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土相关作文

【篇一:承一捧陶土,献一腔热血】

1918年的京城街头。只见他双手同蝴蝶一般穿梭陶土之间,十根手指头灵巧娴熟,不断变幻花样来。指尖互相搓捻,或钻孔,或勾勒。无需多时,一条气势磅礴“巨红龙”就赫然呈现在人们眼前。再看这小小的摊铺上,摆满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泥人儿。有些个堆不下的,索性就将一个角儿的脚搭在另一个角儿的头上,不甚滑稽。这些满满当当的小泥人儿,都出自“阿归”之手。他打小便跟着师傅在街边捏泥人,承得了一身好手艺。这不,这条“巨红龙”很快就引来了大波学生驻足欣赏。巨龙摆尾,长须飘摇,利爪腾空,好一副似飞不飞的模样!学生们眼里饱含着热切真挚的光,震得他心中一阵激荡。他们都清楚“巨红龙”代表了什么,阿归自己也晓得得很,怎一颗亮亮堂堂的赤子丹心啊!

但也有人总不明白。常有“假洋鬼子”,“地痞流氓”找上茬儿来。最过分的一次,一群人把阿归的摊给掀了,说他占了“他们的”地界。师傅太老了,撑不住面儿。阿归对这些人的不耻感到深深的羞愧与愤恨。这片方方正正的土地,怎就是“他们的”了?第二天,人们没有在阿归的摊上看见“巨红龙”,却看见了一批批“凶神恶煞”的丑陋模样儿,顶头一大红纸上写着,“地主贱卖”。围观的有人一下认出是谁,大家都哄笑起来,实在是像极了!这群人远远的站着,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有那么一瞬间表情似乎与那泥人儿上的别无二致!捏人,先学会做人。这是师傅告诉阿归的。此后,再没人惹过阿归。

1919年,就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时节,阿归的师傅走了。他都那样老了,脸上的皱纹像是裂开的泥土,声音沙哑得像一把钝钝的刻刀。他的那双如枯槁般长满茧子的手已经带他自己、带着阿归见证过太多太多。即便这样,在他走的前几日,他还拉着阿归给他读《新青年》。那是一月十五日的《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鲁迅先生写到: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读到这段,阿归看到师傅已昏老至浑浊的眼里发出奇异深沉的光来。

师傅走后没过多久,五四运动爆发了。当学生们都涌上街头,当各处都喊出铿锵口号,整个街道沦为了他们最坚定的革命战场。阿归混入人群之中高高举起“巨红龙”,阳光直直穿过它身上一个个斑驳又坚毅的鳞片,把阿归的心胸照的亮堂。阿归想起了那些学生看到“巨红龙”时眼里的光,想起了师傅走前那炽热的神情,想起了鲁迅先生掷地有声的话语。此时,他才真正承得了师傅的手艺、师傅的高尚品德、和千千万万中国人民那来之不易的勇气和对祖国喷涌而出的深情厚意。

他低下头,泣不成声。

“如若今后没有炬火,你便是唯一的光。”

—后记

【篇二:DIY手工制作胸针】

2018年2月24日,大年初九,大家还都还沉寂在过年的气氛中,虽然外面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同学们还是不约而同地走进了萧报大楼九楼的会议室,来参加这里的新年活动——DIY手工制作胸针。

一进会议室,就看见老师已经把要制作的胸针的材料和工具都整齐地码放在桌子上了。有塑料透明的垫板,有锋利的美工刀,有长方形的蓝色陶土,有形态各异的模具,有透明的指甲油,还有五颜六色的亮粉,让人一下子很有想制作胸针的冲动。

同学们带着好奇心开始听老师讲解制作胸针的步骤了,先把陶土揉圆,接着把揉圆的陶土压扁压薄(切记:不能重拍,只能轻压),然后再把老师给同学们准备的模具轻压在陶土上(这时用力要恰当噢),用美工刀把模具周围多余的陶土刮掉,让作品的边缘更加光滑,形状更加接近于模具。接下来,在模具上洒上闪闪的亮粉(亮粉不能完全覆盖模具),脱模后,把半成品放进烤箱里,经过130度高温烘烤15分钟,呵呵,这时漂亮的胸针雏形就显示在眼前了,只要再涂上一层透明指甲油固色,装上胸针扣就可以啦。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地边学边做,我也仔细地学习每个个步骤和动作,瞧,我做的孔雀胸针是不是很漂亮呢?

