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风景在路上】
太阳东升西落,风吹落花瓣穿过走廊。风景,常常使我们心旷神怡。每个人的漫漫人生路都会有许多道美丽的风景线,但阅读却是我人生路上必不可缺的那一道风景线。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虽然谈不上饱读诗书,但读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书是可以的。我从不挑书读,但那必须为好书。
小时侯我最欢读诗,不为什么,就为了“红豆生南国”里的“红豆”好吃,“花落知多少”中的“花落”好看,当时的我们就是这样天真而单纯。
而随着长大,我不再会有那样童真幼稚的想法,而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懂得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会用“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勉励自己。
也会细细品尝书中的滋味。人生难免有别离,面对分别,王维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而王勃是“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大气豪迈;面对国家问题,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来告诉我们答案……
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纸质书籍却被人类疏远,我不同。我是旧派的人,离竹摇影,野泉滴砚的少年光景挥之末去,电脑敲打文学的时代来了,心中向往的竟还是红日赏花的幽情。书店再小还是书店,是网络时代一座风雨长亭,难舍劫后的万卷斜阳。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慢慢走,用心赏,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篇二:读书的乐趣】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此物……唉……”苍老的声音回荡着,满树闪耀着晶莹的果实。老人靠在树旁,白胡子一颤一颤,昏黄无光的眼眸中,倒映着血色的红。他摇摇头:“老喽,不中用了,也罢,不忆了。”微微站起身子,“不忆了……”
拂过满身清风,记得姥姥曾说过,那一颗一颗的叫相思豆,是所有思念与相逢的开始。我望着,那只是漫漫历史中的沧海一粟,却是无数人心中的寄托与守候。或感人,或痛心,皆是一场春秋大梦。望向远处,不知什么时候,一只蝴蝶停留在我的肩膀,我一转头它飞走了,我追着他,掠过一处瀑布,拨开层层竹叶,那是一处竹屋。上了年头,新芽和着旧枝,挂着点点露影,蝴蝶一侧身窜了进去,我看见一个人透过竹隙,他侧卧在地上,口中呢喃着什么,蝴蝶停在他的腰际,不一会儿就飞走了。我没有进去打扰这位先生,我看着他家门前挂着的竹牌,一处陋室,一处芬芳,有个字我认识,“庄”。
漫步在长安大街,真乃盛世浮华一场。真的不一定是真的,假的可假的纯粹。李白挥笔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可见贵妃之倾城绝世。望百凤归,编织一场霓裳羽衣曲,陶醉了风,醺倒了古往今来的多少文人墨客。
第二天醒来,想着说,我仿佛是做了一场盛世的梦。贵妃因何而死重要吗?一篇篇不朽诗作,一段段名流风华,是这场梦抹不去的。时代是落幕了,可他遗留下来的印记,却让后人追忆唏嘘。
夕阳的余晖打在脸上,我醒了,手中捧着一本书,望向远方,入秋了。蝴蝶早已不见,遗憾的是没有等到庄周梦醒的那一刹,也没有看到贵妃乘彩风,掠过虚假,还想着去那相思树上尝尝豆子的味道。哦,不行,那算不算不敬呢?我笑着笑,手中书的扉页上写道:我们走来的这一路上,没有人陪着我们,我们记录着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你们可以叫我们小说家,作家,文学家,我们雕刻着自己的文字,我们不曾为谁而作,这是最真实的我们所写的。我想这才是你捧起这本书的缘由,是啊,我认为这便是读书的乐趣。
【篇三:不期而遇】
轻呷一口红豆米粥,浓醇的滋味在口中久久弥散,醇厚的粥香里夹杂着红豆的香甜,浓浓相思里包含在那深深的爱与情感,似乎有些感谢那命运的不期而遇了。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许是缘分在旅途经过无锡顾山之时,路遇那一棵见证千百年姻缘红尘的红豆树,两棵树并跟而生,分枝而长,萧统和慧如的爱情许就是在这杏花烟雨的江南,春草漫过河堤时发生的,二人的爱情像烟花绽开般绚烂,但且抵不过那世事炎凉,寄情于手中两颗红豆,埋入土下,生根发芽,二人却一去无返,百年之后,唐人王维从此处过,写下那著名诗篇,《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从此流传天下。从昭明太子到王维,从钱谦益到曹雪芹,以致如今,红豆树,红豆诗,红豆词,红豆曲,聪无断竭。
