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书之韵】
故园中,松林间,流水潺潺,月光如洗,抚琴欢畅,怎敌它书香满园,飘然畅然?
——题记
悠悠数千载,岁月轮回。人生飘逝,宦途茫然,集百感于心胸,怅寥廓,挥洒千古佳篇。曾几何时,岳阳楼上觥筹交错,举杯邀月,诗意浓浓,流出真情的表白,爱心的无限。书的韵味如此奇幻,若隐若现,又怎能舍得下那卷卷诗篇?
茫茫千江水,驾一叶扁舟于江流之上,聆听自然的鸟语虫鸣,领会书中的诗情画意,细细品读舟中淡淡的凉意。微风袭来,夹杂着远方的柳味花香,同手中书卷上的墨香相融,让人心旷神怡,悠然忘返。
一支笔刚画完那暮春的轻烟残月,便又有书香溢满园的真实写照。
书香中有着喜悦的心,也有着悲伤哀鸣;有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也有着“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情;有着“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寂寥与凄苦,更有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思与胸怀。
意兴飞扬的你甘愿意舍弃生活的安逸,去承受坎坷道路上的艰辛吗?
聪慧灵动的你甘心放弃那忘情的豪饮,去品尝那苦涩的黄连汁液吗?
欢乐蓬勃的你甘愿不顾个人的温暖屋,去流浪在孤寂荒凉的沙漠吗?
不,那不是艰辛,那是岁月的音符铿锵的号角;
不,那不是黄连,那是知识宝殿中流泻的蜜糖;
不,那不是孤寂,那是最美意境里的心意徜徉。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是那样令人神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怎能不使人产生悲戚之感,让水流动成千古的韵律?
书香中有“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那是东坡的绝唱;书香中飘逸出“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的微唱,那是香山居士的清歌。
好书如春雨,如夏荷,如秋菊,似冬的雪,在静谧中你听,它最美的让人忘情的韵律。
书之韵如此美妙,聪明的你若对他弃而不顾,岂不悲哉?
【篇二:我爱阅读】
书的魅力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纵使缺乏华丽的辞藻,但朴实的文辞却依旧能触人心弦,能够慰藉孤寂的心。
今夜,祭一盏心灯,挂一弯醉月,品一杯香茗,持一本好书,穿梭于字里行间,孜孜不倦地体会文中语句间的诗意之境,品味书中的笑、痛、苦、乐、悲、愤、叹,用心聆听作者心里的声音,一缕书香,就如此在我的生命里延续、扩散,一直伴我成长。
从小,爸爸便教导我读书,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再至“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我品味到了中国古代诗词的博大精深;从《西游记》到《三国演义》,再至《红楼梦》《水浒传》,我体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丰富精彩;从《夏洛的网》到《金银岛》,再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羊脂球》,我感受到了外国经典名著的生动形象、跌宕起伏……十三年过去了,书已然成为了我生命中的主旋律,密不可分,我早已习惯了闻书页的油墨香,享受纸张在手中的光滑触觉,倾听翻动书本的“哗哗”声。
现在,我步入初中的大门,即使功课再繁复,上学再辛苦,我也不忘每晚放了学,一边品茶,一边看书,徜徉在书的海洋里,与作者心与心的贴近,进行心灵的交流,与主人公同喜、同怒、同乐、同悲。至分别时,我会啜泣;到阴阳相隔时,我会痛哭。我感觉自己的灵魂,已与书贴在一起,无法剥离。是书,教会了我坚强;因为,是书,教会了我乐观;是书,教会了我自信;是书,教会了我勇敢;是书,教会了我坚持。
从《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我学会了汤姆的勇往直前;从《西游记》中,我学会了孙悟空的不畏艰险;从《绿山墙的安妮》中,我学会了安妮的乐观自信……书,如同一叶小舟,载着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书,如同一只白鸽,载着我在知识的天空中飞翔;书,如同一位挚友,迷惘时,给予我星光般的鼓舞;失落时,给予我清风般的慰藉,我最愿倾听她低诉,聆听她清唱。曾经听过一句话:“读美文如饮醇酒。酒,越酿越纯;文,愈久愈香。”的确,好书如化清凌凌的水为精神的溪流,冲洗心灵的斑点,荡涤着灵魂的污垢,让心灵清冽剔透,让灵魂充满阳光。
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的魅力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纵使缺乏华丽的辞藻,但朴实的文辞却依旧能触人心弦,能够慰藉孤寂的心。幽幽的书香将永远伴我成长,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写下绚烂瑰丽的一笔。
【篇三:来者犹可追】
曾经百姓流离失所,杜拾遗在破旧茅庐边苦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免不了邻有饿殍;如今人民安居乐业,“宝马雕车香满路”,虽有“朱门酒肉臭”,绝不见“路有冻死骨”,看似家家富裕奔小康,但正如狄更斯所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金玉之外之下往往包藏着败絮其中。
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我只听到孟子直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贫贱之下仍不移本心;萨顶顶名利俱全,只为声明更加鹊起,以便财运滚滚而来就公然假唱,被拆穿后仍不知悔改,只给公众一句“下次再演精细些”。倘若真是仓廪实后就可知礼节,为何我只看到才子大多寒门出,纨绔多从富贵来;倘若真是衣食足后就可知荣辱,为何贫穷者仍能坚守人穷志不短,富贵者反倒贪得无厌。
