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身边的人际关系】
《半熟少女》里有一句话,“我可以没有男朋友,但是我不能没有朋友。”
在茫茫人海中,或许小的时候还不觉得,但是越长大越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重要,他不仅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在一个社会中,还是需要满足心灵上的慰藉。有了这些诸多良好因素,会让人的心变得开阔许多,也同样会使得人的心情一直保持良好乐观。
有一个良好乐观的心态比什么都重要。
父亲曾经对我说过:现在这个社会,有关系并不是非常不好的。或许曾经或多或少都因为关系吃过亏,但是要通过什么人去考虑什么事,或许在一些人眼里这可能不太好,但是人心就是如此,没有人能一直永远顺利的‘运气’,如果能通过自己的融洽的关系,又何尝不称为一种能力呢?
当今社会,就连‘高学历’‘海归硕士’也无法满足当下的要求,并不是说只有学习唯一一条出路,因为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也并不是说不靠学习,因为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没文化同样是可怕的。
文化等于你的品格的估值,等同于你融洽的圈子,也等同于你认识的人是什么样子的,也就是说你身边的人是什么样子的,你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出淤泥而不染’的例子不多,大多都是喜爱淡泊名利的,但是我们更多接触的还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所以父母从小就会给孩子说,和好孩子玩,别和坏孩子玩。
若是没有超凡脱俗的心态,若是仅仅一个没有社会成熟的良知,是无法真正有一个新的环境的。
而人际关系,会让你有这种方法去接触一个新的小社会。
【篇二: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两句话说明了环境对人和事物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不禁要问:果真如此吗?我持强烈的反对意见!非也!真正对人或事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的素质或事物的质地。
周敦颐毕生“独爱莲“,何也?因其“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与莲品质之高洁密不可分。假如用吸水强的其它花放之淤泥中,早已染得面目全非了吧?何也?材料的质地完全不同!
人也一样,有人老是抱怨我们周围的环境差。成不了才。就像有些同学说,我成绩差是因为学习的环境不好,是老师没有教好,等等。理由一大堆,唯独没有从自身找原因。那么有的人因此就换了更好的学校,换了更好的环境,但仍然没有起色,仍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这能怪谁?这正应了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看看先哲屈原吧!屈原生活的环境恶劣吗?他的周围全是“墨者”,但他仍然对楚怀王忠心耿耿。他身陷楚怀王和周围的小人的迫害和排挤,仍矢志不渝、忠贞操守。他清醒地知道,自己难以改变楚国衰亡的命运,最终无奈地选择了以身殉国。屈原之所以能成为众多“墨者”中,唯一的一名“赤者”,与他有着崇高的理想追求和极高的个人素质密不可分。
所以,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是“赤”是黑,关键要看其本身的素质与修养。
【篇三:中华魂——永恒的品质】
“中华魂”,想必大家对这三个字并不感到陌生,都会异口同声,不约而同地说:“中华魂就是善待他人、爱护环境……”可作为中国的新一代,我对此产生了怀疑:真的是这样吗?
鸟儿的歌声回荡在整座城市的上空,我背着书包,迈着步子,高高兴兴地去上学。可在上学的路上,总能看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上班的叔叔吐着白色的“二手烟”,吸完之后,把烟头随意丢在马路上;送孩子们上学的爷爷奶奶清了清喉咙,把痰吐在路旁;香甜地吃着包的阿姨们,不经意地松开双手,让“透明的气球”远远飘走。我怀疑着:难道这就是你们所说的“中华魂”吗?
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天,我从家楼下的大门出去时,远远地望见一位30多岁的阿姨,提着装满垃圾的袋子,满脸嫌弃地向清洁工的垃圾车丢去。然后捏着鼻子、加快了脚步,匆匆走开了。可清洁工却一丝不苟地清理着垃圾,随后推着垃圾车慢慢离去。我沉思着:难道就因为他们脏,他们臭,所以不能给他们一个微笑、一个平等相处的地位吗?
