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让礼仪之花开遍生活的角角落落】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更是一个崇尚礼仪的民族。孔老夫子教导我们说“不学礼,无以立”。《晏子春秋》中云“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可见,自古以来“礼”在我们国人心目中就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的光荣称号,是我们的自豪和骄傲。
早上起床后,望见饭桌上可口的饭菜,想辛劳的妈妈道一声“感谢”,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
校园里,不小心踩了一下同学的脚,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歉意。
生活中,得到了别人的帮助时,真心地道一声“谢谢”,向好心人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一声“感谢”,会促进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感情;一声“对不起”,会化解双方可能产生的矛盾与紧张关系;一声“谢谢”,会使彼此之间增进感情,感受帮助与被帮助的快乐。这些,都是以礼待人的表现。
礼貌是一个人有涵养的体现,同时,也流露出一个人谦和的态度。礼貌是身为一个有涵养的人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之一。
二十一世纪虽然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但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同时保持自身的修养与素质,处处学礼,处处懂礼,将这一优良传统美德好好传承下去。展现时代青年的文明之风。
礼貌待人会赢得周围人的欢迎和尊重,会得到周围人的认可。恰如其分的礼貌用语更是凸显个人人格魅力的闪光一点,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人的潜意识里都渴求别人的尊重与赞赏,于是产生了礼仪。礼仪是人类文明史最伟大的创造,礼仪是博爱的花朵,礼仪对于装饰人类或其他一切优良品质或天资,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必须身体力行,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让礼仪之花开遍生活的角角落落!
【篇二:有“礼”走遍天下】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礼仪之邦”的美称,你敬别人一尺,别人才会敬你一丈。
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常常遇到这样的事:一人个不慎踩了另一个人的脚,这个人马上诚恳地向对方表示歉意:“对不起!”被踩的同志虽疼痛未消,却也表示了谅解:“没关系!”同类情况在一些青年乘客中有时却会出现另一种局面:踩人者无动于衷,被踩者骂骂咧咧,于是,便开始了一场舌战:“你瞎眼了!干什么踩人?”“你才瞎眼了,没看见车挤呀!怕人踩,坐小汽车去”。你来我往,吵得不可开交。
为什么同种情况却地发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局面呢?原因就在于礼貌,前者虽然踩了别人的脚,但及时道了歉,俗话说得好:“礼多人不怪”笑一笑也就过去了,但后者踩了别人的脚却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好像是天经地义一般,于是,便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大动干戈。由此可见,礼仪往往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品德和文化修养。
通常,不讲礼貌的人除了缺少习惯的培养处,往往在思想意识上有些毛病,或怎么陕隘,或者骄傲自大;而讲礼貌的人则多是关心集体,尊重他人的人,出于这种关心和尊重,讲礼貌不率真对方是强者或是弱者,好朋友或陌生人都会礼貌待人。在这方面,周总理就是一个好榜样,总理待人接物,总是谦虚恭敬,彬彬有礼。他去理发时,服务员考虑总理工作忙,请他先理发,总理总是坚守制度,按次序理发,理完发后,还不忘说声:“谢谢!”于细微处见精神。”总理身居高位不特殊,处处以礼待人,不正是他作为一个伟大的人的高尚品德的一个方面吗?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称呼、谈话、见面、辞别等方面都有文明与精野之分,因此,对每个人来说,应该事事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在日常生活的言语,动作上表现出自己的谦虚和对别人的尊敬,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讲礼貌的自觉性,是终养成礼貌的好习惯。
我坚信,有“礼”走遍天下。
【篇三:文明校园我的家】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以礼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文明进步的表现。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正在接受着知识教育,更应该知书达理、举止文明、谈吐得体。
在校园里经常看到一些同学在公共场所追逐嬉闹,大声喧哗;还有个别的同学走路撞了人,不打招呼便扬长而去;还有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随意攀爬树枝,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财物。每当你看到这一切的时候,你一定会觉得这与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多么不相称!但是,个别同学对于这些不文明礼貌的行为不以为耻,不以为怪,并且为之辩护说:区区小事,何足挂齿。难道这真的是区区小事吗?我们要向有这种思想的人大喊一声:“你们错了!如果任其这样发展下去,那么文明何在?礼貌又何在呢?”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
