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沙子与珍珠】
沙子应该都想变成珍珠,因为一旦成为了沙滩上的珍珠,那份光彩夺目,便无人可忽视,但变成珍珠需要难得的机缘,并不是每粒沙子都可以如愿,那些无法变成珍珠的沙子,就注定得不到承认与尊重,就注定只能是悲剧了吗?
我不这样认为,没有机缘变成珍珠,也没有什么可遗憾、可懊恼,做好一粒沙子也是很美妙的事情。
庄子在《逍遥游》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魏王送惠子一个葫芦种子,惠子将其好好培植,结果其种出来的果实巨大无比,无法用来装水,因为没有人能举起它,也没法用来做瓢,因为没有地方可以容下它,所以惠子认为它是一个无用之废物,打算将其砸烂扔弃。庄子却认为,世上每一物都有其独特之用与价值,这个被惠子所抛置不用的大葫芦,完全可以把它系在腰上,让自己逍遥自在地浮游于江湖之上,这才应该是这个大葫芦真正的作用所在,惠子的想法太过于狭隘和浅陋!
这个故事表面上看上去似乎和沙子与珍珠没有关联,但实则不是。庄子是想借这个故事告诫世人:天地万物各有各的用,人不该将其妄相比较,更不该妄自菲薄。
不起眼的沙子没能变成珍珠,没有珍珠的那份璀璨光耀,自然容易被忽视,但它不应自卑,因为它也有着珍珠所无法具备的功用与价值。一个将自己生命功用与价值默默发挥出来的人,难道不应得到应有的承认与尊重。
上世纪中叶,时代的巨变,强烈的外界冲击,让一批批的学人和教授失去他们的光环,沈从文也不例外。从名声斐然的北大教授一下就跌为了每天带着扩音器,摇着小红旗的博物馆讲解员,他的学生汪曾祺远远看着这都觉得凄然。但就是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甚至被人瞧不起的位置上,沈先生却干得认真又热情,有人回忆说“先生那时讲起文物来便旁征博引,不疾不徐,娓娓而谈,引着你不由得往历史的深处想去”这是怎样的钦佩与尊崇!更不必说在那里他还写出了《中国服饰史》,这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开山之作!
那时的沈从文难道不就渺小卑微如一粒细沙?
西哲康德说:“在这世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心中的良知”。其实我们只要能尽己之能,无愧己之良知,就算无法璀璨绚烂,就算得不到外界的承认与尊重,那又能怎样呢?内心无愧无悔,方才是人生最大的荣光。
能不能变成珍珠,靠的是机缘,机缘是生命外部的东西,不可把控,所以不重要,但能不能做好一粒沙子,则是我们生命内部的事情,因而是我们一生最该紧握的辎重。
【篇二: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
楔子:触碰自然——记一次夜跑
在疫情笼罩的灰霾中,足不出户的日子已经度过了一个多月。关于疫情铺天盖地的信息如潮水般涌来,随之光临的焦虑情绪也是这般。看到对面僻静的公园已在漆黑的夜里亮起了一盏盏昏黄的灯光,我戴上耳机,下楼,融入夜色之中。
在那个夜晚,奔跑在公园的小路上,转过岔路,耳机中本是模糊的哼唱,一段“像梦中的季节来来回回,不管黑夜怎么长,白昼总会到来,终于了解生命必须有裂缝,阳光才照得进来”的歌词突然清晰。我停了下来,像一阵清风拂过,我突然意识到,我是不是可以回到焦虑的源头,寻找些什么呢?
我思故我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苦短,似乎生命中的一切明媚,都让最后一刻的黑暗更加悲伤。像海浪拍打沙滩上的足迹,多少年后,除了墓碑上的那一行字,再也没有什么能证明我们的存在。难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只是为了感受那种失去的痛苦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所有的存在与欲念都是宇宙诞生后概率小于亿万分之一的偶然事件,仔细想想,能够存在便是一个奇迹,能够思考便是一件乐事。在这偶然触发的一百年光阴的旅程中,我们人类能够为自己的生命创造意义。《庄子》中,惠子和庄子有一场著名的关于意义的辩论,当惠子以世俗的标准评价事物的有无用处之时,庄子反驳道:“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在电影《心灵捕手》的结尾,威尔毫不犹豫的辞掉了那份常人难以企及的工作,放弃了教授认为他应利用自己的才能从事的所谓“成功”的生活,在一个清晨不辞而别,行驶在通往加州的公路上。生命的意义从不由他人定义,一切皆归结于本心。在疫情中,千千万万医务工作者放弃很多人所秉持的安稳生活的理念,毅然决然迈向旋涡的中心,与风浪搏斗,拉回一个又一个的生命。正如特德·姜在他的短篇小说《脐》中写道:“我们人类不是为什么存在的答案,但我将不断寻找如何存在的答案。”
我与祖国同呼吸
爱国精神不是抽象的,它往往就蕴藏在富有烟火气的万家灯火中。《人民日报》评论道:“英雄就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而今天,正有这样一批人,践行着这个时代节点的爱国精神,他们就是这场疫情中的逆行者。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身患渐冻症,仍然奋战在抗疫的第一线;一名武汉女医生,已经踏上回家的道路,却在听闻疫情爆发后毅然返回;八十四岁高龄的钟南山,一边劝我们不要去武汉,一边坐上高铁,踏上前往武汉的路程,十七年前是他,十七年后还是他……“他们”不仅仅是医务工作者,还是前往火神山医院的基层民工,是担起运输任务的外卖小哥,是捐赠了一箱又一箱物资,只留下一句“我是中国人”的路人,甚至是遵守规定隔离,尽己所能付出力量的我们每一个人……正如塞涅卡所说:“真正的伟大,就在于拥有脆弱的凡人的躯体,却具有不可战胜的神性。”
