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相关作文

【篇一:少年善则国兴——少年向上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叫文申禹,来自六年级91班。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少年善则国兴》。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我认为,少年善则国兴。

善是什么?善不是艳花,一眼灼人,却如梅花,暗香浮动;善不是风雨,油然而来,沛然而去,却似高天,底色常青。正是这样浮动的、常青的善良,为人心增添了温暖,为生活增添了色彩,为国家增添了仁爱……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小蚂蚁在河边喝水,不小心掉进了河里。它近乎绝望的挣扎着。这时一只大鸟看见了,衔起一根小树枝扔到它旁边,小蚂蚁挣扎着爬上了树枝,终于脱险回到了岸上。当小蚂蚁在岸边晒身上的水时,听到了一个人的脚步声。原来是一个猎人准备射杀那只大鸟。小蚂蚁迅速的钻进了他的裤筒。就在猎人扣动扳机的瞬间,小蚂蚁拼命的咬了他一口。猎人一分神,子弹打偏了。枪声把大鸟惊起,它振翅高飞逃走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间万物,即使是弱小的动物,它们的善行也不会白费。做人其实也是一样,积小善可成大德,积小成可成大功。

眼下,我经常听大人们感叹做好事难,当好人难。新闻里面经常讲,扶起跌倒老爷爷老奶奶怕被讹诈,开车的司机救起事故中的伤者怕被误认为是肇事者等等。冷漠的眼神,嗤之以鼻的态度让我不禁感叹:“我们的善良,哪去了?难到行善这么难吗?”

同学们,其实善良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小学生,在校园里,帮助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们就是行善,看到教室里、草地上有垃圾主动捡起来就是行善;在校园外,主动为公交车上的老人、孕妇让座就是行善,扶起跌倒的老人和小孩就是行善,帮助爸爸妈妈分担家务就是行善。古语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实,行善不在于难易,不在于大小,在于你是是否有一颗行善的心。

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我相信,只要我们人人有一颗善良的心,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国家就一定是善良的国家,我们的世界就一定是充满爱的世界。

亲爱的同学们,“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个善良的人,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让善的阳光照亮世界每一个角落!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篇二:行善是一种境界】

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都会变成黑夜”。

这是著名的作家罗曼·罗兰对真善美的赞颂,善待一切需要帮助的人,就象温暖的阳光可以驱散黑暗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有一个母亲遇到一个独臂乞者向她乞讨,母亲执意要独臂乞者将20块砖搬到后院,乞者很吃惊也很气愤,那个母亲却用自己的一只膀子示范着搬完了20块砖,乞者似乎明白了什么,按照这位母亲的话完成了这个任务,这位母亲给了乞者10元的劳动费。十几年后昔日的乞者变成了一个老板。寻找这位母亲报恩。

这位母亲深深地懂得一个道理,如何善待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施舍是不够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一个困境中的人学会自强自力,就能够与命运抗争,获得人生中更大的成功。得到帮助的乞者靠自己的努力变成了一个成功人士。这是从善的一个典型实例,让我们从中明白了许多行善的真谛。

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会有一些行骗的乞者,他们利用人们的善举,装成衣衫褴褛的老人,装成缺钱的大学生,甚至是躺在满是污垢的地上装着残疾人,使许多好心人在屡次上当之后对真正的困难者也加以提防,少数人利用了人们的善良的心,让行善大打折扣。然而象比尔·盖茨把巨大的款项捐给慈善事业,笑遍全球的憨豆先生将演出的数亿报酬捐到非洲,无数的善举汇集起来就象温暖的阳光驱赶了黑夜,一名艺术大师当遇见一个乞丐,他自己也身无分文时,艺术大师亲切地与乞丐交谈,大师说明自己的钱包也空空如也,乞丐此时感激地说:“您已经给了我许多”。乞丐从艺术大师那儿收获了平等和尊严。

有爱心的人是历史中稀有的明珠。一次俄罗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在乡间与他的朋友一块儿散步,迎面遇上一个乞丐,托尔斯泰从口带里掏出一个卢布塞给乞丐。朋友指责托尔斯泰上当了,朋友告诉托尔斯泰那是一个骗人的假乞丐,托尔斯泰平静地说:“我的这一卢布不是施舍他的,我给予的是人道主义”。也就是说,用怎样的方式或态度行善是我们要追求的一种境界。

