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格式化”心片”】
随着科技的高度发达,人工智能愈发深入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正是因为人类与人工智能如今的密不可分,才使得“阿尔法狗”战胜柯洁的消息变得如此叫人吃惊。
什么时候起,为我们人类所服务的工具已然能战胜创造者了呢?难道黑客帝国的恐怖真的不远了吗?很多人开始这样的担忧与各种末日论。我只想说:“多虑!”
且不谈当今科技尚未发达到大批量生产如“阿尔法狗”这样的高级智能,即使有,那这些人工智能之所以被冠上“人工”修辞的原因,便是其不能独立思考,所谓的思考也不过是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人工智能未曾体会过稚嫩如新生婴儿对世界的好奇;未曾经历过跌跌撞撞道阻且长的人生;未曾获得浮沉数十载后大悟大彻的洒然。
人工智能从出产便被设定好了格式,功能,他们所缺少的不只是思想,更是情感。
可说来嘲讽,人工智能所苦苦追寻的感情,我们得来容易,于是弃之如敝履。几乎将心都格式化了。
当树木在人们眼中不再是“芳草萋萋”的林荫,而是自动换算成纸张数;当珍奇异兽不再是“侣鱼虾而友麋鹿”,而是等价于皮革提包、珍肴野味,抑或是等价于金钱;当事故发生在身边,不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是默默计算着需要支付的医药费及被讹上的几率。
当你我习惯于靠数据去判断事物,为自己的“理智”而沾沾自喜洋洋得意时,感性与感情正悄然流逝。
我幸运而又不幸地出生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享受着唾手可得的知识,使用着便捷的通讯设备,休闲着五花八门的娱乐。我偶尔捧起书读一读过去的生活,叹一叹过去的真挚,羡慕着木心体会过的《从前慢》。
过去的我们很单纯,说一句是一句。而今的我们很复杂,内心编织着话语,设想着各种可能,不愿袒露真心。过去的车马很慢,一封信翻山越岭地交到一个人手里,一句话呢喃多年才说出口,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而今我们很廉价,面对面暗自计算你能给予我多少愉悦与青春,我会报以多少甜言与金钱,我们的“爱情”要维持多久。过去的我们很充实,骑着老旧的自行车去单位做一天工,下班买菜煮饭,一家人聚在圆桌前欢声笑语地聊天。而今我们很单调,朝九晚五,两点一线,回到家各自拿起手机指尖飞舞,将最美的微笑留给朋友圈。
我们所应该担心的并不是机器像人类一样思考,而是人类的思想被格式化了。
如果有一天,明明太阳光破开云层万丈,只为照耀在这蔚蓝星球上,树叶是暖的,湖水波光粼粼,柏油马路晒得炙热,唯有你我似钢铁般冰冷坚硬;如果有一天,风不远万里地吹过大漠塞北孤天寂,吹过梦里江南烟胧雨,吹过冰封万里的北极雪地,吹过棠梨煎雪又落雨,却消散在你无光的瞳孔眼底。
如果有一天,我怀着一颗赤诚的纯净之心,翻山越岭、跨越时空,孤身打马自隆冬飘雪的忽破冰层里来找你,你不高兴,你告诉我,这个世界不需要感情,不需要价值观,不需要同情心,请回到过去。
而我想救你,于是决定留下,你带我来到殿堂前,将我的心放入冰冷的机器里,毫不犹豫地按下格式化。我融入你,才发现你的心早已是一片布满支线的芯片。
我不愿,在看过孤漠荒洲的雨,看过汪洋桑田的更替,看过商台末子的终场戏,看过白云苍狗,星海明灭,云卷云舒之后,看这黑白黯淡,冰冷无情的二十后世纪。
请停止机器般思想的运行,别让“心片”代替你的心。
【篇二:生活的碎片】
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里,我们的生活正在逐渐被撕扯成一块块碎片。我们学习、上网、逛街、阅读……时间被扯成了一个个零碎的部分。在不经意间,我们的生活变得碎片化。
地铁的门开了又关上,载着无数手捧咖啡报纸的上班族驶向远处。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每天都会遇到许多人,着手处理许多事情。这一件件事情就如同一块块碎片充斥着我们忙碌的生活。所以高速的生活中新鲜事物多、接触交流多便成了生活碎片化的重要诱因。
