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迷人的乡村】
乡村的景色分外迷人,那儿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尾气和黑烟。那里空气清新,溪水清澈,美丽极了。
清晨,你还在睡梦中,突然传来一两声鸡叫,把你从美梦中拉出。走出屋子,只见屋外浓得发白的雾像衣服似的披在远处的大山身上。田里几乎都搭起了凉棚,上面早就爬满了绿色的藤蔓,黄瓜、丝瓜、苦瓜荡秋千似的在藤蔓间摇摇晃晃,似乎马上就要掉下来呢。此外,田间还种满了各种蔬菜:春菜、白菜、菠菜……每棵菜的叶片上都挂着晶莹的露珠,好似明亮的小眼睛,正目不转睛地看着你呢!
正欣赏着,突然飘来一阵阵清香,一抬头,发现家家户户的烟囱都升起了炊烟,那香味扑鼻而来:清粥、糟菜、排骨……但更多的,是乡村的味道。
河里可真是热闹。循声望去,鸭子早就三三两两地在河里聚会了,它们时不时地在河里嬉戏、打闹,好不快活。这一闹不要紧,却惊得鱼儿、虾们四处躲藏呢。
啊,乡村的景色真是迷人啊,这里比城市多出了一份宁静,多出了一份快乐,这里的美说也说不完,你快来看看吧!
【篇二:青岛啤酒】
青岛,是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旅游城市。所有来到青岛的游客,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喝一杯香醇浓厚的青岛啤酒,感受青啤的至上美味。
看到这你可能会问:“啤酒味道不都差不多的吗?青啤能有什么特别的?”你要这样想那可就真错了!青岛啤酒,还就是不一样!
首先,青岛啤酒的历史十分悠久。自1903年德国人在崂山东麓发现一处佳泉之后,就开始了酿制啤酒的历程。时至今日,时间已如流水般走过了114年。青啤依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做着品质如一的好啤酒。
其次,青啤味道极好。杯身微倾,啤酒便如清粥般慢慢滑入口中。带点酸,带点苦。但细品之下,又有一种奇异的醇厚。咂咂嘴,啤酒花的香味就定会如洪水猛兽般涌入你的口腔,带给你不同于其他啤酒的奇异感受。
第三,青啤勇于创新。只要你喝过青啤的五酒花IPA,或者与汉森合作出品的“废墟”,就一定会理解我的意思。五种啤洒花不同的香味不断对口腔味蕾发起冲击,让人有难以言表的感受。口腔中先是弥漫着一股浅浅的苦涩,但只需一瞬,便能转化成令人难以辨出的鲜甜,之后又一瞬,啤酒花的香气无比浓烈的跃入口中,令人沉醉其中,久久无法自拔。
最后,青啤的“工匠精神”也值得赞扬。从1903年到1917年的15年间,德国人留下了许多设备与技术,其中80%至今仍在使用。99年,德国人当年的艾尔——上发酵技术至今仍位于世界领先地位。发酵,析滤,冷冻,提纯。这套工艺流程没有任何国家以任何方式提出过任何异议。青啤视99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听我说了这么多,你应该也会对青啤有一定的了解吧?青啤如人生,苦中作乐,忙里偷闲。但如果你想体验真正的青啤的话,最好能抽出时间亲自来一趟青岛,点上一瓶青啤的特色IPA,来点炸鸡下酒,再和我坐个对桌,谈谈你那谈不完的绵长人生吧。
【篇三:在陶渊明的引领下】
一册册汗青以悠远名扬的口吻在我们的耳边倾吐中国的千年沧桑。掩耳息心,千军万马气势恢弘地奔涌而来。朝盛朝衰似轮盘般不住旋转。烟波浩淼的滚滚历史长河中,有哪一瓢能够沁润心脾呢?
