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端午节活动作文】
有一句俗话说得好:“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端午节。端午节的由来有很多种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要数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之说了。在这一天,全国各地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配香囊等。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据历史记载,在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秦军攻破楚国国都,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入汩罗江,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从那以后,人们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如今,每到端午那天,每家每户都会包粽子,粽子的类型有很多种,有鲜肉粽子、八宝粽子、红枣粽子、豆沙粽子、枣泥粽子、咸蛋黄粽子、腊肉粽子、雪菜肉粽子、鱼头肉粽子、宫保鸡丁粽子、鱼香肉丝粽子、鲍鱼粽子、榨菜粽子、五香肉粽子。这么多的粽子中,我最喜欢五香肉粽子。因为它吃起来软软糯糯、美味可口。
端午那天不光包粽子,还要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赛龙舟的赛手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年轻力壮的叔叔,有对赛龙舟很有兴趣的小孩,。比赛开始了,参赛的人都做在了龙舟上,只听见”嘭”的一声枪响,龙舟上的人都迅速划了起来。大家都拼命地往前划,惟恐落后。据说这也是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这天,除了吃粽子、赛龙舟,人们还要挂艾草,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我听妈妈说,端午节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可以避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於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之说。
端午节,一个传统古老的节日,一个喜气洋洋的节日。多么美好的端午节啊!
【篇二:难忘的端午节】
每当吃到奶奶包的蜜枣粽时,一口咬下去,枣的甜蜜,米的香糯,让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就会想起那个难忘的端午。
小时候,我和爷爷奶奶一起住。那天,鸡一打鸣,奶奶就把我叫起来了,说道:“哞哞,快起来!今天可是端午节!”一听是端午节,我一下子就坐了起来,洗好脸刷好牙。奶奶给我系上了一根五色线,爷爷正忙活着在门上插艾草。
奶奶把我拉到厨房里,说道:“中午咱们吃粽子,咱俩快点包!”“好!”奶奶从盆里抽出一张绿油油的粽子叶,折成一个小倒三角,将浸泡好的米堆入三角形里,在中间拨出一个狭小的空间,将枣塞到里面,再盖上一层米。但因为我的米装多了,下面的米就像一颗颗珍珠一样,滴溜溜地洒落了下来。大家看得哈哈大笑,我也不禁有些窘迫,只好放进去重新来。这才抽了一片,因为太用力了,还没装米,粽叶就被我撕坏了。这时,我没有耐心了,转过身子,就要走开。可奶奶却一把拉住了我,拿出了一个已经装好的粽子,我拆开绳子咬了一口,甜甜的,糯糯的,真好吃,“哞哞,你看!它这么好吃,你自己做一个岂不是更甜!“我想了想:古人都说,自己做的最甜,对,我要坚持下来,自己做一个!我静下心来,可算包好了,之后奶奶拿起粽子,又抽出一根线,说时迟那时快,一下子就把粽子捆好了。奶奶看我愣着,便手把手教我。蒸了三四锅粽子,自己包的粽子,一口咬下去,真美味。香糯的米,甜蜜的枣,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真是美味!
吃过午饭后,奶奶带我去看赛龙舟。他们一个个紧皱眉头,划船动作一模一样,两队的速度不分上下。他们个个满头大汗,脸涨的通红。岸上的观众声嘶力竭地呐喊着,为他们加油,空气中弥漫着一片紧张的气息。最后因为绿队的一个鼓手点没打好,输了比赛!红队赢了!