小人物从来不是大时代的被动接受者,每一个小人物的参与和行动,终能汇成大时代的洪流。我们也许生而平凡,可这并不影响我们心怀自由,渴望光明,心向祖国,不懈奋斗,在平静的日子里,抑或是天灾人祸面前,尽己所能,用平凡的躯壳,散发出不可磨灭的人性的光辉,让祖国的繁荣昌盛,岁月静好,每一寸山河都凝结着你我的青春热血。
在那个夜晚,我转过转角,停下脚步,抬起头,近几年在城市中我所见过最明亮的星空闯入眼底,既然在夜空中寻找到了第一颗星,那么明天也一定是晴天吧。我想。
【篇三:如何认识自己】
这个世界上的问题,是不能仅仅用语言来解决的,即便你是爱因斯坦,如果你陷进了口水战中,你也会因为无缘于真理而失败于自己的愚陋和无知。要知道,求知并非是要把别人打败,因为打败愚蠢之人的人可能更愚蠢。我们要的是真理,而非口水战的胜负。
就量子力学的描述方面,当爱因斯坦意识到自己和波尔等人的口水战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之后,便创造性地提出了EPR佯谬的科学方法:用量子力学的描述方式得到一个量子力学不能够接受的结论,然后再去检验这个结论。
就如何去认识自己这个古老的话题来说,前人之所以始终找不到答案,不过是过多地陷进了口水战之中,从而为了争辩的胜败而掩盖了所应该追求的真理罢了。
尼采说过:“伟大的自我意识,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人类:让我们思索,让我们回顾,让我们走大大小小的路。”在我看来,为国家着想,为民族着想,为全世界人的利益着想,从整体看待问题的自己就应该是那个真正需要我们认识到的自己。
周恩来,他在很小的时候就立下了宏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不是为了他自己。习近平,他在纽约联和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辨论时指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认识自己,其实就是一个尼采所说的“为什么而活”的问题。如果你搞明白了这个问题,你也就真正认识了你自己。
庄子和惠子曾有过一次关于“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辩论,两人都使用了同一种思维,但讨论到最后都未讨论出结果: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但惠子却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不管你采用什么方式,总之,打口水战的人都是不够明智的。我们还需要为了认识自己而去争辩吗?
【篇四:语言的力量】
语言是我们交流的方式,它有神奇的作用:可以给人温暖,可以让人心寒,可以给人快乐,可以让人伤感,可以让人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可以给人们鼓舞战斗的士气!一切都是语言的力量!
古时候,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上的辩论,就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我们语言的强大。其辩论的过程,又突出了语言的趣味性和哲理性!
你看,那热火朝天的战斗中,向前冲的战士们都会叫起来“杀——”,然后士气大振,势如破竹,锐不可当。这是语言的力量。
你再看看,那海伦凯勒,她不因自己是残疾人而放弃,始终在不断地学习,在写作。最后写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鼓舞了千千万万的人,这是语言的力量。
语言不仅仅是我们交流的工具,它更可以向人们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人分享快乐。你看,李白、杜甫、陆游……他们不也是用写诗向朋友、向后人表达自己的情感吗?这是语言的力量。
同学们,你们不要小看了语言。语言不仅仅只有我们现在所说的中文,它还有英语、法语、日语………当你学会更多语言时,你的世界、你的将来就会更加广大。
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应该天天抱着手机玩,如果这样,你的人生还有什么希望呢?如果这样,那为什么还要出《中国诗词大会》这种节目呢?如果这样,那《经典咏流传》还有什么意义呢?你们想过吗?
语言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让我们好好学习,为自己的将来打下一片江山!让语言的力量与我们自己合二为一!加油吧!学习吧!让我们一起奋斗吧!
【篇五:云水禅心读后感】
浮世喧嚣纷杂,弹去尘埃,可还能觅得那份初心,那一份安于自然的心?
——题记
夏的燥热,冲散了心的寂静,窗外的天气猝不及防地变幻。她却淡定心弦,聆听佛曲《云水禅心》,在清丽音色轻抚下,走近灵魂最初处,世间纷扰、烦浮一一平息,红尘隔在门外。不禁想起涨潮《幽梦影》中所云“松下听琴,月下听箫,涧边听瀑布,觉耳中别有不同“,禅心自蕴其中。
她说,这首佛曲惊为天曲。清爽的古筝,配以三两声琵琶,以云化水,滚落萋萋芳草之上。引灵魂入竹海、森林、清风、白云、鸟鸣,构成唯美恬淡的意境,弥漫透明静谧的气息,静得使人愿化作一条鱼尾,游弋于清泉,领悟那份难能可贵的禅心。那一刻,只愿用一颗寂静的心,拥有一个纯净的世界:天蓝蓝,水柔柔,云袅袅,风清清……
