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作相关作文

【篇一:读《亲亲我的妈妈》有感】

寒假里,我读了黄蓓佳撰写的小说《亲亲我的妈妈》。书的封面上画着一个男孩,他正在把一片梧桐树叶粘在窗户上,因为个子不高,够不着窗户,便搬来了椅子……这个男孩的举动瞬间吸引了我的眼球,感到非常好奇。

原来书中讲述的是一个被老师唤作“赵安迪”,被爸爸称作“安宝儿”,被妈妈叫做“弟弟”的十岁小男孩。故事从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说起,这场车祸夺取了主人公赵安迪父亲的生命。在葬礼上,安迪遇见了生下他又狠心抛下他的妈妈舒一眉。从此,赵安迪开始了一段新生活。起初,母子俩很陌生,妈妈还患有轻微抑郁症。母子之间的心理距离从疏远到靠近、从理解到融洽,都是安迪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才渐渐和妈妈增进了彼此的理解。

那一幕幕动人心弦的生活场景,让我看着看着,不禁潸然泪下:

11岁生日的那天,安迪用劲地将嘴唇贴紧妈妈的脸,并希望永远这样抱住她,亲吻她,一起走进充满阳光的快乐生活。当妈妈找不到之前用过的创可贴时,却突然发现安迪的小箱子里都是她用过的东西。妈妈满心疑惑,而儿子的回答却让她大吃一惊:“因为这些东西都有妈妈的味道!”这句看似平平淡淡的话语,却真切感悟到了安迪对母爱的渴望与向往。在书中,安迪心地善良,意志坚强,与妈妈相处时,就像妈妈唯一的依靠。虽然母子的情感磨合过程是那么漫长、那么艰辛,但也充满着关爱与温馨……

书读至此,我不禁想到自己小时候经常生病,妈妈总是在床头无微不至地照顾我。而我却一直以为这是妈妈理所应当的,有时甚至会冲着妈妈发发小脾气。但是后来看到许多留守儿童缺乏关爱,生活贫困时,我暗暗庆幸:自己的父母就在身边,随时随地都在关爱中幸福成长!我也不由得告诫自己:不要再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与父母争执,而要好好珍惜生活中的每分每秒,和睦相处。

爱,是生命的良药,是心灵的鸡汤。只要心中有爱,就能所向披靡。所以,我们要珍惜身边所有的爱,用自己的真诚去报答。每当想起妈妈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爱护,我是不是也应该付诸于行动——亲亲,我的妈妈呢?

【篇二:映山红】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都开放了。但在众多花中我还是最喜欢映山红。

远远看,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犹如一簇簇红缨,十分美丽。翠绿的草地上交错着一些映山红,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条彩色地毯。

近处看,满树的映山红姿态万千。它们有的是一个个花骨朵儿,像一个个子弹头;有的像一个个害羞的姑娘躲在叶子里呢!有的已经露出了笑脸,正甜甜地对着我微笑呢!在绽开的花中间有几根像蜗牛触角一般的花蕊,它们你挤我碰,争着要让人一睹芳容呢!也许,那甜甜的花蜜也争着要请人品尝一下呢!这时,蜜蜂和蝴蝶也飞来了,似乎商量着在这儿盖小房子当邻居呢!我用手摸了一下映山红的叶子,上面有好多细小的毛毛,让人感觉不舒服。忽然一阵风吹过,映山红便轻盈地跳起了美丽的舞蹈。看着这画面我情不自禁念起宋代袁甫的《映山红》“山花无数笑春风,临水精视迥不同。唤作映山风味短,看来恰惟映溪红。”如果你闻一闻说不定能闻到那扑鼻的香味呢!啊,映山红你真的是人间的四月天!

在万物复苏的春天,如果你外出走一走,说不定就会看到我说的映山红呢!

【篇三:唠叨中的爱】

2019年的金秋九月,我离开了妈妈的“束缚”,带走了妈妈的牵挂,奔向初中生活去拥抱我们的自由。

我的妈妈马上踏进40的门槛,也许是更年期提早光顾的原因,稍有一点不顺应她的心意,她便成天喋喋不休,没完没了,这更加坚定了我住校的念头。

可到了学校真正才体会到妈妈曾经的温柔和对我的爱,在家时,我因看书延迟了休息时间,妈妈会立马为我送上一杯热腾腾的牛奶并唤我早点睡。可在学校你困得要命时也无人问津。

在家里,我因睡过了头耽误了起床时间,妈妈会轻声唤我起床,会询问我是否生病,在唠叨中为我准备早饭。住校后,管你三七二十一,不管你发烧还是头昏起不来,都算你违纪并将你"赶"起来,等待着被处分。

记得有一次我用学校的公话给妈妈打了电话,因信号不好断断续续聊了几句就挂断回宿舍了,可事后才知道妈妈因听不清我讲的话在电话被挂断后无数次地回拨了过来,北方的秋天凉意早早袭来,我有腿疼的毛病,妈妈怕我不穿秋裤腿疼的毛病犯了,她将电话打到老师那里,让老师转告我多喝水,好好吃饭,多穿衣服。我曾被老师唤作“妈宝孩”。

每当放假的前一天,我给妈妈打电话时会特别激动,就像小时候她远行后将要归来时我激动的心情一样。突然就想起了开学第一天妈妈说:“鸟儿长大了,早晚要脱离父母,寻找自己的一片天。”突然就想哭了,不知不觉中我竟期待每次的假期,渴望着那份唠叨中的爱。