其实,不是钱财作怪,而是人心作祟,我们不能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本性,反而被现代社会的繁华迷花了眼,一步步抛弃了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恭亲让俭廉。而如今扪心自问,蓦然回首,自会豁然开朗。虽则“往者不可谏”,但“来者犹可追”,我们即从今日起重拾老子旧家风。
司马迁宫刑之后仍不放弃,从而“著成信史照尘寰”,胡歌车祸后重振旗鼓,梅宗主一出,谁与争锋。古时倡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如今既有马云是中国首富,也是中国首善,又有韦思浩勤俭节约,省钱帮助他人。
重拾家风,别让“扶不扶”这类小事像“生存还是毁灭”一样成为千古难题;重拾家风,别让“常回家看看”被尴尬地载入法律;重拾家风,别让“孔融让梨”成为奢望,“曾子杀牛”只存在于典籍。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我们要错而能改,万万不可文过饰非。
【篇四:关于元宵节的作文】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各地过元宵佳节的习俗活动都是不惟一的,而藻溪的活动更是与众不同。
藻溪“摆殿”活动每年在元宵节前举行,是藻溪镇陈氏族人为纪念先祖陈老爷的祭祀活动,现已成为苍南年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有做福、摆殿、吃福三个部分。其中以正月十四的“摆殿”最为热闹。
按祖制,每年做福的福头按地域轮流。正月十四一大早,建光村的人就在庭院里忙碌起来。他们摆福果,“洗”福猪,并为福鸡、福鸭等祭祀动物精心装扮一番,以图大吉大利。
下午一点多,陈氏族人或高举彩旗,或双手拈香,或抬着福猪等供品,纷纷到康乐街桥头集合。
下午一点半,随着清脆的锣鼓声,巡游开始。数百人的队伍沿着老街到康乐街巡游一圈。沿途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头攒动,烟雾弥漫,整个藻溪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里。
巡游队伍到达东北角的太阴宫前,各族人纷纷换上人高马大的壮汉,依次抬着福猪,在一片“硝烟”和呐喊声中冲进陈府爷宫,把福猪并列摆在大殿东西两侧。
直到正月十五晚元宵吃福,摘了灯球之后,“摆殿”才到此结束。
【篇五:在安静中追求纯净】
在安静中追求纯净,像一杯清茶,一声沉吟,一首慢歌,是在沙沙虫鸣中享受“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是于寂寞深夜里静品“三杯两盏淡酒”的浅愁;更是历经岁月洗礼,虽不能仗剑策马行遍天涯路,也可以月下独酌对影成三人的逍遥。
陶渊明向往着山水田园的闲情逸致,无论为官还是退隐,他始终淡然坦荡,不惊波澜。“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他从心所欲,宁愿舍弃富贵荣华的“宝马雕车香满路”,也要选择“心远地自偏”的田园生活。虽然“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他的大喜大悲仍是含在温和浅淡的笑意中,像超脱世俗的仙人,于山水间流连忘返,在庭院中“引壶觞以自酌”。
赵雷用他沉静温和的嗓音,简单质朴的方式演唱着充满诗意的《成都》,“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等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你会挽着我的衣袖,我会把手揣进裤兜……”,悠扬绵长的曲调,朴素淡雅的歌词,没有华丽非凡的辞藻,只用“一把吉他一首歌”叩击着人们的心灵;武亦姝怀揣着对诗词的满腔热爱,醉心柔情缱绻的唐诗宋词,钟爱别有韵致的楚辞汉赋,心生欢喜,不骄不躁的沉淀,“腹有诗书气自华”,将诗情画意的气质刻在了骨子里,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绽放最绚丽夺目的光华。
因参加《我是歌手》而走进大众视线的李健,被称为“音乐诗人”,他不追求电子产品的丰富高端,不渴望镁光灯下的光芒万丈,在舒缓放松的节奏中享受独自一人的清欢。他把温柔似水的诗意写进《贝加尔湖畔》,沐浴在阳光中,低声吟唱着婉转动听的旋律,找寻精神的归属。他以宠辱不惊的个性,在浮华迷离的娱乐圈中,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芙蓉,安安静静的做自己,沉淀,升华,追寻心灵极致的纯净。
纵然置身繁华,也永远淡然而坦荡,“任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在安静中追求纯净的人,能在柴米油盐中也活得仙风道骨,能在繁华的大千世界里保持善意,温和,能即使单枪匹马,也勇敢无畏,绽放最精彩的自己。
【篇六:意外的感动】
你,独自登上西楼,望着天边那条曲曲折折的小路,下定了决心。当你穿过那西风凋碧树的困境,那使人憔悴的狭隘的关口,挺过那微霜,那寒冷的天气,蓦然回首,发现了你身处在宝马雕车的地方。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香……你,被感动了,原来世界如此美丽……
窗外,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昏暗一片。我,坐在桌前,那句话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你太顽皮,太差……”我忽然哭出声来:“为什么,为什么……我明明尽力了!……我根本没有顽皮……”这,应该就是孤灯不明思欲绝,“凝神望天”空长叹吧。
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窗外的树也无精打采地低着头,一片死气沉沉……
等等,那是什么?明明还没到立春啊,怎么会……
那枝头居然有了点儿新绿!我仔细一看,那是一颗新芽!它在风中摇摆,顺着北风,化北风为力量!
