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相关作文

【篇一:碎片的温度】

如今信息时代的洪流不断压缩着我们的时间与空间。细细研读一本书已是少有之事。碎片化阅读在此兴起,评价褒贬不一。我认为,碎片化阅读是利大于弊,它是有温度的。

武史学家博士廖峰说:“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这一警示已成为现实。在高速发展的世界里,碎片化阅读是快速了解文章的方法,是社会发展的必需,是适应快生活的必备。正因如此,我们才成为了碎片信息化的奴隶。

碎片化地阅读是快建了解文章的方法。一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使我不用看完整篇《将进洒》也能快速了解李白的乐观;一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使我们快速了解鲁迅先生内心情感;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使我们立即感受到慈母恩情……正如我们日常引用名人名言一般,虽是众多言语中的一块碎片,但其温度是炽热的,使我们顿时感受到其中无穷的情感

碎片化阅读是社会发展的必需。现“快餐”,“5G快通信”等词使用频繁,顺之应和的是当今的快生活。首先,人们所拥有的空闲时间减少,碎片化阅读能帮助人们快速抓住重点免去长篇叙述,达到减时而不减质的效果,使我们更适应当今快节奏的社会。其次,当前社会发展迅速,人们更需要抓重点、更便捷的阅

读方式。而碎片阅读正符合人们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发展,更充分利用时间。也正是一枚有温度的碎片,正在温和地影响着我们。

碎片阅读是扩大阅读面的好方法。中国人均阅读量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仅仅因为字太多,抑或看不懂而不愿读书是十分可悲的。反观微博等网站小段式文章却十分受欢迎。不难得出,碎片式阅读可以帮助读者理清思路,使读者快速读懂一篇文章,用更少的时间扩大更大的阅读面!碎片化阅读可能被认为不够深入文章。诚然,碎片阅读只是浅层面的阅读,但是碎片阅读可以帮读者理清思路,是激发读者细细研读文章的关趣。碎片阅读虽只是阅读方法中的小块碎片,但它是一块有温度的碎片,待人细细感受。

从一片落叶里回味盛夏,从一件唐三彩中感受盛世王朝。从每一段文字碎片里感受精神的温度,不再拘束于整本通读,运用碎片阅读,感受碎片的温度。

【篇二:几本报刊,一段记忆】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些事物看似寻常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像各类报刊,看似无足轻重,实则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类调味品。而细细研读,更会有不少发现。

报纸从诞生到今天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公元前60年,古罗马政治家恺撒把罗马市以及国家发生的事件书写在白色的木板上,告示市民。这便是最初的报纸。在历史长河中,报纸又逐步演化成报刊。时至今日,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又衍生出了以多媒体手段为载体的各种各样的新式报刊。但在这其中,最令人割舍不下的还是捧着纸质报刊的感觉,既厚重,又活泼,正是这样的感觉,装点了我的童年,开启了我对大千世界的向往。至今,我仍记得那几期《当代小学生》的模样,那里面的那些文字曾是我对文学和科学的最初认识。也许是从那时起,我与文字结缘,也与报刊结缘。

后来,我稍大些了,认识的字多些了,读的书也渐渐多了,徜徉书海的同时我总喜欢再拿起那几本快被翻破了的杂志,再一次沉浸其中,寻找文字背后的含义,品读那些简单故事中的酸甜苦辣,却不曾想又得到了不一样的体悟。与此同时,我也开始接触其他报刊,从中寻找解决学习中所遇疑难的答案。这才发现,原本被我不屑一顾的它们,也有着自己的广阔天地,我也深深体会到,只要是文字,就有属于自己的美丽,拥有让人着迷的深意。

因此,我读的报刊渐渐多了起来,其中也不乏《山东教育报》这一类教育报刊的身影,它们使我懂得了很多人生的道理,也让我明白了家长、老师悉心教导的苦心,给我了前进的动力和能力。成长中的我因此有了一份锐气和忍耐,让我微笑迎来人生,但执剑在手,随时有勇气向命运宣战,与困难决斗,更让我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不公。

