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开在记忆深处的花】
岁月如指尖的细沙,悄然间流出,再无踪影。恍惚间,十几年的岁月已经过去,十几年的回忆中,有理所当然忘记的,也有开在记忆深处的永不凋零的花。
在我很小的时候,那时她家住在农村。夏天我便去她那里玩儿。那个时候天还那么蓝,她也依然在。
“慢着点,儿别摔了。”这是记忆中她对我说的最多的话。小时候的我喜欢上蹿下跳,老是不让她省心。我喜欢蹲在院子里看蚂蚁,用木棍幼稚的拦住它们的去路;喜欢在中午闷热的风吹起时,去不远处的火车道旁,捉蚱蜢;喜欢在尘土飞扬的土道上,撒欢地来回奔跑。这时候她总会在我的身后冲着我喊,“慢着点儿,别摔着。”不怎么标准的普通话混着尘土飘在风里,现在回想,那真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话。
渐渐的,我长大了,不在有那样的夏日任由我去挥霍了。渐渐地与她也有些疏远了。曾经的她在我身后的那句“慢着点儿,别摔了”也变成了电话里的“什么时候再过来呀?”我总是说“等有时间的”,却再也没有过去的那么大段的时间与她厮守。只能是偶尔过年的时候去看她,她对我百般的亲昵,可我却再也与她热络不起来了。
再后来,她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终于,她累了。在前年的一个早晨一次不小心的跌倒,让她再也没能站起来……她,永远地睡着了……
她再也不会在我的身后喊着“慢点儿,别摔着了”,再也不会了……
她,是我的太老,她和那美好的回忆成为了开在我记忆深处永不凋零的花。
目光悠远,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候:天还那么蓝,她也依然在……
【篇二:告别不是悲伤】
告别,是血之流的痛;告别,是泪之尽的苦;告别,是情之断的难。但古往今来的名人墨客却用史实告诉我们,离别不是悲伤。
屈原投江,是感人的忠心,独乘小船,渐渐远离故土,楚怀王冷凌的目光还在脑海回荡。他凄悲的望那凉如冰的江水,不再有对国的眷念,站在江边,看百姓生不如死的生活,他的心碎了,死矣!他惟一的选择,这生命最后的告别,他笑了,笑庸君,笑贪臣,笑自己的忠将名垂千古,笑的一跃,被无情的江水吞没。但他那“路漫漫其修远兮”还在为世人所传诵,所感叹。
王昭君出塞,为和平搭起了彩桥。她回头看见秀美的大唐江山在苍茫的古道上渐远渐去,她分明听见了大雁那亲切的呼唤,但她拭干泪水,她告别亲人,告别故土,去塞外播撒和平的种子。回眸,是告别时的坚毅,是远去的眷恋,一朵白云浮到塞外,那是亲人对她永远的祝愿。
毛泽东,背井离乡,解放中国。他背着行囊走在家乡的土道上,他回头张望故乡,最后看一次自己出生的故土,最后看一次自己亲切的港湾,他为理想怀泪离别,告别故乡,漫天飞舞的沙尘仿佛为他哭泣,南归的大雁为他送行,愿他一路走好。
这些伟人演绎了告别不是悲伤的传奇,他们用自己最无私,最伟大的爱面对离别,难道不值得我们传颂吗?
鸟儿告别母亲,是去拥抱天空;落叶告别树枝,是去孕育希望;小帆告别湖泊,是去接受挑战。
告别不是悲伤。
【篇三: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每当夜晚我睡不着的时候,我就喜欢和妈妈一起聊天——听妈妈讲她那过去的事情。
……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天都要走很远的路,那时候的路都是土道,一下雨就会满地泥泞,常常会把鞋子粘掉。学校坐落在一个非常宽阔的地方,教室是一间挨着一间的砖房。每到冬天教室里就会架起炉子取暖,你的姥姥就会给妈妈用铝饭盒装上满满的饭和菜,第三节课下课的时候,我们就把饭热在炉盖儿上,第四节课就会闻到满屋子的饭菜香,馋得我们垂涎三尺,虽然只是白菜土豆,但我们却吃得格外地香。
每天放学回家要到家的时候,我就会看到炊烟从烟囱里袅袅升起,走进小院便会听到收音机里传出的评书,每次我都是写完作业再吃饭,然后出去玩,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躲猫猫、打口袋、跳皮筋、弹溜溜、抽冰尜……
那时候的街道上看不到机动车辆,都是马车、三轮车、自行车,后来,慢慢有了老爷车、轿车。路面也从土道变成了沙石路、柏油马路。后来,电视机取代了收音机,手机取代了Bp机和固定电话……”妈妈感慨万千,我听得意犹未尽。
回想妈妈小的时候,再看看现在的我们,我们真的很幸福。我们住的是高楼大厦,上学选择的是环境优美的优质学校,每天上学有校车接车送,吃着丰盛可口的饭菜……这都是因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才使我们有了现在的幸福生活。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珍惜现在的一切,努力学习,让祖国变得更美丽富强,从我们这一代做起!
