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相关作文

【篇一:读《呼兰河传》有感】

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我心中深有感受。她用童年的视角,谱写了一方水土的风情人情,一部凄婉的歌谣。

这本书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由自主得沉浸在那欢乐的时光中。看那笑盈盈的小女孩,玩累了,就在屋子底下随便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著名作家矛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一副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众所周知,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美好的,可它也是短暂的。小萧红也正式如此。当她出生不久后,母亲就死了,祖父成了她唯一的快乐,当萧红出生时祖父都六十几岁了。5、6岁时祖父都将近七十了。十八九岁时祖父早就走了。虽然祖父走的早,但也在小萧红的心中留下了许多美好。祖父有个大园子,里面种着许多菜有着许多昆虫。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小萧红也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到处玩耍,自由自在的……

总之,这时一本难得的好书,它是美丽的,更是令人辛酸的,幽怨的,苦不堪言。

《呼兰河传》就是一个悲喜交加的诗。

【篇二:信念的】

泰戈尔说:“信念,这强烈的精神搜索之光,照亮了道路,虽然凶险的环境在阴影中潜行,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

印度伟大的诗人泰戈尔用优美的诗句阐释出了信念的含义,仿佛是胡杨树蓬松的种子,携着信念洒遍天涯海角。

让我们把视角转到新疆最干燥的准噶尔盆地,在那里,年降水量不足蒸发量的百分之一,到处都是死寂般硬生生的黄色,铺天盖地席卷着这个塞外荒原。然而,难以想象,在这样一个仙人掌都舍不得生根的地方,竟然会长出茂密的树林,令人瞠目结舌。

胡杨告诉我,它们是沙漠之子,它们千年不死。

转过镜头,在古河道的旁边,是胡杨死后的壮丽美景。那些枯槁的胡杨,拖着死寂的身躯,依旧守卫这漠然的黄沙。死去的胡杨,表现出的悲壮,令人扼腕。胡杨活着的时候,是沙漠的守护神,死亡的时候,也固守这自己的土地。它们生长一千年,死亡一千年,死后屹立一千年。

让我们把视角聚焦在春天的胡杨上,在那个阳春三月,百废待兴的日子。春风微微徐起,沙漠上却仍见不得一丝生机。突然风中飘来

了一颗白色的种子,柳絮一样,然后又飘来许许多多,漫天飞舞。哦,你们是胡杨的子孙。据说,一株胡杨可以产生上亿个种子,这些种子随风飘荡,任意东西,到处寻找安家之所。然而,沙漠的干燥粉碎了胡杨繁殖的美梦,没有水源,纵然是沙漠之子的孩子,一个月之内也会失却发芽的能力。

这也许很悲壮,也或许很凄美,千千万万的胡杨大军,携着希望而来,带着无奈离去,在灰黄的沙漠之中,点缀着零星的白斑。它们在等待一个机会,它们始终相信,千万个胡杨大军中,总会有一个会发芽,生根,然后长成一片森林。也许,这个几率只有千万分之一,但它们依旧在飘荡,依旧在寻觅。

我们就像胡杨的种子,我们也在寻觅,我们寻觅我们的根,我们的来处,我们的去处,有一天我们总会找到,然后依旧在寻觅。我永远相信我从胡杨身上看到的,它那光辉的信念,我在心中呐喊:信念永恒。

【篇三:上帝视角看世界】

一位太太抱怨她的邻居不讲卫生,永远洗不干净她的床单和衣物,直到有一天她擦了窗子,才发现她邻居的衣物变得十分整洁——原来是她自己的窗子不干净。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是否也像这位太太一样,其实是在透过“灰色玻璃”看事情呢?就像是被阴霾笼罩的天空看不到蓝天一样,透过“灰色玻璃”看世界的我们,人生就像被笼在灰暗的阴霾下,无论外界的阳光有多明媚多彩,在我们的眼中,都只有一片让人沮丧的灰色。也许我们应该尝试另一种角度去看待问题,应用一句流行语来说,那就是“用上帝的视角看世界”。