踏上公交车的门,迎面而来的就是那股令我恶心的汽油味。我找了个空位,坐下来。接着上来了一位白发苍苍,年过古稀的老人。他巡视了一周,然后靠在扶手上,掏出零钱。“给老人让个位啊!”售票员接过老人的零钱,对着车上的乘客说。公交车内也响起了“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给……”。可人们依旧专注地看手机,听音乐,谈话,不理不睬的,没有一丝动静。望着满脸皱纹的老人,我站了起来。小心翼翼的我扶稳了扶手,思考着:为老人让个位,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中华魂”是什么?难道就是随意吐痰、丢垃圾?难道就是看不起他人?难道就是人们现在的一系列不文明的举动?古人曾说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己的所作所为,无时不刻都在影响着身边的人,也影响着“中华魂”真正的含义。道德实践,不是光说不做,而是说到就做,让我们用实践,去改变身边的人,去改变自己的人生。让我们记住,“中华魂”,是道德文明,是永久的品质!
【篇四:遵纪守法从身边小事做起】
青春期的叛逆、青春期的张狂以及青春期的自以为是……这些都有可能成为青少年犯罪的根源。所以,学校为了提高青少年的安全意识,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在国庆前夕,隆重召开了一次法制教育大会。
这次大会邀请了繁峙县司法局的张梅女士为我们做了精彩的报告,向我们讲述了几个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案例。
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确,在张警官讲的其中一个案例中,一位原本很优秀的中学生因结交了一些沾染不良习气的社会人员,在他们的怂恿下,他终于做了一件违法的事情——盗窃。案例中的这名中学生正读初中,但却在他的大好年华中,迈出了错误的一步,写下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号。他的人生也因此发生了转折,结果令人惋惜,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很明确的判断是非能力,要了解一些法律基本常识,更要听从父母、老师的教诲,一定不要结交那些整天无所事事的闲杂人员,因为他们或许将改变你的命运,会利用我们现在较差的辨别能力,引诱我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也许你会看到电视上的对簿公堂,原告和被告吵得不可开交,但法官却坦然自若,因为法官只相信证据,不会因为谁是最后吵赢的那一方而偏袒他,所以这也给了我们一个警示,也向那些心存侥幸的人提醒:青少年犯罪也同样要承担法律责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其实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都会有法律的约束和保护,它时刻存在于我们所处的环境之中。一个真正有法律意识的人是不会随波逐流,是不会允许自己与一群无业游民混在一起,也不会允许自己的朋友去做触犯法律的事,更不会迁就他们。法律伴随在我们的身边,它小到日常的吵闹与纠纷,大到因为杀人而引起的刑事案件。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任何一件大事都是由一点一滴的小事汇聚而成的,而犯罪也是一样,就是因为不注意日常犯的小错误,慢慢由小到大,最后酿成了大错。
其实每一位同学的天性都是向善的,只有认识到自己的小错误和不好的习惯,并加以改正就一定不会触犯法律,我们时刻要铭记:遵纪守法,从你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篇五:抓周】
抓周?谁抓周?什么时候抓?抓到了什么?瞧你们着急样。让我来一一解答吧:是本人妹妹抓周,她一周岁生日这天,农历十月十三日,抓了些——嘿嘿,接着往下看。
十月十三日这天,是妹妹的一周岁生日,当天在爬行垫上放了一个又大又红又饱满的苹果,一个她平时喜欢玩的、眯起眼睛笑的、摇起来有声音的不倒翁,一支粉色的中性笔,一张红扑扑的百元大钞,还有一本儿童文学。一切准备就绪,小寿星上场!
抱着妹妹到物品前,她看看旁边,有好多亲朋好友,咧起嘴巴笑了一下,便爬了过去,咦?前方有我爱吃的苹果,喜欢玩的玩具,哇噻!还有笔和书呢,好棒!只见她慢慢慢慢地伸出了纤细的小手向前挪去,不顾其它玩具紧紧抓住了笔。再越过百元大钞,艰难地把书拖了过来,又左手拿书,右手拿笔还像模像样的在书上划来划去呢!这一瞬间迎来了一声声称赞:“哇!好棒啊!以后肯定会有出息”
“不错,知道拿着笔和书,会是个爱读书的好孩子!”