【篇四:家乡的广场】
近几年来,我的家乡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镇变成了一座繁华热闹的小城。
没有了泥泞的土道、没有了破旧的平瓦房、没有了高高的垃圾山、也没有了昏黄的路灯,取而代之的是干净的水泥路、高耸的大楼、美观的垃圾箱和明亮的路灯。
在家乡的诸多变化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家乡的广场了。家乡的广场对老人来说,是健身的好地方;对成年人来说,是沟通的好地方;对孩子来说,是玩耍的好地方。
春天,百花吐艳、万物复苏。广场两侧的大花坛中,小花、小草都悄悄地探出了头,传递着春天的信息。老人们在这里健身、拉家常,热闹非凡。
夏天,天气暖和、烈日炎炎。孩子们在广场上欢快地跑跳、追逐、嬉戏……,有的玩滑板、有的玩捉迷藏,有的小女孩还会偷偷地摘几朵花,编成花环带在头上,高兴的不得了。
秋天,呼呼的大风把柳树的叶子都吹落了,花儿、草儿也凋谢了,可是松树还是那么翠绿那么挺拔,给广场增添了色彩。
冬天,随着一场场大雪的降临,广场像是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你瞧,广场上矗立着一位位英勇的雪人士兵,地上铺着一条洁白、柔软的地毯,树木也披上了洁白飘逸的斗篷。到了晚上被周围的灯光照的五彩缤纷的,漂亮极了。
啊!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广场,它给家乡人们带来了多少快乐啊!
【篇五:土路】
母亲的老家在一个偏远的村子里,那里与城市的环境截然不同,但在我的心中,那才是我向往的地方,城市中楼房如山脉一样,连绵不断,电子大屏展现着高科技的发达,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连接各地,城市的发展与进步,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而我却喜欢每次驾车与家人回姥姥家时,渐去渐远,繁荣一点点消失的感觉,没有了夺人的眼球的高科技产品的流光溢彩,却多了一份宁静和谐,让人向往之,虽与世相隔,但却时时显示出自己独特的魅力。
走在路上,左右两边是低矮的房子,大门敞开冲向土道,每每走在这土路上,就会想起儿时,记得小时候路尽头有一片枫林,秋天的枫林树叶飘下来,我常与玩伴踩树叶,听着嘎吱嘎吱的脆响声,我们也发出稚嫩的笑声,我家的东边是一个陡峭的峡谷,每次到那里都能感受到黄土高原独一无二的美好风光,站在墚上向远处看,是巍峨雄伟的秦岭,高耸入云,连绵起伏,一派宏伟,路的南边是一望无际的田地,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田野里的庄稼,金黄发亮,我经常照猫画虎,学着大人的样子,在田里玩耍。老让大人们操心,周围的风景,直到现在,在我的印象中挥之不去。
村里的人似都杜绝了现代科技的侵扰,干什么几乎都用最老的法子。如果在城里让人回家吃饭,打个电话,那人就回来了,但在那儿,不用电话,站在墚前面大喊一声,对方一应,不一会儿,在地里工作的人就回来了,现在的人用手机玩个QQ微信,还不如几个大娘们拿着板凳,坐在一起织东西一边聊天,说的热火朝天。
他们的生活对于在城市里住惯了的我来说,看起来真的很难进行,我不敢想象没有网络的他们难道一点也不在乎不渴望,拥有科技的便利?但是他们真的不在乎。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是一群吃苦耐劳,朴素热情的人;他们有好东西就会你我之间相互分享,让大家都幸福快乐,从而形成团结友爱有益的大集体。
青烟日落更黄昏,路火千堆处处痕。初冬的窗外,看着寒衣节笼起的堆堆火堆,想起土路,想起那些美丽的风景,还有那些朴素的亲人,土路啊土路,你永远是在外游子的回忆。
【篇六:登山】
今天是我印象中的第一次爬山。
这座山很美很高,一路上几乎都是小溪相伴,直到半山腰,才慢慢感觉到了山的陡峭。那座山没有平直的公路,也没有坑坑洼洼的土道。只是一个一个细小的石阶。
一开始登山,只感觉它好像一个很美很大的公园一样,到处都有小溪相伴。直到后来,那石阶却让我心生寒意。由于山的陡峭,石阶一个宽,一个窄。我认真地看着脚下的石阶慢慢地走,生怕一个不小心踩空,摔了下去。
爬到一半,我赖在平台上不想走了,远处的石阶又陡又窄,再加上劳累,我真想瘫在平台上,不动了。但是,我看见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居然“蹭蹭”地往前上。我顿时站起身来,心想“一个小男孩都爬的这么快,我更应该爬的快点啊!”
爬到山顶后,我第一次感觉到了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俯视天下的气概。不过到下山时,我又犯了难,本来就恐高的我,看到下面深不见底的路顿时感觉害怕,我又想起了那个小男孩,于是一鼓作气,只看石阶,喊着“一二一”慢慢地下山。
终于到了山脚,我松了一口气,不过也感谢,这大山带给我的历练,下一年暑假我还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