她游小村,村景如水粉画,令人心醉。驻立渡口,远眺,天、地、云、水相成相映。闯入此景的还有一位立于船头的老艄公,气定神闲,目视前方,单等她们渡河。问起他渡船费时,他只道不贵不贵,一人一元罢了;问及他渡人多少时,他笑语,有时多,有时少。一种收入不定的苦闷,被这位老艄公说得如此淡致。清澈的心境,如水的情怀,温藏于岁月深处,不禁让人悟透一些道理。
回首,古往今来,多少人醉心于功名,迷失过自我。《惠子相梁》中,惠子似猫头鹰猎取腐鼠般,倾心名利,遭庄子责辱。繁华尘世之中,原本那颗沉静的心,变得躁动,欲求不满。人心可以吞象,明晰的方向,经旋转,而变得侧倾;笔直的航路,因暴风突起,而变得颠簸,偏离终点。一切的一切,皆因忘了初心,忘了同老艄公般,安于自然的心。
她这一行,涨满感动,领悟深邃。她说“所谓云水禅心,便是一切的物与生命,原都以自然的面貌,各各存活在自己的岁月里”。唯愿,我们都能守得那一份心。
【篇六:鱼乐否】
在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篇文章时,我们只顾及赞赏惠子的逻辑、笑话庄子的诡辩,却忘了话题的本原,即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他为什么知道鱼之乐。
首先,鱼为何乐?出游从容,不就是逍遥游吗?鱼的自在,不受水波所影响,不正像庄子游于世间,不受世俗所影响?其次,根据道家的理论,鱼、庄子都是天的一部分,所以说他们的本质是没有区别的。那么,当庄子看到鱼时,就等同于庄子看到他自己,这样庄子自然就能看到鱼之乐了,这就是达到了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
从庄子知道鱼之乐和其原因的基础上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庄子使道家思想焕发出的生机:
一、何为乐。
世间事物发展,其规律本身就是道。道是规律,并不实际存在,根据客观理解,道是无的,遵守世间事物发展规律,即待道,即待无,即无待。当你违背规律,你就有待了。有待看似智慧,实则不然。小的讲,一个人可以利用刀做菜,也可以利用刀杀人;大的讲,统治者可以利用被统治者的心理来稳定政权,也可以来实行独裁。让一个人永远保持理性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的心理结构决定一个人心中的善与恶是平均的。所以利用事物,有待,终究是会行恶事的。但如果放弃待呢?放弃待,意味着好与坏都不复存在了。对于个人,不是使生命少了些折腾或因好(坏)量过大而导致的悲剧?对于国家,不是使每个时期的人民的幸福感平等了吗?不是消灭了高速发展带来人与社会进化程度不匹配性与战争带来的痛苦?对于世间,不是避免了由于借助某种特殊因素而改变辩证法,破坏了辩证法——即规律——运转吗?最本质的,无待让人们、社会放下了世俗,当人们追求纯粹的快乐了,那因其他情绪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是消失了?这时,无待,便为纯粹之乐了。
二、如何乐。
从无待的性质看,乐很简单,无待就可以达到。但如何无待呢?假若一个人生下来,不受教育,不待,由无待直接进入无待,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无待毫无意义。发展的过程应该是连续几代人心理由无待变为有待再变为无待,推动社会由无待变为有待,再连续几代人再这样把社会之有待变为无待。如此看来,庄子这一切的努力,从思想启蒙到自身示范(拒绝担任宰相),都是为了引导乱世的人们远离现实痛苦,追求精神之乐。他的努力,在当时一个还只是有待初期的社会并无大用,但是现在我们的社会离完整的有待已经很近了,那么这时庄子对于现在过于现实的社会来说是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了。
如此看来,庄子是知道鱼之乐,他已趋于无待了;但惠子只是利用逻辑,没有体会到鱼之乐,所以他离无待、离庄子,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篇七:我眼中的庄子作文】
【篇一:我眼中的庄子】
庄子或许没有孔子那般妇孺皆知,我也如众人一样,对他没有丝毫印象。依稀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讲述他生平的动画《孔子》却是更为人道。
近日学《庄子二则》的课文才开始对他感兴趣,正如课前提示中所说:“展现了他别具一格的幽默”幽默乃智慧的最好体现,而智慧便是圣人必备的。:
庄子之智与孔孟等儒家学派不同,他的才华攻克于生命之道。人常说"道理“,儒家学者更注重”理“,而他等一干人等注重”道“,通常对政治无太大兴趣,对人生泽颇有番独特见解。从《庄子二则》中的第一篇便可知,他将功名利禄,高官厚位等官场之事喻为腐鼠,是他所鄙弃,他所厌恶之物。他有更远大的志向,绝不仅仅于在这权力之间斗争。因此才有楚王盛情相邀,他却淡然回避这一例子。
可见,道家的核心不是如何治理天下,而是一种超脱世俗的心如止水,将一切看做天意,命中注定,不去怨天尤人,也不必苦苦求索,顺其自然就好,庄子就为一个逍遥与天地之间,醉心于自然山水的唯心主义者。他与惠子在辩论鱼之乐时,充分表现了他内心的平静,与看待事物乐观向上的方式。不够理性,却很美丽。
庄子之慧在于他对人的态度,智是他理解问题的超脱,慧则需要一点沟通技巧,他游历山水,也没有失了与人交往的聪慧,阐述自己观点时的他爱用故事,从不无力地反驳。他用故事用得妙,虽都短小,但精悍极了。用平凡的故事比喻人生百态,挖掘其中深意,不会令人感到尴尬或是枯燥。乐观地委婉地平缓地耐人寻味地说着一个又一个的寓言,使人领会,何为天道人道,生死往复,循环之道?
