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相关作文

【篇一:快餐式的信息体验】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爆炸式增长,我们每天接受到的信息,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是繁复琐碎的,再加上我们接收信息的快餐式体验,让我们无法较好地理解并提炼信息中有价值的东西,而是让信息仅仅在大脑停留片刻便迅速忘却了。

互联网上的信息体验都是这样快餐模式,互联网创造了无数个信息兴奋点,于是我们的大脑在一个信息点跳跃到另一个信息点,重复启动新信息的这种快速体验中获得满足好奇心的快感。而这种快餐模式,与以前传统的纸质信息接收的细嚼慢咽不同的是,它将导致我们无法对信息进行深度思考并将它们转化成内在的知识,可想而知,长期以往我们习惯这种求知状态将带来肤浅表面的知识困境。

当然,互联网带来的是强大的快速的信息检索功能。我们能接触的信息面更加宽广了,这是信息时代之前所无法想象的,但是在庞大的信息网中筛选优质并适用的信息,在快速体验与深刻思考之间取得平衡是否存在可能?常言道,欲速则不达。信息的快速体验显然成为时代的潮流,但预留给深度思考的时间也是必不可少的。

【篇二:夏日里的清风】

不知不觉中,杭城已经进入了“烧烤”模式,最近一段时间天气热的根本停不下来,滚烫的空气、毫无遮挡的阳光,只要到户外一会儿,仿佛就要被融化掉。

在这样炎热的天气里我最想做的事就是在空调房间里的“葛优躺”。快到中午了,我和妈妈肚子开始咚咚打鼓啦,于是妈妈和我掏出手机开始商量着吃什么好呢,口水滴答的把美团、淘宝外卖、饿了吗各种外卖美味看了一遍终于选定了午餐,接下来就舒舒服服的等着外卖小哥送上门来吧。等了很久我们的美味还没有上门,我有点坐不住了:“怎么快餐还没有到呀,好饿呀!”妈妈指指窗外说:“你去阳台上走一走告诉我什么感觉。”我一抬眼看看窗外的骄阳,连去阳台的勇气也没有,无力的说了一句:“热————。”“那就对啦,这么热的天气,你在吹着空调,外卖小哥却在烈日下奔跑,这样的辛苦你能想像吗?”妈妈不紧不慢的说着,听妈妈说着话,我不禁有点不好意思,是呀,谁不想在凉爽的空调房里吹着凉风,舒服的“葛优躺”呢?外卖小哥这一群“骑士”却在烈日下奔忙,我还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想到这里我想着为这些辛勤的外卖小哥做些什么,对了!我转身走进厨房,从冰箱里拿出一瓶矿泉水,就在这时门铃响了,一开门,气喘吁吁外卖小哥递上一份快餐,一脸歉意地说:“不好意思,有点晚啦。”一边说着一边抹着脸上的汗珠,我望着外卖小哥晒得黑亮的脸庞摆摆手说:“没有关系,大哥哥你辛苦啦,”接着我又把从冰箱取出来的水递给外卖小哥,“天气这么热,多喝点水吧,谢谢你啦!”外卖小哥接过水,有点惊喜又有些不好意思的说:“谢谢小妹妹啦,你真是有心啦。”一旁的妈妈轻轻点了点头,笑眯眯的望着我。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虽然只是小小的一瓶水,却传递着对外卖小哥的感谢,我想在这样炎热天气里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关怀,这应该才是夏日里的清风。

【篇三:碎片化的生活】

在碎片化的生活中,我们的生活每一个部分也都变成了碎片化的。就比如,碎片化阅读,碎片化购物等等。然而碎片化的生活有利也有弊,也无时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心态和知识。

就拿碎片化阅读来说吧,在移动互联网大力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热衷于网络文学。在网文中,大多数都为同一种类型的“套路”,但为什么还是会有人去喜欢网文,更有读者去“打赏”作家,而不是沉下心去阅读经典文学呢?那是因为人们在碎片化的生活中已经习惯于“快餐”而在我看来网文正是这种“快餐”生活的产物。有可能到了以后就可能不会有人再记得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也可能不会记得古典文学。而只记得那些网文中的主角。

而碎片化的生活则不一定全是不良的,也有一些是好的方向对于我们有起到好的作用。

化的生活强调的速度,强调的效率。所以人们会用尽一切方法来加快自己的工作,而高效率的电脑,网络则就是人们所喜爱的对象。人们于以通过网络获得大量的信息和材料,不必像从前去查阅书本和去图书馆,可以省下更多的时间去处理和思考来充实自己的报告和知识。

