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块相关作文

【篇一:碎片化的阅读】

碎片化,顾名思义是完整的东西分成诸多零块。在我眼里,它是一个新名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甚至已经不知不觉中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碎片化的阅读也是其中之一。

随着各种电子产品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手机电脑成为了每家每户的必需品。记得小时候,我曾手捧着一本书,里面夹着一张精美的书签,忘我地在书海中遨游。那时候我没有QQ的呼唤,也没有游戏的诱惑。如今手机电脑里有着大量的信息和书籍,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让阅读内容碎片化,已慢慢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它成了不可逆转的洪流,身处其中的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过多的碎片化阅读已经使人们不能静下心来,并且失去思考的能力,过多地依赖于网络。内容较浅,无法学到其中知识的精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碎片化阅读带来的信息,也是不连贯的,片面的,甚至还可能是不真实的,所以需要我们的一双慧眼去识别。

不过碎片化阅读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阅读也因为它变得更加的便捷和方便,查找资料也更加的快速。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以开拓眼界,老年人也可以通过手机看健康养生之类的。年轻人可以看他们喜爱的网络小说。应有尽有,各取所需。世界是美好的,但它不会围着自己转,适者生存。碎片化的阅读,虽然让我们也成了碎片,但我们仍可以重新完整自己。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本无对错,古人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在碎片化的阅读的潮流中,需要从自身做起,不去盲目跟风,能够在网络时代的潮流中明辨是非。有选择的阅读碎片化,有计划的多读点纸质书籍。寒暑假中多看几本学校推荐的书籍,读后感也会自觉地去写。

遇上碎片的生活,虽然它影响着我的心,但也会让我充满好奇,我还是选择拨开迷雾,完善自我。

【篇二:我们要的“碎片化”生活】

随着网络技术越来越快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也逐渐进入碎片化。那么何为碎片化呢?碎片化生活带给我们的究竟是好是坏呢?下面我就来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碎片化”本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而在我看来碎片化现在的含义是我们的生活不像八九十年代过的那么连贯了,简单的来说就是断片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是互联网和各种先进的科学水平的发展所导致的。对于这一问题很多人持不同的想法,有的人觉得碎片化生活是好的,这证明了我们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了;有的人却觉得碎片化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坏处,减少了面对面的交流,使人际关系变得疏离。而我却觉得碎片化生活既有好处也有坏处。

目前我们都存在于碎片化的生活,人际间的交流虽然便捷快速了,但心灵的真实交流却缺少了,碎片化生活在带来高效率,搭建便捷通道的同时,也在心灵的层面筑起了一堵墙。比如同学聚会这种简单的事情,在科技技术还没有那么发展的那个年代,大家都聚在一起畅所欲言,聊自己以前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可是当今社会的同学聚会却不再是这样了,宴会厅里只听见微信QQ的提示铃此起彼伏,根本没有人在交流,都在不停的盯着手机。对于这种现象,我只想说,我们现代人真的很缺乏面对面的交流,有时宁愿发信息也不愿意花点时间见一下面,这都是不对的,这只会让两个人渐行渐远。

当然,碎片化生活也有优点。时代在进步,互联网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以前要去外面的超市便利店买东西,而如今我们足不出户,只要在淘宝网上下个单,东西就会送到你家。再比如说现在流行的外卖,我们不用像以前一样走出家门去找附近好吃的饭店坐下来点餐,只要打开手机使用“饿了么”“美团外卖”这种app,食物就能轻松搞定,简单又方便。还有网上信息的流通,可以使我们只要拿着一个手机就可以接收到世界各地的消息。

所以,我觉得现代化生活离不开碎片化,但是还是需要一种融合,独木不成林,我们要学会把碎片化的生活融合起来,在现实与心灵中寻找一种共鸣,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有一种稳步,和谐的发展。

【篇三:一天的阅读】

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看一本好书就好像在跟一个高尚的人谈话。阅读是一个好东西,但如果当阅读遇上碎片化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呢?