当我们的生活开始被零碎地分割成了一个个部分的时候,便开始变得格式化。我们每天按部就班地上学,周末外出上补习班,晚上阅读和上网。好像时间很工整地被分割成了一块块碎片,严丝合缝地像拼图般贴合在一起。我们给予每件事情的时间被一再压缩。我原本周末会去老师家学习弹钢琴,而如今却因各种繁杂的琐事而推掉了钢琴课。如此看来,生活碎片化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生活僵硬的格式化,更是时间上的压榨与对办事效率的高要求。然而这样一来,我们便天天都沉淀在忙碌的氛围中而得不到良好的休息。我们会消沉、会抱怨、会以消极的态度去生活,这样生活便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然而碎片化于我们全都是负面影响吗?其实也不然。碎片化帮助我们有效地分配了时间,使时间安排清晰可见。并且它还促使我们尝试各种各样的事物,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只要我们在此基础上稍作时间调整,给予自己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做想做的事,合理安排好我们的生活,那么生活碎片化的负面影响就会被削弱。
生活不能总是拘泥于眼前的事物,也应当给予自己适当的放空。对于生活碎片化所带来的忙碌状态,我们应该学会静下心,找回最本真的自己。林徽因写:背上行囊就是过客,放下包袱便找到了故乡,携一颗从容淡泊的心,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
生活碎片化对我们来说难以改变,我们只能尽力调整,安排好时间和作息,如此便能舍弃碎片,笑看生活。
【篇三:格式化的“人”】
想一想,如果一个人,被削去了灵魂,植入了芯片,那么他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他会精细而重复地过日子;他会有渊博的学识和开阔的知识面;他会绝对理性地处理每件事。他的一生或许是一帆风顺的,但不是美丽的。
失去了灵魂,也就失去了思想与爱。
百家争鸣一直被称为黄金时代,是因为所有的口诛笔伐、唇枪舌战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们各执己见地思考与辩论,在切磋中鞭策自己永不停止对真理的探索。
但后来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不可避免地打破了这种光彩四溢的模式。儒家思想被放在了神坛,无时无刻不在禁锢着学者的思想。他们不敢也不能对“正统”提出异议,只好压抑自己的思想,这也就导致了当时社会进步的停止。
真理不可能只掌握在一个人手中,任何人都应该有不同的解读。千篇一律的“正确”就是平庸,失去了主见,只知道从众就是死气沉沉的开始。人是需要主见、判断力以及无尽的思考的。不断在错与对之间挣扎才能展现出个人的风采,才能锤炼出独属的智慧。
爱常常是作为被歌颂的对象的。
记得之前的新闻报道过——某公交车司机在病发时生命的最后几秒,是坚持将车停到路边刹车;最美妈妈为了接下快坠楼的孩子在极短时间内穿过马路跑到楼下接住孩子。
这些无论大爱小爱,都是生命绽放的极美的瞬间。
但如果所有的感情都被抽去,人仅仅是冷漠而机械地活着,所有事都被分为有用和无用,不肯从指缝漏出一点儿同情,把所有情怀与情绪都视为浪费,那么生命又有什么高尚的地方呢?
生命本就是一条布满荆棘的坦途,埋着苦蒂的甜瓜,而爱的存在便是一切咒诅的解药。
如果一个人被格式化,他就会盲从权威,冷漠机械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对无数无辜的柔软的人大肆施加平庸之恶。当他扯出一个似由代码编成的没有情感情绪的笑,也就足够渗人的了。
我们是人,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合该有强烈的感情,有独一无二的思考,有对这个世界的无上热情。但我也同样害怕,人没有因为一张芯片被格式化,却被越来越冰冷的社会,善与恶激烈交错争斗的人性异化。
我不希望看见并不完整的人,也不希望看见貌合神离,崩离瓦解的社会,所以我希望每个人都能以敬畏的、悲悯的眼光看待世界、思考世界、热爱世界。
人的珍贵,不在于躯壳,而在于灵魂。格式永远不应该限定“人”。
【篇四:我独爱那片天空】
我独爱那片天空,因为那是我心心念念的天空,那承载了我全部的爱,我的善,我的心……
如果我是个来自山村的孩子,我独爱那片天空,因为那片天空下是我的家,是我的根,是我的源,那片天空下是我所有的梦想与喜爱。无论于我将来是否会出人头地,我会感谢,感谢我的家庭,感谢那座山村,感谢那片天空,因为我是人。受于自然,馈于自然。这是我本源里的感恩之心,这是我的良知,这是我的善,这是我作为人所不需要培养而与生俱来的品质。也许我将来会过上并不富裕的日子,可这是我的生活,仅是我的,我所独有的生活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我,即使我们会有不同的价值观,但我为自己骄傲,因为我具有我本质的真善美与个性化的价值观。
