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刚与柔之间】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这灵物,无时无刻不在显示它的智慧。“滴水穿石”,何其刚也;“顺流而下”,何其柔也。水的智慧在刚与柔之间彰显。小到个人,大至社会,他们的魅力与精神也同水一样,在这一刚一柔之间展现得淋漓尽致。
苏轼:在刚与柔之间彰显人格魅力。“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犹如裘,千骑卷平岗。”有力的双手,一手牵着拼命往前跑的猎狗,一手擎着勇猛的苍鹰,千骑的军队踏起滚滚黄尘,你酝酿着半醉的胸胆,出猎密州。是啊!微霜的双鬓又有何妨?被贬黄州又有何妨?你这铮铮铁汉不是依旧高唱“共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么?这便是苏轼的刚,贬后的他依然豪情万仗,失意的他依旧心怀天下!他有一颗刚强的心,不畏强权,不畏挫折。
苏轼的柔亦是动人心扉。同是一曲《江城子》,《记梦》却为我们展现了曾大笔挥下“大江东去”的豪放词人的柔情一面。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王弗何幸,生得苏轼十年相守,死后亦得词人十年相思。当他为亡妻种下十万株松苗,当他十年后写下这感人肺腑的天下第一悼之词,苏轼便注定以柔情男人名义流传千古。他的柔情抚慰了亡妻的魂灵,他的柔情诠释了文人君子应有的风范。
苏轼在刚与柔之间找寻到了人生的定位,他的人格魅力在刚与柔之间溢满天地!
香港:在刚与柔之间传达香港精神。
还记得菲律宾人质事件吗?香港媒体在这一事件中的表现向世界传达了香港精神。在事件一发生香港媒体就跟踪报道,满足人民的知情权,并谴责菲政府,要求力查真相,严惩真凶。最令人感动的是,当得知香港有仇菲事件,香港媒体立即发表文章表示谴责。香港媒体用理智与善良告诉世界:什么是香港精神。香港精神是激烈谴责菲政府的刚硬,是坚持正义;是真切关怀无辜菲人的温柔,是善良宽容。
香港人坚守自己的刚与柔。他们能空前团结却不群情激愤;他们能善良宽容,却不放弃追责而纵容罪恶。
苏轼用刚强的心灵撑起宋词的天空,用似水的柔情抚慰受伤的心灵,在刚与柔之间为君子写下注脚。香港媒体用刚硬的态度击退罪恶,用善良的柔情宽容无辜,在刚与柔之间诠释香港精神。
【篇二:温暖与伤痛都来源于未知——读《虚无的十字架》有感】
她,只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儿,每天穿梭在茫茫人海中;她,自小体会不到母爱,却依然笑着前行。就是这么乐观坚强的一名少女,却被卷入了一个诡异的漩涡中,无法脱身。
父亲朋友之死,亡妻之痛,扑朔迷离的真相……无数条谜团和线索编织的巨大蜘蛛网中,这个女孩是案件唯一的突破点。死者一次次被钉在十字架上,这个年幼的少女对前往渺茫的希望并没有退缩,为了查找最后的真相,她一次次冒险,侥幸逃脱。
人的一生中,可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女孩儿?她善良乐观,即使有再多苦难也笑着去面对,就好似天边最温暖的阳光;她正直勇敢,即使是一个陌生人遇到了困难,也会义无反顾去帮助。她就像一张白纸,不食人间烟火,如天使般降临在人间。在经历过种种苦难之后,她的美好终于来临。这何尝不是人生的真谛。
这样的女孩最后一定能快乐。正如,温暖与伤痛都来源于未知和那颗勇于去承受苦难的心。
【篇三:我眼中的宋词】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题记
诗有诗魂,词有词魄。我最爱读的,就是令我如万箭穿心一般的词。宋词,顾名思义,出产于宋。宋就是一个文化达到顶峰的王朝,同时,她又懦弱到了极点。我仿佛“求虐”一般,偏爱她这种美。爱她的无门,爱她的离愁,爱她的伤春。词中,诉着愤懑,凝着凄美。
壮志·难酬
每每读起她,我都若万箭穿心一般;可我,偏爱她的难酬:梦回北宋,来到边塞,宋兵正与西夏铁骑战事吃紧。范仲淹望望带着些凄凉的月,凝视着面前紧闭的城门,摸摸已近全白的鬓发,不仅苦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又瞻南宋,陆游已经病危,听着远方的号角,望着百里外正进犯的金兵,拭着滚烫的热泪,不禁抒发心中的悲情:“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我心中钻心的痛,好像万箭穿心。
红尘·苦诉
每每读起她,我都若万箭穿心一般;可我,偏爱她的苦诉:梦回北宋,苏轼正遥思着已经归天的亡妻,他望着门口她遗留下的身影,轻抚着她用过的发簪,倚着她倚过的阑干,含泪苦笑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又看南宋,陆游,撇过她难舍的眼,回想起那段被母亲亲手拆断的婚姻,回忆着与她在一起的时光,叹道:“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我心中钻心的痛,犹如万箭穿心。
花间·惜时
每每想起她,我都若万箭穿心一般;可我,偏爱她的惜时:梦回北宋,晏殊正在花间休憩,望着花在无情凋谢,而天边的春燕却在飞来,身边已无春意,不禁吟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我心中钻心的痛,好比万箭穿心。