【篇三:我行善我快乐】

在这个世界上,善行,总能让人感到一股发自内心的温暖,宛如冬日里一轮暖暖的太阳,又似母亲慈爱的手抚摸婴儿的身体。

我就曾亲身体会过这种温暖。

那是在一个寒冷的冬日的中午。

吃完饭,奶奶忙着收拾杯盘、碗筷,丝毫无顾忌冬天水的冰凉刺骨,奏出一首颤抖的、冰冷的杯盘、碗筷交响曲。我则一边搓着手在暖气旁取暖,一边埋怨这寒冷的天气。

忽然,我瞅见奶奶戴着手套在冰冷的水里洗碗,心想:我都害怕这冷天气,奶奶那么大的年纪,又只戴着手套,冷吗?这种念头越来越强,我穿上鞋,悄悄来到奶奶身边,把手伸进了水里——“啊呀呀!这水怎么这么冰!冰!太冰了!”我一阵“鬼哭狼嚎”,奶奶注意到了,既生气又心疼地说:“孙女,怎么搞的吗?把手伸进水里干啥?”我从水里抽回我已经僵硬的手,顾不上擦干满是水珠的手,便用右手(伸进冰水里的那只手是左手)提来一壶热水,倒进冷水里,在奶奶诧异的目光下,我笑着说:“这水太冷了,您怎么能支撑住?”还是让打热水的‘女士’来帮您吧!来试试。水温高还是低?”说着,我就把奶奶干瘦的双手塞进了温水里。

“乖孙女!好!好!真乖!”奶奶嘴里一直重复着“乖孙女”、“ 好!”、“真乖!”这几个词,笑得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像是一朵怒放的菊花。

我和奶奶的心在那一刹那开出一朵满溢着清香的花,香气弥漫,挡住了这严寒,为我和奶奶筑起了一道爱的屏障。

善行是什么?有人说,是太阳,给予我们温暖与明亮;有人说,是钥匙,带领我们打开美好与温暖的门锁,而我说:善行是是月亮,替我们在黑暗的路途上点亮一盏光亮。

【篇四:作为路人】

在生活中,自己是主角,别人只是路人。然而在别人的世界,我们同样也只是充当着路人的角色。作为路人,应该懂得作路人的艺术与技巧。

赞美之辞谁都爱听,但你要明白钻石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稀少,石头之所以廉价是因为它随处可见。作为路人,我们应会让自己的褒扬之辞是钻石而不是石头。没错,看到别人做了好事的确应该称赞一番,以资鼓励。可是赞美是有前提的,你平时吃饭睡觉会有人称赞你么?没有吧,为什么?因为那是一种理所当然,司空见惯的举动。为什么要赞美?因为值得去赞美的那些人、事、物不常见,还需要去提倡。我们提倡乐于助人,老师常说,社会提倡什么就说明缺少什么。乐于助人会得到许多人的赞扬,那是因为人们认为那是一种不在自己责任范围内的“善举”,而非如同吃饭穿衣一样的常事。如果有一天,与人行善得不到赞许了,我们应该庆幸,因为那些所谓的“好事”成了一种近乎本能,不带目的的行善了。

那么,作为路人,不去过多赞美应随意批判吗?NO,NO,我们绝不会应该以自己的眼光对别人妄不断语,别人说什么做什么与你有什么关系?除非影响到其他人的利益,否则我们决不应该横加指责。其实,有很多事并非表面看上去那样,眼见也未为实。一件事就好像一个洋葱,要剥去层层外衣,才会水落石出,一览无遗。所以,仅作为路人的我们不应该以挑剔、短浅的眼光去看待他人的是是非非,在批判之前,请思考三分钟,冷静地思考三分钟——事实真的如我所想么?我的思维方式正确么?我有权力在这件事上对别人加以指责么?当然,我并不是说不能批判,批判精神是生活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应当具备的素质,我们应有这种精神,但不可随意,在你意欲指责谁的时候,请慎重地思考一下。

作为路人,我们看着别人演出自己的人生,或好或坏,应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态度,不卑不亢,这才是作为路人,作为人的最佳姿态!

【篇五:叙事的作文】

夜幕降临,车灯、路灯、霓虹灯发出的光亮混成一片。我步入昏暗的地铁站,头上的灯发出让人想昏睡的、暗淡的光。突然,隧道中的黑暗被远处射来的两束光穿透了。我知道车就要来了。“叮噔”门开了,地铁中的人蜂拥而出,站台上的人也蜂拥而入。我随着人流,不,我被人流挤进了地铁里。

找个扶手一拉,一站我便再也不“挪窝”了。只见一位满头银发,身着军大衣的老妇人牵着一位身穿黑色夹克的人走了进来。我正奇怪一个大男人为什么要人牵呢?于是便上下打量起他来。他戴着一副黑色的墨镜,一步一挨的摸索着走了进来。哦!他是一位盲人啊!老妇人从包里拿出来了什么东西,我眯起眼睛仔细一看,啊,是麦克风。她拿这个干啥?只见老妇人缓缓地把麦克风放到嘴边,开口说话了。传入耳中的是个嘶哑、苍老的声音:“各位贵人,小儿双目失明,请大家行个善心,小儿为大家献上一首歌。”哦!原来是“卖艺”的呀!