许是应为那红豆中包含相思之苦,一路上心情似都有些低闷,顺路回到奶奶的院子,竟发现杂草丛生的院子里竟有许多刚刚见到的红豆树,奶奶从屋里出来便看到我呆愣在红豆树下,挥了挥手,招呼我进屋去,随着奶奶走到厨房内,看见白瓷盆里泡着好多红豆,泡了一夜的豆子像是一个个胖胖的娃娃,浓睡不消残酒,与瓷盆放在一起让人好不惊艳,我便嚷着要奶奶煮红豆粥,奶奶从瓷盆里捞起两把红豆,放入水已煮开的锅里,红色的豆子就在咕噜咕噜冒泡的水里沸腾,接着把米抓在手里松松垮垮的慢慢撒入锅里,红白相间,不由让人想到了那雪中红梅,奶奶都后面的肚膛里添置柴火,还自言自语说道:“这粥啊,还是大灶台煮的香。”火舌从灶头舔出来,奶奶的影子照在墙上,忽上忽下,斑驳摇曳。
锅中的水沸腾着咕噜咕噜,从一个声部转到另一个声部,咕噜咕噜,天地间仿佛只剩下这安静祥和,一缕缕白烟从锅盖边上冒出来,氤氲着厨房,都有些仙境的意味,我坐在门口吹着带有米香的风儿,昏昏睡去,醒来时只看见夕阳西下,奶奶早已把煮好的红豆粥乘在有着青花瓷边的白碗里,红色的粘稠的粥上泛着青烟,我忽的坐起,拿起勺子一口猛挖,唇齿留香,那红豆和米早已煮的粘稠香醇,带着淡淡的甜味,那一瞬却也觉得红豆原来不止是相思。
蔓草如茵,奶奶在我的成长下显得日渐衰老,不曾改变的却是那碗红豆粥的滋味,每每要喝时,奶奶总会亲自烧着火,静待粥香。
都说红豆相思,相思,相思中哪里会不带上情感,而这浓浓的情感里,包含了那无法叙说的浓浓情深!
感谢与那红豆的不期而遇吧,让我更为理解到哪红豆中的深情,更理解那红豆粥里满满的爱与关怀!
【篇四:我最喜欢的老师】
我最喜欢的老师姓孙,她的外号叫做“豆豆”。因为孙老师很喜欢诗,而她最喜欢的一首诗,名字叫《相思》,诗句有:“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所以,“豆豆”的这个外号就送给孙老师了。
第一次遇到孙老师时,还是一个寒假,这个寒假也是最开心的寒假了。记得那是来学作文的第二堂课,孙老师说以后是她教我们了,有几个人不情愿的嘟起了嘴巴,我和同学杨玥却觉得,不管谁教,只要能写好作文并且可以活学活用,就行了。那堂课,孙老师总是笑眯眯得教我们该怎样写作文,偶尔也会给我们猜谜题,或让我们发挥想象来回答问题。同学们的回答让我目瞪口呆,长时间都说不出话来。而孙老师呢?只是说“很好,你的想象力很丰富!”
还有一次,豆豆老师出了一个字谜给我们猜,是“木林森森”,几个同学怎么动脑筋都猜不出来。有的说是九,有的说是木,有的说是林,还有一些答案,可是他们太离谱了。最后,还是孙老师给我们大家揭晓了正确答案,是“杂”。为什么是杂呢?因为一共有九个木。呵呵!听完了这个答案,大家都开始捧腹大笑。孙老师只是站在一旁微笑着。
好了,以上就是可爱,幽默,并且爱开玩笑的孙老师了。
【篇五:我爱红豆树】
王维的《红豆》诗中写到“红豆生南国,春来花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我们筑梦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鸷山村邓家宕,从那里我们了解到,红豆树,又称相思树。我镇的红豆树位于鸷山村委前邓家宕。相传由梁武帝的长子昭明太子植于鸷山,后由明徐恪移栽于此。这株红豆老树已枯,另发新枝。现树高6米,树围1。41米。沉睡了半个世纪的千年古树。在2000年开花结果,该树列为市级保护文物。
这红豆树不是年年开花结果,据老人讲,解放后此树共开过三次花,一次在1949年,一次在1956年,一次在1963年。1984年,该树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鸷山村村委垒土十万,填平树旁的小河沟,辟园保护。进入21世纪的头一个春天,红豆树开花了。花分东西南北四面方向的枝头轮番开花。花呈白色或淡红色,花冠成蝶形盛放时仿佛一只只粉蝶栖息在枝头,风拂过,宛然群蝶翩跹起舞,煞是好看。花谢后,留下一挂挂长椭圆形的果荚,果荚为黄色,远远望去,枝头缀满小金钟。待到果荚熟透,每个里面便会崩出一两颗红豆来。
它的树干上有很多的伤疤,但它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生命是多么的顽强和可贵。
我爱红豆树,正如我爱妈妈一样。
【篇六:春在枝头闹】
春,悄悄地来。她在世间行走,在明媚的阳光下轻吻着枝头,让它们带上一抹抹春的色泽。
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般不甘寂寞。仿佛有一点点空间,她都要尽力舒展,将自己的美丽绽放到每个角落。她似是最懂浪漫的怀春少女,让你不经意间瞥到一丝丝萌发的生机,感到惊喜万分。仿佛在墙外看见一枝明亮的春花,她将缕缕美妙的情思传入你的心中。