今天,我仍然喜欢研读这些耐人寻味的报刊,其中有关教育的时事也让我掌握了社会的趋势和教育的走向,使我在时代的潮流中不致落伍,走在了前面,眺望着未来。

如今,渐渐长大的我有时仍会拿起那几本已散落残缺的杂志,不是品读,而是回忆,回忆那时的我对人生的思索,对知识的渴求,对大千世界最初的向往,以及我散落在这一本本报刊中的童年片段。

教师评语:本文报刊与回忆交织,文字隽永,耐人寻味,报刊伴随着作者的成长,从初识到相知,已成了作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让人不禁觉得回忆美,文字美,阅读更美!

新青民校初二三班 殷晓蒙

【篇三:研读经典品味人生】

品读国学经典就如同穿越时空听一名良师侃侃而谈,其中包含的哲理与智慧不言而喻。

孔圣人千年前的智慧语录在如今依然适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浮躁的当下,人们用高倍放大镜去细究别人身上的每一个缺点,却对自身的不足视而不见——“严于律人,宽于律己”,而在古人的眼里,凡是别人的长处都要吸取,以此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在文化面前,人人平等、不分贵贱。

而老子推崇的则是“无为而治”。这句话的意义太深厚,而我所理解的却是“尊重自然”。世间万物皆有其遵循的法则,正是这些规律的出现,才构成了一个可以自主维持发展的生态平衡。而人类这些生物界的后起之秀,若是因为自身欲望的膨胀而肆意破坏,减少物种的丰富程度,迟早,地球母亲会亲自把人类给扼杀在“摇篮”里。

这些全都是我长大后再次拜读经典国学的感想,而幼时的我又是如何体会的呢?

《弟子规》中的“黄香扇枕”表明了百善孝为先的崇高风尚。少时,黄香与父亲相依为命,小小年纪就懂得了父亲的艰难。酷暑时节,为了使父亲尽快入眠,黄香每晚都把竹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寒冬腊月,黄香每晚先用体温捂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而他的这种精神也用在了学问上,黄香长大后做了大官。他依旧一心为民、清廉正直,因此饱受人们的爱戴。

而古诗词中的智慧,却是层出不穷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的这一七言绝句点明了一个简明深刻的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如那些吸毒的瘾君子,他们又何尝不知道毒品对自身对社会的危害呢?只是那一瞬的快感令他们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潜意识里忽略了毒品的危害之大。他们为了毒品而铤而走险,把自己渐渐坠落到了毒品的深渊。而此时就需要来自家人、社会的帮助,才能令其改过自新,从新做人。

国学经典中值得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它们都是前人的经验与智慧,浓缩了先贤们的知识精华,历经历史长河的层层筛选,才得以炼成真金,去其糟粕。而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国人,我们应该把其中的智慧发扬光大,为了中国的再一次崛起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四:碎片化生活】

将色彩分成那点点碎片,一点点涂抹在我的人生上,形成了一个不一样的生活,明丽,夺目。今天,就来看看我们的碎片化生活吧。

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人们每天都是低着头,刷着屏。无时无刻在街上,车上地铁上都存在着这一堆“低头族”,但也是这样我们的碎片化时代也就此展开了,依靠着的是,无时无刻不在我们手上的手机。

回忆回忆你们每天在手机上看一些什么,大概有人会说“什么都看啊,刷到什么看什么。”是的,我们每天将手机上那些支离破碎的信息平凑起来的过程,就是我们要谈论的碎片化阅读。

代替了传统化阅读的碎片化阅读又有些什么样的好处呢?