那个人的声音很好听,有一点微微的嘶哑,但是很静,有林峻杰的空灵。我因为身上没有带钱,所以没法行善。他们边走边唱,母亲手里拿着个手提纸袋请人们“行善”——给钱,儿子则唱得非常投入。我望着俩人一高一矮(矮的是母亲)的身影思绪万千……

我见过许多“哑巴”在地铁里卖小工艺品,但从来没见过盲人在地铁里“卖艺”。也许是我没见过世面,但就冲他的勇气,我敬佩他。作为一个盲人,他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在一片无限的黑暗中寻找不存在的亮光。作为盲人,他没有依靠别人的搀扶站起来,而是靠自己的双脚站了起来。作为盲人他没有依靠父母养活自己,而是靠自己的力量努力着。也许少年时的他是一个看得见阳光的.人,但因种种缘故而失明,他没有因为这个沉重的打击而气馁,他重新站了起来,在无边的黑暗中站了起来。每个身体有残缺的人,他/她们的背后就一定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他们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靠自己的双脚立在人间,因为他们拥有一颗完整的心灵!

【篇六:勿让善心变寒心】

自二零一一年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彭宇案”“碰瓷”等一度成为热词;人性的善恶、关怀与冷漠成为热议的话题。可我总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善心的沉默会使一个社会成为冰冷的荒原。而如何避免使善心变成寒心,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从施助者的角度,一个人应当遵从良知,做出正确抉择并且无怨无悔。“感动中国”人物方俊明,为救佯装溺水的儿童奋不顾身跳水救人,却撞在石头上而终生瘫痪。此后妻子离开他,他只由老母亲和女儿共同照顾。可他并不怨恨当年那个顽皮的孩子,并相信他并非故意。命运与方俊明开了个玩笑,并让他头破血流,付出惨重代价,可他守住了为人的原则和自己的良知,从不后悔当年的选择。正因为有许许多多的“方俊明”继续培养、呵护着一颗颗善心,不为负面影响而寒心,社会的温暖才能源源不断,焕发生机。

从受助者的角度,被帮助的人更应理智面对现实,诚心感恩施助者,万不可过河拆桥,恩将仇报。春晚小品《扶不扶》就生动再现了助人为乐反糟讹的一幕。而那句“哥以前开的是大奔”更是暗含多少讽刺、无奈。好在小品的结局是老太太回想起自己跌倒的细节,向小伙子道歉,皆大欢喜,向社会传递了坚持行善,相信好人有好报的正能量。可现实社会中,愈发频繁的讹人现象让人心寒,甚至因此不敢行善。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也是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违背与摈弃。又想起刘盛兰老人,一个以拾荒为生的“五保老人”,省吃俭用多年,赞助了两百多名贫困学子,而自己几十年没有一件新衣,没吃上一口香甜的饭菜。后来,受助学生们纷纷归来看望老人,以此表达感激之情。相信有了这样温暖的报答,老人心里必是欣慰而感动的。

古人说:“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如果对做好事的人进行讹诈和坑骗,就会造成社会“天翻地覆”的局面。一句“不能让做好事的人寒心”正是责任与良心的体现。唯有如此,善心才不会被冰封,好意才不会被软禁。

勿让善心变寒心,社会和谐需要每个人共同不懈的努力。

【篇七:互联网慈善作文】

【篇一:让慈善更加“快乐”】

慈善事业如今正快速发展着,从几年前在新闻中看到某某名人向某地捐赠多少钱财,或是建立自己的慈善机构,到如今普通老百姓都能参与慈善活动,我们从一个旁观者慢慢转变为了实践者、参与者。这一改变离不开移动互联网的帮助,这一平台将一份份小的善心、爱心,一点点微薄的捐款汇成江海,滋润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它使“人人慈善”成为了可能。然而,初衷是美好的,在实现的过程中,不少问题也相应产生。