顾名思义,“上帝视角”就是客观角色,是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当我们遇到问题时,通常就是以自己的主观印象为第一判断,而这种旁观视角,可以让我们用更加全面,客观的看待问题,以理智的思维去分析利弊。这种思维会使我们更加全面的看待问题,减少先入为主的影响。运用这种“上帝视角”,我们可以理解以前我们不理解的问题,拾起我们在思考问题时遗漏的片段,就像我们在欣赏国外名著看到主角遭遇危险时,心中虽然焦急,但却能理智的分析情况是一样的。

从“上帝视角”看待问题时,就要相信每件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利弊相生,祸福相倚的结论固然抽象,但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古人的诗句和他们所生存的世代如此“矛盾”了。当杜甫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豪迈诗句时,他自己的草屋早已经“床头屋漏无干处”;当苏轼吟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的洒脱语句时,他其实已经一贬再贬;当屈原唱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生哲理时,他已经被他深爱的国家永远流放。我们以自身的视角可能不解为何他们生不逢时至此,却还要吟出如此豪迈而又充满希望的诗句,但如果我们以另一种视角去看,去体会,那么我们便不难感受到这些诗句中蕴含的深沉感情和在困境中依旧闪光的希望。再比如《人间词话》作者王国维老先生,当年在颐和园昆明湖边纵身一跃,只留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的遗书,任世人众说纷纭,老先生却了却了今生最后的心愿。

纵观古今,仍有许多事情的真相存在争议,但当我们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时,得到的也许不仅仅是一个解答,而是一个宇宙人生的真理。

【篇四:尊重】

尊重这个早已被我遗忘的词,我庆幸今天我又重新认识它一遍。尊重如灯,给我指路。

班中,有一个坐在角落中的人,翻着一本看多许多遍的书,那就是我。偷偷看着同学们的欢乐,心中不禁烦躁。我曾尝试以成绩获得尊重,但也只能如昙花一现,在被人超越后,一切归于平常,还是默默无闻。

我抱怨过,愤怒过。为何我有这样的遭遇,我想知道。今天,尊重这两个字回答了我,仿佛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知道了这一切大部分原因都在我,因我而如此。

我想要改变,想要尊重,但首先我应尊重自己。了解自己很难又很简单,我须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要违背自己的心。回想起,我曾因小事而计较,我有些惭愧。我曾与同桌计较一些文具,现在想起,我那时的价值也可能只值一块橡皮,尊重,我真的不值吧。

尊重他人同样重要。无人生来便高高在上,无人生来如天才。我们确实应尊重那些表现比你好的人,他们付出了。但同时我们更应想想那些弱小的人,同样是尊重,带给他们的可能更多。

外国曾有理发师给流浪汉做发型,使很多人得以改变,重获自信。小小的尊重可使他人有巨大的改变,人人都努力过,都应得到尊重。

而尊重并不多么伟大,它就在点滴之间。同学困难时,我上前去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与同学有争执时,谦让一下。同样的我在这之后得到了回报,得到了相应的尊重。

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世界。停留于原地只能自哀自怨,而退后一步却是海阔天空。尊重是纯净的,是不拘于自己的利益,是人与人,灵魂与灵魂之间最真诚的交流。

【篇五:珍惜一切】

由于对眼前、对当下的珍惜用心,才能不怨恨过去,不怀忧未来。——林清玄

周六时,又看了一遍曾经很喜欢的电影《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当播到最经典的一幕时,我下意识的屏住呼吸,静静等待那句台词的到来——“曾经有一份真挚的……但是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后才后悔莫及。”

本以为自己再次听到这句台词时,会像以前一样嬉皮笑脸而又深情并茂地模仿。但与所想不同,不知从何而来的郁闷一股脑的涌进胸腔,咽喉里恍若塞了几团棉花,杂乱而又难以喘气。恍惚间,似乎从思绪中幻出了一个人形……

“你后悔过什么吗?”思绪如此质问道。

还没等我回答,他便恶意的闯入我的记忆夹层里,肆无忌惮的侵略我已经生灰的过往,企图找到某些与后悔有关的记忆,让我陷入苦闷。

脑袋里的一根弦被轻轻拨动,一瞬间,记忆扑面而来,我很惶恐,但也只能被动的迎接它们的“洗礼”。

思绪把我拉起,又抛向高空,他让我以上帝视角审视自己的过往。我望见了自己小学时因为在体育课上逃课,而招来了老师愤怒的面孔;望见了自己考试考砸后,被父母打红的手掌心;望见了自己通宵达旦地看小说,熬肿了的眼睛。

后悔吗?后悔!

