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品味生活之乐】
一代文豪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守护了自己的尊严。隐居山林,远离当时战火纷飞的尘世。过着“不慕荣利”“造钦辄醉”“采菊东篱”“悠见南山”“与愿无违”的虽贫而乐的生活。在自己的“桃花源”里创作,一生乐观,满足。品尽了生活之乐。
反观当今社会,人人心浮气燥,追名逐利。尤其是年轻人,大多过着朝九晚五,三点一线的生活。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使他们无法品味生活之乐。就连书店的书架上摆得都是《如何炒股》,《百万富翁》。那些古典名著,诗词精选早已销声匿迹。
因此,我认为想要品味生活之乐。首先,要放下名利,放慢脚步,这样才能发现生活之乐。走马观花,心浮所燥,就永远无法发现生活之乐。而发现是品味的前提,若无法发现就无从谈及品味。可见,放下名利,放慢脚步是品味生活之乐的前提。
其次,热爱生活也是品味生活之乐的先决条件。贝多芬在艺术将要达到巅峰之时,不幸耳聋。但他热爱生活,并未因此放弃,品尽生活之乐。最终,创作出不朽的《欢乐颂》使得罗曼·罗兰都不禁感慨道:“世界给了他无尽的痛苦,他却给了世界无尽的欢乐。”正是由于贝多芬热爱生活,才能品味生活之乐,最终,创作了《欢乐颂》。
最后,我认为大量阅读,丰富自身内含,才能品味出真正的生活之乐。一个无文化内含之人,是没有品味生活之乐的能力的。他所认识到的只不过是最肤浅的东西,无法得知事物的内含。因此,我们应提高自身修养,才会品味出真正的生活之乐,并从中得到满足。
年轻人,放下名利,放慢脚步并不意味着丧失斗志,消极处世。而是去品味生活中真正美好的东西。
【篇二:成熟的气息】
在生命的长河中,成熟是一门必修课,人人修之,而成熟则是一门选修课,选难修亦难。
成熟,如花开时的静谧
花朵虽然美丽,但它们在绽放时从不张扬,向来都是无声无息,不会惊扰一粒尘埃。但总会有人发现它们的娇艳。成熟的人也是如此,他们从不张扬,不会哗众取宠,不会因为一点成绩而到处炫耀。他们谦虚,尊让,他们都懂的一条真理:金子,不管置身何处,都会发出耀眼的光芒。所以他们会等待,等待机会,等待一位伯乐让自己施展才华,等待成功。
这是成熟的气息,清淡而沁人心脾。
成熟,如下清风中的翠竹
自古至今,清风,翠竹一直都是高洁的代名词,他们不贪图,不索求。成熟的人亦如此。他们清高,他们不慕荣利。他们会在帮助别人后默默离开,他们会在被别人误伤后不求赔偿。他们不追求金钱,不索要权利,他们可能一生清贫,但他们精神世界的富有却无人能及。他们的追求,也许是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情趣。
这是成熟的气息,清新却芳香四溢。
成熟,如寒风中的雪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雪松的坚强,是在寒风凛冽时的岿然不动,是大雪压枝时的傲然挺立。成熟的人也应如此。他们勇敢,坚强,他们不会向困难低头,他们从不向挫折认输,他们的力量来源与勇气、自信。他们的志向,是翻山越岭,披荆斩棘。他们的目标,是他人未曾去过的地方,未曾到过的高度,未曾作过的壮举。当他们成功后,他们会像雪松一样,伫立在人生的巅峰,孤独却透露出足以震慑一切的霸气。
这亦是成熟的气息,执着而勇猛无比。
成熟如水,清澈,幽远灵静。
成熟如雨,细密,滋养生息。
成熟如风,清新,绵延千里。
成熟如雷,震撼,响彻四方。
成熟的气息——万物的气息。
【篇三:守护心中那片净土】
繁杂尘世,长路漫漫,通向梦想的道路百转千回,使人晕头转向,有的人迷失了,消沉了,一生碌碌无为;有的人坚守自我,坚守心中净土,于是他们到达了终点,实现了人生的辉煌。