王侯将相,天子为上的宫宇熠熠生辉,好不气派,但象征荣誉的金砖玉瓦中,以腥臭的暗红色浓血来筑造高不可攀的权力之柱。锦衣华服下的灵魂,用无知觉的冰若寒霜的心制造看似金光夺目的财富,但高贵的心灵无法容忍这不堪的一切,于是毅然跨出欲望的围巢,两袖清风,健步而去。
寻一处依山傍水之所,搭两间简朴平淡之屋,围三亩自耕自食之地,栽四棵稚小挺立之苗……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劳作中感受汗水的欣喜。闲时啜饮自得,淡淡的酒香温润顺喉,不禁惬意抿嘴而笑。低矮的小茅屋怎堪比高楼阔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何能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富贵荣华相提并论,清粥小菜的朴素如何与玉盘珍馐相媲美。
陶渊明因拥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心境而蕴为千古传诵的田园诗人,而我们如能获取如此淡定自若的旷达,想必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都演化为各色各味的调味品,曲折跌宕的道路将化身成最触动人心的交响曲。一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情怀会在你的心中构起一番世外桃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当我们的思想摒弃了外界的浮华喧嚣和世俗的功名利禄时,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心如天鹅湖般清澄、静谧,如灯塔般明亮。这样,我们才能精准地测量灵魂的高度。
我在陶渊明的引领下,学会了还自己一片碧空,懂得了观赏柔软洁白的云朵,爱上了让跳动的心来解答我的疑惑。
【篇四:清明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年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苏东坡的妻子以二十六岁之年病逝,在妻死后的第十年,苏东坡写了这首词。转眼,又是一年清明时,我依稀望见苏轼微润的眼眶。
清明,忆故人,有人为爱情,有人为友情,有人为亲情。我不曾失去过什么重要的人,自然也不需要忆什么故人。
人每天都会做很多事情,而能被记住的却寥寥无几。我回想着过往。每天清晨,父母都要早起。母亲负责叫我早起,父亲要送我上学,这好似天经地义。下楼吃着奶奶熬的清粥,听着爷爷语重心长的教导,早习以为常。说感动得,其实也有。一次考试失利后母亲陪着我读书,我不知怎的就望着屋顶留下两行清泪,本以为只要我退了几名就朝我厉声呵斥的母亲会一如既往,可她竟什么都没说,望着我,说不出的温婉。回房时我听见母亲轻柔的嗓音:“别说她了,都哭了。”一时间,泪如泉涌。
在印象中,母亲一直是这样,时而严厉,时而温柔。而关于父亲,平平淡淡,没什么特别的记忆。只记得每次给我买了好吃的,总是一副“快夸我快夸我”的模样,像个讨便宜的小孩。可席间也就他跟我抢吃的,而且我们俩爱好近同,这点真是让我哭笑不得。都说子女大多像父母,果不其然。
家里的爷爷奶奶,自然是最宠我的。席间总能听到爷爷的大道理。“没事多看点书。”“这次没考好没关系,要总结教训,下次考考好。”“早上早点起。”“现在多吃点苦,将来吃省力饭。”满口土话我倍感亲切。奶奶总是在父母斥责我的时候一个向着我,帮我说话,在她眼里,我一直是骄傲。
这样想想,我也挺不知好歹的。嫌弃这嫌弃那的,想怎样就怎样,未免太任性了点。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自己很幸福。虽然大大小小争吵不断,但这才是家,才是生活。这就是亲情。因为争吵,所以我们更加珍惜在一起晒太阳的岁月静好。
清明,忆故人,惜今人。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篇五:思念永远扯不断的线】
早晨起来,拉开冰箱门,拿出那一瓶豆瓣酱。薄粥热腾腾的雾气将我笼罩。伸筷,到那瓶中,习惯性地打算挖一点酱,却听得“哐当”的玻璃碰撞声,啊!吃光了。