尽管他一贫如洗,却比大多数人活得自在。他以幽默化解所有痛苦,以傲然的姿态,看淡权力金钱此等庸俗之物,吸收天地精华,挺立在历史舞台上,笑看生命。
【篇二:我眼中的庄子】
在滚滚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有个声音一直都在不停地回响,如碎汞照耀在长河之中,奏成一股汩汩的水流音乐,悠扬久远。这个声音就来自于庄子。
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出生平凡的庄子却有着非同于常人麻木过一生的理念。他希望能够凭着自己的力量为百姓造福。在当上官吏以后,他一直廉洁自好,不醉心于功名利禄,只是单纯地想造福于百姓,兢兢业业地工作,是一个出色的官吏。
庄子一生也没有大起大落的经历。在他辞去工作以后只是悠闲地踱步于美景之中,会见朋友。他“天地与我合一”的思想就决定了另一位诗人陶渊明一般的逍遥游生活。在《庄子》一书中说道,庄子这一生交情最要好的是惠子一人。个人认为庄子与惠子在一起谈天论地,即是感性与理性、唯心与唯物之间的撞击。两种冲击反而没有使他们之间的友谊日益寡淡,而是情好日密。
庄子一生中有两个故事是最为出名的。一个讲述的是当庄子的妻子去世时,庄子并没有任何伤心的举动,反而载歌载舞。旁人问他何故,庄子回答说,我的妻子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快乐地生活,我又何尝有不高兴之说。当庄子的朋友惠子早一步离开时,庄子则恸哭不已,旁人问其故,庄子答,我就此少了一个辩论的朋友啊。当庄子死前,他对旁人嘱咐道,不要将我埋葬在多大多好的棺材,你们只要让我躺在土地上就好了。由此可以看见,庄子的清高自守,淡泊的性格。并不是他对于生命的麻木,而恰恰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掩卷沉思,敢问几人像庄子一般,活得如此洒脱,如此逍遥。
另一个故事也流传至今。相传楚王派人去寻觅庄子,想请他做丞相。庄子笑而不语,接着说道:我听说你们的国家有一只神龟,老而将朽,试问,神龟是继续被供奉在高处收人祭拜,然后死去,还是在这山林间自由地活呢?来人答曰:自然是在山林间自由地活了。庄子说,那也便是我的答案,你们现在请回吧。庄子说话从不会开篇就讲道理,而是用故事,以其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这件事中,我不仅看到了庄子的淡泊功名利禄,还发现了庄子的机智与明白清楚,并不遮遮掩掩地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
写到这里,我终于懂得了庄子思想流传至今的原因,就是尊崇自然,信奉自由,不为任何尘世间的俗事所羁绊,只求逍遥。这种干干净净,不食人间烟火的思想,是每个人所期望的柔软生活吧。愿庄子的思想继续在长河之中闪烁!
【篇三:我眼中的庄子作文】
一点星辰,照亮了星空回家的道路,内心中那茫然的心啊,星星之火融化着南极大陆呢。又是谁悠闲中舒适弹奏着骊歌?哦,庄周吧!
想象着,那个风度翩翩的男子,又该是种怎样的情怀?是啊,我想,庄子就像天上的白云,与大道并生之人也。
人人都知道庄子想着烽火连天的战国动荡年代中独处一边悠然自得的形象。在我看来,庄子是一个真正窥见大道之人。古时候,恐怕最时髦的词便是这个“道”了。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体会到了呢?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之后便随着笛声而悠扬而去,千古之谜,我想,《庄周梦蝶》便是窥见了,此间妙处,他不会将自己的内心随着外物的改变而改变,在他看来,人与蝶又有怎样的区别呢?不过,都是道的产物,借助道来相互转换罢了。此间便是天道吧,使其淡泊,使其逍遥,我想我们还鄙视以深入地去挖掘吧。
也许,会有贫穷之时,但,我想庄子应是逍遥之人。人人都知道,庄子拒绝当官,却风餐露宿,保持自己内心之高洁。这或许便是他逍遥之处。《庄子》开篇就是“北冥有鱼,其名鲲鹏”等等云者。这足以见其精神已超越世俗之境,独往与天地之间的逍遥了吧。确实如此,这有可以给我们多少借鉴呢?当今社会之压力,若是有庄周者的浩瀚,豁达之意境,不就更好了吗?
庄周乃我国之伟大哲人也。说起如此,是他继承了老子的“自然无为”之思想吧。所以,在我看来,庄子是一个自然清静无为之人。当然,这里并不是贬义词。官方说法是“无为而无所不为”,在此,便想先解释解释另外的一种意思。我想,庄子的无为,应该是保持其本心,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之境界,摒弃一切世俗之妄为已达到的境界。是让万物自然之发展而不动用人为来破坏的境界。那样,便是可以听到大地呼吸之声,树木彼此嬉戏之声。“泉涸,鱼相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几句话,便是能有所体现的。鱼儿放弃了彼此间人为的感情,去追逐江河之大道所在,光辉如此,夕阳却明媚,达到无为之境界。古今中外之哲人,又有几人能够如此呢?最后,我觉得,庄子应该是一个会放弃之人。放弃,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很容易的,其实不然。我想,如果有人问我“放弃与坚持哪个难?”我想是放弃,庄子可以放弃生死,以天地为棺,日月星辰为葬品,这该是一种怎样逍遥自得,看透生死的境界。庄子认为生与死不过是一种形式上的转换罢了,最终都是要回归大道的。这种境界又有何人能做到呢?
对于庄子,便到这儿思绪终止。淡然,今日所谈不过是冰山一角。我想,在我心中,一定有着什么人,对月当歌,饮酒舞剑,逍遥自得,此为天之道吧。
【篇四:我眼中的庄子】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题记
故事讲完了,庄子转过身,隔着雨,留给世人一抹淡淡的背影。
我眼中的庄子,永远是那样逍遥。庄子是战国时期的“道家”学派的发扬人,著有《逍遥游》,一生逍遥自得,无拘无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便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在百家争鸣的年代,每个人都力求能做高官,能得到君王的赏识,但庄子始终追求逍遥自得,自由胜于一切,正如他认为的,人就像生在“游于羿之彀中”一般。君王们拿起利刃,肆意地斩杀曾经的朋友,臣子与亲人,伴君如伴虎,穷尽一生去追求功名利禄,不如游遍大江南北,赏四时美景,一生逍遥自得。
我眼中的庄子,永远是那样真诚。在狼烟四起的年代,人们都带上了面具,一举一动是那般合乎礼仪,一言一行是那般政治仁爱,但拿去面具后呢?庄子始终认为“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人心的善变让庄子无法再信任君主,无法忍受这个虚伪的时代,他只有独善其身,不主张需要什么,不主张追求什么,只希望能忘记些什么,抛弃些什么。一切的人为都应当摒弃,人为就是一个“伪”字。如果儒家是百家中的一个极端,那道家就是另一个极端,对立中有种平衡。他批评儒家“以仁心摄人之心”。确实,儒家的一切“仁”均是为了进一步地剥削民众,使天下大乱。就如同冬的雪寂然飘落,人生的暮年回望这段时光,未免会觉得无趣。但庄子用他真诚的心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没有城府,不再阻隔,没有封建礼仪的说教,飘然出世,何乐而不为?