记得吗!你们每天在手机上,刷到的大概是些什么。我记得我每天看到的,无非就是新闻,娱乐和小说。快捷地“扫”过一篇接着看下一篇,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范畴,看上个百篇,千篇。脑海中不断地添加着不同的知识,是的这就是碎片化阅读的一大好处,涉及面广阔,所用的时间少,知识面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传统读书方式并不能特别有效的做到这一点。不是吗?这就是碎片化阅读突破传统化的一大优势,当然也不只是这一点。

你在问问看你自己在没有在信息化时代到来前,天天捧着个书在那看,百分之七十的人会说“不”吧,是的这也是碎片化的另一大好处,当你面对着千万个文字的时候,就算是知道这十分的有趣,你也不会去看吧,是这样的,但碎片化就特别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让人有了阅读的兴趣,这也是你天天捧着手机的一大原因吧!

阴阳两极,利弊相对,有利肯定就有弊咯!

碎片化阅读又称“浅阅读”,由名字你们就可以猜到了吧,那就是我们没有办法去深入研读,圣人孔子读《周易》,读到韦编三绝;苏东坡读《阿房宫赋》读到四更天。反复研读,深入专研,连圣人孔子,苏东坡都做了,我们又有何理由不去反复诵读呢?但碎片化并不能给予我们这种阅读,这样传统化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不至于韦编三绝,但也要反复诵读吧。看来碎片化并不是万能的吧。

你们有没有过边做作业边玩手机的经历,你们有没有过上课在想着手机的情况,你们有没有因手机和父母大吵大闹。有的,肯定是有的!这也是碎片化的另一大弊处,它能让你的不能集中,思维定式地让你走神。这点我们应该是深有体会啦!

利弊结合,传统化与碎片化本就是阴阳相对的,充分把握号他们其中利弊,将其优点发挥至最大化不就是今天要讨论的目的吗!

【篇五:与书在一起的日子】

我敢肯定,若一个人是一个正常人,那么他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学习,而学习必然就会用到书本,这就引出了我今天谈论的话题—书。

五六岁时的我乖巧可爱,虽机灵,但却对看书没感觉,那时正是好动的年纪,这当然也怪不得我。双休日我和朋友玩得正高兴,晚上妈妈叫我回家吃饭,我听见了声音却没看到妈在哪儿,于是自顾自地跑回了家。回家后发现不是我妈叫我吃饭,而是隔壁罗阿姨在叫她家的小明,我正准备再下楼野一把,却发现咱家窗台上放着一本书,一本粉色的书。我当时老喜欢粉色啦!一把把书握在手里亲了又亲,仔细一看,嗬!《唐诗三百首》,图个新鲜,我翻了几下,里面全是小人儿。像其中的《静夜思》,配图是个貌似李白的大叔。我当时没见过世面,只觉得这个李白好可爱。看啊看,就把这首诗和着拼音给读完了,念了几遍,竟然背了下来,感觉自己成就老大了,就一直蹲在门前读。因为没钥匙,我一直等到我妈回家才进家门。这一次,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后来得知那书是妈妈的朋友送给我的。

到了七八岁,天天像个猴儿一样四处撒欢,文静的我一去不复返,只要一玩,就根本停不下来。周五晚上,妈妈好不容易把我留在家里,说是有客人上门要我懂点儿礼貌。我从五点一直坐到七点,门铃才响,所谓的“客人”其实就是来我家串门的哥哥,他和我妈一直在聊,坐了半个钟头,也聊了半个钟头。他走之前给我留了本书,叫《世界由来全知道》。我粗略翻了翻,大概就是《十万个为什么》那种类型的,语言诙谐幽默,是本适合七八岁孩子读的好书,那天晚上我没再出去,留在家里“苦心研读”这本书,越看越有趣。书好不能读之过急,我足足花一周时间才看完,看完之后才发现和我一起玩的那些个小伙伴都生疏了。嗯,我收获了些,也确实失去了些。