总是后知后觉的我似乎并没有意识到什么,只是随手抄起桌上的手机,熟练地按下了那熟悉的号码,然而传来的却是“熟悉”的声音:您拨打的电话是空号。这才猛然醒悟:外公,他走了。
外公是半年前去世的。走的那天,当父母亲和舅舅等家属都嚎啕之时,我似乎并没有痛哭,好像并没有觉得少了些什么,只是莫名的有点哀伤。或许是还没有适应人去的那份孤独吧。直到今天,外公亲手做的豆瓣酱真正被吃光时,我才发现似乎生命中真的少了些什么。
我自小就爱吃豆瓣酱,尤其是外公做的酱,味道是极美。挖一小口配着清粥,在米的清甜气息中夹着豆的醇香,袅袅中,氤氲着的是暖暖的爱,口鼻间,缠绵的是浓浓的情。
外公的后房里摆着两个大缸,一个用来做酒,一个用来做酱。而那里也是我童年爱去的地方。总是在大人忙着干事的时候,偷偷摸摸,蹑手蹑脚,踮着细小的步伐,摸到后门旁,快速地一个闪身,便溜了进去。轻轻地揭开草盖,米酒的醇香在积蓄已久之后喷薄而出,醉人的香气一点点弥漫。于是便拿出藏在背后的小勺,淘一勺,不顾它是甜还是辣,“咕咚”一声喝下去,就立即盖上草盖。于是那四散的酒香,又一次被捉进了缸里。
对于酱缸,同样如此。尽管总是被咸到满脸酱色,却也努力装作什么也没发生。而外公总是能看出我的尴尬,却不点破,只是乐呵呵地笑着:“小鬼头,还不快去喝点水。”
渐渐长大后,尽管不常回乡下,可每次回去后,家里便又会弥漫着浓浓的酒香。早餐,新的一瓶豆瓣酱总是醇醇的,牵动着满腔的思念。口齿间,缠绕的是爱的味道,氤氲中,隐约着外公的笑容。
外公走了,也没有人再愿意做酱了。我坚信,世上没有哪种酱能比外公做的更美味。而外公,也将和他的酱一起,埋藏在我内心柔软的地方。
有人说,只有当一个人被遗忘了,那个人才算真正从这世间消失了。是的,岁月之溪冲刷着记忆之石,许多片段或许都已消磨殆尽,而那份记忆里豆瓣酱的香醇,依旧牵动着我的心魂。思念——那是永远扯不断的线。它连着的,是我和家人。
【篇六:回家】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早在过去,文人骚客便触景生情,抒发自己满腔思乡之情。可惜路远情长,难以近乡。暑假前昔,清幽的玉盘挂上画板,勾起我对家的思念,我回家了。
对于这已离开三年的故乡,心里有一些陌生,一想起过往,心中满是怀念。我在三年里有了大的变化,不知故乡是否会变化呢?
记忆中正是盛夏,我和爸爸坐在老家院子里,四周的蝉和蛙因为夜色鸣叫的更加起劲。月色清幽,星星点点的月光洒落到我的小手上,我想去抓,月光却调皮的忽隐忽现。那时的星星也不像现在的隐耀,总是成群结队的出现在长河里,那时年纪只知道天上有了一条河,只见到眼前出现了众星捧月的画面。在我幼小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子。
恍惚间,爷爷端来一碗清粥,虽在夜里仍看见点点云烟从碗中飘荡而出,随之而来是米粒的清香。我想家了,也怀念爷爷煲的粥了。
回家前,我和在老家的爷爷进行了视频聊天。几年没见,他堆满皱纹的脸上挂着慈祥的微笑。虽然满头银发,胡子斑白,却显得精神抖擞。高高的颧骨诉说着岁月的无情,微微下陷的眼窝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越来越驼的背诉说着岁月的残酷,没变的只有脸上的笑容。
视频里见到我,爷爷高兴地说道:“哎呀,我孙子都长这么大了,等回来了,我一定要好好看看你,然后给你做一桌子好吃的!”
是啊,小的时候,爷爷做的菜总是让我垂涎三尺,无论是精美菜肴还是一碗清粥都是人间美味,以至于一听这话,心更是被拉到了故乡。在车上,月影飘过我的心头,是那么的暖。我对家的思念更近一步。
到家了,正是清晨。
天边的月亮还没散去,农家的鸡鸣已响彻云霄。车外的景物唰唰地划过,我越来越接近我的故乡。刚到村口,已经看到村中央那个红色瓦片带着年代感的房子上冒着炊烟,虽没有大漠孤烟直的震撼,却有绿树村边合的田园气息。原来,爷爷奶奶早已经起来为我们准备早饭了。
踏进熟悉的院门,坐在熟悉的竹椅上,只是时间却是清晨,院子中间仍是那个熟悉的红木圆桌,桌上则摆满了吃食和几碗清粥。
爷爷擦了擦脸上的汗,慈祥的说道:“回来啦!”
我呆呆的望着眼前的爷爷,嘴里不自主的说着:“我回家了。”
吃着朴实的蕴含爱意的粥,赏着清晨即将消失的月亮。这就是家的韵味吧!
