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言者无意】
话到舌尖是门艺术,是门高深的说话艺术。
有一种想说,却又不敢说的冲动。明明脑子里的字字句句已经满到了嘴边,却又不知如何是好地在脑海中思量许久,只能将每一字所组成的每一个句子,修饰到最完美、最友善,然后再说出口。
我有个朋友,他有个不太好的坏习惯……抖脚,上课有时会抖,就连吃饭也会。妈妈从小就告诉我:“抖脚既是不好看的习惯,也是礼仪上的问题。”而且有句俗话也说:“男抖穷,女抖贱。”所以每当看到他抖脚的时候,我这句话都会不经意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出于善意,不希望他被别人贴上这句话的标签;说与不说,这个问题存在我心中纠结了好久。好几次话都满到了嘴边,却又被我吞了回去。直到某天中午他在吃饭的时候无意的做了这个动作,于是我终于鼓起勇气吐出在我心中许久的大石头。
但是,一个单纯的建议,却换来他的不悦和一个无所谓的白眼。身为一个好朋友,纯粹的认为这样的习惯不好而提出见解,试图与他沟通让他了解,别人对于这个他习以为常的动作的观感,却得到如此特殊的“待遇”!这就是“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的道理吧!
【篇二:培根随笔读后感】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而他的《随笔》,篇幅虽不长,但短小精炼的文字却拥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谈死亡
大多数人都惧怕死亡,我也不例外。其实一位言者说得对:“死亡的声势比死亡本身更恐怖。”死亡本是一瞬,但死亡前的呻吟、面无血色、亲朋哭泣等却让死亡变的恐怖。
但像凯撒大帝等英雄豪杰,他们对死亡却看得很淡,死亡临近还能面不改色。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拥有一个伟大的人生。还有一些人,他们不畏惧死亡,因为他们死在追求伟大人生理想的路上,他们死而无憾。所以我们也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大胆的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所热爱的东西,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死而无憾。
谈人的天性
人的天性是很那消灭的,只能用习惯来将其改变和抑制。培根在这篇随笔中交给了我们一些改变天性、养成习惯的好方法:我们给自己定的任务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有时我们可以循序渐进,有时也可以立即而彻底地改变坏习惯,或者走到与坏的天性相反的极端。同时养成习惯不能一鼓作气,要有所间断。可想要彻底铲除一个恶习不是那么容易的,有时在不经意间人的天性就会暴露出来。所以为了彻底铲除恶习,我们可以消除恶习的引诱,或经常和它亲近,从而使它不起作用。
人的天性对人的影响非常大,但一些卑劣的天性也是根深蒂固、难以铲除的。所以养成良好的习惯来抑制和改变我们天性中的卑劣之处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