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手机存在感】
手机,渗透入我们的生活。微信的出现,更是掀起了网上交友的狂潮,影响了人们的交往方式。
近来,小黄车、小橙车日益风靡。不久前,“摩拜单车”的周末发放小礼品也是掀起了一阵求赞、转发的热潮。我们不禁疑惑,“点赞”究竟是用来干什么的?
相比于微博的公众化,微信偏于个人私人的空间。作为由来已久的传统,QQ、贴吧等很多社交网站都有“赞”的功能,能够得到多少“赞”体现了个人的受欢迎程度。然而现在,“集赞”盛行,在朋友圈中,时不时会出现一串被刷出来的赞,还有各式求赞的消息。人们希望通过刷赞,将那表面上看起来的受欢迎程度刷上去,也就是所谓的,刷存在感。
然而,人们却并没有想到,你在虚拟世界刷存在感,现实中的你,却早已没有了存在感。沉溺于虚拟的世界,周围的人会渐渐地忽视你,那虚拟的存在感又有什么用了。请记住,手机是为了在现实中更好地生活,而不是逃避现实,你这样刷赞,刷出来的不是存在感,而是忽视。
更可怕的是,一些商家利用“点赞”,形成了“微信营销”,利用“点赞兑奖”赚取关注。当我们的朋友圈最终变成了垃圾广告的投放点,我们在微信群中躲闪着那扑面而来的转发,我们对原来朋友的消息避而远之,这个平台是否还有它的用处?
而对于这种营销,人们还发明了“点赞群”、“刷赞群”,人们沉迷于点赞带来的蝇头小利。当商家不再给这种无脑的点赞提供平台,人们从手机中抬头时,思考一下,那些好友们,你们有多长时间没有已没有联系?思考一下那虚幻的世界究竟带给你了什么?一时的快乐,永远的空虚。
不要再刷了,去现实中,寻找自己的存在感吧!趁周围人,都还在。
【篇二:找到藏在身边的幸福】
在这个繁华的城市中,出现了一种人。他们顶着炎热,站在岗位上;他们忍着脾气,给人们耐心疏导;他们没有薪水,全靠爱来发电。他们尽管只是从前段时间开始出现,但是却也对我们的城市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也正是因为我遇到了他们中一员的你,让我意识到:未来的幸福就在身边,等待我们去挖掘。
在一个阳光的清晨,我拎着一袋昨日垃圾,出去晨跑。我们小区随着上海市的集体改革,开始了垃圾分类。只不过,平常扔垃圾可不是我干的事。要不是昨日我妈忘记倒垃圾,错过了回收时间,这事怎么会谈到我的头上来。
我跑向我们小区残留下来的5个投放点,我惊讶的发现放垃圾桶的地方竟然空空如也!上面的一张纸条很快便吸引了我的注意:“这里将不再是垃圾投放点,请投放到中心花园前的垃圾桶中,谢谢配合。”没办法,只得前去那里。心中开始着急,想着赶紧结束赶紧回家。
到达了小区的唯一一个垃圾回收点,正准备扔进去草草了之,我愣住了,旁边竟然有人看守。那人带着帽子,身穿制服,在太阳之下,汗水淌遍了全身,就像新闻里的垃圾分类志愿者一般。这是我第一次遇见志愿者,以前还有5个垃圾投放点的时候可完全没有的啊。我缓缓地放下手中的垃圾袋,因为我知道,袋子里是干湿垃圾混装的,根本没有进行过分类,被抓到,岂不是要罚款,我身上也没有带钱。我默默地拎着袋子回去了,一脸尴尬。
回到家后,我将自己的经历告诉了父母,并说不管如何,家里一定要垃圾分类了,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一点是这对我们的未来、环境都是一个积累性的维护,更是对志愿者辛勤地劳动所作出的帮助与反馈。现在的垃圾分类是对未来自己以及后代的幸福做贡献。垃圾分类是一件长远的事,亦是在我们身边的事。
原来幸福一直都在我们身边,等待着我们采取行动来实现。
【篇三:共享与规则】
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创意让这个世界出现了一种被称作“共享单车”的自行车。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随时随地供人们使用。紧接着,更多的共享资源扑面而来,类似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这一类的共享产物已遍布大街小巷。