每每读起她们,都好像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诗中的情,万箭穿心,苦中作乐——我想,这也是种独特的爱吧。
【篇四:爱是一条永不枯竭的河】
那是多少人所追求的东西?它出现的时候,如同黑夜里的一道天光,乍破了远山的轮廓,如同黄昏里一抹悠悠的斜阳,为你我漫长的余生添一道光。你看不见也摸不着它,它像风一样,但是它来的时候,你却知道,它在那儿了。这条永不枯竭的河,庄严而安详。
当幸福的恋人深情的注视着对方,真诚的说出“我愿意”时,爱在那儿了,那一刻,它闪耀在无名指的钻石上,它意味着一个一生的诺言,意味着责任与担当;当漂泊在外的游子重归故乡,又把亲人抱在怀里时,爱在那儿了,他融化进母亲温柔的话语里,它意味着苍茫天地间一方容身的乐土,意味着陪伴与守护;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挂在那个最高的位置时,爱喷涌而出,他书写尽人们湿润的眼眶中,它意味着一个誓死捍卫的名字,意味着使命与传承。这条永不枯竭的河,热血而激昂。
那无数静静地滋养万物的日子,那所有温柔地灌溉孤独的时光,爱淌过了千山万水,淌过了寂寞和繁华。它一路看过许多的风景,看过山川小溪、人潮密集,它看过风里的诗句,老去的美丽,它带走了时间的残酷,沉淀下来的是光明,它包容了无数迷茫的魂灵,唤醒了世人所有美好的向往。这条永不枯竭的河,伟大而沧桑。
苏东坡深爱着亡妻,这份爱支撑着他的身体,贯穿他的一生,千言万语化作一句刻骨铭心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倘若不得不天隔一方,只盼那条河能带着我所有的思念来到你的身旁;杜甫博爱天下人,这份爱,宽恕了他的无奈,驱散了迷惘和悲哀,他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万千思绪化作一番伟大的情怀,融化了漫长的雨夜里刺骨的凉;屈原大爱家国,这份爱守着他的善良,厚重了肩膀,他揣着自己“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的信念,冲破了世俗的枷锁和桎梏,一生向前。这条永不枯竭的河,蜿蜒而悠远。
我看见一条九曲回肠的河,它在黑暗的宇宙里散发着睿智的光芒,我看见无数枯萎的黄叶在水面上漂转,叶片下面藏了美丽的情话,叶片上面承载着人们孤寂的灵魂;我看见它来自时间的开头,带着温暖流淌到人间,它所到达之处每一颗心都被点亮。
我知道爱这条河永远不会枯竭,它会带着生命的烛火飘往更绵长的远方。
【篇五:夕阳西下读纳兰】
在中国浩浩荡荡的文化长卷中,有着诸多写出千古名篇的文人墨客。
你可以在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欣赏庐山的奇特景色,也可以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体会平淡生活的乐趣。总之,无论哪个文人,他们笔下的诗词都具有别样的魅力。
然而,最让我感慨万千的,还是康熙年间纳兰容若的词。历史上的诗人,多为仕途不顺,官场失意者,才写出了类似“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抒发豪情壮志的诗词。
而他,纳兰容若,出身满清贵族,父亲是大学士,母亲是一品诰命夫人,家中自然是舒适富裕,也颇得康熙帝赏识,官场上可谓“一帆风顺”,可就是这样一位满清贵公子,笔下的词却十分凄凉。
年少,写出了一些描写大自然优美景色的诗句,表达的多是对大自然深深的喜爱。可就是这样一位热爱生活的贵公子,因他生命中的点点滴滴,郁郁寡欢起来。首先,是友人的离去。
年少的纳兰容若,广交了许多名士才子,但他们多仕途不顺,这自然给他们的友谊搭起一座阻碍的桥梁。
通常,他们交往不过一年,友人便被发配远方。这时候的他,恐怕真感受到了“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善于写词的他用笔墨纸砚缅怀了逝去的友人,此时纳兰的心情,怕是也不亚于送孟浩然去广陵的李白吧!这也导致了他的词风变得伤感幽怨。
其次,是妻子的离去。卢氏,出身于两广总督府,身份高贵,贤良淑德。纳兰对卢氏也是深深的喜爱。然而相爱不过一年,卢氏便因难产而离世。纳兰伤心欲绝,写下了多首悼念亡妻之词,例如“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人比疏花还寂寞”都是形容自己的诗句。
后来家人为了宽慰他,又将几个女子嫁予他。可纳兰自己却不能释怀亡妻之痛,词风更加哀婉凄凉。
是啊,友人的离去,妻子的离世,谁又能轻易放下?纳兰之死,对于康熙帝,是一种惋惜,传说称康熙十分悲痛,因为他失去了一个有才华的人。而对于纳兰自己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他也许会独自站在夕阳下,缓缓地走上那属于他自己的楼阁……
唐诗,宋词,元曲,在我眼中,都不及纳兰的词。这一刻,我仿佛读懂了他。也终于明白,他笔下的词,由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