“长大会是个才女!”
我回到房间,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一个劲地回荡着那句话:“肯定会有出息!”心想:这有什么的,不就是抓支笔拿本书嘛,这就有出息啦?也可能是因为她看我平时写作业,才喜欢上笔和书的吧。俗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愿长大以后我的妹妹真的有出息。
【篇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朋友的定义,应该就是能帮助到自己的人。取长补短,学习朋友的优点。我认为与朋友相处,是要考虑大局的。
何为友?“友”最初是会意字,意思是两个人协调工作,后来表示两手相交,友好相处。所以我认为,朋友不仅要能互相帮助,更要在大局上和谐相处,互相体谅,否则,握着的两只手迟早要松开。
傅玄先生曾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两个优秀的人在一起会越来越优秀,比如假期看到身边优秀的同学在和时间赛跑,不知不觉我们也会潜移默化地加入到这种学习节奏中去。
朋友需要互相帮助,而不是同流合污,若是被朋友带偏了,倒不如不要这个所谓的“朋友”。所谓朋友是能一起上进的人,而不是一起退步的“酒肉朋友”。
在《三国演义》一书中,刘备将吕布当作朋友看待,可换来的却是被吕布泄露计划,导致了计划的失败,吕布也是我们不宜交友的典范。
《水浒传》中,林冲大家想必非常熟悉,他被逼上梁山正是因为最好的酒肉朋友陆谦,狡诈可恶,出卖朋友,导致妻子被高俅养子逼婚而自杀身亡。
纵观历史,视群雄。真朋友,同舟共济相扶持;假知己,大难临头各自飞。交友,还是需顾全大局。
【篇七:遇上碎片化生活】
在书桌上写作业,突然一旁的手机响了一下,好奇心最终还是促使着我打开了手机,是班群发来的信息,手指在屏幕上漫无目的的翻来翻去,好像明明知道不会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却又不甘心的寻找吧,这时,用来看小说的软件,推荐了一本新的小说,满怀期待的点进去,看了几页却又因没有耐心而退出,这,可能就是那些所谓的碎片化的生活吧。
仔细回想着有了手机后的我,似乎很少读纸质书了吧,好像似乎在手机上看书也没有看完的时候了,好像似乎不管多有趣的事情,字一长,我都没有耐心了吧。
再次打开QQ,继续翻着刚刚没有翻完的聊天记录,似乎,字数都是在十个字以内,嗯,啊,标点符号,甚至表情包,才是我们用的做多的吧。
翻完QQ,我便开始写起了作文,我的大脑却一片空白,该写什么,该从何写起,该怎么写,好像一点思路都没有,回想发生过的事情,想从这些事里,找内容来写,但好像,并没有注意到什么,好像陪伴我们的大多都是手机,想不出什么,便打开百度,寻找些什么,希望找到些灵感,但是好像,字一多,我又没办法集中注意力了。回忆着,好像每次面对长篇大段的论述,总恨不得一口气拉到屏幕底端或翻到最后一页,脱离过程直达结果。
可是怎样才能变得不像这样碎片化,好像周围的人在遇到手机后,思维都变得这样碎片化,好像,想不这样碎片化,很难,很难,在这样时代的潮流下,很多人都变成这样,可是我们该怎么办呢?
课余时间里,待在图书馆里,是一个不错得主意,在良好的学习氛围里,会带动你,集中注意力,而不是长期注意力在手机上,正所谓近朱者赤。
在没有WiFi的地方一个人安静的坐在窗边或是坐在床上,安静的翻着我们所感兴趣的书,长期下来,好像思维就变得没有那么碎片化了。
关掉通知,在思想集中的时候,干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学习或是工作,而在思想实在集中不了的时候,再来翻翻这些通知,或许更好,也可以使工作效率更高,更有效率。
在遇上碎片化的生活时,我们不应当让他就这样碎片化下去,我们应当想办法解决碎片化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