总以为上了中学离开了妈妈,但妈妈一直都在。

【篇四:做最好的自己】

不是因为在最美的时光,我才是最好的自己,而是我做了最好的自己,才能遇上最美的时光。

做最好的自己,莫让浮华遮望眼。

年少的方仲永吟诗作对可谓奇才,本应顺理成章努力学习,却因为贪图荣华富贵而环谒于邑人,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泯然众人矣。他若是单单用一颗纯真的心看待自己取得的小小成就又怎会成为众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

反而有人越是成功才越深沉。《花千骨》热播时,赞誉的洪流向赵丽颖翻涌而至,作为一个虔诚的演员,不见她在聚光灯下炫耀自己的辉煌,反而在摄像机前为下一部电视剧奔波劳累。如此谦逊才如此骄傲,她的努力配的上她的运气。

做最好的自己,用坚强做人生底色。

“生病是我的职业,业余才是写作。”这样调侃自己,当真是忽略了人生的失意,忽略了病痛的折磨,史铁生才有如此强大的内心面对地坛,面对母亲。还有凭借一条小鸡腿活得精彩的尼克胡哲,对他来说他和普通人并无差别,他甚至还去挑战跳级冲浪,以常人没有的勇气与坦荡面对自己的内心。

他们始终执一份坚强,尽管有过失意,想过放弃,但却也用最纯的坚守活出最好的自己,换得一片风雨之后的七彩蓝天!

做最好的自己,让理性战胜盲从。

经济学里用“羊群效应”来描述商家的从众跟风心理,一旦有一只羊起身,其它羊便骚动起来,全然不顾不远处的狼群。因为盲从,“会峰阁”被改名唤作“琅琊阁”;因为盲从,《非常完美》带动了《全城热恋》的低俗。在纷纷扰扰的大千世界,保持清醒的头脑十分重要,不要因为顺耳的好话而忽略了真正需要的忠言。如韩寒所说“抛弃盲从,活出自己,才是真正的人生!”

前人们那些纯粹美好的过往已然是他们最美时光里绚烂的一笔,最好的他们成就了最好的时光!

就让我们做最好的自己吧!就让那青春的光芒一直亮在破晓吧!

【篇五:碎片化的教育】

在现代中国的教育中,往往却是一些大体的方向与形式。

其实在正常的学校里,这种问题存在的地方相对来说较低,而在现今家长们的“超前教育”、“赢在起跑线上”的理念早已深根入骨。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普遍的而又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些小孩在幼儿园时就已经学习了很多,导致一些不想超前教育的家长也被迫去超前,因为不学的话就会成绩落后于别的早已超前的人,用通俗话来讲,就是大家嘴中的“学霸”与“学渣”。

这2个词从心理学上来说,对于一个还在幼年的人来说有极大的“黑白”效应。从小被唤作“学霸”的,长大后也许真的是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但是容易在工作岗位上体现出明显的情绪性格:强势、傲慢,受到批评的心理重建相对来说会更加困难些。而从小被唤作“学渣”的,也许真的是不学无术,但大部分人其实可以学好,而在老师的辱骂中丧失了信心,产生了自卑的情绪,导致对学习的乐趣大大降低,形成恶循环。往往这种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强,俗称“厚脸皮”,只要“厚脸皮”用的适当,反倒对以后的生涯有帮助。

讲了这些后,我就来谈谈超前教育。一般说起超前教育大部分人的脑子里就会蹦出这个词:少儿培训机构。没错,造成这种超前教育的首当其冲就是培训机构。我没有刻意要去指责少儿培训机构和超前教育,想要超前?可以。当我认为需要有一个量,比如说某某同学知识已经学到高三,但是人还在初二,那么我就会想:你还在初二浪费人生干嘛?学校的课程早已对你毫无用处,为什么要在这给别人施加压力?我认为超前的量要控制在5个知识点或2单元英语课文,这样学校的课程对你有加深印象的作用。根据大脑的记忆规律,正好学完后老师再重新讲一遍,从短时记忆变成永久记忆。

培训机构里的科目居多,导致一些管理不佳的培训机构科目虽多,但是不精。我认为需要在这一方面加强管理。有一些培训机构的老师极不负责任,一上课就发卷子做,不去温故知识点,而且只是自己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这样的教学毫无用处,升值有人上课时玩“王者荣耀”都不管,而且十分吵闹,导致想听课的人都听不了。

在最近一段时间内,我发现“王者荣耀”十分“popular”,几乎每个身边的学生和大人多多少少都在玩,并且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我曾经也受好奇心驱使去看看,但我发现一点也不好玩,甚至感到厌倦和无聊,十分单一。有人在游戏软件的评价中写道:我的近视就是王者搞的,可恶的腾讯!看完之后我也是无语了,这跟人家腾讯公司有什么关系?自己控制不好自己还说别人公司不好。我也听说过与我同龄的人,花了2000多块去买一个好像叫做“武则天”和什么之星的皮肤……难道不想想这些钱有多么的来之不易啊!大人又赚钱的经历和金钱观,充钱也会把握分寸,而这种无止境的也是没办法。

不过中国教育比其他的欧美发达国家好的地方也有不少,比如说上课的纪律和校园周边环境。在欧美发达国家上课时你一句我一句到最后就混在一起,而在中国的话,举手发言可以使大家更好地互相了解别人的看法,并进行互动学习。其次校园周边环境管理早已成为一条法律,并且管制非常严格,惩罚力度也大。

中国的教育有好有坏,我希望人们可以把好的碎片检出来,再用别的发达国家的好的碎片来替换坏的碎片,最后成为一张发光的地图,指引教育的漫漫长路。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