我后悔日益增厚的镜片;后悔直奔谷底的成绩;后悔没有珍惜昨日万物朗润的晴空;后悔没有接受那日阳光与知识的沐浴。

虽是局外视角,但仍可清晰感知到每一刻的情绪波动——负面情绪来势汹汹。我拼命将脸埋在臂弯里,仿佛想把自己像捏橡皮泥一样重塑一遍。

思绪贼兮兮的笑了笑,又说道:“再看看这些……”

眼前似有一道白光闪过,我看见了五点半起床晨读的自己;看见了十点在挑灯夜战的自己;看见了珍惜青春,珍惜学习资源的自己。

“什么感受?”思绪又慢悠悠地问着。

“很舒服,让人如沐春风,感觉很享受倦意与眉梢缠绵时的成就感,而且我发现那些努力过的时光不会让我产生不适感!”我兴奋地叫着。

“嗯,显而易见。”思绪显露出对我一惊一乍的不满,但又补充道:“这是因为有了珍惜,就不会有太多对曾经的后悔,和对未来的忧虑,所以正面情绪也就随之而来了。”

语毕,思绪的身体显得缥缈透明。我伸手想要拉住他,未果。思绪轻笑一声,转而又用严肃的口吻说道:“切记务必珍惜。”他空灵的声音让我泛起一阵冷意,“珍惜什么?”我大声问,但他终究消失在我的视线里,只剩下一句“一切……”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回荡。

画面逐渐扭曲,弥散。我醒了。映入眼帘的是一字未写的作文纸,我攥紧笔杆,想将梦境写进作文,但挥笔而下的,只有一句话——

“切记务必珍惜,珍惜一切。”

【篇六:成长】

曾经,我多次以一个青少年的视角写过长大的感觉。成熟,有担当,坚强……我也曾自认为自己正逐渐长大,褪去幼稚,增添一分成熟。但现在,我才意识到,成人的世界是累的。

因为他们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自己来解决,所以不得不成熟;因为他们要面对自己的家人生病了,他们必须去尽力保护家人,所以他们有担当;因为在他们哭泣时,没有人安慰他们,所以他们不得不坚强。他们,只有给自己穿上一身厚厚的铠甲,所向披靡,唯有保护他们想保护的人。

五一期间,小姨,舅舅两家人来我家做客,本应团聚一堂,却因我的身体原因而不得不住院治疗,只留客人在家。而母亲一边心系我的病情在医院来回周旋,一边给小姨打电话对她说:“宝宝还小,别带医院来了,在家和哥嫂好好唠嗑,咱们难得一聚,等下次姐一定陪你好好逛逛。”母亲的话里充满了不舍,无奈……良久,母亲转过身,心疼地问我:怎么样,疼不疼?眼里噙满泪水……

相聚本事一件高兴的事,却因不争气的我变得那么沉重和悲伤。我心中涌起对母亲,小姨和舅舅的愧疚……此刻的我,低着头,趁着大家不在,偷偷的流下了泪水……

褪去儿时的童真,我不会再磨着妈妈说难受,而是说:“没事儿,我好着呢!”褪去儿时的幼稚,我不会在生病时一味地想着自己,而是会向母亲说:“你不用担心我啊!”

陡然间,感受到大人的世界复杂得有点累,太多牵挂,太多思念连成一条线。而成长的路,因为我的生病,因为母爱,变得如此漫长。

【篇七:挫折也美丽】

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美丽,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出不同的美丽。有人说落叶美丽,残日美丽;也有人说平凡美丽,朴素美丽;还有人说失败美丽,苦难美丽。但我却认为挫折它同样很美丽!