“互联网+慈善”存在着不确定性。因为是网上捐款,有时会出现信息不对等的情况,款项最终会去向何处、用在何方,常常没有公示于参与者。有些网站在这点上做得比较到位,相应的消息详细且严密,而有些网站则差强人意。这不禁增添了许多人的担忧:这笔款项最终真的能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吗?不知去向的钱财会不会被挪为他用呢?几年前曾曝出的郭美美挪用红十字善款一事更是加重了人们心底的忧虑:连十字会这样的著名机构都会发生如此令人扼腕之事,更何况信息不全、来源不清、去路不明的“互联网+慈善”呢?如此疑虑梗在心头,实在与“快乐又利他”的初衷有所不符。

面对如此现状,许多人选择忽略其不确定性,为求自己心灵上的满足,不管这些漏洞存在与否,我出了钱,就能帮到他人。这样不符合现实、自我安慰的心态是不可取的,这样更会导致“互联网+慈善”向不好的方向发展,扩大了其漏洞。还有些人则盲目相信,更不可取。另一类人,怀着既然不知道慈善是否真正能做到慈善,那干脆不参与、不支持,持冷眼旁观的态度看待“互联网+慈善”这一尝试,这种态度无疑不利于互联网慈善的发展。

归根结底,“互联网+慈善”的初衷还是十分美好的,而如何保留这份美好,不要让这份美好成为罪恶的帮凶,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就人们和社会的层面,我们首先应当用相应的法律规范一些互联网慈善的机构,使它们的信息公开、透明、详细、准确;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加强运行人员的素质,使“互联网+慈善”真正实现“快乐又利他”的初衷,让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

【篇二:别让“狼来了”的故事重演】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民慈善”的时代已然来临。慈善不再是大人物的专利,渠道也变得越来越多样。然而这样的慈善正逐渐显露出端倪。

互联网慈善的快速盛行,得益于科技的日新月异,更源自公众主观上对于慈善的参与度的提升。二者相辅相成,使得普通人的爱心能够更快速地撒播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并最终积少成多,形成爱的汪洋大海。另一方面,传统的慈善机构长期由政府主管,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也造成了民众的不信任。郭美美事件,爱心鸡蛋腐烂,甚至官员辱骂记者等丑闻为政府慈善打上了积重难返的烙印。而互联网慈善的出现,使得钱款捐助能点对点地送到需要帮助的人的手中,一次点赞,一次转发就可以随手做慈善,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最近喧嚣尘上的“罗尔卖文救女”事件,都为互联网+慈善蒙上了一层阴影。

深圳某杂志社主编罗尔的女儿罗一笑不幸患上白血病,罗尔与小铜人公司达成协议,他的文章每每被转发一次,小铜人就捐一元。只短短几天,个人汇款、打赏、捐助就已达上百万。但罗尔被爆出有车有房有公司,医保自费部分才3。6万余元,根本不差钱。这样的反转,无疑给每一个热心公益的人当头浇了冷水。我们不敢想象,如果这样的反转陆续上演,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是否会像“狼来了”里那个牧童?

这样的慈善,只会慢慢沦为“精神碰瓷”和“道德绑架”——别人转了,我都没转,会被人认为没有爱心。这样的心理,都被居心叵测的人利用了彻底。或许他们确实生了大病,或是家庭遭遇变故,但他们不想动用自己的积蓄,于是转而向公众筹款。更有甚者,将病危的亲人当做自己的摇钱树——微博上一位叫“冬埜”的网友替自己病重的妹妹向公众募捐,结果自己都购买奢侈品,将妹妹转到名不经传的小医院治疗。如此“慈善”,令人心寒。长此以往,社会对于慈善的参与度,慈善本身的公信力便荡然无存。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制度的自省,也需要公众的自省。政府慈善能否更公开透明?政府能否适当参与并监管互联网慈善?就事而言,毫无慈善资质的“小铜人”公司又是如何募到大笔钱款的?微信的赞赏功能又如何避免沦为非法募捐的工具?而民众应该保证自己的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滥撒,不吝惜自己的满腔热情。媒体也应尽一份社会责任,及时报道,监督互联网慈善。只有制度为爱心保驾护航,才不至于让“狼来了”的故事重演,社会也不会变得异常冷漠。

互联网慈善的完善,需要共同的努力。

【篇三:一个苏的天堂】

雨果曾经在《悲惨世界》中,描绘过这样的一件事:有一个富商,在听到过教士所描绘的地狱的可怖之后,心生害怕,于是每次去完礼拜之后都拿出一个苏的钱去给教堂边的穷人,为了“买一个苏的天堂”。时代改变了,慈善从昔日的宗教团体为主体,发展到了以移动互联网作为主阵地。但是,“一个苏的天堂”的精神却没有发生改变。