所谓“碎片化”原意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而“碎片化”阅读是指以手机,电子书,网络等电子终端为主要载体的“碎片化阅读”。而如今这种阅读方式“普及率”越来越高。但是许多不好的话题也随之出现。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触屏手机也慢慢出现在人们眼前,记得当时每天放学我都抱着妈妈的手机看小说。有一天妈妈突然问我:你为什么喜欢在手机上看书,我给你买的书你怎么都不看呢?随机我便跟妈妈说:用手机看很方便啊!携带又轻,不像你买的书那么重。而且看到哪里自己就会记住不用我们用书签记。既便捷,携带还很轻巧,难道这不是个好东西吗?妈妈说:是啊,你说得都很有道理,但你说的都会好处啊,它的另一面你知道吗?长时间看手机很容易造成近视。你们老师不也一直叫你们看书的时候要记笔记吗?你这样怎么做笔记呢?你说是吧。比起方便,你的眼睛应该更重要吧!你想想那些看不见的人,有多可怜啊,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爱护自己的眼睛。自从妈妈跟我谈完,我便对阅读和“碎片化阅读”有了新的更深一层的理解。

如今人们对电子书等数字资源的需求飞速增长,但对纸质图书的需求始终存在。书籍,期刊给人们带来的享受是无可替代的,在这事之后我查找了“碎片化阅读的危害”,其中最大的危害就是容易让人把“知道”当初“懂得”。阅读的本质是获取信息,理解透彻。但“碎片化阅读”就仅限于浅读之中。

希望我们能够通过用心读书来获取丰富知识,增长见识,让生活变得更有意思,更充实。

【篇四:走进碎片化的生活】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逐渐发展,时至今日,我们的生活周围的点点滴滴中都充满了信息化。这无疑是时代进步的象征,然而随着信息化的渗入,我们的生活也渐渐变得碎片化了。

根据百科上的解释,“碎片化”一词,在上世纪80年代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的有关研究文献中,原意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如今,“碎片化”已应用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多个不同领域中。

现如今,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从完整变为碎片。在网络伊始时,我们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地依赖于与网络。但是想必,现在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这样一日一日度过的:每天早晨,被闹钟叫醒,然后窝在床上,刷朋友圈、看微博;在去上班的路上,再打开手机,看视频、读小说;在工作或学习时,遇到困难,就随手打开手机开始搜索……最后,一身疲惫地回到家,躺在床上再次浏览手机,直到实在困乏不过才迟迟睡下。

正是这样,人们的生活就被信息化分为了无数的碎片,而不能完完整整地度过每一天。现在的社会中,人们每日都很繁忙,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安安静静地只做一件事。我们就这样必然地走进了碎片化的生活。

诚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过着如古人般慢慢悠悠、惬意而悠闲的生活,有着大把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究,随心所欲地隐居山林……如陶渊明那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着归隐的生活;如梭罗那般在瓦尔登湖隐居只为写下《瓦尔登湖》这本超凡入圣的杰作;如王维那般“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渴望闲云野鹤的隐逸生活……而这样的生活,也只能将目标放在一个方向上,在现代社会中,大致是不大可能的,而这样做的人往往有两种结果:一种,如屠呦呦那般经过了大半辈子的努力,最后一切辛劳得到了回报;另一种,如世上大多数人那样,备尝艰辛却最终却将那种种努力泯然在历史长河中。而在当今这个你争我夺的社会中,前一种人的努力往往无法被人发现,在我们身边大多也是第二种人居多,而又有多少人能坚持下去,有多少人能成功。

随着社会的发展,碎片化是必然的,我们都无法阻止,而我们应该做的是去适应这样的生活,朝着自己的目标,但也不能盲目追求,也要适当的迎合当今社会的需求,自然也不能过度沉迷于信息时代而忘却自己的目标。

让我们一起携手进入碎片化生活!

【篇五: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在如今科技发达的现代化社会,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碎片化。何谓碎片化?即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交流、就连吃饭等基本生活也是碎片化的。那我们应该反思一下,占据主流的时间去了哪里?