大多数的人会说“挫折有什么美丽的,哪像落叶和残日,看它们可素净啦!”而我却想这样说:“挫折处处都美丽,虽说它没落叶与残日素净,但它比落叶、残日更实际,更真实。”

生活中有许多人都经历过挫折的滋味,但又有几个人去欣赏过它的美呢?许多的成功人士都常说:“嘿!其实挫折没什么可怕的,挺一挺就过去了。”但是,试问,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又有几个人做到了呢?

其实挫折也是很美丽的,许多的人都忽略了它侧面的美,只在乎挫折带给他们的灾难,却没人去体会它的好处。

当我们遇到挫折时,要尝试着说;“我不怕挫折,它能帮助我渡过难关,帮助我爬起来,它将是我的燃料,助我早点登上宝塔。”如果你拥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么,恭喜你,你将登上宝塔,迈向成功,胜利已在不远处向你挥手致意了!

人们常说:“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而同时,又为你打开了一扇窗。”我认为挫折就是上帝,在你最失意的时候为你打开了另一条通往成功的通道,那里也许是崎岖不平的小路,也许是悬崖绝壁,也许你会摔倒很多次,留下许多伤疤,但是,朋友,请不要灰心,也许就在那最后一次摔倒,你——就站在成功的舞台上了。

朋友,请你用正确的眼光看待挫折吧!其实挫折也同样很美丽,它不比落叶、残日差。

【篇八:一俯一仰,平视向前】

人们观察事物不外乎三个视角,即俯视、仰视与平视。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们看待事物时不能仅靠一种角度,而是要学会在特定的环境中,选择性地采用仰视、俯视或平视看待事物。

仰视让人有坚定梦想,学习前人。马化腾说过:“不太相信弯道超车,只相信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中国飞天第一人万户仰望星空,怀揣着“古人飞天梦”,虽然他在拥抱蓝天时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但他却在中国的航天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贾平凹曾说:“人生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地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万户的仰视追梦正是这句话的生动写照。同时,仰视让我们学习前人。仰视陶渊明,我们学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仰视李白,我们学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自信;仰视苏轼,我们学会“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洒脱。

可是,有人说,仰视让人心生自卑,让人自怨自艾,让人像周瑜一样兴发“既生瑜,何生亮”的愤慨。其实,这种自卑便是源于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梁衡在《人人皆可为国王》中写道:“人人皆可为国王,谁也不必自卑,谁也不用骄傲。”每个领域有每个领域的王者,你在仰视他人时,正巧仰视他所在的领域。这便是“闻到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道理。

俯视历史,人们可以获得经验教训。人们将过去漫长的时间浓缩,并通过教育将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传递给后人。俯视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党实施的“种族灭绝”政策,人们习得珍视和平,尊重各民族存在与发展的权利的道德。正如纽伦堡审判的一名律师所言:“历史不在于忠实地解释过去,而在于如此认真的警戒未来。同时,要克服居高临下的倾向。”爱迪生不愧为“发明大王”,可他的发明大都在他生命的前期完成,在后期,爱迪生目中无人,妄自尊大,心智被虚荣心和功名利禄包裹,不再似幼年满心盛着好奇,所以后期的发明屈指可数。

平视向前,平等待人。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将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在子贡感叹“何敢望回”时,孔子安慰他:“吾与汝,弗如也。”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不仅仅是在教育的内容方面,同时也在平等待人的态度之上。平视要注意克服目光狭隘的弊端。在二战结束后,西方大国拒绝南北对话,这客观上推动了南南合作,使多极化趋势有力地冲击了世界格局。

作为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我们,切不可固定视角,要学会一俯一仰,平视向前。

【篇九:共享“视力”黑暗中对话】

共享单车、共享书店、共享篮球……如今,越来越多的共享资源与我们联系密切,也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理念。而这个21世纪所产生的新时代,就被称为“共享时代”。

而在我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共享,就是共享“视力”,这也是黑暗中对话这一机构的最基本理念,接下来,请让我为你慢慢介绍。