守护心中的那片净土,方能守住自然的天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生活的概述;恬静少言,不慕荣利,是他一生的写照。在那黑暗动荡的年带,面对高官厚禄,他洒脱一笑,高唱安能为五斗米折腰飘然而去,回到那魂牵梦绕,朝思暮想的田园,用劳动和诗文来自娱,捍卫心中的净土。
守护心中那片净土,方能保持乐观的心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一种怎样的洒脱与豪迈,谁又知苏轼一生的跌宕起伏?一次次的贬谪,一次次的冤案,苏轼四处漂泊,看遍了人情冷暖,看透了世间百态,所幸,心中那片净土没被哀怨和抱怨浸染,于是,中秋时节,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浸满了乐观与昂扬。
守护心中的那片净土,方能成就自己的梦想。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推出,便在社会上引起极大轰动,人们惊叹于海伦凯勒的成功,然而,她在失去听力后,在那个无声的世界中彷徨和迷茫谁又能体会?是心中的净土化作明灯,照亮了她前行的道路,助她走得更远。
心中的净土陪伴我们一生,一旦被负面情绪所攻陷,后果将不堪设想。就如那雄才大略的嬴政,统一六国后,他的心灵被欲望和傲慢填满,焚书坑儒,建阿房宫……多少劳民伤财之事被做出。迷失了自我,秦朝纵国力强盛,又怎能长久?
时至今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太多的虚荣、傲慢、贪婪充斥着整个社会,人一旦稍稍放松,心中的净土便会沦陷,于是,黑心棉,毒奶粉等屡禁不止。唯有坚持本心,坚守心中那片净土,社会的正能量才能不断增加,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安定,国家才能更加富强!
【篇四:我心中的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先生率真直爽,又不愿抛头露面。就算是自传也以第三人称来写自己,不愿让后世评头论足。
先生前期在官场打拼,对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腐败,憎恨不已。又向往着美好的生活,于是《桃花源记》顺利成章的出现了。这也许是先生的一场梦,或是连梦也无法达到的境界。先生为人淡泊名利,不愿再插手黑暗的社会。退隐一山、一水、一草屋;一花、一木、一田园。这些就是后期的先生。
退隐后的先生不为形拘,不以物移、不慕荣利,与世俗格格不入的性格“焉能为五斗米而折腰。”
桑麻的长势让他忧心,豆苗的稀稠让他牵挂,家乡的秋山让他感受到生命的舒展,纯朴的乡情让他感受到人间的美好。他的身心融入了自然之中,这种田园牧歌式的虚静淡远,便是先生心性的写明。表明了他宁愿淡薄自处,甘于贫穷,不求宦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也表现了先生对黑暗社会的厌恶,对功名利禄的鄙弃以及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
先生虽然不追求功名利禄,但酷爱文章。先生著文章的目的仅仅是自娱,先生内心的确有会意,是有话要说的,只是不愿对别人说,只能写文章给自己看。先生读书只能会意不能言传,因而闲静少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陷入极度的苦闷之中。但只能从读书、饮酒、写文章三方面来宣泄自己内心的苦闷,他的内心并非一潭死水,但与谁诉说,告知与谁?