我想应该是网络和现代生活的节奏导致的。举个例子,下课回家的公交车上,看着拥堵的道路,想着一小时又过去了。回家再上网看会儿新闻,就该吃晚饭了。碎片化的生活拼在了一起,勾勒成了支离破碎的一天。

遇上碎片化的生活,将时间分成一小段一小段,弊端大概就是:无法真正静下心来做好一件事。王羲之潜心研究书法,有一次误将墨汁当成蒜泥,和着馒头吃下去还浑然不觉。这种精神和体验在当今社会自然是不存在的。试想,还会有几个人抱着书,闭关到偏僻处趁着美景一看就是几小时的?只好把时间打碎利用了,但毕竟是不连贯的,好比做数学题到一半,再回来,思路早已被打乱。

如果碎片化“裂”开的不合理,那也会造成不小的麻烦。比如时间碎得太散,一盘细沙,用筛子一挑,什么都不剩下。同时与别人度过碎片化的一天,但别人篮子里都放着采摘的果实,自己竹篮打水一场空。

但也不能完全否定碎片化的生活。既然无法避免,那就好好利用。说到前面公交车事件,我认为英国做得很好,地铁里没有手机信号,报纸也被放在座位上供大家阅读。放眼望去,人们都抓住碎片时间,让时间创造更多财富。同时,遇上碎片化的生活,也有利于培养管理时间的能力。就如同前人所说的,“既来之,则安之”。碎片化的生活是种检验和筛选智者的工具,适者生存,才会如鱼得水。

以前,畅想的是携着粮食,到乡下田园,卸下包,在静谧中潜心往某一领域钻研。现在,追求的,应当是穿梭在人流中,捧着一本书,吸取精华。

遇上碎片化的生活,有利有弊。而最终造成后果不同的,便是我们对这种生活的主宰能力了。成为生活的主人,分配好碎片,才能利用好更多时间。

【篇六:遇上碎片化这个顽皮的孩子】

“碎片化”一词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种形象性的说法。所谓“碎片化”,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如今的生活撞上了“碎片化”这个顽皮的孩子,是好还是坏?

大家都知道朋友圈是如今生活的一个代表,当然它也是“碎片化”生活的一大领头人,而当我们去回避它,不想生活变得如此散乱,会发生什么?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个人她一年半停用了朋友圈这一类的软件,当再一次登上时,她竟发现自己已经没有什么朋友了。这个例子意味着,如果你不想变得特立独行,你就必须接受这种碎片化的生活!

而大多数人的接受并不意味着这样的生活是完全正确的。阅读,一个不可逃避的问题,《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你都看过吗?或者只是囫囵吞枣的读过吗?当你读这些书时,难免需要你花出大把整的时间去读它,钻研它,因而我们的时间早就被那个顽皮的孩子冲散了,很多人就会放弃阅读这个令人受益匪浅的事情。

不过它真的就是一个坏孩子吗?

当然不是,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正反面。你可以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来休息一下,看看新闻,想一想自己喜欢的话题,深入思考一番,或者看几篇小文章,摘抄几个自己喜欢的句子。

既然遇上了“碎片化”这个顽皮的孩子,那就好好想想怎么照顾他,让他也能给你带来一些灵感,创意,也尽量每天留出不被小孩打扰的一个小时,背背喜欢的小文,看看不错的名著。

【篇七:碎片化生活】

碎片化,原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在被逐渐切碎,从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智能手机和社交软件尚未兴起之时,人们往往将闲暇时间用于自己爱好的事物,或者和三五好友聚会休闲。但考虑到交通、天气等外在条件,娱乐方式较稀缺且大多数活动因科技尚不够便捷或其本身就以修身养性为主而耗时普遍较长。而随着“QQ、微信”以及各种便利“APP”的出现,人们的生活变得大为方便。原来要在大型商场花上好几小时购物,现在只要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能送货上门;原本工作之余所剩的十几分钟无法利用,如今却能在这一事件内轻松读完公众号里的几篇短文。“大块”的时间,就这样被移动互联网这把刀碎片化了。