我为妈妈送上了新年的第一份礼物——我DIY手工制作的胸针,妈妈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篇三:泥巴与陶土】

老李刚回到家,就看见儿子坐在火炉旁捣弄那些泥巴,老李的脸就拉了下来。儿子堂堂一个大学毕业生,不去找工作,就一直呆在家里研究那些泥巴——儿子口中的陶土。管他叫什么土,在老李眼中就是一烂泥巴。老李跟儿子谈过这件事情,但儿子说,这是他的梦想,他想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老李没再说什么,认为儿子只是一时兴起,过不了多久就会去找工作。

但一两个月过去了,儿子依旧没有去找工作。这天,老李回到家,看见儿子坐在火炉旁,终于忍不住发火了,“你怎么还在这儿弄这些泥巴?玩这个有什么用?又赚不了钱,不能当饭吃!”“再等几天。”儿子只说了这一句,就从身边拿起陶土,自顾自捣弄起来。

这几天,老李回到家,都能看到陶土有着不小的变化:先是有了初步的形状,后来就有了些颜色,最终,在老李惊奇的目光下,逐渐变成了一个精美的花瓶。

儿子拿起花瓶,说:“其实我一直都在工作,我的工作就是陶土工艺。可能你们会认为这不是正经的工作,不能赚大钱,这些东西在你们眼里只是烂泥巴,但这对于我来说,承载着我的梦想。而且,家里的花瓶,饭钵,这些都是用陶土做成的。其实,一件事物的好坏,关键在于你看待事物的眼光,眼光不同,价值也就不同。”老李呆呆地站了好一会儿,才默不作声地拿起那个花瓶,向房间里走去。

之后,老李看见儿子在做陶土工艺时,会停下来看看,时不时还会去帮忙呢!

【篇四:第一次做陶艺】

星期六,我和晨报小记者的同学们来到了万达茂广场做活动。这里的手工可多了,陶艺、饼干、粘土、书签……我选择做陶艺。

这里的人可真多啊!一眼望去,人们挨挨挤挤,摩肩接踵,十分喧闹。来到大厅里,人声鼎沸,震耳欲聋。

开始前,一个扎着小辫的老师拿来一个奇怪的机器,它有着一个开关,上面还有一个圆圆的可以旋转的东西。然后老师又拿来了一袋陶土,把它搓软,让我用大拇指往下压,让花瓶变得矮一些。当老师让我五指并拢往里挤的时候,我发现它变长了。就这样老师又让我把它压下去,我反复地做着同一个动作,直到把花瓶做的圆圆地,滑滑地。这时老师让我把食指和中指合在一起,而且要像一个小鸭子的嘴巴,我把我的“小鸭子嘴巴”放入花瓶内,咦?为什么还是不像花瓶呢?我并不气馁,反复地修改着,它变得也越来越漂亮,最后老师让我把花瓶最上端翻下来,可我一翻,把本来已经成型的花瓶搞得惨不忍睹,急得我眼泪都要掉下来了。老师看后,一点儿都没有责怪我的意思。老师细心地把花瓶修改了一下,没想到居然比原来的还要精美。

花瓶做好了,看着自己亲手做的花瓶,心里美滋滋的。虽然之前我经历了很多次的失败,虽然现在我还是不能独自制作花瓶,但它却是我童年的一个美好回忆!

【篇五:学着这样做】

“唉,又失败了。”我不住的哪囔。手下的软陶,因为力道太大,和成了这团泥,“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捏成型啊?不玩了,不玩了。”

在一旁静静的做软陶的师傅一言不发,笑眯眯的看着我。“嗯,不如我就先看看我的,然后学着做吧?

师傅也点了点头,把一块未成型的陶土放到托盘上。他调好托盘,旋转。轻轻的用那双沾满了泥泞的手托上了土黄色的陶泥。手指在不断转动的泥上下了一道道陷下去的痕迹,师傅则慢慢的变化你的手指的位置,将那些并不好看的花纹抚平。到了拉高长度的时候,师傅则从底部开始细细将其推上,当两边不平衡时,怎么轻轻按下较高的那一边并重新开始。到了捏出瓶口的环节,只见师傅把手机做成拱桥状,放在泥的一端。

这次可能双手进入的时间不同,泥很快便塌了下来,但师傅也没有像我一样生气,侧身将手沾了些干净的水,又将不成形的泥又扶上来了,这其中转身的过程级熟练且快速,师傅的脸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不满与厌烦的神情。师傅抬起头来,笑着对我说:“看了这么久,试一下,如何?”我坚定的点了点看了师傅也会出现失误,我心情也平息了,接下来便注入了更多的心血放在这块陶泥上。随着师傅那样做,不仅仅是用耐心去完成一件陶泥,还是用不懈的坚持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即使这件事你失败了很多次,也不产生愤恨与厌弃。