春是“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般细腻温柔。她轻轻地来,悄悄地去,带来的是暖暖的情谊,带去的是悠悠的愁思。她似是在南国长出的枝枝红豆,心中挂怀的不知是谁的好友,又不知是谁的亲人。无论何时,她总想着将盎然春光带到你的身边去,让你忍不住想想你的家人朋友,关怀一下他们。
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啄春泥”般灵动活泼。她好像不愿安静地呆着,安稳地做一个大家闺秀,反而化作早莺、燕子,在春机点缀的枝头笑闹,给明媚的日子再添几分灵动与生机,让这明丽的时节成为你心头最美的记忆。鸟雀鸣叫声叽叽喳喳,悠扬动人,如若最好的报春钟,让人愉悦地欢迎她的到来。
春是“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般美艳动人。许是累了,她懒懒的靠在枝头,与那桃花融为一体,绽放出美丽的光华。灼灼桃花已成了她的符号。那一身靓丽的装束,不知是红是粉,却总是幽幽地牵引着你的心。微风扑面,裹挟来淡淡的香气,不知是花的香还是春的香。
悠悠春意,暖暖春情。这美好的季节使人想成为一枝春枝,一抹新绿与她共同装点在人们的心头。
【篇七:语文,我想悄悄告诉你】
语文书,我想悄悄告诉你,你如浓墨重彩看不到底,初读你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有种酣畅淋漓之感。
我逐渐进入了你的怀抱,读懂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孤寂悲凉;也读懂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相思之情;还读懂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伟大爱情。
我知道了柳永的黄金榜上的不甘。苏轼被贬的无奈与十月十二日的悲伤,赤壁怀古时的壮志凌云。李清照从富家小姐到奔走逃难时的悲伤!他们看尽了世态炎凉,受尽了世道险恶,却终志气顽强,不悲不弃,努力生活向上!
啊!语文书啊!你的怀抱是很舒适的,可是又好残忍。你的色彩缤纷,让我背着费劲。你的文字像是会动,每晚你都像会下一场春雨,第二天早晨就又成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独饮,钟爱一生只要涅磐一次!人生路上,你我若如同初见,有你真幸福——语文书。
【篇八:不期而遇】
从小,父母便要求我背诵一些简单的唐诗,像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如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现在忆来,仍可信口道出。诗的充斥,从儿时便已开始,但与词的不期而遇是在五年前。
那年渡长江,正准备抱怨坐船的颠簸与不适,只听父亲在一旁吟出了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立刻引起我的兴趣,硬将满腹牢骚抛去,我静下心来,异常仔细地听父亲诵完整首。它似诗,又似曲;既有着“大江东去”的千古豪情,又有着“墙橹灰飞烟灭”的兴亡之惑叹;使人沉浸,使人醉心,更使人随其悲欢而喜怒。这是我对它的最初印象。
直至后来,语文书上出现了《清平乐·村居》一课,我才终于了解,它叫词。它非曲不是诗,它叫词!这位时而温婉如小家碧玉,时而激昂似沙场将帅的绝色佳人,有着唐诗之端庄得体,也有着元曲之妩媚繁华,简直堪称倾国倾城。
这应是我如此偏爱词的原由。
唐诗固然也可抒情写志,但一成不变五言、七言大抵还是磨去了本可更加引人入胜的意境。它太过端庄,像那高坐于上的皇室女子,没有变通,严肃绝情,稍一动作便怕失了规距。
元曲则又过于随意,笑谈举止间有着数不尽的妖娆,染尽铅华,反而失了其中真味。
词经得起历史的品读,一吟满座惊!集辛词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悲壮,李词之“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婉约,岳词之“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豪放于一身的词啊,是怎样一个善变却能将多种情感完美融合的绝妙的宋朝女子。
从与词的相遇,到与词的熟识,再至与词的共同喜悲,词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最为唯美的一章。感谢上天让我与词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