之后接触的书籍随着年龄的增加确实深奥了些,现在我在读我爸爸买的《中国国家地理》,只记得刚刚把这本书买回来我是非常厌恶的。为什么?因为我一开始对这种科普类书籍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它们总是用我们不懂的语言说一些我们不懂的知识,这导致了以前看这本书看了像没看一样的结局。又是什么促使我翻开了它,对它产生兴趣了呢?这是因为我的姐姐是个唯恐天下不乱的人,而我大伯又喜欢出一些问答题,所以每次大伯出题时,姐姐总是洋洋得意地答出来并且斥责我知识面过于狭窄。我是一个有自尊心的人,被斥责久了当然也会生气,因为我的形象在他们看来很高冷,所以我想在姐面前得意一把也只能在私底下下功夫。于是,我瞅上《中国国家地理》还有另一些同类型的书,我“苦心研读”,哈哈,终于发现了这类书籍的有趣—总是让你猜想不到下一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因此,在我姐姐的原因的促使下,我渐渐地喜欢读这类书籍。

对于我的现状,我始终是不满意的,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始终不是最好的那一个,所以我要读,要读书,以前读,现在读,以后更要读。我会付诸行动,也会在书本中发现新的乐趣。

书使人进步,人使书物尽其用,我和书密不可分,今后我也要和书一直走下去。

【篇六:感悟《语文报》之“学用评”】

《语文报》已伴随我走过十几个青春岁月,无论是在学生时代还是从事教育工作,我仍旧独爱《语文报》,多少年来,《语文报》给了我无限的快乐、浓厚的兴趣和人生的启迪。因为曾经感受,所以荐之于人;因为曾经喜爱,所以爱不释手;因为曾经受益,所以应该重视。

下面我结合自身的读报经历和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充分利用好《语文报》。

一、学习《语文报》

“书到用时方恨少”,学习是永恒的主题,尤其是在大力提倡终身学习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多读书、多看报,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而《语文报》,就能很好地帮助我们不断学习。

1、全面学习。《语文报》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不单单是大家通常认为的“语文元素”和“趣妙故事”。语文的外延是很广的,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故事,总会包含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情感科学。读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能够增长知识,升华情感,同时也能使人懂得很多贴近生活、贴近实践的道理。再者,文学体裁的多样化也决定了文章内容的丰富多彩,更多优秀的诗歌、散文和小说再层出不穷,在不断拨动人们的心弦。因此,要读《语文报》,我们就要做到全面,从宏观出发,研读不同形式的版面,研读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文章,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收获和提高。

2、认真学习。读书看报不是简单地走过场、看热闹,好比学习不该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我认为认真研读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手中有笔,随时勾画。往往在研读的过程中会发现好的词语、好的句子甚至特别能触动心灵、特别能让人感动、特别到让眼泪在眼睛里打转的句子,我们就要把它们画出来,留下痕迹,留下一条心灵的踪迹。当我们再次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横线、波浪线的时候,我们仿佛感觉到优美的音符抑或是潺潺的流水扣动我们的心弦。

(2)留住灵感,做好笔记。旁边要有一个笔记本,一个精致的读书笔记本,把读报过程中的所感所想及时记录下来,要知道此时迸发出的思想的火花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稀有物、奢侈品。因此我们要留住我们的灵感,如果你是一位称职的作家,那么你的枕头边上或是口袋里一定装着一个小本本,里面的随想随笔将会是一部经典的鸿篇巨著。

(3)专心投入,心无旁骛。读书是一种境界,有没有好的读书态度就体现着一个人的品性。如果你是一位没有耐心、朝三暮四、心浮气躁的人,那么你读书必然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半途而废。静下来、投入进去才是读书的至高境界。因此,要让《语文报》进入我们的心坎,而不是从眼皮和指缝中溜走,就必须做到专心投入、心无旁骛。

3、持久学习。水滴石穿,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读书贵在持之以恒。《语文报》是“连载”的,每一期都有新的内容,期期之间也有一定的连贯性。鉴于《语文报》的这个特点,我们也应该坚持伴它左右,凡事因持久而成功,我们要获得最终的回报,坚持不懈地学习才是唯一途径。

二、用好《语文报》

学习固然重要,《语文报》对于个人而言,自然体现它具有“被学习”的功能,那么如何让《语文报》适合更广大的群体,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不得不说如何利用好《语文报》。在这一点上,我觉得重点该侧重于从事教育工作,尤其是从事语文教学,如何让学生接受《语文报》、喜欢《语文报》,这样才能紧紧抓住《语文报》读者的主体。