日常生活中的谈吐最能体现你的文明,与人交谈应注意4要:态度要诚恳,表情要自然,用语要文明,表达要得体。态度若不诚恳,你是无法与人真诚的交流的,表情若不自然,别人就会以为你不耐烦,令人尴尬;用语若不文明,别人就会认为你俗不可耐,不想和你交谈;表现若扭扭捏捏,别人就会不耐烦。这就是谈吐的文明,相信同学们能轻易的做到,给人的感觉良好,体现中学生的文明。
那么请我们每一个人管住我们的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打架;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草坪。花儿用美丽装扮世界,我们用行动美化校园!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遵守我们的承诺:播种好行为,收获好习惯!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营造出一个文明美好的校园。
【篇四:写人】
今年暑假,我与母亲一起去日本游玩,是乘坐邮轮前往的。
我们所乘的是一艘来自意大利的邮轮,名为“歌诗达赛琳娜号”,船上的工作人员和船长几乎都是意大利人,只有少数中国人。在这一船人当中,有一个意大利人令我特别难忘。
他着装十分体面,一眼看去,就能看到他身上那件淡蓝色的西装,发型也分外别致,油光可鉴,身上散发着淡淡的香水味。在我眼中,他是一个以礼待人的人。
在过道上,我往往能看见他带着自信的笑容,对过路的人分别用意大利语、英语和中文说“你好”。有一次,碰到一个小孩,他便蹲下身,把手伸进口袋,掏出一个来自意大利的奶糖来。然后,说了一句生硬的“你好”。那孩子说了许多感谢的话,虽然他听不懂,但依然对那孩子笑得可爱。
他还是一个幽默诙谐的人。一次,他到我们的房间打扫,看到我的母亲如此年轻,竟然用英文问我:“这是你姐姐吗?”我想,这分明是在夸我妈年轻漂亮呀!然而,我听后,便用英语回答了他:“不,这不是我姐姐,这是我的妈妈。”他听后,笑得张大了嘴,睁圆了眼,连连点头。打扫完后,就轻轻地把门合上。
他更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船上的洗手间漏水了,我看到他去干这事了。只见他熟练地操纵着拖把,一前一后,步伐也随着一起一落。就这样来来回回,进进出出,地干了,洗手间的漏水也告别了。
最后一天,船长用广播说:“马上就会有一张稿纸送来,请在上面勾画出你认为表现的船员。”话音刚落,门就被敲响了——果然又是那个人,他用双手将稿纸递给了我,然后轻轻地关上门。我仔细查找他的姓名,并毫不犹豫地在他名字的框后打勾。
那人,就像这船邮轮上的一颗螺丝钉,虽然鲜为人知,但不能缺少他。他在我的头脑当中挥之不去。
【篇五:新学期的创想作文】
暑假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将以新的精神面貌跨进新的学期。新的学期,是我们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在这个学期里,我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上学期快期末考试的那时,我不知怎么了,退步了很多。很多的坏习惯、坏毛病都“脱颖而出”!像什么上课讲话、上课开小差、不爱劳动等等。这些“累赘”我要把它们摆脱掉!我打算用这个新的学期来改正他们,让它们不会再出现。
为了达到目标,我会做到以下几点:
1.新的课文在课前认真预习,不懂得在树上做好记号。上课时,积极举手发言提出问题,并积极动脑筋。课后认真复习,仔细回想课上老师所讲的要点、重点,尽量“消化干净”。
2.多关心集体,多为集体出一份力。多注意教师地面卫生。爱劳动,爱护坏境。
3.尊敬师长,严格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交通法规。我会以礼待人、宽容待人,不斤斤计较。与同学团结友爱,不会打骂。
老师,以上新学期的'打算。我会说到做到,认真“落实”每项要求,请您看我的表现吧!
【篇六:你我同行,共创文明】
文明,你在哪里?——题记
文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既是华夏的瑰宝,又是中华民族的掌上明珠,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然而近几年,关于“文明”的呼唤声此起彼伏,这是为何?
为了寻回这珍宝,首先我们要认识它的样子。不少人认为:文明仅仅是一声声的问候。晨起,碰面时的一声招呼,“早上好”,“叔叔阿姨好”;午时,饱餐一顿后的那句问候,“吃饭了吗?”;日暮,散步时几句寒暄。其实不然,文明,不仅仅是指文明的交际和往来,更多的是用你我的实际行动,来创建文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变迁,面对着日新月异的城市,人们免不得抱怨一句,无处安放的文明,在哪里?或许在大地的一角——你损大地一角,使垃圾密布,方圆百里弥漫熏人的“香气”;或许在高飞的鸟儿身上——你使鸟类辨不清食物的真假,“它”便让你辨不清食品的好坏;或许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随处堆放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等构成“和谐”的五线谱,等待着人们谱写“赞歌”。再看看我们周围,生活垃圾,工业建设垃圾,海洋垃圾等等,垃圾的身影无处不在。其实文明,并不是丢失了,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然而这种存在,让人们认不得它真实的面貌。
所幸的是,现在人越来越在乎文明,也越来越重视文明。“大手拉小手,共创文明城”,很多人都加入到寻找文明、构建文明城市的这一行列中。小朋友知道文明交通,红灯停、绿灯行;小学生知道以礼待人,遵守规则;中学生知道乐于助人,遵守法律;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公益活动,到偏远地区支教,为社会贡献出一份力量;政府的职能落到实处,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例如:为人民治理污水、污河;家长配合学校组织“护畅队”,保证学生的文明出行;一线的演员明星也积极投身于文明建设当中,例如:到西藏捡垃圾的胡歌。社会上,正因为有越来越多这样的人们,更多人看到了文明的样子,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明天的曙光。
让我们揉开迷糊的双眼,看看这逐渐变灰的天空,逐渐变黑的河水,看看发展城市中的一角,醒过来:不再做那些只为了蝇头小利而没有长远眼光的“利商人”;不再做那些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私人”;不再做对文明视而不见的“陌路人”。
文明不应被遗忘,更不应被丢失。让我们大手拉着小手,携手同行,拥抱这美丽的世界,共创文明城!
