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托相关作文

【篇一:古城一日游】

今年暑假,我们没有出去玩,因为我太忙了,因此我很失望,于是妈妈就带我们来了一次就近之旅。

我们首先去了迎薰门广场,想象中的广场非常好玩,有碰碰车、打枪的、还有电动小车,还有很多好吃的,可到了跟前一样都不想玩,觉得太没意思了。我们在广场上站着,抬头看到了长长的古城墙,于是我们决定先去城墙上溜一圈。

我们从迎薰门进入古城内,爸爸说以前这里叫大南门,因为它在古城的南面。“那为什么现在叫迎薰门呢?”我问爸爸。“迎薰门是什么意思?”爸爸也不太清楚,我们回去查阅了资料才知道,迎薰门这个名称是明朝最后一次修筑城墙时,当时的县太爷题写的。迎薰的意思是欢迎东南方来的和薰之风。

在迎薰门的门洞里有两条深深的、长长的印痕,我们仔细读了旁边的介绍,上面说这是古车辙,车辙就是马车车轮走过后留下的痕迹。它又深又长是因为以前有的马车车轮边框外包着青铜和铁,因此对路面的伤害比较大。而平遥明清时期做生意的很多,票号也很多,所以车马出入自然也多,于是就在这石头路面形成了深深的车辙印。这是我们曾经繁荣和辉煌的见证。

进了迎薰门往左拐,就可以上城墙了,可以走台阶,也可以爬坡上去,台阶和坡都有,这是为了人和工具武器都能方便地上下城墙。所以说在古代城墙主要是用来防止外来入侵的,同时也能有力地打击敌人。城墙上的城楼和垛口就是观察敌情、射击用的。听姥姥说城墙也是用来抵挡洪水的,在她小时候,有一次洪水就把城外老百姓的家和庄稼都淹了,但她们却好好的。

我们还沿着城墙的墙根走了一遭,看见有的地方安装了先进的仪器,爸爸说那是与电脑相连的测量仪,只要缝隙再大一点点,电脑就会马上显示出来,工程师们也会在第一时间知道,然后研究制定有效的方法来预防和保护。有的地方的土墙壁已经有了很深的沟、很大的洞,我想城墙年纪大了,需要我们的保护。我还细细地听了导游的介绍,心中很佩服古代人的聪明和吃苦精神,也更加觉得我们应该用心去保护古城墙。

下一站我们去了明清街。大街小巷里,碗托、牛肉、油糕、莜面栲栳栳的叫卖声、吆喝声不绝于耳。我们在明清街上吃了老豆腐、碗托、轰炸大鱿鱼、米糕、糖葫芦……哈哈,太过瘾了!妈妈还向我们讲了她小时候在明清上住着,正月十五看红火的情景,我想着肯定热闹极了!

在古城里游了一遭,知道了很多知识,平遥真不愧是“世界文化遗产”。

下午出来了,我们还在迎薰门广场上搭了帐篷休息了一下,哥哥和我两个人吵吵闹闹没把帐篷搭好,最后还是在爸爸的帮助才搭好,帐篷真舒服呀,本想在里面好好的睡一觉,结果却是玩闹了一番。天渐渐黑了,我们只好收了帐篷。

虽然这个暑假没去远点的地方玩,也没有去大城市,更没去游乐场玩,但我还是比较满意这一天的。

【篇二:家乡的特色美食】

我的老家在山西河曲,有很多特色美食。每年春节我的大姑都会给我寄来很多家乡特色美食,有豆面、碗托、麻花等。

我最爱吃是豆面。豆面的宽度与普通面条差不多,但薄如蝉翼,它是用豌豆面和白面混合起来做成的。其制作过程并不复杂,但耗时费力,将一小块面放在大面板上擀,擀的时候需要一边擀一边往擀开的面片上撒面粉,以防擀的时候面片粘在一起,当面擀到薄的可以透光的时候就擀好了。擀好后将面片折叠起来,然后切成细条,面就做好了。

吃豆面的臊子也是非常讲究的,要用吃完排骨或炖肉剩下的带有小肉渣的汤做主料,然后加入小土豆块或小豆腐块炖制而成。

因为豆面很吸水,所以煮面的时候要比煮同样多的挂面多放2到3倍的水。待水烧开后将薄薄的豆面放入开水中,水再烧开豆面就煮好了。吃的时候还需要放一点山西的老陈醋,如果再放些韭菜花就更香了。

其次是碗托,碗托是将荞麦糊放在碗里蒸制而成的。吃的时候可擦丝可切块,一般都是擦丝,因为这样的做法会让碗托蘸到的拌汤比较均匀,味道也会更好。拌汤一般是由醋、茴香、芝麻和盐等多种调料加工而成,不咸、不油、不腻。

当然碗托的绝配非老家的麻花莫属了。老家的麻花与天津的麻花不同,天津的大麻花又粗又,吃起来的时候特别酥。而老家的麻花又细又长,吃起来的时候特别脆。老家的麻花有独特的吃法,那就是在吃碗托的时候将麻花蘸着碗托的拌汤吃,那种香味很特别,是老家独有的味道。

老家的美食别具一格,与众不同,得到了山西美食文化的传承!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