我眼中的庄子,永远是那样思想深刻。我总隐隐认为,即使时光走过了这么多年,他的思想依旧未老,甚至现在我们都尚难以理解透彻。在一个无事的下午,庄子靠在椅子上,面如死灰,弟子问其故,庄子感叹失去了自我,而弟子又问自我是什么,庄子便陷入了沉思,在跨越时空间隔的思考中,他叹道人生的迷茫,他不知“自我”可否是实质,不知是否人人都觉得迷茫,我曾经也有类似的想法,不出半月,便将其遗忘了,甚至觉得当时的想法好笑,如今想来,人生本就是迷茫,但庄子在千年前就意识到了,可见其思想超群。庄周梦蝶,梦出了思想的升华,梦出了庄子的伟大,而“不如相忘于江湖”更是被世人传诵千年,轰轰烈烈的爱情,还不如在江湖中忘记彼此,自由自在地活着,这份深刻令人愕然。
我眼中的庄子,已不是繁杂史料中的“庄子”,而是一个符号,跨越千年,依然不老,指引我们追寻那抹浅浅的背影
【篇五:我眼中的庄子】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庄周,字子休,宋国蒙人,是东周战国中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同时,他也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
庄子一生以笔效忠万物,其著作《齐物论》、《逍遥游》更是流传甚远,庄子的后世将庄子的言论集结成册,命名为《庄子》。即使是现在,《庄子》也久富盛名。庄子的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庄子喜托寓言以广其意,在他一生所述的所有寓言中,以《濠梁之辩》、《鸱得腐鼠》和《庄周梦蝶》等为著名。而他的散文更是精妙,其散文因其浪漫色彩和唯心主义,在先秦诸子中风格独具,善于譬喻,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
在我看来,庄子的笔尖如此从容,由心而出,由情而发,多的是因为他一生消遥自由。庄子崇尚自由,一生只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他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留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因此,他曾拒绝楚威王之聘,甘愿一生清贫爱自由。庄子热爱自由、热爱山水,所以才有了《逍遥游》,也有了那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一心向道,庄子思想深受老子引教,自我创新出更多思想,其思想富有哲理,被世人所传诵。甚至,庄子提出的“内圣外王”对儒家也影响深远。庄子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有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精神皈依于老子的哲学。
我敬庄子,敬他的“舍得”,敬他的“淡泊”。淡泊是多少人毕生所求,人生能做出的“舍得”大概也寥寥无几,即使唱了多少遍“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最终也是为了钱财名利投奔进世俗的烟火当中。淡泊,难;舍得,难;自由,难。庄子之魂,难难难。几度行走于凡尘之中,他是凡人,或是圣人,我也记不真切。他的身肉早在千百年的泥土中化作春泥,而他的思想将千阻万难继续传承下去。
“庄生齐物同归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逐性逍遥中一致,鸾凤终较胜蛇虫”。
“万古高风一子休,南华妙道几时修。”
中华古有庄子之魂,却也似庄周梦蝶,不知是有了古时才有了庄魂,还是有了庄魂,才有了古时啊。
【篇六:我眼中的庄子】
微风轻抚,扬起淡淡的水波,杨柳垂堤,点出回回水纹,一串连影,映入眼帘……是他吗?那个穿越两千多年的人,那个淡泊名利,视权利如粪土的人——庄子吗?
当诸侯混战时,争霸天下,庄子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心研究道学。大大继承并发扬了老聃,杨朱学说,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道”,“我”合一。在我眼中的他,是潜心钻研的人。
当“惠子相梁”,怕他来抢做宰相,庄子不愿同他争辩,以故事来讽刺惠子。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高洁,志向远大,将惠子比作鸱,醉心功名,猜疑他人。用故事来告诉惠子,他不是那种鸱,爱吃腐鼠的鸱。在我眼中的他,是想鹓雏一样高洁的人。
当他夫人去世,别人都哭丧着脸为他悲哀,可庄子却笑嘻嘻的拍手,他为他夫人的离去感到快乐,在别人眼中,也许他就是个疯子。在我看来,他已淡然面对生死,把生死置至身后,无所畏惧。对于生、死,我们也许很怕他们的来到,而庄子缺欣然接受,因为在他心中,有比生、死更重要的。在我眼中的他,是坦然面对一切的人。
当他到濮水边钓鱼时,楚王派人请他做官,他却不为所动。说他宁愿做一只抱着尾巴在泥中爬的乌龟。在纷扰的争斗中,自由被蒙了一层淡淡的尘。他拂去尘埃,摒弃朝中的尔虞我诈,诗意的生活着。在我眼中的他,是向往自由的人。
当他死去时,他的弟子都在痛哭流涕,因为庄子对他们有恩,他们却连一口薄棺都买不起,而庄子却在临死前对他们说:做人不能太偏心,你们买棺材,蝼蚁食我,你们不买棺材,我暴尸荒野,乌鸦老鹰食我,你们为什么非要让蝼蚁食我,而不让乌鸦老鹰食我,那样岂不是太偏心了吗?他连生死都看得如此平淡,对他来说还有什么重要的?在我眼中的他,是一个让我敬佩的人。
微风依旧吹拂,吹动这历史中每一颗尘土,庄子在历史的长河中,路明星一般闪耀,他的平静内心,他超越一切的灵魂,他的“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的思想……都在我眼中如花一般绽放。
【篇七:我眼中的庄子】
想到庄子,我心里是怀有无比的敬意和钦佩的,但始终又有些凄凉苦楚夹杂着,让我好似哽咽着一口火,烈到让人窒息的泪,但咽下去的却是寒撤背髓的冰。我眼中的庄子好像是一团火,一团埋藏在暗无边际的海底的却不肯熄灭的火;我眼中的庄子是一头死去的神象,灵魂躲藏在蚂蚁体内仰天长啸;我眼中的庄子是一条横亘冥海的巨鲲,却渴望一亿九万里的翱翔自由!庄子是弱小中潜藏的伟大,是砂砾中磅礴世界,是浊世中的谪仙,他落魄但安然无恙。
他无功但至圣!
