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洗碗】
“洗刷刷,洗刷刷,洗刷刷……”从厨房间飘出了轻快的歌声,同学们,你知道我在干什么吗?对啦,我在洗碗呢!
我舀了一盆热水,在海绵上挤了一些洗洁精,开始洗碗。一开始我用海绵轻轻松松就洗完了两个碗,然后我又拿起了一个沾满油渍和饭粒的碗,用海绵左擦擦右擦擦,结果把海绵上弄的一踏糊涂,可饭粒儿就是擦不掉。看着牢牢粘在碗沿上的米粒,它们好像在嘲笑我,“嘻嘻,你是擦不掉我的!”我也不会善罢甘休,于是,我拿出了我的杀手锏――钢丝球!我拿起钢丝球,撸起袖子,对着饭粒儿用力的擦过去,哈哈,饭粒儿终于被我干掉了。粘在钢丝球上的饭粒儿似乎举着大拇指在夸我呢!我又拿过来一个滑溜溜的瓷碗,我刚拿起它,它就翻了个跟斗滑了下去,我再抓住它,可是他就像一个跳水运动员一样,又跳进了水里。我用两只手捏住它,心想这次你是不会逃出我的“五指山”的!我紧紧地抓住它,洗了又洗,终于把它洗干净了。我洗了一个又一个,看着都变得闪闪发光的碗,我感到无比自豪。
洗碗让我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我要多帮妈妈做家务,当个勤劳的好孩子。
【篇二:家之风】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家风也吹遍中国各地。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好家风能熏陶子子孙孙,培养出行德高尚之人。我从小就生活在家风气息颇为浓厚胡氛围下,与我而言,家风既像一把戒尺,令我无从抗拒;又似一本典经,使我受益匪浅。
论“孝”,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的美在于其孝顺与否。古有“孔融让梨”,令人赞叹不已;还有“卧冰求鲤”,足以感天动地;今有我“端水献祖母”。
我的父亲是个重孝道之人,他自然对儿女教育有加。不仅嘴上说,而且还以身相授,主动包下了当天奶奶要做的诸多家务,还协助爷爷干体力活儿。这些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晚,我就机灵地端来一盆热水,放在正休息着的奶奶面前,“奶奶,泡个脚更舒服!”奶奶见状既感动又欣慰地说着夸赞我的话语。我想,这不仅是对长辈的帮助,也更是爱的传递,传递到那颗为我们操劳已久的憔悴的心里。
论“俭”,顾名思义,便是俭约之意,可它与“勤”有着某种联系。我的祖父是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人,每天下地耕作,勤勤恳恳,无怨无悔。
一次,他捕捉到了我吃饭时的陋习,在他说来,便是我下巴漏了个洞儿,桌上我“漏”的饭粒儿便是最好的证明。爷爷先是皱了皱眉,而后认真而专注地看着我,“怎么回事儿,吃饭怎么能这么大意呢,你要知道每粒米饭都是用汗水换来的,要吃干净了!”我立马朝爷爷点点头,随之迅速地“消灭”了桌上的米粒儿。是啊,就像朱柏庐所说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无论是米饭还是水源,这些有限的资源都需要在我们的节约下得以无限循环生产。
在父亲言传身教下,在祖父的悉心教导下,在家风的潜移默化下,“孝”之道,“俭”之要已烂熟于我心。别让家风至成为“一阵风”,徒留下“古风不再”的感慨。
【篇三:可爱的弟弟】
我有一个可爱的弟弟,他已经三岁了。他有着一个小平头,眉毛很浓,一双亮晶晶的眼睛,嘴巴大大的,有点像个“大坏蛋”。它不仅可爱,还很搞笑。
有一次我们去老家玩儿,吃饭的时候他还要看电视,弟弟坐的椅子靠背中间原本有两根木条,可掉了一根形成了一个大窟窿,让他小心他却不在乎。他坐在椅子上一边儿吃着饭,一边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突然他不自觉的就要往后靠,我连忙摆手说:“小心!”他含着一嘴饭口齿不清的说:“不”,身体继续往后靠,他话音没落,身体就已经钻进了那个小洞并摔在了地上,碗儿里的饭径直盖在了他的脸上,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饭团儿脸。两片白菜叶还恰巧贴在了他的两只眼睛上,真是一个活灵活现的鬼呀。我差点笑喷了幸灾乐祸的说:劝你你不听,现在好了吧,哈哈哈哈哈!弟弟的腿被卡在了椅子背上,想起来也起不来,饭粒儿也时不时的掉进他的嘴里,卡的他想大叫都不行,看着他那样子,我又忍不住哈哈大笑了。把旁边的
大人也逗乐了。
妈妈放下碗连忙把他拉起来,他一边儿抖身上的饭粒,一边儿用手摸脸,终于把整个脸蛋儿露出来啦,他看着在一旁哈哈大笑的我恶狠狠地说:“哥哥你就不来救我!”他那可爱的样子,再一次逗得我们笑的是人仰马翻。
你们说说我的弟弟是不是既搞笑又可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