出几朵小巧的桃红的花儿,百米之外的钟声绵延悠扬,整个是一片圣洁的世界……处在这样的欲界仙都中,只能感受到自然之美和心灵的宁静,此时此地,我能感受到禅的意力,不再为官场而忧喜,不再为世俗所诱惑,望峰息心,窥谷忘反。处在此境中,神仙也痴然!这是圣洁的禅意。

还有一种最缠绵的禅意,便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了,此时乃僧人之作,这人间也只有僧人能做得出融人之温情,自然之婉约和禅意之微妙的诗句了。人的高尚心灵是自然赋予的,禅意超脱的世俗,终归于自然,低于自然。只有从自然中,才能找到心灵的美感和无上的禅意。

有一种最洒脱的禅意,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绮丽壮美。人的雄浑的禅意也是自然赋予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称赞前者是“千古壮观”,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心灵的震撼更是对自然的敬畏,也只有自然,能赋予我们这些。

禅意如自然,它是随遇而安、无法言喻的,遇壮美而壮美,遇婉约则婉约,遇高尚则高尚,它是我们最崇高的文明,蕴藏于诗的禅意,更掺和了中华古典文明的气息。现代人心中的禅意为何日趋隐匿了呢?接触到的诗并没有减少,是教育把它死板化了,好像是用模型把花香装成工艺品再卖给我们,这样就当然闻不到花香。只是希望我们的禅意,我们的文化不会像花香般消散。

【篇十:零碎的悦读】

窗外的云飘飘漾漾的荡在空中,雨后的世界显得分外清美,空气清新得让人忍不住想多吸一会儿,趁着这美好的天气,轻轻的翻开那一本林清玄的散文集,文字中透出一股清新的气息,如同风吹过的清凉,让我的心片刻之间宁静下来。美好的清晨伴随着唯美的文字,让我感觉仿佛已脱离尘世,进入文字中描绘的那富有禅意的世界。终于,等到了休息日,可以缓解一下多日疲惫和紧张,能在这书中美好的世界中得以舒展。

“早上还是抓紧时间写作业吧!你待会还要上课呢!”,妈妈从厨房急匆匆的推门而入,“别又拖到明天,到时候又没有时间游泳、练钢琴了!”刹那之间,我从那美好的世界中又穿越回到了人世间。念念不舍中,我无奈的把书放下,回到了课桌前。

我呼了一口气,把作业一股脑的都摊在桌子上,渐渐地,一个又一个的空格被填满了,一张又一张卷子翻卷过去。

九点四十分,门外又传来妈妈的催促,我急忙合上课本、试卷,整理好书包、穿上鞋子,疾步走到门口,又想起我心爱的《读者》没有带,赶紧折回头去取。在拥挤的车厢里,我找到了一个角落,读起了一片片精彩的文摘,无论是一句言论或是一篇篇令人深思的真实事件,甚至是一个幽默漫画都将我带向这个令人向往的文学路上。

就这样,在一个个课间休息,或是一个等待,书渐渐的读薄了,又读厚了,在合上书的一刹那,嘴角是一抹淡淡的微笑。

不知不觉中,鸟儿从蔚蓝的天空中,飞回了枝头,天空也披上了一层暮色,摊在书桌上的书与作业也回到了书包的怀抱里

望着远方,树枝随着风儿轻轻摇摆着,树上叫喳喳的鸟儿的已消失不见,只有草间不知名的昆虫在呢喃呓语。猫儿也不再路边四处游走觅食,只有河里的鱼儿还在轻轻的摆动身体向远方游去,一切又重回宁静。

我拿起早上还未读完的林清玄的散文集,翻开那书签躺着的那一页,在灯下静静的开始阅读。一边读我一边想,如果没有阅读,生活好像是那么重复和乏味,碎片化的”悦”读,让我们的生活不再枯燥,让生活开始多姿多彩,让我们在紧张工作和学习之余中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也让心灵有了放松和宁静的时候。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