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深入灵魂的热爱】
在《说起梅花》一书中,作者表达了对梅花“深入灵魂的热爱”。梅花确实招人喜欢,从古代的诗文便看得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句子我们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我“深入灵魂热爱”的却是另一样东西——竹。
你听过风儿吹过竹林的声音吗?我听过。我家后山有片竹林,风来了,我便坐在土堆上,闭着眼睛,仔细聆听风儿与竹叶的悄悄话。“飒飒飒”缓缓睁眼看,苗条的竹叶儿与飒爽的风儿共舞,风儿一吹,竹叶儿便配合着他的舞伴旋转飞舞,“飒飒飒”一些竹叶儿轻声吟唱,一些竹叶儿青白交织翻飞起舞,像在跳华尔兹。过了一会儿,舞会结束了,风儿歇息了,一切恢复了原状。竹尖儿似乎倦了,垂着头,闭着眼,我和他们一样,在睁开眼已是黄昏。
古时不仅有描写梅花的诗词,也有写竹子的。要说起这些写竹子的诗词,我最喜欢的还是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首诗写出了竹的坚韧还将他的品质用来勉励人们。竹是坚韧不拔的,不会因为大风暴雨而歪斜,所以也形容人正直。
竹还具有实用性:取一根比较嫩一点的竹子,将竹子削成大约两毫米的细长条,再将竹子里面米白色的壤削掉,用水浸泡,就可以编成各种实用的用具,如:竹篮、簸箕等。还可以用来做一种美食——竹筒饭。取一节竹筒,将它用水洗净,再取一碗糯米,将它洗净装进竹筒,堵住竹口用火烤。打开后,飘香四溢。
除此之外,屹立不倒的竹子,也象征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气节,他焕发出的魅力,成了民族精神的伟大写照。
【篇二:竹】
春日的阳光洒在大地上,大地的一切都像睡醒了一样。你瞧,树木的枝头露出了嫩芽,抽出了绿叶儿,花儿们竞相开放,你追我赶地将那鲜艳的花朵绽放开来,花下成百成千的蜜蜂嗡嗡的闹着,为花儿的美丽而喝彩……
在这灿烂的春光之中,竹却没有加入这争奇斗艳的行列。它只是挺直了自己的腰,望着春日里小伙伴们绚丽的衣裳而出神,温暖的春阳,让竹在每一节竹枝中,抽出一卷细细嫩嫩的竹叶。过两天,那卷嫩竹叶就舒展开来,像少女的纤纤细手。偶有风儿吹过,竹便迎着柔和的春风,摆动着它那绿得通透的手掌,像是在为小伙伴的美丽拍手叫好,又像是在奏响着沙沙的曲子,吟唱着春天的赞歌。
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花儿们忍不住暴晒,纷纷闭拢了花瓣躲了起来,树木也撑起了绿色的伞盖,生怕太阳晒黑了它们的身躯。而竹在这个时候却是昂头挺胸,对于烈阳的直照毫不避闪。阳光越是毒辣,竹竿越是挺拔,阳光越是耀眼,竹叶儿越是翠绿。你看,阳光斑斑驳驳的落在竹叶上,叶子顿时就像是被镶上了一块钻石,闪着夺目的光彩。斜射过来的阳光,印在竹叶边上,就像是给它镀上了一层金边,多么美丽呀。
偶尔的一场暴雨,打的花朵弯下了腰,却将竹子洗涮的更加清透。雨点打在竹叶上,发出啪嗒啪嗒的响声,水滴划过竹叶,点点的细珠沾附在竹叶儿上,把竹叶显得更加晶莹。竹竿上的灰尘被彻底的洗干净,青翠的样子是那样的可爱,这翠绿,把整个夏季都变清凉了。
习习的凉风自北面而来,天气变得凉爽了,满山的红叶迎来了秋季。农民伯伯们便开始忙碌着收获。这个季节里,竹子没有什么果实献给人们,它便将那好不容易生出来的黄叶使劲的摇下来。黄叶随风飘零,像蝴蝶一般静静的,轻轻的贴在地上。一场秋雨过后,黄叶渐渐的腐烂,这使得周围的泥土变得更加的肥沃,它滋润着土地,希望来年,这肥土能把春笋孕育得更加强壮,让农民伯伯能多挖到硕大的竹笋。这不正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另一种体现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场大雪覆盖了整个大地,万物随之凋零,沉睡。然而竹却屹立于这风雪之中。不管雪有多大,它也毫不屈服,任凭风雪的肆虐呼啸,它也毫不畏惧。皑皑的白雪压在竹枝上,竹就像穿了一件厚厚的棉袄,一层绿,一层白的,好看极了。融化了的雪水把竹叶冻住了,那冰晶包围着竹叶,就像一块翡翠,是那么的通透,那么的莹润。整个冬天,在竹的点缀下,似乎也没那么凄冷了。
我喜欢竹,喜欢竹子在四季中的恒久美丽。除此之外,我更看中竹子的中空,有节,挺拔。竹者重节,节者有信,可见其拥有着高雅的品性。古今庭院,几乎都有竹子的身影。居而有竹,幽簧拂窗,清气满园。竹影婆娑,姿态入画,清秀潇洒,有了竹,才让这庭院更加的雅致。
竹子虽生的简简单单,可这简单中蕴育了太多的不平凡,它真不愧为那些文人墨客笔下永远赞颂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