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下,需要帮助的人与事变得万分的清晰,他人有没有帮助,也变得同样清晰。面对例如朋友圈中各种慈善的求助,如果你没有点赞,没有转发,或者伸以援手,你便有可能被身边人你打上“冷血”的标签。一些在这些社交网络常见的后缀,例如“不转不是中国(人)”“如果你觉得这脏了你的空间就别转”便是对于这种效应简单粗暴的利用。西方前段时间流行“冰桶挑战”也有这个意味在。如果有哪个名人不做这事,恐怕早已被“政治正确”打翻在地了吧。互联网和慈善,很大程度上被人当成了“好人证”,成为了自己有同情心与爱心的证明。

除了恐怕被打上“冷血”的标签,人也有与他人情感保持一致的需求,并也有从中得到新的自我认识的希望。我想,这便是米兰昆德拉口中的媚俗,或者称之为“刻奇”。当社会上有千万人对某事或某人表达同情而哭号,独立于外并不是一件易事,与他人保持同一情感总是安全的。很多人哭号仅仅是因为旁人也在哭号,在哭号之中,也才能获得对自我的认识。因为哭号之后,你也可以指着自己的眼泪,对自己说你不是一个冷血的人,你也是一个好人,你对自己便有了这种虚幻的认识。而这种过程,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与其带来的距离感消失的作用下,大大地得到强化。

互联网的慈善,从客观上的确是利他的,而从主观上无疑也有放大的利己的成分。人们通过互联网慈善快速便捷地买到了自己的“好人证”,买到了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从某种程度上,也使慈善成为了泪水的狂欢,人们用金钱买到了自己的那份感动。

这自然与慈善的利他主义初衷相违背,这必然使慈善愈发地娱乐化。

我想,我们应抛弃互联网慈善那件空虚的感动,不再将其作为标榜与被标榜的工具,使慈善回到最初那份朴实的利他主义。

一个苏买来的,从来不会是天堂,是天堂那虚假的仿造品。

【篇四:一个慈善App的自述】

“滴!请问您是否愿意为贫困山区孩子捐助一块钱?”我是一个有声的页面弹出窗口,为适应“互联网+慈善”的潮流,我被创造出来,随机地出现在人们电脑的右下角。

公司以“人人慈善,慈善人人”的标题命名我的诞生,希望我能促进大家将慈善融入生活,积少成多。

不少新奇的网友对我会自动发声很是新奇,他们会有些不好意思地环望四周,似乎害怕有人看见一般点开了我。“捐助一块钱,快乐又利他”的大标题便显示出来,很多人便会因紧接着出现的视频短片而叹息落泪,或多或少地从自己的账户荷包中掏出一些,填上基本资料便汇集到了我的口袋中。一时间,人们渐渐地将我视为潮流一般,你可以听见大街上人们在谈论着比较着今天捐了多少钱,大家都抢先恐后的争抢着我颁发的荣誉ID。

可,好景不长。事情并非一帆风顺,不少报社对我的报导吸引了过多的关注,很多人开始关注他们所捐助的钱到底去哪里了,层出不穷的专家文章也开始唤起人们对于慈善的初衷和我的差距的争论。许多人对我反目成仇,不仅直接关闭了我的界面,还在以我的形象的广告牌上写上“骗子!还钱!”只有少数人会和先前一样定期捐助一些金钱到我的账户里。我迷茫地不知自己错在哪里,大大小小的横幅,人们的横眉冷对,使我们丧失了全部的热情。我挣脱了倒底的公司对我的束缚,独自一人在信息流里游荡。

几乎没有人关注我了,我也早已不是那个“名动一时”的热词,拖着疲惫无力的身子,时不时就卡克的大脑,像一个幽灵一样在空中飘荡。突然,“叮”的一声,“您有一笔善款转入”,是许久没有听到的系统声了,我怔住了。快速翻找口袋,里面只一张破旧的,皱巴巴的,布满油污还湿湿的十元。顺着信息流,我也顺利地找到这钱的来源,是街角拾荒的大爷,他……

不知为什么,我收过的钱大大小小,偏偏是这时的十元让我怔住。“这是我那孙儿给我买的手机,我还不咋会用呢。”我听到他一个人嘀咕着,“还好是你,否则我老家的小孙儿哪有钱上学。老头子我呀,信你!”他指着我早已褪色的形象说着,慢慢远离了。

说到底,公司创建我是肯定有为了赚钱,这点我是懂得,他们偶然赋予我的灵智让我去开展了鼓励人乡区捐钱的活动,怕是想着总不能辜负慈善这名字。它是一种不知何时就会到来你自己身边的礼物,点亮了只是一个系统的我。尽管人们有怀疑,有不信任,担当那些亲身体验到慈善的人才会明白它的魅力。

不多说了,我要自我改版去,这十块钱要送去哪儿呢?