如果我是人工智能,我独爱那片天空,因为我的程序告诉我我要去热爱那片天空,即便我不理解那片天空是什么。我的情感被格式化,我能被动的具有,却永远不会主动的自发,只因为我是个机器人。喜怒哀乐永远的掌握在程序中,而非我的“大脑”中。另一方面,会有无数个我可能存在,因为我是人工智能,只要相同的技术手段与设计构思就能再创一个一模一样的我。我的个性被抹杀,我的存在被弱化,我不再是一个完全的“我”,而永远只能是“人工智能”。
我独爱那片天空,那是我的情思,而不该是程序。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工智能的出现是必然的,就像可预见将来的人类生活会被人工智能充斥一样,必然的是必须去面对的。人工智能在根本上解决了许多问题,科技化生活为我们带来太多便利,以至于我们会忽略人工智能的过分科技化所为社会带来的影响。
科技发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脑被科技化,那时的人类终于被格式化,缺少了个性化,缺少的真情实感,缺少了思考,只是轻易的程序小变动就可以改变你,就像一个玩偶一样任由科技摆布。终于,你缺少了人所最本质的善,缺少了价值观,你已非人。
我独爱那片天空,因为我是我,我的爱,我的感悟,我的思考,我的本心赤裸裸的展现在那片天空之下。我不是人工智能,我是本我,完整的我,那么令我骄傲的我。
我独爱那片天空,因为那片天空下是我,我可以不完美,哪怕再多的缺点我也为自己是人感到骄傲,因为我会思考,我有情感,我有一颗真挚而火热的心。我的爱会指引着我,而不是那些计算机语言所组成的指令。我爱这个世界,我爱我的祖国,我爱我的故乡,我爱我的家庭,我爱我,那样浓烈的爱是本我的心所燃烧闪耀的。
我独爱那片天空,因为我是人,因为我是我,因为那片天空是我的爱。
【篇五:也谈中国式教育】
一直想写一篇分析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文章,可是没那个胆量,可能认为自己写议论文的功底还是“菜鸟”。在拟这个题目之前,我一直在犹豫,因为文章一旦涉及“国”,那将会很难下手。但是既然拟了这个题目,那我就会认真写。
前几天看焦点访谈,节目中就提到了教育改革,上面说什么十年之后教育的春天将会来临,在那时考试与招生将会由两个部门来组织,实现“考招分离”。
说实话看了之后真的很爽,因为十年啊,将有多少人才被应试教育所埋没,而如今的我们怕是享受不到那美丽的春天了。
在初二时上网,我就经常会上网查找什么热门话题。一天,在百度里找到了一点击率超高的贴子,帖子的名字叫《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目而我却不会做》,我好奇点击查看,文中就写道:在浙江省的高考试卷上,把我的文章作为题目出了一个深层阅读,这篇阅读总共有15分,而我却仅得一分。其中有一题是“在《寂寞钱钟书》一文中,这一句‘钱钟书先生那一生不羁的灵魂,也正是他一生的格调’中的‘格调’二字用得非常好,请问好在哪儿?”我看了这后顿时傻眼了,我当时也没想这么多,就顺手一写,我哪知道怎么回答啊!
看了这个贴子,我感触颇多,也跟了一个两三百字的帖。
是的,现在的教育越来越公式化,越来越圆圈化,学生答题必须在指定的范围内,按照一定的公式,比如说像什么:“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东西。引出文章中心论题;使文章更有说服力”等等这样的话。试想这些真的是我们想出来的吗?答案是NO,老师教的必须这么答,才能得分。
曾经童话大王郑渊洁说过:“道德有了标准是值得庆喜的,可是考试有了标准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上次语文诗句默写中有一题:“站在高山之巅你会想到?”答案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可是我写的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却错了,我不禁想问改试卷的老师:“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写高山之巅的诗难道只有一个《望岳》这种公式化的中国教育必须改变!”
我还记得老师在讲怎样写议论文的时候,说的是先提出论点,再举例论证,然后再总结。说实话我真的不想听,而且对议论文产生巨大反感,因为它很像明清时期的八股文。而且老师还强调在议论文中最好不要出现“我”,为什么不能有“我”?难道文章不是“我”自己的看法吗?