【篇七: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今天,是最令人心情澎湃的时候,社会实践活动,要去大足石刻学习,我们早早的出发了……。
到了大足石刻后,我们穿上了一件件金灿灿的“龙袍”,首先,老师为我们讲了古代的传统礼仪,要懂得以礼待人,然后,又叫了我们如何沏茶:1、把刚摘下的茶叶放在太阳下等到发酵为止。
2、用茶碾子把已经发酵得茶叶碾成粉末。
3、在把茶粉末用开水泡一会儿。
4、把泡过的茶粉末清理出来。
接着就是参加大足石刻了。一个个庄重、高大的神佛像,一个个神情诡异的鬼雕塑,其中每一笔夸大、生动的线条都告诉我们好人上天堂,坏人要下地狱的事实。我们要多多行善,不要去干坏事,要乐于助人,多多帮助他人。
这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雕塑仿佛正盯着自己,感觉四周的空气静止了,气氛严肃而紧张,心里一想到是他们创造了人类,心里不由起敬,金碧辉煌的千手观音、庞大的如来佛、素净的菩萨……,应有尽有,一个个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然而那一个个雕塑都有着自己伟大独特的故事……。这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是古人们辛勤的劳动,可是,这些宝贵的文物却惨遭破坏,面目全非,所以,我们更应该提高保护文物的意识,别让悠久的文化断开连接,别让那宝贵的艺术消失,我们要让这些精美的艺术永久的传承下去,成为永恒。
这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意义重大,同时,我了解到了以前未曾了解的东西。
【篇八:说礼】
如果说人生是一杯开水,那么,“礼”便是茶叶。没有茶叶的白开水是无味的,同样,失去了“礼”的人生则是无意义的。“礼”就是这么神奇。
我曾带着对“礼”的崇敬,叩问过历史的老人。有人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有人说,“礼,国之纪也。”有人说,“礼,王之大经也。”有人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这些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道理: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即,礼可治国。孔子则教导弟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见,先圣主张以“礼”来约束人的行为,把“礼”渗透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言下之意,礼能立身。
社会的进步不应以抛弃古代文化的精华为前提,相反,只有发扬“礼”的优秀传统,人生才会更加灿烂,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李嘉诚之所以能成为全球华人首富,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把“坦诚第一,以诚待人”作为处世原则、经商之道。霍英东以“达则兼济天下”为自己的人生境界,所以当选为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著名学者、北大教授季羡林,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因此,终成大师。河北衡水爱心大姐林秀贞,三十年如一日,克服种种困难,赡养本村六位孤寡老人。这不仅使六位老人感受到了真情,也使更多的人懂得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人人管闲事,世上没难事;人人都帮人,世上没穷人。
赠人玫瑰者,手仍留有余香;以礼待人者,定会受到别人的礼遇。茶入水中,水则甘醇,茶香四溢。
【篇九:做文明少年,创建美好校园】
古人云:“自修齐,至治平”,只有先学好礼仪,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才能干大事。礼仪是一种修养,一种文明。“创建文明校园,和谐校园”是老师和同学共同奋斗的目标。和谐校园是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与教导,是同学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是同学之间嘘寒问暖,是看见老师的一声问候,是看见纸片主动捡起并丢进垃圾箱的情景……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以礼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文明进步的表现。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正在接受着知识教育,更应该知书达理、举止文明、谈吐得体。
在校园里经常看到一些同学在公共场所追逐嬉闹,大声喧哗;还有个别的同学走路撞了人,不打招呼便扬长而去;还有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随意攀爬树枝,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财物。每当你看到这一切的时候,你一定会觉得这与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多么不相称!但是,个别同学对于这些不文明礼貌的行为不以为耻,不以为怪,并且为之辩护说:区区小事,何足挂齿。难道这真的是区区小事吗?我们要向有这种思想的人大喝一声:“你们错了!如果任其这样发展下去,那么文明何在?礼貌又何在呢?”
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那么请我们每一个人管住我们的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打架;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草坪。花儿用美丽装扮世界,我们用行动美化校园!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遵守我们的承诺:播种好行为,收获好习惯!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营造出一个文明美好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