先生前期不屈于命运,奋力拼搏,却一无所获。因为官场黑暗、社会腐败先生决定退隐。看淡一切,自在终老……
【篇五:冬雪傲梅】
一个人在湖边漫步,踏在清晨积起的厚雪层中,一步一个脚印,湖岸一片片松木林已不足为奇,临近傍晚,光线渐渐暗下来,刚要起步离开,从一条铺满雪花的小道上望见一条枝子像是从深处缓缓伸出的手臂。
强烈的好奇心支配着我悄悄的跟上手臂,踏入无人问津过的灌木松林中。拨开残枝烂叶,谨慎地向其中望一眼,面对着自己的,是一株不开花的梅,只是一味地生长着绿叶,雪花一片片落下,无情地覆盖了这无花梅的表面,但它也只是自由地向上蹿着。偶然想起记事起父亲讲过冬雪下过初春梅花在雪中绽开的娇艳美丽,却对面前孤傲的无花梅深感怀疑。
冬雪衬托下争相开花的梅,娇艳而美丽。一到冬末初春,人们便结伴到花园花圃欣赏梅,赏梅之美,赏梅之香。不久,一株刚刚绽放花苞的梅沦为人们掌上玩物,有多少大人会拿起手机捧起花朵摆出让人厌恶的表情“自拍”,又有多少小孩子贪婪地摘下一朵朵梅花将那美妙绝伦的花瓣一片一片的揪掉。望向这嘈杂的景象,熙熙攘攘,吵吵闹闹,却是可怜了这梅花,亲眼看过它因美而逝,因出众而亡。
看透了一切,无花之梅隐藏在绿叶之中,静静伸出一“枝”手臂窥视世间更替的一切,亲眼望送了一个又一个同类,但它只能惋惜,它会珍惜清净,它会留恋宁静的生活。在它周围的,终于没有成群的小孩和时尚的男女,而是雪花化水滴落泥土,林中小溪汩汩流过,松柏树叶缓缓落下。这是安静,这是自然,这是自然的声音,这是生命的进行曲。
与花相比,叶子是寂寞之物,它不像花那样张扬,却也没有花那样美丽,它所拥有的,只是几分纯朴,几分优雅。罢了。
相比于花圃中一朵朵争相斗艳的牡丹月季,你是那样纯朴优雅。牡丹月季娇贵的不得了,在盛夏中非要蹿出个脑袋,才能在众花中分得更多的阳光。而你,无花梅,本身就生在浓密的丛林之中,又有几分阳光,又有几分土壤,生存本应自然,顺其自然,就是最美的结果。你的一生,只为自然而生活,有了绿叶,何必大费周章,绿叶就是最好的颜色,绿叶就是最美的衬托。你不求赞赏,不慕荣利,你一直渴求的,不就是自然之美,不就是宁静致远吗?
无花梅,更有一种绿叶的韵味,更有一种惊心动魄的美。
当梅抛开一切,回归本质,不就是只剩下了叶,只剩下了自然吗?没有了那些不实的情感,没有了华丽的负担,一株梅,会活得更自由,更轻松,更坚韧。
【篇六:我眼中的陶渊明】
手捧一本古诗词,氤氲在茶水间,我仿佛看见千年前的你从历史长河中走了出来。
悠远的南山,起伏连绵;袅袅炊烟,随风而逝。南山下,一片浓郁的田园气息。在他看来,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那报国无门的失意被田园的清风所吹散,而暂得一时的喜悦。
人们称你为“靖节先生”。我想这个谥号于你是当之无愧的。你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理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源。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几度出仕,使你逐渐看清了东晋王朝的极端腐败。四十一岁最后一次出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仅八十多天就辞官回家。你性格耿直,清明廉政,不愿卑躬屈膝,攀权附权贵,注定了你和污浊黑暗的官场是有缘无分的。
从此,你便寄身于田园,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清贫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月;短揭穿结,箪瓢屡空。”你在茅草屋檐下,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管他朝廷官场,高官厚禄,先饮为快。
可是,你的志向却太过于消极,“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我承认,当时政治是很腐败,但你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它、改变它。尽管凭你一己之力难以达成,但在改革的过程中,试问哪里没有为国家、为人民牺牲的人?你却一味地避世,期望喝醉,虚构出一个“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或许,你也是有苦衷的吧。
上帝给我们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打开一扇窗。尽管最终你还是没有实现“大济苍生”的宏源,但你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时无人能比。是你开创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田园诗派。再也没有人能够像你这样热爱自热了。
娴静少言,不慕荣利的陶渊明;
安贫乐道,热爱自然的陶渊明;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陶渊明。
在茶水的清香间,超越千年,我走进了你……
【篇七:信念的】