回家了,月亮是同一个月亮,却那么美,人是一样的人,却那么温馨。对家的怀念,永远不会变,爷爷对我的爱永远不会削减。
【篇七:勤俭节约我先行】
勤俭节约,一个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字眼,但它却是高尚的品德,它对于我们十分重要。古往今来,有哪位浪费出来的天才?勤俭节约,既帮助我们成名,又锻炼我们的生活技能。
在历史的长河中,就有许多勤俭节约的名人:
雷锋,他不仅是一位助人为乐的无产阶级战士,他也具备勤俭节约的美德,从不浪费一粒粮食、一滴水,更不放过路上的每一颗废弃的螺丝钉。并且,在他的努力下,他的一辆“耗油大王”变身为一辆“省油先驱”。
范仲淹,虽然他有着“丹心”永照青史,却也不乏勤俭节约。他拒绝朋友带来的大鱼大肉,餐餐清粥素菜,当官后也不曾锦衣华服始终穿着朴素,而且也从不去应酬浪费。当然,不止这两位,还有孙中山、毛泽东等,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浪费的现象随处可见:
有时饭吃了一半就倒,水喝了一半就倒,换做是你,都理所当然,因为我已经付了饭菜钱了。有时觉得节约又不是理所当然的,别人都不节约,那我为什么节约?由于从众心理,浪费,便泛滥了。
但是你再想想这饭菜是如何辛苦耕种的、世界上还有人饱受饥渴,这样,勤俭节约就不再困难。勤俭节约不仅要你我做到,更要全民动员。见到浪费现象,要抨击。它的实现要靠大家,它所获得的利益还是大家的,勤俭节约要靠集体的力量。
不知道你看到过这样的广告没有:"一人浪费一张纸,就会有大量树木被砍伐"这便是浪费导致的后果。相反,还要有这样一则广告:"一人节约一滴水,就有无数的农田森林被灌溉。"节约十分重要它的责任重于泰山、力量重于泰山、利益重于泰山。只要我们杜绝浪费,坚持节约,就会对后代有益。
勤俭节约我先行!
【篇八:妈妈的味道】
常听人抱怨,过年没啥意思,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吃吃喝喝。是的,鞭炮没有以前的响了,饭菜没有以前的香了,氛围也没有以前热烈了,年味似乎真的越来越淡了。
我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对过年的热情渐渐变淡,抱着一种散淡之心,有时也会选择在过年时外出旅行,去感受异地的风情,可是每当烟火在天空美丽地的绽放,当守岁的钟声敲响,当看到各家围坐在一起温馨的氛围,我就无比地怀念妈妈的年夜饭,那是妈妈独有的味道,任何山珍海味也无法代替的。那种忽然而来的相思,是无法隔断的,即使远在千里之外。
还记得有一年我打算去南方过年,当我告诉妈妈的时候,妈妈只是交代我路上要小心,在外别舍不得吃,过年了要吃好点。我不耐烦地点点头就离开了。初三的时候我们回到家里,妈妈知道我要回家,早早地就做好了一大桌子的菜等着我们,一个劲地给我夹菜,就好像我在外面受了多少委屈一样,临走的时候,妈妈从冰箱里拿出一个大袋子,我问:“这是什么?”爸爸说:“你的最爱,过年你没回来,你妈都没舍得吃,全收在冰箱里,连我都不让吃。”忽然鼻子就有点酸了,多少年了,妈妈还是记得我最爱吃她做的肉圆。我还记得小时候,我不爱吃肥肉,过年的时候妈妈就专门做了纯瘦肉肉圆给我吃,这种肉圆硬邦邦的,别人都不爱吃,却是我的最爱,每次几乎都是我一个人吃,我还一边吃一边夸赞“真香啊!”不知怎么就记在了妈妈的心里,瘦肉肉圆就成了我家过年的必备大餐了,无论什么时候回家我都能吃到妈妈做的纯瘦肉肉圆。
妈妈做的饭菜都是极其简单的,常常是清粥白菜,清淡中飘着一丝米饭的醇香,这也正如妈妈其人吧,简单纯粹!妈妈其实并不是一个擅长烹饪的主妇,她很小就被外公带出去念书了,女人该会做的女红、烹饪等事情,她没有一样精通的。她做菜常常都是一锅煮,爸爸姐姐常常望菜摇头,我也常常抱怨,有一次实在吃腻了妈妈做的菜,把伙食费省下来偷偷买方便面吃,妈妈知道了却以为我喜欢吃方便面,批发了好几箱回来,我看着堆成垛的方便面一时无语。现在想想可能妈妈也意识到自己做的菜是真的不够美味,可是又无法满足孩子的口腹之欲,于是就尽其所能的满足我吧,这是一位妈妈对女儿的眷眷之心,单纯却极尽所能的爱吧!
舌尖上的味蕾能体会到饭菜的味道,人心能感知到爱的温度。纵然吃遍天下美味,萦绕在心头的依然是是妈妈的永恒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