这就是中国式教育的格式化,它在扼杀一代又一代学生的创造力。
再谈中国教育的定式化。
这一点广泛分布于理科学习方面,老师们总是注重讲定式、定理,却很少让我们自己动手去探究,这一点几乎导致所有中国学生最致命的一点——动手能力差。曾经有上海一所中学,老师让一位物理尖子生去换电灯泡,这个学生弄了半天也没有成功,最后急得大哭。我也不会换灯泡,我的物理电学也学得不够好。但我想连灯泡都不会换,那些公式又有何用?
教育还一直在吵着改革,姓“考”还是姓“素”这谁也不好说。应试教育纵然有“公式化、格式化、定式化”的缺点,但终究也不是一无是处。如果中国式教育要改变,作为学生我更希望是介于应试与素质教育之间,就像治国一样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教育也要注上“中国特色”的商标。
最后用一位教育家评论应试教育的话结尾:“我们都是坐在火车上的人,突然发现火车走错了方向,我们谁都不敢跳车。”不过我相信敢跳车的人大有人在,我就是其中一个,教育改革,我期待!
【篇六:当思维被“格式化”】
在几年前或是几十年前的今天,你或许还没有出生,但那时候的人们,是否想象到了如今被“格式化”的世界?
数字的格式化,图像的格式化,视频的格式化……伴随着这些“格式化”,我们的生活无时不在紧凑地进行着。
而今天的人们是否想象过,在人工智能如此风靡的一个时代,人们的思维会像计算机的“格式化”一般,变的固化,变得麻木,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有人会说,那么计算机取代人类会怎样,计算机拥有了人类的思维呢?这才是最恐怖的吧?
在我看来,这个答案是否定的。即便是计算机拥有了人类的思考能力,而人类此刻还继续拥有着曾经的探究、钻研、思考能力的话,是不必产生如此巨大的恐惧心理的。而当人类的思维如同计算机那般木纳时,令人恐惧的世界便到来了。
因此,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人,在于人的思想、思考状态。于是,我们便可以回归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人与动物有何区别?
十分明显,人有思考的能力,而动物没有。
当几头羊在争抢一片新鲜的青草地时,人类学会了耕种与丰收;当几只老虎在为一块斑马肉而撕咬斗殴时,人类学会了圈养。我们可以打一个不贴切的比方,若是将人类二字代入动物的空位,你能想象出这样的一个世界吗?
其实,思维的“格式化”在本质上与“人回归为动物”并没有太大差别。因为,人同样会失去价值观,变得冷漠、无情。
那么在这时,社会也许会陷入停滞,陷入迷惘。每一个人都如同一个机器人一般,没有情感,没有压力,没有动力。人们对文字麻木,对信息麻木,只是周而复始地做着一模一样的动作。
人们会失去对他人的关心,也会失去彼此之间的情感纽带。在看到他人处于困境中时,给予一个冷漠的眼神,或是漫不经心地路过。不会像曾经一般,给予一双温暖的手与一个会心的笑容。社会将失去爱,变得冷酷无情。
人们会失去改造与创新能力,人们不会去思考某件事情中或许会产生的漏洞,如同计算机一般,认为这件事本该就是这样的,因而不去创新,不去实践,等待着所谓“结果”的降临。
而创新二字对于人类的影响有多大,就不必再提了。
所以,在这个思维还没有完全没“格式化”的世界,我们要清醒意识到这一点,并阻止“格式化”对思维领域的蔓延,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以及培养创新能力。
【篇七:相互微笑】
我相信生命最初是美好的,我喜欢听那“人之初,性本善”的来自千年以前的吟诵,我更坚信相互微笑是生命之初的表现。
人在三岁以前的记忆多半是空白的,每个人几乎都是听着母亲的诉说回忆自己的婴儿期。我很喜欢这种感觉,想象着那一个我,很温馨。
婴儿的笑容甜甜的,美美的。既然无法想见自己婴儿期的笑容,就瞧瞧身边的宝宝吧。照片里的笑容是定格在一瞬间的,不够生动,不富于变化。但当你面对着一个婴儿时,这类问题是不会有的。
人是在不断模仿和实践中长大的,婴儿是最出色的模仿演员。当你对着他微笑时,他会目不转睛地看着你,你不吓着他,他也不会哭的。所以不要避开与婴儿对视的眼神,你对着他笑,他突然间也会向你笑。这一笑仿佛是你期盼已久的一个花苞绽开了,在无法预期的一个时刻灿烂了整个枝头,也灿烂进你心里。婴儿是不懂得吝啬的,他要是喜欢你,会一直对你微笑。这一次要是笑累了,下一次见着你时,还会对你微笑。前提是这时的你可不许吓唬他,你对他也要微笑。微笑应当是相互的。
这一刻,婴儿很快乐,你也很幸福。
