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不可失却的民俗】
记得为了建造三峡,三峡库区的人民曾进行了浩荡的搬迁,离开世代居住的那片土地,毅然踏上离开的路。同时也记得,在搬迁的时候,一个三峡的居民问过:四条腿的兽保护住了,两条腿的人呢?因为,三峡,毕竟是他们的故乡,那里有他们祖祖辈辈的记忆,有他们过惯了的生活,有他们世代流传的民俗啊。
史说,秦王曾欲以五百里地易安陵,而安陵君主在一大一小的利益面前,却回答说: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我想,安陵君主选择守护故土的原因,也是因为那是他绝不能放弃的故乡,那里有绝不能丢失的民俗吧。
民俗,一个多么熟悉的词汇。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各种各样的习俗,早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在春节除旧迎新,迎接春天的希望;我们在清明祭祖扫墓,缅怀逝去的生命;我们在端午赛龙舟吃粽子,祭奠为国而死的屈原;我们在中秋吃着月饼望月,同家人团圆……这些民俗风情,扎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的生命中,变成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的一种的习惯。
民俗,是几千年文明传承的精髓,是我们所不能失去的。尊重民俗,意味着尊重历史,尊重我们的文化;传承民俗,意味着传承文明,传承中华的辉煌。
记得某天看到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时击缶表演的回放,深沉而富有节奏感的缶声声声入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呐喊悠悠传来,缶面的LED灯组成巨大的汉字,在黑暗中熠熠生辉。蓦然感到一种震撼,那是一种源于文化魅力的震撼,源自古老的习俗的震撼。
所谓民俗,既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种无价的文化遗产,一种我们所不能失去的宝藏。忽然想起崇洋媚外这个词,其实无论怎么去崇洋,归根究底骨子里的习俗是不会改变的。因为它已被我们的生命所接受、习惯,与之融合。民俗,是一方百姓个性的体现,而正是因为它具有了独特的个性,也具有了永久的生命力。
民俗,却是一种辉煌灿烂而又深入人心的奇妙的东西。
【篇二:关于唐雎】
最近,我们学了三篇文言文,《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出师表》,这三篇文言文中,又有三个性格不同的主要人物,他们分别为陈涉,即陈胜,唐雎,诸葛亮,他们有勇有谋,前两位广为人知,但我今天想讨论的,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唐雎。
先来介绍下课文:秦王想要无条件吞安陵,但安陵君不肯,于是拒绝了秦王的要求,随即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一开始就表明此行目的:不答应。秦王也干脆,表示不答应,并表示自己如果发怒,就踏平安陵,让安陵血流成河。既然秦王如此威胁,那唐雎也不示弱,并说,自己如果发怒,地上只会有两具尸体,一具尸体是自己,另一具则是秦王,他表示愿与秦王同归于尽。秦王顿时惊慌,他是一国之君,唐雎则不过是区区布衣,唐雎死了无大碍,可一国之君如果死去,天下必大乱,他的心血,多年基业也将会毁于一旦,当真是得不偿失,于是只好服软,夸赞唐雎,并且道歉。顺带一提,安陵的最后结局是被秦国武力征服,不过唐雎的不畏强暴的这种精神品质会一直存在我们心中。
这次出使秦国,可以看出他的性格,他直截了当表明了此行目的,表现了他的直率。他用士之怒来压制秦王的天子之怒,表现出他的不畏强暴,最后他毅然拔剑而起,说明他的敢于抗争的精神,并且他维护了领土的完整以及国家的尊严。
但同时,从他的行为中,我们同样可以联想到一句话:弱国无外交。安陵是弱国吗?我认为是,疆土仅仅只有五十里,遇到无理要求无法反抗。而秦国,因为有资本,所以才敢去提以地换地这种无理的要求,并且在被拒绝后直接威胁。安陵国是弱国,但是为什么它也会有外交呢?这一切都是因为唐雎,他的自信,敢于据理力争,敢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更是敢于与秦王公然叫板,并且最后逼着秦王服软。这一切都体会到他的有勇有谋。
这就是我喜欢唐局的原因,因为他的沉着,他的冷静,而我们也该同样去学习他的这些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