如果没有那师傅,或许我也不能这样深刻的领悟到坚持的恒心与耐力是那么的重要。一块陶不同的人可以使它价值连城,也亦可使它成为平凡不起眼的日用品,这其中看的是自己注入它身上的心血。学着这样做,学到的不仅仅是手法与技艺,还有耐心与坚持,更有面对人生的思考。

【篇六:我的学艺路】

陶笛是一种古老的乐器,源自意大利,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陶笛多数是一种源自意大利,形状似潜艇,有哨口,通常用陶土烧制的吹管乐器。在伤心的时候吹陶笛,心中会得到安慰,在高兴的时候吹陶笛,心中会更加喜欢,在家人面前吹陶笛,家人之间会更加和睦。

我之所以学陶笛,是因为我的一个同学张钊文。在学校上课时,只要下课铃一响,他就会立刻拿出陶笛来吹。他吹的曲子有“小蜜蜂”、“小星星”、“丢手绢”等耳熟能详的歌曲,我在听完了他的演奏之后,被他那优美的曲调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也想学。于是,我放学回到家向妈妈苦苦哀求,想让妈妈给我买陶笛。妈妈在淘宝上查了一下,陶笛竟然要一百多元钱呢。我只好自己攒钱,为此,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攒钱大作战”的计划。钱怎么攒呢?难不成在街上等一个土豪来撒钱吗?当然不可能,周末,我就在小区收集瓶子、纸箱之类的东西,等到周日下午,把它们卖到废品收购站,卖完以后数数赚来钱有五十多元呢,再加上自己平时存的钱有一百块了,我把这些钱交给妈妈,总算买到了陶笛。

陶笛一到手,我就被它精美的样子吸引了,它长长的一根管子上面有几个小小的孔,像一根竹子一样。我马上迫不及待地就吹了起来,刚开始吹的声音太难听了,感觉就是噪音啊,后来我一直吹,声音还是那么难听,我渐渐地失去了耐心,但是,妈妈告诉我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于是,我静下心来,对着书本又开始学,慢慢地,我找到了方法,吹得越来越好了。经过我不断地练习,我现在已经和张钊文吹得一样好了,我心里开心极了。

现在,我每天都会抽出一个小时来练习吹陶笛。通过学陶笛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任何东西都要有付出才会有所成功。

【篇七:做陶土】

晚饭后,我和爸爸在广场散步时,无意中走进里“玩土陶吧”。

“小朋友,想玩儿吗?”一位叔叔和蔼地问。

我望了望四周陶土做成的东西,又看了看上了颜色的陶瓷,无比羡慕那些跟我年龄差不多大的孩子,他们竟然能做陶瓷,既然如此,我也要试试!于是,我说:“想呀!”

“那你想做什么样的?”叔叔问。

“嗯——”望了望爱心型的杯子,想起自己最爱的黄色,“爱心黄色杯!”

“你先去把手洗干净。”叔叔命令道。

我把手洗干净后,叔叔叫我把手伸进黄水中浸泡一下。可手刚从水里拿出来,我不禁大惊失色——我干净的手变成黄黄的肮脏的手!

“第一步……”叔叔一会儿给我讲解,一会给我做示范。一会让我自己做。“这第一步也太简单了吧,这种雕虫小技难得过谁呀!”我捧着未成型的陶瓷想。

“第二步……放松放松……靠着,对!”我总是做不好,但叔叔总是不厌其烦地教我。

“第三步……”咦,第三步咋跟第一步一样?

“老师我断了!”

“老师我断了!”

“耶!大功告成!我竟没断过一次!”我望着身旁两个男孩奇怪地想。

“两天后来染色哦!”叔叔对我说。

“知道了。再见!”我回头看了看,跨出了大门。

【篇八:风景线】

一路颠簸。

压制不住满心期许,不觉之中,我们越过喧闹的街市,几经辗转,一路繁花相送;不觉之中,已被乡间的恬静气氛所环绕,嫩枝摇曳,身旁色彩流动。抬首,眼前的不是鳞次栉比的高楼,是简单而质朴的楼房。而那其中,又有怎样的风景?