正如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一样,碎片化生活的来临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因其满足了人们物质上的需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GDP的提升,人们已从过去的温饱水平向全面小康出发。因此,人们的消费水平和生活需求也逐渐提升,从而带动了市场,促进了新科技的研发。最终,新产品的出现改变了社会的原有形态,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变化。举例来说,经济的发展强化了人们对社交的渴望,有人发现了智能手机在这一方面的便捷性并加以研究,“微信”应运而生。因此,碎片化生活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过程。

然而,碎片化生活本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却有许多人的节奏被这新时代彻底打乱。当今社会,几乎随处都能看到“低头族”的身影。除此之外,一则“15岁少年沉溺手机坠亡”的新闻亦令人扼腕叹息。面对新时代的诸多诱惑,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做到发挥其积极性。从而扬长避短呢?

《劝学》有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我们应当学会利于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合理管理碎片化时间,而不是成为新兴电子产品的奴隶。这样,我们方能做到“君子使物,不被物使”。

【篇八: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已经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然而为了更快,便出现了“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碎片化”就是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爷爷说他年轻时就只是白天看报晚上听收音机,若是现在则这两事中穿插了不少其它事,像是边吃早饭边看报,边做饭边听收音机。

我也过着这种生活。小学时乘地铁,就只是东张西望也没些事;现在我也得拿上本单词本或者补补觉,将坐地铁这块时间打碎穿插其它的事。反正在地铁上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再做些事,为后面的日程安排减减压。

但是,总也有人认为碎片化生活是浅簿无意义的。诗人欧阳江河:“我故意写长诗,对抗碎片化的生活。”这种观点也并非无道理,想当年车胤囊萤以夜以继日地花大块时间读书,孙康也一样,都成了大文人当了大官。学校中老师号召的“整本书阅读”与住宿生的夜读时间也是为让我们专门花时间读书,好更深刻的理解与思考。

在我看来,古人毕竟与现代人还是有差别的,他们没我们如此快的生活,我还是选择顺应时代。媒体上说,碎片化的阅读已经成为大众阅读的趋势。的确,那些所谓的“低头一族”或许就是如此,他们每天接受海量信息,知识唾手可得,使得阅读变轻松。碎片化的阅读并不是那些修身养性的阅读,很少有人会以如此方式的阅读来获取。在我学校中,我不少同学不再是手拿书籍了,而是手拿kindle,在吃饭时、赶路时的各种时间读书学习。孔圣人的《论语》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也是一种碎片式结构的吗?

在市场上如火如荼的快餐行业也是应了碎片化的生活。快餐之所以叫快餐,就是快,那些终日忙碌的上班族不用宝贵时间等菜,而是直接拿了走人。汉堡用纸包着是方便你一手吃一手工作。除了将吃饭时间插入“碎片”中,也能将其打碎。正如之前所说的“边吃早饭边看报”,学校里也是排队买饭看kindle,吃饭看kindle。

更有甚者连睡觉也不放过,那位用六十多的寿命作出八十多年量的工作的达芬奇,他发明了一种生活就是每工作三小时,打半小时的盹。现在也是,动不动熬夜,熬到半夜熬到凌晨的事最近也是司空见惯。

一切有为法,自在人心。我的选择就是适应碎片化的生活,接受这碎片化的社会。将鸡零狗碎的碎片变成另一种美。

【篇九:碎片化的利与弊】

碎片化,是用来描绘当前中国精神生活的一种形象性的说法。所谓“碎片化”,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而在此专指信息,也是我国信息传播手段逐渐多元化的一个表现。

碎片化,曾经饱受诟病的一个词,被人评为是对现代人浮躁心理的刻意迎合,不仅将信息分割得支离破碎,而且看似为人们节省了不少时间,其实是将现代人所有的空余时间都抢走了。有些人一拿起手机后,打开朋友圈或微博微信后的几十分钟里,双眼就牢牢地粘在了那上面,虽然接受了很多的信息,但大多都是无用和浅显的,最后脑子里什么都不会剩下。