很多时候,人们总是来不及感叹,时光就已飞逝。婴儿长大了,那一段记忆也被封存,似乎以后再也没有打开。我们已记不起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时的笑容。
到了现在,笑容仍然随处可见,可你能辨认出真假吗?当你对着他人微笑时,自己的心也是微笑着的吗?又或者别人也会回你一笑吗?这些问题时常困扰着我们。但渐渐地,人们已习惯了被“所谓”的微笑包围,甚至还有了“标准笑容”,讲究露几颗牙齿,嘴角呈什么角度。相互微笑被格式化、标准化。更有甚者,微笑背后有一张灰色的网,有一个或许多个目的、企图挂在上面,来回晃荡,而眼前的人却是笑靥如花,这不过是笑里藏刀的把戏。可就是这把戏让多少人心寒。
摄影师讲究捕捉美妙的瞬间,但很多时候美丽不会为你停留。就像生命最初的微笑,很多人早已无处寻找。保持生命的本质,保持最初的相互微笑谈何容易,但又极其容易。你要有一颗赤诚的心,你要让心灵的净土不惹尘埃,你要拥有婴儿般的乐观的生活态度,你要试着微笑起来。你做到了,别人也做到了,世界也就微笑起来了。
相互微笑的那一刻,我和你仿佛回到了很多年前,仿佛看到了生命之初。
【篇八:格式化的大脑】
阅读报纸,便能翻阅到一篇篇关于现代信息化的发展和成就,一个个醒目的大标题“机器人服务初现餐厅”,“家庭机器人开始流行”等……现如今的科技化和信息化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为大众所熟知,而如此的迅速发展又带来了人们新的问题。
人工智能会不会替代人类?
当时掀起人们热烈讨论的“阿尔法狗战胜了李世石”这个事件,表明了计算机可以拥有比人类更高的智力和能力水平,而此时的人们却开始思考这到底是给人类带来好处,亦或是将在未来取代人类。
不可否认的是,利弊都有。于此,这引发了我心中的一个问题:若是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该如何?人们将失去价值观和同情心。
人和计算机的最大区别便在于我们有感情,我们不是那冰冷的机器,我们认知、感受到的世界对我们而言是有温度的。微风轻拂过你的脸颊,你能感受到春天;他人给予你一只援助之手,你能感受到温度;独在站在自我世界的中心,你能感受到的是自己的信念、尊严和价值观。我们会去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可计算机不会;我们会判断各种事物的好坏与否,可计算机不会;我们会体会他人的不易和艰难,可计算机不会。它有的只是冰冷的外壳、高水平的计算程序和一个永远不会跳动的中心。它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没有炽热的思想情感,它会的只有理性的计算。
站在城市的天桥上,背后的人潮川流不息、来往匆匆。眼中只有闪动着的手机屏幕,不关心一人,不发言一句,好似秉持着“你我都是陌生人,不必多言,你的事与我何干”的想法,殊不知此时的我们也如计算机一般冰冷。
我们若是像计算机一样,怎么能够体会到世界冷暖,怎么能够体会到古代大家所留名著中的悲欢离合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无奈,又怎么能够体会到爱的至高无上?也更不会对世态产生厌恶,并去发声改善,不会对他人产生可贵的同情心,不会有如此多的大家去歌颂爱和阐释不同的价值观……
我们有血,有肉,有一颗炽热跳动的心。面对生活,请从拒绝大脑程序的格式化开始。
【篇九:我不愿成为“机器人”】
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当人类正惊异于科技给世界带来的巨大改变之时,也未能幸免于被其同化。从电脑到手机,人工智能正一步步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以其强大的改造功能,在人类体外镀上一层隐形的金属躯壳。
当我们还在杞人忧天般害怕着人工智能颠覆世界之时,人类的思考、价值观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牺牲品。又有多少人会勇敢地拒绝这样的改变呢?或许我们早已有了答案。无论是什么改变,世界最终都能接受,无论是哪种站栗,世界也都能承担,只要能找到它的配方。但即使改掉一个坏习惯无比艰难,我们也应该努力,不让自己成为那个冰冷的“机器人”。
人类的天性,本不该被外物定义。我们能格式化机器,却无法格式化情感。类似《见字如面》一类的综艺之兴起,人类对情感开始重新珍视。我们敬佩“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我们感叹林徽因在面对理智与情感时存的那份放得下、失得起的洒脱;我们为蔡琴写给去世丈夫的字字珠玑潸然泪下……惠书敬悉,情意拳拳;见字如面,见信如唔。我们不愿成为“机器人”;我们,无法割舍酸甜苦辣,人生百味。