伟大的人同样也是极端的人,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主宰一切,一手执矛一手执顿,自我伐戮着。但现实中却屡屡碰壁,痛苦坎坷着,就因为他们是时代的觉醒者和代言人,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想都剥开表象直指本质。因此,他们注定是痛苦的!庄子亦如此,也并大多数人眼中,庄子是一个消极避世的隐者,从他的文章和他的思想主张中,很少会找到孔子的仁爱礼德,也很难找到孟子的国家天下,他极力避开这些,全身心的回归自然,他是蝴蝶是鹏鸟,是游鱼,因为只有化身自然万物的,他才心神自在,逍遥安然。单着真的是庄子的全部吗?
是的,伟大的人都是极端的人,他们拥有绝对的是非观念,他们也是情感属性最强烈最敏感的人群。所以,庄子的消极退避,庄子的自由安然,庄子极力追求的逍遥,而无所侍的精神境界。甚至于到了最后的,我入蝶之梦还是蝶入我之梦的恍惚难辨,都是他在污浊的现实中求而不得,而又不愿同流合污的归宿。庄子有怒,有悲,有苦,有求不得,这骨铮铮节操高洁,目空权势利禄,就像醴泉栖梧桐的凤凰目空猫头鹰抓下的腐鼠一样,也因为他的这些情感倾向让他被污世束缚的躯体有了他身鲲鹏的意思,这是需要如何强大的灵魂和细想才能做到的。
庄子,一个神一样的凡人,一个凡人一样的神。他的率性自在,他的超然通达,他的顺天知命,都融入在他那汪洋恣肆的文字中,并终将渗透到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的精,骨,血和灵魂中!永难为时间消逝!
【篇八:我眼中的庄子】
庄子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战国时期,诸候争霸,混战一方。有一人却视其为虚无,潜心研究心中的“道"一一他就是庄子,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庄子,名周,宋国蒙人,著有《逍遥游》,《齐物论》等著名篇章。《庄子》的行文风格和《论语》,《孟子》等不同,其语言活泼幽默,善用寓言故事来表述思想,多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是中华文学史上的瑰宝。我眼中的庄子就像他的语言风格一样,活泼而睿智,幽默而清高,他的形象与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也不同,更加融于普通人的生活之中。
我眼中的庄子是淡泊名利的。相传,楚威王曾希望任用庄子,但庄子打了个巧妙的比喻,从而委婉地拒绝了。如果你是一只长寿的乌龟,你是愿意死后被人类供起来,还是活着时在水潭里自由游动?官吏们选择了后者,庄子也是。当世界充满了利益的诱惑时,是怎样的意志令庄子笔直走向前方?
这就与庄子的思想有关了。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很多人会认为道家的无为是“无所作为”,一开始我也是这样想的,但当我读完庄子的《逍遥游》中,庄子让鲲鹏与小生物相比,让官吏与贤者明君对比,并通过庄子和惠子关于“无用”的讨论讲述了庄子的观点,无为一一是循着自然法则产生的客观行为,是与自然相融合而产生的行为。庄子认为,世间万物虽形态各不相同,有像花草树木一样可见之物,也有像人类情感一样虚无之物,但它们的本质都是一样。庄子云:“有人,有天也;有天,亦有天也。”这便是庄子的核心思想,也是道家的思想一一万物合一,清静无为。
庄子思想中的最高境界不是儒家的”仁”,而是思想跳脱肉体和自然共游。令灵魂与自然相融,令思想跳脱所有的条条框框,超越凡世一切,这就是“道”。只要你悟了道,不说掌管天下,就算是生死又有何可在乎呢?庄子在妻子逝世后击鼓而歌,面对惠子的责问,他再次体现出万物合一的思想。生死就如四季一样,不过是一个往复循环的自然过程,从无形变为有形,从有形化为无形,尊重生死便是无为。看看几十年前的庄子,再看看现在那些用药物来逃避死亡的人类,只得叹息。
庄子的思想与我产生了共鸣,世上没有有形的神,有的是自然的“道”,世上的一切都远不及思想的最高境界,在那个只有灵魂的,自由无限制的世界里,何以为人也可以化蝶,可以像鲲鹏一般展翅高飞。可惜的是,这种境界从古至今谁能达到,就连庄子本人,也不可避免的要每日食三餐,夜晚坠入梦乡,在悟道的过程中人仍是肉体凡胎,所以局限在于,要是人人都”无为而治”,那谁为人类提供必要的需求呢?这就是我们及后人所要思考的问题,要不然庄子的思想只能沦为幻想。
我眼中的庄子,就是这样,如一只鲲鹏,一只蝴蝶,思想逍遥于自然之间。
【篇九:我眼中的庄子】
“庄子,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的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这是历史中的庄子。
庄子的大半生处于宋王偃时期,宋王偃的残暴光、昏庸无道,为庄子的思想造成极大的影响。他一生推崇无为而治、天人合一。但他的无为并不是碌碌一生,无所作为。他的无为是顺应天道。天指“自然”,人指“人类”。在如今人类自认为可以战胜自然的时代,我们需要他的思考,学习他的思想,学会尊敬自然。
生处于战乱时期,庄子早便将生与死看淡。人说他无情,他为亡妻击鼓而歌。孰不知,这便是真正的庄子,全世界在哭泣,唯独庄子在笑;人们害怕死亡的来临,他却不留恋生。他的无为,他的清宁,他的追求精神上的安宁,都注定了他只能是远古的圣人,生活在那片恒古不变的古老星河下,永不逝去。
我爱庄子,并不是因为他的伟大,而是因为他的浪漫,他明知不可能的幻想。在一览无余的草原上,他静卧在矮小的山坡上,阳光轻撒在他不再年轻的面庞上,他正在午睡。一只小小的蝴蝶缓缓落在你颤鼻翼上,它微微扇动着翅膀,一开一合。他睁开眼睛,面露微笑,蝴蝶又飞走了。庄子,你为什么笑呢?是因为你透过那小小的生灵看到了生命的奥秘吗?还是你根本只是纯粹的感激自然的友善呢?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但你用深沉的声音沉吟道:“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蝴蝶之梦为周与?”