生命之灯因信念而明亮,生命之舟因信念而远航。
——题记
历史如同滚滚的江水,有多少仁人为了自己的信念去奋斗,使生命在前进的道路上放出耀眼的光彩。
卧薪尝胆——勾践
勾践为了自己的信念,忍辱负重。
在“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选择中,他为了自己的信念,毅然选择了“不”。一艘小船,载他驶向对岸,在岸边招纳贤士,以薪为床,可她的床上只有孤零零的一个人,已没有了美姬,有的只是他的信念与生命。睡柴草,尝熊胆,让他的信念更加坚定,让他的目的更加明确。一枚苦胆,不只有苦涩,还有更大的信念与勇气。终于,自己的雄心大志得以实现,成就了千古伟业。他就是勾践。
求索无休——屈原
屈原为了自己的信念,投身江中。
面对那昏暗的社会,屈原心碎了;面对那昏庸的皇帝,屈原流下了无奈、凄苦的泪。深夜,他独自来到汨罗江畔,望着这黑暗的夜,任风无情的吼着,任泪不住的流着。心中的愁苦,更与何人说?江水拍打着他的衣裙,他不言,纵身一跃,消失在奔腾的江水中。而那千古不衰的离骚便是他的呐喊,便是他上下求索的延伸。
精忠报国——岳飞
岳飞,一个时代的英雄,他为了自己的信念,舍身为国。
当他母亲在他背上刻下“精忠报国”四个字的那一刻开始,他便为了自己的信念去努力营造一切。他组建岳家军,带兵打仗,一次比一次有力,捷报频频传入朝廷,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令敌人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叹,听到他的名字,就落荒而逃。他为了自己的信念,没有停歇一刻。
高雅隐士——陶渊明
陶渊明为了自己的信念,淡泊名利。
面对官场的黑暗,世俗的麻木,他道出了“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豪情壮志,为了自己的信念,他脱下官服,做了“采菊东篱下”的隐士,做了“带月荷锄归”的农夫。“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是他的性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的人格。他最终找到了自己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为了信念,只要我们不轻言放弃,而是鼓起勇气奋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生命终会因信念而发出别样的光彩。
【篇八:品读古诗】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题记
是书,使我胸襟开阔,豁达开朗;是书,使我目光远大,志存高远;是书,使我心旷神怡,如坐春风。
我认为读书是一种乐趣,并不在于作者告诉你什么,而是因为读书使我积极思考。在书里,你的想象任意驰骋,你的思考有可能比作者的文笔更好,更详细,这样你不仅能从书中了解世界,而且能体验作者的生活。
我从小就喜欢古诗,从古诗中能领略不同的情感。读杜甫的诗使我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我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郦道元的诗使我陶醉于山水之中。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看似写了小石潭的清幽美妙,实则是为了描写作者被贬失意的孤寂凄凉的情感做铺垫。文章处处写景,又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感情,使我时喜时忧。
刘禹锡的《陋室铭》表达的是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洁傲岸的情操,含蓄地反映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高雅脱俗的情怀。采用虚实结合、衬托、类比、对偶、比喻等多种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熔情、理、事、人、景、物于一炉。
周敦颐的《爱莲说》使我感同身受,该诗歌颂了他不与恶势力同合污、纯正坚贞的高尚人格,让我明白不慕荣利、恬静寡欲的生活态度和耿介孤高的品性。
李商隐的《无题》也深深感动着我,让我看到了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执着追求。
白居易的《观刈麦》让我看清了当时社会的腐败,揭示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
我喜欢坐在窗前,迎着月光,手捧一卷书,默默地看,静静地品,感受作者带来的情感,让自己身临其境,与作者融为一体,去享受这份唯独地美。
在品读古诗时,我会思考,会想象,在作者的诗词中,畅游一番,体会它带给我的乐趣。在读诗、品诗的过程中,我可以学到多种知识,每当读一首新的诗词时,我便收获一份新的知识,我心中的快乐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