恩格斯把人类的意识誉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然而在随意翻动朋友圈、习惯性点赞、下意识发送表情包的时候,我们亲手折断了这些“花朵”。碎片化时代的时弊远远不可估量。我们的同情心,本不该被冰冻。在一条条实时热搜下,无数人隐匿于虚无的用户名之后不分青红皂白地抨击社会、贬低他人。不论事件本身,只求自己骂得痛快,借此抬高自我、站在道德制高点批评他人“思想疾病”——此正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压制他人之后,才能凸显出自己的存在;或者压制他人之后,才能安慰自己的无能;抑或污蔑他人之后,才能满足自己的卑下。有人说,这是“问题时代”,但那些自以为标新立异,实际毫无价值观可言的机械问题,过犹不及。
或许,我们真的缺少张可久闲看云卷云舒的雅致;东坡“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哲学思考。对于固化思想的重新解封,对于价值观的重新安装以及对于情感的再次珍视。这之中,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生活碎片化”,“思想虚无化”,“文化快餐化”,是当今时代的标签。正如撕下粘贴已久的标签一样,我们的改变需要经历痛苦的过程。但禅师能在多次被蜇以后救起落水的蝎子,因为其天性本善,他不愿被外物更改自己的天性,我们也不能。世界需要勇于创新、不忘初心的人去改变,我们不愿成为机器人,我们一定会改变。
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那份“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的担心,只是庸人自扰、杞人忧天罢了。
【篇十:诗歌评语作用大】
近年来,格式化的学生评语不再流行,期末评语趋于多元化。对于近期出现在中山市某小学的诗歌评语,大家议论纷纷,我认为诗歌评语值得点赞。
与传统的格式化评语不同,以诗歌的形式写期末评语,无论是结构还是内容上,都会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诗歌结构工整,内容简单明了又字字渗着深意。即使表达的意思相似,诗歌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以及不尽相同的词汇搭配都赋予了诗歌评语鲜明的特色与亮点。这对学生来说,定是一份有意思的评语。
当然,诗歌评语的好处不仅在于诗歌本身的美,还在于解读这份诗歌评语时的乐趣。因为诗歌篇幅小,很多深层的含义藏在文字中,需要学生去了解诗歌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思。这一过程本身就充满乐趣,学生会惊叹于文字所蕴含的魅力与无限可能,甚至对古代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在社会提倡重视传统文化,丰富文化自信的当下,可以说是起到了“小举动,大作用”的效果。况且,评语的对象是小学的孩子们,在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飞速增长的阶段,去探索诗歌评语更会让他们产生对诗歌的喜爱。
若将诗歌评语提到更高的层面看,今后如果有越来越多的班主任用上诗歌评语,就能从侧面反映出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与重视。诗歌评语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严谨评价。过去的传统评语使用的标准化词语包含范围大,只要学生某个时刻某个行为与之相符,班主任都可以用该词语评价学生,造成学生期末评语高度重叠,使评语的价值和作用大大降低。而诗歌评语需要老师去思考如何组织语言,用什么词汇去构成一句诗才能语句通顺又描述到位,也需要老师清晰每位学生的形象与性格。所以说,诗歌评语若渐渐流行,能或多或少地增进师生感情,利于师生之间友好相处。
不过,诗歌评语并不是这么容易就能写出来的,班主任驾驭诗歌能力的强弱是关键所在。如果班主任所写的诗歌评语用词不当,或是学生在解读过程中产生误会,都会带来不好的影响。这是使用诗歌评语要面临的问题。
总的来说,诗歌评语有利作用大,值得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