这真是一个难忘的端午!长大后,每个端午节,奶奶都会邮给我们粽子。每当吃到他们邮来的粽子,我就会想起这个难忘的端午。
【篇三:风景独好】
时间的沙漏慢慢地抖荡着岁月,曾经的今天,已经变成了回不去的昨天,印象中的风景也在一点点地消减。这些形式都在告诉我们,韶光易逝,珍惜风景。
时间转瞬即逝,因为它不为任何人停留;风景永恒,因为它刻在人的心里。
还记得每到端午节,外婆照例要包粽子,现如今虽然她已年迈,母亲也多次劝外婆不必亲自动手,只需要买点粽子就可以了,但外婆总是笑着拒绝了。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曾经调皮的我现已多了几分成熟,外婆那双曾经灵活的手,如今已经布满了老茧,而我却依旧喜欢和外婆在一起,跟着她学包粽子。
她将收集的粽叶都拿出来用热水泡着,再去用清水洗糯米。我则搬来两个小板凳,坐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她忙碌的身影。一切都准备就绪了。
只见外婆先拿出两三片粽叶,捏着粽叶的下端,手一转,便叠成漏斗状,装米,包紧,封口,最后用细绳一绕,打个结,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外婆包粽子依旧那么熟练,我在一旁看的心直痒痒,便决定开始包粽子。
外婆手把手,一步一步地教我。我先挑选了两片大叶子,先自己学着外婆的样子,叠成漏斗状,但并非很顺利,不是尖端有缝隙,就是有重叠,卷了好长时间,才略微好一点。然后用手托着,开始装米。装满后,便开始封口,将剩余的叶子左缠右绕,但这边包住了,那边又露出来了,包了好长时间,叶子有些部分都有些破损了,我一手按住这边,外婆便过来帮忙,大手按住小手,一起完成,构成了一幅很暖心的风景。
祖孙两人其乐融融地包粽子的场景,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家里穷,没钱买月饼,一家人便在一起做烙饼代替月饼,烙饼香飘满了整个小村庄,虽然日子苦,但是心里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很满足……
现如今,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渐渐忽视了在传统节日里的传统习俗,在传统节日里,没有了一家人相聚在一起的温馨的画面了,然而外婆却依然在坚持,坚守着中国的传统习俗,坚持在端午节自己包粽子,这一定是这天最美好的风景,也是我心中最美好的风景,刻在我的心中。
有一种情愫只能留在梦中,而我愿意化成梦中麦田的守望者,等一盏茶开,等一阵风吹来,告诉每一位过往的人,风景这边独好。
【篇四:面对父亲我流泪了】
在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无数的星星在眨着眼睛,田里的青蛙在歌唱,树林丛中的动物在朗诵着,这么美好的夜晚却发生了不开心的事。
那天我刚刚吃完饭,姑爷来了,他说家里没有米了,来背点,去年我家快没有米了,姑爷种的,付出了许多,等到收割时,我与小三和她妈妈一起和他妈妈用扁担挑,我们背姑爷一个人打,奶奶煮饭,爷爷看稻谷。我们分好了任务,各干各的,我与刘三用筐背了许多次,装好了我们就开跑,姑爷在田里打的汗流浃背。因为太阳太大了,阳光很刺眼,又很热,经过了三四天,我们终于把稻谷收割完了,因为经过这次打谷子的经历,知道米饭的不容易,我以后也不会浪费食物了。
姑爷让奶奶为她弄好一筐的米,白花花的米,倒入筐内,装米的器皿中的米不断减少,装好了,姑爷准备走了,我说我有一些题不会想去问一下哥哥,因为马上就要开学了,姑爷说你快点把东西准备好,去我那里住几天,我兴高采烈的说好,马上弄好,一会儿我们就走了,我出门发现我老爸不见了,我心中不禁汹涌起来,就突然脑中出现了一件让我流泪的事。
以前每次我去姑爷那里,我老爸总会在第二天一大早拿着一根棍子来接我,一路把我打回去,那件事对我非常有影响,经历那件事我觉得我老爸很凶,我很害怕他。
我在院子中间大喊了一声爸爸,我去姑爷那里去了,可是没有人回应我,我又去跟奶奶说了,我与姑爷就走了。
到家了,我放下东西,灯一关,盖上被子痛哭,我一边哭一边骂我爸,我心里想我以后不会对我爸说一句话。
这件事已经刻在我的大脑中挥之不去。
【篇五:外婆的棕子】
从小到大,我吃过的棕子很多,但唯有外婆包的棕子让我回味无穷。
每逢端午,我就会想起棕子,想起外婆。现在外婆去了千里之外的天津,虽然我没法吃到她包的棕子了,但外婆包棕子的样子,以及那棕子香喷喷的味道却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抹去。
记得包棕子的前几天,外婆总会带上镰刀,去苇塘割下一片片翠绿的苇叶,带回家,细细地用刷子将它们洗净,再晾干,最后小心地收藏起来。等到包棕子时再取出来,浸在清水中,不多时,那些晾干了的苇叶便又变得嫩嫩绿绿的,像刚采下来的一般。外婆洗干净了手,准备包棕子了。只见外婆从水中轻轻取出一片苇叶,在手中灵巧地一绕,一个筒状的外形就出来了。接着,就往里面装米,再加上花生、红枣、肉等其它的配料。放肉的便成了肉棕子,放花生的便成了花生棕子,放火腿的便成了火腿棕子……各具风味。一片苇叶用完了,外婆便熟练地从水中又取出一片,接在一起,放好后再拿筷子向里捅捅、用手指按按,使它沉实些,最后,将棕子包了个结实,用细绳子将棕子包扎好。一系列动作,在外婆手里三下五除二就完成了,包的棕子又结实又好看,然而在我看来却比登天还难。
包好后,外婆便将棕子下了锅,慢慢地煮,不多时,锅中就飘出了苇叶的清香,再过一会儿,整个屋子都弥漫着这淡淡的清香。终于煮熟了,我近不及待地捞起一个,剪开线,撕开苇叶,将棕子抖落盘中,对着苇叶和棕子的香味细细品尝,边吃边赞不绝口,那时,外婆总时慈详地站在旁边看着我笑。
杨柳青了又青,花儿谢了又开。溪水淙淙,布谷声声。一转眼,今年的端午节又快到了,外婆,今年你还包棕子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