【篇五:慈善在新时代】

随着互联网如潮般地涌入百姓的生活,“互联网慈善”的新模式逐渐升温。然而,各种问题不断浮现。

动动手指,网银转账,日行一善。这看似简单无比的操作日益将慈善的参与人群扩大——毕竟人人都有一颗仁慈之心,只不过昔日无以行善。

然而,前不久的“罗尔事件”引起热议。身为百万富翁却隐瞒事实,借女儿得病公然募捐。无疑这是一种受千夫所指的可恶行径。人们开始怕了,怕自己善良的爱心遭人利用,怕自己傻傻地看着网络上各种“作秀”却被感动流泪,更怕自己惨遭“道德绑架”“别人都捐了你为何不捐?举手之劳嘛!”

渐渐地,网络上各种慈善活动被我们屡屡屏蔽,原因是我们发现新时代的慈善“变了味儿”。

为什么会有如此现象呢?其实,所谓“互联网世界”是由我们人类选择性创造出的虚拟社会,在这个世界中人们更容易彰显真实,也更容易掩盖虚假。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更方便地发布自己的实况以请求社会捐助;相反地,别有用心的人们在发布消息的同时也更方便地掩盖自己的家境、地位,以及潜在的目的。于是,“互联网+慈善”的模式必然存在“毒瘤”。

面对这样一个亦真亦假的新时代慈善,我们更需要保持理性与冷静。

慈善的初衷本是“帮助他人,快乐自己”,这就要求我们在广怀仁爱之心的同时,冷静地、理性地照顾到他人与被捐助者感受地行善。这种理性的行为在孔子口中有着另一个称呼,“中庸之道”。值得注意的是:理性并非教我们在行善时贡献的不多不少;而是在互联网平台上不冲动,不盲目反对,考虑到受捐助者的真实状况与自身的能力,恰如其分地行善。

对于社会管理层面而言,小小的措施与及时的规范必不可少。如今,各大平台的捐助系统中俨然有了“佚名捐赠”的字样,前段时间某项捐助中上千人共同署名“微尘”令人感到心头一暖。其实,只需小小的改进换来的公平公正与完整便可换回人们对慈善最初的理解:“快乐又利他”。无独有偶,前几日国家颁布的新《慈善法》规范了新时代慈善这一饱受质疑的产物,令人拍案叫绝。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并不应该被目前“变了味”的慈善吓倒,裹紧自己的包裹——这样做在行为上与守财奴葛朗台无异。其实,在理性与监管到位的前提下,慷慨解囊又为何不可?再者,行善的方式多种多样,何必拘泥于网络汇款?

新时代的慈善,我们准备好了!

【篇六:善由心生】

马尔克斯曾说:“只有洗去心灵的雾气,荣光才能照亮最初的梦想。”当慈善不再是一束留有余香的玫瑰,当键盘便捷的敲击淡薄了那份浓情;当铺天盖地的评论曲解了捐助的初衷。请握好那份最初的善意,坚守属于自己的荣光。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中国的慈善事业实有极大的发展。欧美的大资本家似乎总较国人更乐于将资产捐献给慈善机构。这种现象长期被片面地理解为国人善心的缺失。尽管这确实有一定道理,可我们更应反省隐藏在背后的慈善捐助渠道不完善。慈善只能集中在“小众”“小款”,遏制了人们的积极性。而互联网改善了这个问题。因而,从扩大了慈善社会基础的角度上讲,它是不应被批评的。

然而绝大多数人对“互联网+慈善”的反感就由于互联网的加入从私人行为变为了一定性质上的公众行为。“罗尔事件”原为一名父亲为患白血病的女儿募集善款,却被人肉出拥有三套房产“根本不差钱”。由此引发舆论的“血雨腥风”无论是对当事者还是捐助者都是有所伤害的。无论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对大部分捐助者来说,只求感受到那份“雪中送炭”纯粹的助人之乐,被救助者的实况有时可能并不那么重要。又如之前企业家捐善款给美国脑科学研究引发热议,使原本并不分国界的善心被贴上了“不爱国”的标签。伍尔夫说过:“他人的思想是我们的监狱。”面对人群的评价,不能以物质改变为责怪,要修筑的,是自己的心灵,以经起如雨的评价。

互联网还从捐赠方式方面改变了慈善的面貌。国人传情达意虽含蓄内敛,但喜眉目相对,切实感受到手心的温暖。键盘上的捐赠快捷的同时也舍去了这份真实的温度。慈善可能只是化为了账户中减少的数字,只有心头空落,而无暖意塞心。但兰秀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梅傲霜枝,不以雪打而凋露。剥去了切切实实的捐礼之道,余下的便是纯粹的善意。这种善意从心而生,不求回报,因而显得更为美好动人。