我敬爱的庄子啊,你是希望变为蝴蝶自由自在的习翔吗?可是,你要知道,当你真正变为蝴蝶时,你又会怀念身为庄周的时光啊!毕竟,丧失是常态,获得才是异态啊!
你明明拥有无数的思考,但为什么不去做官呢?我知道,你是孩子气的,只是固执地不愿为俗事所累,所以你是圣人庄子,而不是宰相庄子。
你总是忍耐,默默接受命运的不公。总是微笑,一直向前聆听彼岸的朝歌;总是无畏;心甘情愿做不同于人们的“异类”。在混沌的夜中,你一睡便是千年,你是否会叹一声人生如梦,又可后悔自己未能完成的事太多了呢?
有人说,你是拜月的庄周,是迷梦的蝴蝶,但我眼中的你只是个常怀赤子之心的文人,随心随性。
【篇十:我眼中的庄子】
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乱战,连年不休,战事惨烈。战争给人们带来苦难的同时,也给思想家、教育家们宣扬自己思想的空间,各家学派都在这被血浸染的土壤中开出思想的花朵。其中却有一朵花是百花中的异类,却又一直被保留至今,从未枯萎。这朵花就是道,庄子便是这花的养护人。
最初认识他、知晓他是在语文书上,看着关于他的一则则短文,脑中想象着他高冷而又机灵地讲着故事来讽刺他人。
庄子的一生如浮云,随风而来、伴风而去,似乎既无对生的渴求,也无对死的畏惧。当他妻子过世时,他敲着锣歌唱,欢送着妻子的离去。这在常人看就是疯子之举,殊不知他面对生死的淡然使他获得了超越生死的自由。
庄子一生清贫,却不以为苦。贫困给予他更多别样的思想,他安于贫、乐于贫,当曹商讽刺他贫困,显摆自己的富贵时,庄子不以为然,一针见血地指出曹商为了富贵,丢失了人的尊严为秦王舔痔疮去了。他尖锐的话语揭露了因人们的欲求而丢失本真的可怕。话似不雅,内容却不得不叫人叹服。他放浪形骸,直率,在贫困中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当幸运之神光顾庄子时,他将幸运之神拒之门外,悄然躲藏了。当他在水边钓鱼时,楚王派人请他做官,他不为所动,将自己比作只愿在水中游玩而不愿当奉献祭祀的乌龟,在纷扰的尘世中,自由被灰尘覆盖,是庄子拂去尘埃,愿在世间过着自己的惬意生活。
庄子为了直指人心,不惜用偏激的语言来讽刺人们,唤醒人们那颗因物质而迷失的心。正因如此,当时人对庄子不解,只认为他有着偏激的思想,却看不到他那颗悲天悯人而又无人理解的心。正因这般,当惠子死去时,庄子大哭,因为他知道世上再无理解他的人了。
人生本来就有很多困扰,死让人畏惧,贫穷使人身心受摧,富贵荣华使人迷失自我,而庄子超越了这一切,看淡了这一切,他如一阵清风,来无影、去无踪。不被理解的庄子是不幸的,而作为2000多年后的我们若还不能读懂、理解庄子,那更是不幸的。
在这浮华的世间,我们需要一颗淡然处世的庄子之心,笑看云淡风轻,守住心中的一片宁静。
【篇八:幸福】
幸福这两个字很难说,也许这一秒觉得自己很幸福,但下一秒又会因为什么事情而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一遍一遍的对身边的人祝福着:“一定要幸福啊”我们希望每个觉得自己很幸福的瞬间可以延续,直到永恒。
可我们也没法说清什么叫做幸福,幸福这种东西只能留给自己定义,别人不能判断你是否幸福,同样,你也不能判断别人是不是幸福,这不是庄子和惠子关于那条鱼是否快乐的争辩,幸福必须是自己的体验,没有人会帮你幸福,而别人关于幸福的经验也不一定适用于你。
有人说幸福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不过说起来,人的一生,不是在适应别人,就是在适应自己。我也不得不承认曾在与他人相处时感觉自己很幸福,受到家人的体贴,听到伙伴的声音,这些或许都能让我觉得当下的幸福。可两个人的幸福是求不来的,因为你不可能要求对方按照你演得剧本往下走。活了十七年也觉得那些自己期待得到的关系,是远远比不上那些自己不经意,几个人互相磨合走到最后的感情。真正的幸福难得需要我们去经营。
而另一方面,我觉得一个人也可以很幸福,曾经有人告诉我:“孤独是一种境界”而对于我来说,不孤独才是,因为我完全可以和我自己好好相处,却难以和身边的人维持坚固的关系。独处其实自由自在,话不用选择性地说,事不用选择性地做,自己嘲笑自己也不至于那么夸张,可以偏执又自私地守住自己的孩子气,可以任性地想到哪儿做到哪儿。但或许这也并不能叫做幸福,对于我这样的人,独处是一种需要,当我要我独处的时候,我完全不在意幸福这件事情。我不必迁就我自己,我也不必要迁就幸福。
而我想,我要的幸福,其实不是去争取也不是去在意,不是把幸福这件事情铭记心头,而是在闲暇的时候自己躺下来,想想发生的事情,想想自己所拥有的所失去的,想想自己可以享受的条件,或者自己被爱的时刻,又或者,在一大堆人的时候走走神,感慨周围的人周围的事,再想想自己,最后感叹一声,我活得挺幸福的。