1、正确引导。“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确如此,学生是否愿意读《语文报》与老师的引导密不可分。引导好了,学生主动去读;引导不好,学生再也不愿意读。如何引导就成为重中之重。

(1)以文学趣味故事为突破口。学生愿意读故事,没有比这更真的真理。汉语言的博大精深恰恰能够满足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纪晓岚巧对对联,秦观妙作回环诗等等,这些经典的文学故事一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来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至少“饭后”可有“谈资”,增强自信心),三来唤起学生对博大精深的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热爱,可谓“一石三鸟”,如此佳酿岂有不尝之理?

(2)以与课本知识有关的内容为连接点。《语文报》的编写一定程度上体现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反映学生的认知特点,必然会有与课本知识相关的模块。如何做到让课堂走向课外,课内外有机结合,《语文报》就可以做到。我们讲解课文的时候可以用《语文报》相关内容作课外拓展,我们让学生读《语文报》时可以联系课本相关内容,这样学生不会对其中任何一方产生枯燥情绪,真正让知识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也跟着活起来、动起来。

(3)以“爱国”“父爱”“母爱”等题材的文章为情感燃点。学生情感丰富,天真可爱,有着一颗纯洁善良的童心,极易被打动,因此当学生读到类似题材的文章时心中掀起波澜,眼角泛起泪花,真正触碰心灵的感动油然而生,《语文报》的价值之所在顿时展现,教育的目的和意义顿时实现。这样的读书看报还会“被动”?学生可能从感动中受益终生。

2、悉心指导。通过正确引导,学生已经拿到了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马上就要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恣意徜徉,这时不可少了航标。老师的悉心指导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1)读书笔记,写出感悟。要求学生在读报过程中随时摘抄好的词句,即时写出感悟体会,或者做一个小的练笔,只要是读出了真情实感,就要流露到笔记中,这些精彩瞬间一定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2)沟通交流,加深印象。可以适时让学生互动交流,互相谈谈自己今天读了哪些内容和知识,有哪些收获和感悟,对某些问题有哪些看法等等,这样可以加深印象;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读报活动,如读报交流会,读报演讲比赛等。

(3)合理布置,跟踪检查。合理安排时间,给与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设阅读课,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读报环境;有布置就要有检查,目的就是让学生读报的果实真真正正落到实处。可以通过提问、读书笔记展评等方式了解学生读报情况。

三、评价《语文报》

《语文报》是我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只有正确认识《语文报》的好处,才能更好地发挥《语文报》的作用,才能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广大师生。因此,我们需要对《语文报》做出正确评价和定位。

1、开展教师评价《语文报》活动。更多的教师参与《语文报》的评价,一方面使得社会公众对《语文报》有更深的认识,一方面推动《语文报》的创新与发展,是一举两得的好事。这就需要广大教师群体发挥出主人翁的责任感和意识,对《语文报》做出公正的评价,更有利于开展学习《语文报》的工作。

2、举办“《语文报》伴我成长”主题演讲比赛,让学生自己说出读《语文报》的真实感受和《语文报》对他们成长的影响,在学生群体中引起共鸣,形成一股读《语文报》的好风气。

《语文报》,春风化雨般滋润了莘莘学子,在伴随我们成长的岁月里,我们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情趣,更收获了人生,我愿跟随《语文报》的足迹,在流光溢彩的汉语言文学的金光大道上始终不渝地走下去!

潍坊市昌乐县北岩中学 丁劭强

【篇七:我有我的方式】

最近,老师布置我们去研读儒家文化,为了体会这份文化精髓,这份中华血脉中的信仰,我决心要以我的方式细细“研读”。

来到孔庙,侧身走在窄小的石砖胡同,轻轻叩开门环,用手掌推开落满槐花的大门,跨过门槛。来到院中一口古钟前,双手抓紧绳端一摇,持久,低沉的古音从青绿大钟的底部缓缓传来,钟声的深沉渐地让我联想着当年的孔子是否也曾摇过这口老钟,在钟声悠悠中信步走来?是否他的弟子会伴着这钟声,与老师用古语问候,而后拾起书卷?是否他们也会像我一样,被钟声吸引,对儒家文化充满向往?