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一颗新芽,冬天生长,迎风不屈,尽显活力!连这颗小芽都在困难中挺下来了,我还有什么理由哭呢?
于是,我擦干眼泪,眼神中恢复了以往的坚强。我掏出朗诵稿,声情并茂地朗诵着:
你,一颗新芽,
在北风中发芽
你完全可以躲在树枝中
尽情潇洒
可是你不,
坚强、向上,
都已深入你的骨髓
于是
你把千里冰封踩在脚下
……
雨,悄悄地停了,天空也出现了一道彩虹,露水,滴在新芽上,显得那么耀眼……
这新芽,就是一种意外的感动……
【篇七:美好的记忆】
有一种记忆是美好的,那就是在学海遨游的途中的陪伴和教导,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都会是回忆中最美的吧。
但在这似水流年的岁月中,却忽视了它的存在,那块挂在墙上的被放一支支粉笔,打磨得“光滑如水”的黑板。他经历了多少岁月的洗礼,却不屈不饶地在墙上高高挂起,在她的身上镶满了智慧的结晶,它陪伴着我们度过这在学海遨游的所有光阴。
每一次走进久别重逢的教室,看见被粉笔敲得“咚咚响”的黑板,就像见到了一位久别重逢的老友一样,他像一位学识渊博的老教授一样,耸立在你面前。看着它,与它对视良久,隐隐望见有两行苦泪,从她脸颊滑下,只留下一道水印。他是见到自己的学子,怀念了吧?我想起在他身上一道道公式,习题,走近看,似乎还有淡淡的痕迹。
记起语文课上,学过的《青玉案·元夕》,现在已熟记于心。
东方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那苦苦寻觅的美人,不就如同我苦苦寻找的黑板,让我留恋,给予我知识的黑板吗?
黑板上有多少回忆,每每见到它,就想到老师的殷殷教导,多么留恋。
【篇八:我眼中的辛弃疾】
那个冬季的午后,我手里捧着一本散文集,无意识读到辛弃疾的一首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目光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即而那股豪情将我召唤到了那个动荡的时代。
我仿佛听到了恒古中的雄浑的号角声……
仗剑的辛弃疾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练剑法,有着一腔热血,金宋乱世,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年仅22岁的他,拉起一支数千人的义军与耿京的义军合并,并说服耿京南归。过了几天,有叛徒偷走印信,是他一人单枪匹马追了两天,终于第三天提了人头而归。此后耿京被杀,又是他率数十骑突入直擒叛将,惊为天人。这是辛弃疾年少时便建立的不朽功绩。
在我眼中,在战场上,他仗剑时是那样雷厉风行,浑身是胆的好儿郎。他不惧刀光剑影,无畏血雨腥风,更未曾退缩苟安。他的一言一行皆映照了爱国英雄的风范。
握笔的稼轩翁
南归后,便也只能与友人聚聚,而后醉后感怀,挑灯看剑,那一腔报国之心埋藏心底。他持起了那支羊毫软笔,抒写心底的情怀与愤懑。在无那豪气干云天的一起营中喝酒吃肉,一起战场厮杀,血溅战袍的情节,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
是的,他没有放弃,“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不谙世事,而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愤世嫉俗。在面对“宝马雕车香满路”的情况下,他内心虽惆怅,但更是那祖国昌盛的万般期待。
他,就是这样一位能文能武的“士”,满腔热血的“将”,虽壮志难酬仍一生豪迈。
他亦是正义与忠贞的化身,是爱国者,是民族英雄!他是那山间的清泉,流过南宋怯懦腐朽的血液里,即便无力回天,却为时代,为历史长河注入了涤心之力,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