然而碎片化的阅读却并非是一无是处的,相反可以给人们带来诸多好处。

诚然,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注定了它无法像传统媒体那样,将一件事情一丝不苟并且洋洋洒洒地写上几千字,从原因剖析到结果以及后续影响,因为它是“碎片”,所以它的“营养”远不足报纸、广播。

但是碎片化阅读的用处,不在于获得“丰富的信息”,而在于得到“大量有效信息”。对于绝大多数现代人而言,“碎片化”使他们能够也只能够知道最新的但也是最浅的信息,至于隐藏在信息背后的则不得而知,可是这已经足够了。如果不是真正想要透彻地了解某一件事的话,碎片化的优势是很明显的。

如果用传统的纸质媒体描写一件事怎么样?以一件境外旅游发生冲突的报道为例,纸质媒体可能会用一个版面详细地描述前因后果,并且用刻板但是严谨的文字将这件事以宏观的角度展示给人们。那如果是碎片化呢?

“没送到地方,就叫我们下车。不干!我们坐着不动。争执,用蹩脚的英语争执,鸡同鸭讲。看着冷清的街面,心虚,就喊同伴下车结账。”——金华日报《越南三轮车历险记》2

通过对短句的大量使用,寥寥几个字就说清了一篇可能长达几百字的报道,只是想要了解事情经过的人,读到这里就可以不读了,很多人很本不愿仔细阅读细节内容。

因此我认为,虽然碎片化仍旧不是主流,也确实会有这样那样的弊端,但是它无疑是打开各类媒体未来传播新途径的一扇门。我们不应该用饱含偏见的眼光去看它,而是要试着将传统媒体与碎片化结合。

【篇十: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中断的时代里,“碎片化”渐渐变成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什么是碎片化?碎片化是信息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百度百科对它的释义是:把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下面,我想对“碎片化”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碎片化生活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语言的碎片化,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年轻人和老年人们的聊天方式有显著的不同,在使用QQ、微信等社交软件时,年轻人会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或事件分成一条条信息逐条发送,而老年人们则会把一整句话或整段的话全部输入完再一齐发送。我曾问过一个同学为何要采取这样分段式的方式聊天,她解释是:一个个短句肯定比一大段的话读起来容易啊。我不能理解这其中的道理,实际上,我认为这样碎片化的语言可能是由于大师碎片化阅读带来的影响。

碎片化阅读可以在任何时候发生——只要你掏出手机。碎片化阅读速度快,不会耗费太多的脑力,并且在任何时间都能停止。阅读的内容大多短小精悍,人们习惯在任何空闲的时候拿出手机,来一段碎片化阅读,这样庞大的信息量甚至让我们产生了自己无所不知的错觉。可仔细回想一下,这些阅读量仿佛并没有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它们不过是些心灵鸡汤、养生指南、搞笑段子或是没有深度的新闻。我们以为自己在利用时间,而实际上我们只不过是把时间碎片化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们对电子设备的依赖越来越强,我们总是习惯地不停按亮熄灭屏幕,在工作的时候不停注意观察着自己是否有新的消息。美国加州大学的信息学教授的一项调查显示,碎片化使现代人的智商下降,因为碎片化往往会使人陷入“多任务”的状态中,而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接受的新信息甚至会被存储到错误的脑区中,对认识水平和身体机能都有较大的影响。

然而,碎片化生活也不全是弊端。比如“碎片化传播”就对信息传播有着很大的帮助,它把原来“泛众传播”的模式,变成了更具个性化的“分众传播”模式,使信息的传播更具个性化,也更容易被接受。

遇上碎片化的生活,我们可能会有些不知所措,不过,只要我们扬长避短,分辨清“信息”和“垃圾”,碎片化还是会对我们的生活提供许多便利的。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