坐在孔庙钟宇的大殿前,我想要亲临地,观看儒家传来的礼教。十几名男子着淡蓝长袍,挽起的发髻,束起的布带,端起的竹简,他们从几扇打开的门中缓缓迈入。一蹲一停,他们单膝跪下,将手卷置于身旁,双手手掌扶地,向着孔子像叩头。我望着他们的布袍一起一伏,浅浅的褶皱一痕一痕,头前的发丝一垂一起,终于懂得这幅春秋时期的场面,这儒家礼教的深厚。这一叩一拜中充满了多少礼仪的学问,它代表了孔圣人对弟子的教诲,代表了儒家礼教的风貌,代表了儒家文化的深厚以及重视品行的内涵。

孔庙中的一间展馆中有一卷竹简做的《论语》,我用手拾起它,解开缠绕着的细绳,展开长卷,学着古人朗诵的方式,将卷轴举起,摇头吟哦“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那是孔子对着向他求教的学生,严厉而又深刻地教导;“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那是孔子托着长衫踱步时意味深长的感叹;“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那是孔子在山水间游历,在青山岫云间仰望,在水波荡漾间撑小舟随波浮行后的感慨。一部《论语》,凝聚了儒家的理念与思想,又再现了孔子慨叹出这些的场面与意境。

回到学校,听着同学们抱怨网上关于儒家的简介太晦涩,《论语》上的文言用语难以理解,儒家礼教的内容无处可找。看着他们忙着翻书查资料,我笑笑。或许这就是现在大多数人“读”古典的方式,只是将书上内容死死地往脑里塞,一遍一遍毫无感情地机械式地读出,就这样不停地反复,直到脑子似乎腾出些地方来让他记忆,才能把它浅浅地装进脑去。而用这样的方式研读,能读到些什么?能读出些什么?能读懂些什么?能读懂孔庙中古钟悠深的乐音?能读懂儒家礼教的叩拜之意?能读懂《论语》中孔子的经历与深刻的思想?还是能读懂这文化,这中华血脉中深厚的一部分?

或许,只有真正接近了文化,才得以将它研磨透彻。文化本身,是需要用心来感受的,而不是泛泛地,刻板地印入脑中。

只有接近了文化,才能体会出其中的意境,得以将文化渗入骨髓。我用我的方式,研读了这份文化。

【篇八:我的“三国迷”表哥】

我的表哥今年二十岁,个子很高,瘦的像根粉丝。他说话像轻机枪似的,速度非常快。他的坏笑总让人忐忑不安,因为不知道他是否在想什么坏点子。

他是个“三国迷”,除了上课时间,其它时间都在看《三国演义》。我问他所有关于三国的问题,比如说诸葛亮是如何草船借箭的?周瑜是被谁气死的?关羽是怎么死的?……这些问题他统统都知道。

他读《三国演义》非常认真,不像别人,用目光扫一眼就过去了,他是全神贯注,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他看《三国演义》比看其他书的时间要长上十倍,他跟别人说话都是一口“三国腔”,譬如“我只是‘略施小计’”,“哎呀,这次是我‘大意失荆州’”……不过,当他露出坏笑时,你要当心,他是否准备“略施小计”了,嘻嘻。

星期六,我到他们家去玩,一到表哥的房间就看到他正目不转睛地研读《三国演义》,连轰隆隆的打鼓声都听不到。他一直看到中午十二点,小姨叫他吃午饭他都不肯来。我觉得他天天看这套书都能当三国研究专家啦。

他教会了我许多知识,《三国演义》就像他的“好朋友”一样,天天陪他“玩”。

这就是我的“三国迷”表哥。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