去除了对互联网的偏见,筑起了对恶意评价的篱墙,找到了慈善最本质的源头,便汇为一句:善由心生。外物皆如雾气,在喧嚣尘世外,有一个宁静的天地,一个属于本善的天地。

【篇七:约束中的自由】

互联网慈善,正作为一种新的慈善途径而崛起,其优点正是积少成多的普及性以及参与感。而鱼龙混杂的现状和缺乏监管的特点亦为人所诟病。所以,互联网慈善,应是在一定范围内的慈善,毕竟想要随心所欲,还要先不逾矩。

互联网慈善,应是在法律监管之下的慈善。互联网慈善现在还位于法律的灰色地带,尽管初衷良好,却也不乏利用他人同情心来换取不义之财的小人。因此,关于互联网慈善的法律,其制定应是迫在眉睫,秉承和谐、公正的态度,既要推动良好的社会互助现象,又要保护公民个人财产不受侵害,对于有关部门,可谓任重而道远。

互联网慈善,应是在道德约束下的慈善。孟子说过“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则万钟与我何加焉”,这是对于募款者的警醒,也是作为一名对行善者负责的募捐者的职业操守。对于行善者,也非立于道德的制高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行善,这是对自己、家人的负责。

互联网慈善,更是应重于宣传而轻于钱财。互联网作为一个脱离于现实之外的虚拟世界,承担着多媒体传播的工作,它的主要任务应是宣传,通过对于事实的陈述,加以推广和传播,使信息的手中面更广阔,越多的人知晓有需要帮助的人,那么那个人就越可能得到他最需要的帮助。这不仅是对于慈善或是钱财的募捐,对于知识、人才、技能、资源都是同样的。对于互联网慈善,我也更希望将来的慈善能不仅局限于钱财,钱只是一种媒介物。我们需要的慈善,是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人物能够获得他最最需要的东西,这才是将来的互联网慈善应有的样子。而对于钱财的接受与使用,自然有更为正规的红十字会等在政府与舆论的监管之下,合理地给予帮助,而互联网,只需帮它宣传即可。

对于互联网的思考,我们已经不停地探索、认知、再反思快十年了,对其自由、开放的标签也不断地提出疑问,也对其虚假、不负责任的一面深恶痛绝。这就如同发达国家对于自由的探索一样——有范围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否则便是完全的不自由。互联网慈善,亦是如此。

【篇八:我给妈妈洗衣服】

今天早上,我起床后,发现妈妈不见了。我发现在我的床头有一张留言条,上面写着:我去买菜了,你要好好呆在家里,还有把脏衣服放到洗衣盆里,等我回来洗。——妈妈。“真是的,这么闲不住,家里不是还有土豆、胡萝卜和青菜吗?还要去买菜。买完菜还要去洗衣服,妈妈不累吗?”我一面小声抱怨,一面抱着脏衣服,把衣服放到洗衣盆里。

看着盆里的衣服,我的眼前浮现出关于妈妈的画面。在我饥饿时,她总是放下手中的活,跑去做饭;在我生病时,她一直呆在我身旁,为我擦去额角的细汗;在下雨时,她总是拿着雨伞,为我挡去雨水……这些年来,总是妈妈帮助我,今天我也要替妈妈分担些家务,帮她洗衣服。好,说干就干!我先把洗衣粉拿好,又拿了个小盆。东西已经准备好了。然后我把盆里的衣服分成两类。第一类是我和妈妈的衣服,第二类是弟弟的衣服。先洗妈妈和我的衣服,再洗弟弟的衣服。开始洗衣服了,我先将妈妈和我的衣服放入大盆中,再把大盆放到水龙头底下,装半盆水,让衣服在水里泡二三分钟。几分钟过去了,我先拿出一件外衣,把衣服的领口、袖口等容易沾污渍的地方多撒上洗衣粉,使劲揉搓,把所有的衣服都搓了一遍。搓完以后,将衣服在水里搅一搅,然后挤一挤。大功告成了啦!原来妈妈做家务很辛苦。

看着这些洗好的衣服,我的心里时而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时而如被石头紧紧压住般,时而如吃了蜜糖般甜蜜……兴奋的是想到妈妈看到这洗好的衣服,该有多么吃惊。害怕的是怕妈妈说我洗的不干净。激动的是我也可以为妈妈分担重担了。行善其实很简单。一声问候,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安慰的话语,都算是在行善。