我曾经随爸爸去过“黑暗中对话”一次,是因为爸爸的一位跑步朋友小溪哥哥是那儿的培训师,他是一名全盲的视障者。我们来到一间完全没有光亮的屋子,虽然眼睛是睁着的,但什么都看不见,四周一团漆黑,或许这就是盲人眼中的世界吧。我的脚也不时会被一些障碍物绊倒,此时,小溪哥哥给我递过来了一根导盲杖,在它的帮助下,也总算到达有光明的地方去了。天啊,这就是盲人的视界,他们什么都看不见,只能凭借导盲杖和一点点微弱的光感来走路。想到这儿,我突然为自己视力是正常的而感到庆幸,我也要好好保护眼睛,不要从现在的250度上升到戴着啤酒瓶盖一样厚的镜片。

我曾看到过小溪哥哥一次,他身材矮小,但却特别干净整洁。鞋子白得发亮,手指甲竟然比常人还干净!他虽然视力上有障碍,但他坚持自学,努力学些,不依不饶,不仅设立自己的公众号,还收获了美满幸福的婚姻。我们作为正常人,是不是也应该向他学习呢?

现在的社会,对盲人的歧视可以说很多了。在路上经常可以看到专为盲人设计的盲道被自行车所霸占,新闻上用言语或肢体来侮辱盲人的新闻更是层出不穷……其实,人人都是平等的,有时候,盲人的精神世界比正常人还丰富,比正常人还更令人敬佩!所以,我们一定不能用有色眼镜来看待别人。

共享,是指双方之间的受益。不仅常人可以用盲人的视角来与盲人共享“黑暗”,那么盲人也可以用正常人的视角与正常人共享“光明”。

而我见到小溪哥哥的那一次就是爸爸和小溪哥哥一起参加跑步活动,这在旁人看来,盲人跑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其实爸爸的手和小溪哥哥的手之间有根绳子相连,而我认为,他们的手不仅连在了一起,就连心也是串在一起的。爸爸可以根据小溪哥哥的频率和配速来调整自己的速度,并随时询问小溪哥哥的身体状况。看着他们的背影,我心中不禁有些感动和欣慰。他们仿佛被鲜花包围,使我的心也为之颤动……

所以,你说,生活在这“共享时代”中的我们何尝不是一种幸福?而共享“视力”,共享光明和黑暗,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人们都在尽自己的所能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共享,让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和谐和美好。

【篇十:视角以外的未知】

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尔贝加缪曾言:"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我认为,透过一个个窗口,目之所及,便深刻地反映了灵魂的真实写照。

有人会从“静”中读取“动”,有人能从“动”中读取“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用倒T型的美学构图将画面构造得淋漓尽致。如今的读者,虽立足于同一视角。却有着千差万别的视觉感受,由此可见,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可意识是宏大的,未知的。意识是对物质的客观反映。正因如此,物质的存在才凸显了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曾言:“世界可知的。”,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可以穷形尽象地看透一切呢?曾经有一幅画在网上疯传,一个穷山沟里的女孩,背着一个个仅小她一岁的弟弟,着褴褛衣衫,艰难地走向山坡,有人说:“她真辛苦。”有人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可女孩说:“我背负的是爱,是责任。因此,我不累。”于是,她的艰辛变得温暖而有意义,她的贫穷变得光辉而伟岸。可谁知透过“窗”,能瞧见这份独到景致的人,人间已鲜矣。

俗话说:“生活的广度决定了生命的高度。”当有人在以贫穷为耻时,殊不知有人会为这份难以领略的精神蓝图而自豪。《腾王阁序》中写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由此可见,生命的厚度由品格、人性锲成,而高度则由阅历和视野堆砌。这厚度和高度正如一副望远镜,带领观赏者走向那深不可测的,宏远壮阔的镜中之景。

世殊事异,可见这个世界是绝对运动的,我们更应该以相对静止的角度来静观其变,而不是趋炎附势,人云亦云。当杜嘉班纳事件走火网络时,中国人口号式喊叫“禁止辱华”,自豪的认为这是体现爱国主义、人道主义最好的方式。可有谁会去深思中华文化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产生了什么问题?我们该切切实实做什么,才能让外国人全面解读中国文化?其中难道没有我们的责任吗?文化强国怎能不深度看待问题?

视角以外充满了未知,若我们能深切地体悟灵魂的深意,当我们伫立于窗外时,景观或许大相径庭。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