组队完毕,便欣然踏上了陶艺之旅。

四处寻找,东张西望,茫茫然的跟随着几个人走进一间厅室,不知作何用场。狭小的房间里摆了张木桌,桌前坐着磨墨的人儿,大家都围上去看着。蓦地,他放下手中的活儿,从哪儿寻得几个晾干了的陶瓷杯,还未上釉,也未曾烧制过。我看上一个小杯子,小巧可人,颇合我的心意,他便分给我。简短的介绍后,我们开始动工——不说你也知晓,自然是上釉。

一摸杯壁,手上就沾染上一抹白色的粉末,干干的,挺好玩的。未几,我便不予理会,专心致志地做我的画了。我先挑了一支细的羊毫,沾沾水,又往釉瓶里轻轻搅了搅,笔肚的位置在水缸旁由下而上、由左至右剐蹭了多余的釉,起笔工作做得有模有样,还受到那老师的一番赞扬,我轻声允诺了;若是旁人,岂不要以为我是专业的了?虽然我会点毛笔,也学过几年绘画,但对于老师,仍是微不足道,皮毛而已。提起笔,笔尖触碰着被子表面,釉水太滑,很难渗进去,我费了些气力才勾勒出轮廓。许久,发觉自己略微摸着了一些门道,画得愈来愈起劲,笔法渐渐熟练起来,完全沉浸在了自己金迷纸醉的幻想中,连思想也在另一方天地自由驰骋:飞檐木庭,翠竹秀林;山峦起伏,大雁南飞。如此诗情画意,岂不绝妙?兴头之上,我随即挥笔提下一句诗,更是点睛之笔。

作罢,我们赶去制作陶泥,欣赏成品,但因我手艺拙劣,便不多做描述。

临别之际,万分不舍。你我身上,不论是指尖,衣间,都有了陶土的馨香和芬芳。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方空气,都有师傅们汗水的印记。设计,制作,上釉,那一道工序,不需要他们不懈的钻研?而我感动的,是那一双双手,蜡黄的皮肤,粗糙的表面,这无疑是最绵长,最美丽的风景。

【篇九: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兵马俑是我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陶土殉葬品,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虽然汉代被刘邦毁了不少,可经过考古人员的修复,现在的兵马俑依然相当于一个岿然不动的庞大军队。

那年夏天,我来到西安。刚一进兵马俑地窖的洞门,一阵清凉袭来,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在几千年前建造如此多的雕像所耗费的钱财和劳力可想而知,沉静的洞穴里传来一阵赞叹。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

兵马俑雕刻得极其传神。兵佣的每一条手纹都了了可见,历历可数。每个兵佣神情各异。有些俑眼神愤怒,可能是被强行掳来当兵而敢怒不敢言;有些俑沧桑的脸颊上印满了忧愁,可能是害怕自己战死沙场再也照顾不了妻儿老小吧;有些俑却神情坚定,像是在大喊:“今天就让我马革裹尸吧!”所有的俑都形神兼备,每一张脸都折射出他们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

导游又把我们带到另一边。那里全是战车和烈马,充满力量感。所有战马都昂首长嘶,像是在锣鼓喧天和刀光剑影的战场上与主人冲锋陷阵,势如破竹。马群中有一辆最精致、最豪华的马车,车上雕满花纹、飞龙。导游介绍道:传说这是为秦始皇的灵魂准备的,可以让他仙逝后飞往天宫。我突然感觉打扰了泱泱大国一代帝王的肃穆和庄严。

几千年前,人类就有如此成就让我叹为观止,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将平复。至今,我还对那天的游览刻骨铭心。

【篇十:春节游兵马俑博物馆】

有一个外国人说过:“不到金字塔就不算真的到埃及,不见兵马俑就不算真的到中国……”在春节,我们一家人收拾行李,自驾到了世界知名的兵马俑博物馆。

春节的西安城到处红灯笼红对联,一片喜庆。车开到停车场停好,出停车场门就看到一个小摊,上面摆着许多兵马俑玩具,有骑着马的,有拿着矛站着的,还有跪着的……真的是琳琅满目。

我们首先跑进博物馆,里面最引人注目的是战车了,战车分为前中后三部分,这些车都是从后面上的。

接着我们来到兵马俑一号坑,这个坑是三个坑中面积最大的,一眼望去,整个坑密密麻麻的全是兵马俑。我们又来到二号坑,这个坑就有所不同了,兵马俑有的缺头,有的缺手,还有的缺半个身子呢。我们最后来到三号坑,在那儿,我认识了将军俑、跪射俑。

在去餐厅的路上,路两边都是卖兵马俑的,我为了留下纪念,买了个廉价的陶土兵马俑,这个兵马俑的颜色是五彩的。我妈妈说:“我感觉这个兵马俑又高又大,但美中不足的是它的颜色是五彩的,不是灰色的。”爸爸说:“但兵马俑原来就是彩色的。”

最后,我们来到了餐厅,品尝陕西的特色面食。吃饱喝足就高兴地回酒店休息了。

朋友,看了我的游记,你想去参观兵马俑博物馆吗?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