日行一善是我们每个人每天必做的功课。只有做了,才会知道行善的意义。让我们多行善,为社会做些小贡献。朋友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篇九:点滴善意凝聚爱】

心怀善意,平等地对待、帮助别人,就能形成良好的风气,点滴善意就能凝聚大爱。

行善从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它可以简约、温馨,也许是一声亲切的问候,也许是一杯香浓的咖啡,也许就只是一举一动便能折射爱的光辉,点滴善意便能凝聚爱的暖流。

行善无需高调、大手笔的投入。被誉为中国首善的陈光标一向以高调行善著称。不久前,他以砸铅酸电动车的方式,表明对保护环境的支持;但这种做法过于偏激且浪费资源,有炒作之嫌。而退休教师将自身毕生积蓄全部捐出,自己却过着极其清贫的生活。老教师的积蓄虽与陈光标等人的大手笔相形见绌,却是自己点滴累积而成,可谓钱薄善意重,更是大爱的表现。所以行善不能以金钱作为衡量标准,它重的是情义,折射的是人性的光辉。

行善应适应爱者的感受、心理。古人云:“嗟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若仗着权位和财富,站在道德的高峰上进行居高临下的施舍是对他人的不尊重,甚至被误认为践踏他人尊严的表现,流于形式,用受者的尊严往自己脸上贴金。正如曾经的一位乞丐,主人通过让他劳动的方式让他明白了财富要通过双手去创造的道理。这种贴近人性,满足其真正需要的行善方式才是应给予提倡的,也是自身善心提升的重要方式。

除此之外,行善要行之有道。正因行善不得处,才会有郭美美的炫富,甚至种种悲剧的发生,结果适得其反。同时要行善得处,这不是吝惜善心,恰更是为了更有效利用资源,帮助真正需要的人。方为理性行善。

普罗大众皆普通,不能进行大手笔的投入而一挥而就。但无论何人,只要有一颗善心,投入一举一动中。人性的光辉没有贵贱之分,善心同等高贵。它流露于举手投足间。搀老人过马路、帮老人做家务活,与老年人闲聊,为他们排忧解闷,都是善的表现。

善从不是惊天动地的事,点滴善意就能汇聚大爱,点燃希望之火。无论是穷困潦倒的人,还是腰缠万贯的富翁,都在充当其中的火炬手,将这种爱传递、汇聚。

【篇十:求真、向善、尚美】

科学教人求真,人文教人向善,生活教人尚美,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就是天天向上的人生,就是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求真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希望广大青年学生要追求真理,学做真人。是的,我们只有秉承科学,崇尚理性,追求真理,才能理性面对未知,思考人生社会。青少年时期是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黄金时期,尽管求知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苦的,但我们只有抓紧时间、奋发努力、求实创新,才不负我们的青春年华。当今社会,青少年面对的诱惑很多,惊险刺激的网络游戏,奇异玄幻的网络小说,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无一不刺激着青少年们脆弱的神经。有一部分就在求知的路上踏上了这些弯路,一去不回头、一去难回首。因此,我们青少年在求知的路上一定要稳定自己的心性,拒绝诱惑,把精力放在求真知、做真人上。

向善

人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孔子的“仁”思想,墨子的“兼爱”思想,都体现了最具价值的人文精神取向。对“人”的关怀,俗称人文情怀。一个有人文情怀的人,就是一个善良的人,善良与正直为伍,是人性光辉中最美的一缕。行善并不困难,你只需顺手扶起摔倒的孩子、搀扶行动不便的老人、给过路的乞丐一杯温热的白水,甚至你只需给逆境中的人一个鼓励的眼神……这都是行善。“日行一善”,在行善中服务他人,感受幸福,成就自我,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尚美

生活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如果你善于发现,热爱生活,那么你便会发现处处都有美,丰富多彩的生活会教你欣赏美,追求美,它会让我们懂得感恩回报,教我们要常怀有感恩的心,这样我们才能使自己永远保持完美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到一些青少年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而轻生的消息,这让很多人十分痛心而又无法理解。其实他们就是缺乏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生活在他们的眼中是黑暗的、枯燥乏味的、令人痛苦的。他们看不到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不到父母长辈的关心爱护,理解不了老师们的良苦用心,感悟不到同学间真诚的友谊……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们毫不眷恋。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以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生活赋予我们的一切。

求真、向善、尚美应是我们新时代的青少年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我们要身体力行,因为我们是国家的未来,只有有了我们的努力与奋斗,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美丽富强。同学们,让我们在不断发展的社会过程中书写真善美的壮丽诗篇吧!

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