就拿共享单车来说,它的投放量之大令人惊叹。一时间,整座城市都布满了共享单车,如雨后春笋般随处可见,就连偏远的乡村都没有被遗漏。这下,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便捷。例如,你从家中走到超市去买东西,回来时东西很重,走路会很累。怎么办?很简单,掏出手机,寻找附近的共享单车,扫码解锁,你就可以使用它,使用结束后再找一个就近的投放点把车还回去就万事大吉了,既方便又快捷。
然而,即使再好的东西也不是完美的。
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中曾提到过,人们就如同在一只兔子的肚子上,既温暖又舒服;可是,时代的变迁催促着人们爬向顶楼,可是那里却异常寒冷。怎么办?于是人们在向上爬行时,拔了一撮毛用来保温。最后,肚子成了一个光秃秃的地方,后来的人们也失去了先人所能感受到的温暖。
这段话深刻的反映出共享时代的问题,:使用共享单车的人们因为尝到了甜头,干脆就把共享单车搬到自己家的小区里来。导致他人想要使用单车时因无车可用而无奈告退。
那天,我去朋友家玩,原来我想步行去,可是由于路途有点远,便放弃了。在我左右为难的时候,我一想:不如我骑共享单车去吧,正好他家小区旁就有一个共享单车投放点。然而,我却发现骑共享单车是不可能了,因为在我附近连一辆车都没有。无奈,我只能坐公交车去。结果,我被他家小区的状况吓一跳;原来,他家小区正在共享单车泛滥呢!平均每一栋楼前都有七、八辆共享单车横七竖八地堆着——不,是“私人”单车。这种只图自己方便的行为最后导致很多小区、公司大院不得不张贴“严禁共享单车进入”的布告来防范管理区域的秩序混乱。除了共享私用所导致的混乱外,更有甚者把共享单车故意隐藏、破坏,乃至扔进河道等恶劣行为。
虽然说此类事件屡次发生,”共享公司”有一定监管不利的责任,可是真正归根结底的问题还是因为公民的素质问题。
这还只是共享单车的问题,此外,共享充电宝“有借无还”之类的现象也是层出不穷。人们只是为了贪图自己一时的方便而抛弃了做人的基本道德,也损坏了自己的信誉。
共享资源所反映的问题,值得政府、公司、个人乃至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去深入地探究,讨论,思考。
我相信,如果人们能自觉遵守无明文的规定,那么中华民族一定会愈发昌盛!
【篇四: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他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年近80的奶奶要不顾家人反对去做一个帮小区里的居民分类垃圾的志愿者。风里来,雨里去,受尽家人阻挠和赶时间者的白眼,做着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在他看来,这是愚蠢乃至无用的。奶奶,他在心里嘶吼,在家里休闲休闲不好吗,不好吗——
因为许多家庭中的大人会让孩子丢垃圾,而孩子都是随手一扔,他的奶奶就把将要离开玩耍的孩子都叫过来,有板有眼地教他们怎么分类。孩子们从此看到他奶奶就跑,换了一个投放点偷偷乱扔垃圾,也在他背后指指点点,离他和他的奶奶远远的。
他感到孤独,把气撒在奶奶身上,从此,一直和奶奶无话不说的他沉默了,亲近奶奶的他疏远了。他始终认为,奶奶是为了得到居委会的赞誉而选择了做志愿者。失重的荣誉,他想。于是他尾随着孩子们,到另一个投放点把垃圾一甩。
一个下雨天,他按照日常要帮家里把垃圾带出去,雨下的不大,他便撑着把伞,到不是奶奶看守的投放点扔垃圾,他再一次乱扔,一转头,看到奶奶骑了老年自行车,手里一把伞,歪歪扭扭的骑过来。他突然担心起来,不会自己的所作所为被看到了?奶奶会怎么说?奶奶一句话都没说。她下车,脱掉老花镜,眯起眼睛凑近了看这到底是什么垃圾,以便分类。奶奶戴上一副白手套,一个白口罩,一个一个把他刚刚乱扔的垃圾捡出来,分好类又放回去,奶奶没有手举着伞了,便淋着雨。他冲过去,给奶奶举着伞。奶奶直起腰,说,今天另一个志愿者生病了,我来一个人干两份活。不问自答,戳中了他的心灵。
“奶奶,你为什么……”他语塞了。“我只是想让小区建设更好,让环境更好。”奶奶脱下手套,拍着他的头。这和我想的不一样,他自嘲的笑笑,心里向奶奶道歉。
一个月后,所有的投放点旁的志愿者成了孩子,他也在其中。而几个老人则在一边的凉亭做乐,看着孩子们,心中宽慰。
而那个他,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