不需要为这个幸福付出很多很多,也不需要时时告诉自己要幸福。在安安静静一个人的时候,心里默默窃喜,我很幸福,这一秒也是,下一秒这样的状态应该也依然可以持续,尽管下一秒我可能已经在忙别的事。这就是我要的幸福。
【篇九:那雨那泪】
雨打湿了脸颊,泪模糊了双眼,黑暗之中没有一丝光亮,看不见希望……我寻找,寻求一种力量,能够伴我在雨中淋立;我寻求,寻找一种安慰,能够抚摸我易落泪的眼。
冥冥之中,命运注定,阴差阳错,残忍的永远是是事实……那一种力量如果叫你去寻求,你会需要什么?我的答案,是朋友。是那种懂我,对于我一心一意的朋友,不存在欺骗与背叛,可现在,卧仍然在寻找,在寻求,苦苦寻觅。
是否觉得累了,但在角落里只有自己;是否觉得受伤了,但自己只是拥有自己;是否觉得无聊了,但只有自己陪在自己身边;是否觉得快乐了,但却无人分享。从始至终,自己是悲哀的,注定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环境里,走一段孤独,单调的曲线,最终是否由曲变直要看自己。
想在雨中静默,任雨水打湿身体,任雨水浸透衣衫,因为这样会觉得不孤单,会觉得还有一种陪伴我的声音;想放声大哭,让泪水肆意留下,任眼睛红肿,因为这样会觉得很彻底,会觉得还有一种东西我拥有……
我是孤单的,我认为你也是孤单的,而你却告诉我“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谊。孔子,你为圣人,而惠子的离去却并未换来你的嚎啕大哭,原来你早已看透了生死,望穿了红尘,何以赞美你的平淡啊,我早已词穷。
孤独、寂寞,何妨?无趣、无聊,又何妨?在茫茫中,是否该去寻觅一个真正的自己?任何事,是否该强求;任何人,是否该珍惜,内心是明智的,自己一个人怎样?有人陪伴又怎样?终归要活着,终归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快乐,希望,应该成为自己的代名词。珍惜该珍惜的,放弃该放弃的,理会该理会的,在意该在意的,想象该想象的,这样才是对的。
雨平凡而伟大,滋润大地;泪平庸而丰富,表达情感。时间有太多的事,需要看懂,看透。没有永久的陪伴,没有永久的孤寂,没有永久的共同。就像雨与泪,同样是水,却是不同概念的水,差别太大,无法言明……
那雨,那泪,诠释了太多,明白了很多……
【篇十:如何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能使用什么方法?难道只有无休止的口水战吗?为什么过去的美国人比过去的中国人强大?因为过去的中国人总是在打口水战,而美国人却用实践来证明一切;为什么现在的中国人比美国人强大?因为美国人的参议院、众议院、国会和总统之间总是在不停地打口水战。
就量子的基本理论,爱因斯坦和哥本哈根学派产生了分歧,于是和他们打了很长时间的口水战;但当爱因斯坦意识到口水战无异于解决他们之间的争端的时候,创造性地提出了EPR佯谬:用量子力学的描述方式得到一个量子力学不能够接受的结论,然后再去检验这个结论。虽然最终的事实证明爱因斯坦是错的,但他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却给深陷口水战泥淖中的人们以启迪。
《懦林外史》中,陈和甫的儿子和他的老丈人之间关于猪头肉的钱应该由谁来还的争辩就更是荒谬了。丈人道:“你每日在外测字,也还寻得几十文钱,只买了猪头肉、飘汤烧饼,自己捣嗓子,一个钱也不拿了来家,难道你的老婆要我替你养着?这个还说是我的女儿,也罢了。你赊了猪头肉的钱不还,也来问我要,终日吵闹这事,那里来的晦气!”陈和甫的儿子道:“老爹,假使这猪头肉是你老人家自己吃了,你也要还钱。”丈人道:“胡说!我若吃了,我自然还。这都是你吃的!”陈和甫儿子道:“设或我这钱已经还过老爹,老爹用了,而今也要还人。”丈人道:“放屁!你是该人的钱,怎是我用你的?”陈和甫儿子道,“万一猪不生这个头,难道他也来问我要钱?”
那么逻辑辩论的方式就能帮助人们找到真理吗?事实证明也不全然是这样。庄子看着水里的鲦鱼跃出说:“鲦鱼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其实惠子完全可以回答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你不知道鱼的快乐?”
我和爸爸也经常这样,各人有各人的理由,都不听对方的劝告,到最后,谁也没有得出结论。——无休止的口水战只会让事情变的更糟糕,过分地依赖逻辑也不是解决问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