碎片化的生活也可以很好把我们的生活规划,可以很好的节约时间省去那些不必要的时间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料率。可以给我们更多时间去做更重要的事。

碎片化生活有利有弊,在我看来,只有好好的利用碎片化的生活而不是去改变它。因为碎片化的生活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一种存在,若是想改变它,则必须脱离对网络的依赖。这对于青年人来说是不大可能的一件事。所以我们只能在碎片化的生活中尽可能的取出更多的时间去做那些只有精心是才能做得事,比如学习、阅读。

【篇四: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已经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然而为了更快,便出现了“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碎片化”就是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爷爷说他年轻时就只是白天看报晚上听收音机,若是现在则这两事中穿插了不少其它事,像是边吃早饭边看报,边做饭边听收音机。

我也过着这种生活。小学时乘地铁,就只是东张西望也没些事;现在我也得拿上本单词本或者补补觉,将坐地铁这块时间打碎穿插其它的事。反正在地铁上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再做些事,为后面的日程安排减减压。

但是,总也有人认为碎片化生活是浅簿无意义的。诗人欧阳江河:“我故意写长诗,对抗碎片化的生活。”这种观点也并非无道理,想当年车胤囊萤以夜以继日地花大块时间读书,孙康也一样,都成了大文人当了大官。学校中老师号召的“整本书阅读”与住宿生的夜读时间也是为让我们专门花时间读书,好更深刻的理解与思考。

在我看来,古人毕竟与现代人还是有差别的,他们没我们如此快的生活,我还是选择顺应时代。媒体上说,碎片化的阅读已经成为大众阅读的趋势。的确,那些所谓的“低头一族”或许就是如此,他们每天接受海量信息,知识唾手可得,使得阅读变轻松。碎片化的阅读并不是那些修身养性的阅读,很少有人会以如此方式的阅读来获取。在我学校中,我不少同学不再是手拿书籍了,而是手拿kindle,在吃饭时、赶路时的各种时间读书学习。孔圣人的《论语》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也是一种碎片式结构的吗?

在市场上如火如荼的快餐行业也是应了碎片化的生活。快餐之所以叫快餐,就是快,那些终日忙碌的上班族不用宝贵时间等菜,而是直接拿了走人。汉堡用纸包着是方便你一手吃一手工作。除了将吃饭时间插入“碎片”中,也能将其打碎。正如之前所说的“边吃早饭边看报”,学校里也是排队买饭看kindle,吃饭看kindle。

更有甚者连睡觉也不放过,那位用六十多的寿命作出八十多年量的工作的达芬奇,他发明了一种生活就是每工作三小时,打半小时的盹。现在也是,动不动熬夜,熬到半夜熬到凌晨的事最近也是司空见惯。

一切有为法,自在人心。我的选择就是适应碎片化的生活,接受这碎片化的社会。将鸡零狗碎的碎片变成另一种美。

【篇五:何时“故人”归】

读书不是为了学习成绩的好坏,不是随意仓促地读一下就可以的。读书要带脑子、心、眼,要心无旁骛,全神贯注。读书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境界,而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不加思索的盲从。所以,请与深阅读相拥。

浅阅读时代悄然来临。手机里各种各样的浅阅读软件如鬼魅的魔力一般吸引着我们,吸引着我们走上“歧途。”浅阅读的确能够让我们节约许多宝贵的时间,让人们享受一丝文艺。但这样的阅读,能有多大的影响呢?如此节约时间又有多大意义呢?与此同时,那开始阅读时与君相识,犹如故人的情感又被遗忘在何处呢?囫囵吞枣般的阅读真的能提升我们自身的修养与境界吗?在浅阅读中我们是不是失去了什么?

林语堂曾言:“世界上的强盗,再没有比掠夺我们的思想自由的罪恶更大的了。如果我们失掉了思想自由,那么不如匍匐而行,承认两足走路是个错误,而回返到三万多年前的原始姿态。”是啊,如果一部已经被浓缩的经典作品,又如何去理解、品味其中的思想?这不就是林语堂口中所说的强盗吗?囫囵吞枣般地浅阅读,正在使我们思想钝化,我们在其中失去了思想自由。

我们生活在一个忙碌纷杂的时代,中国所谓的“快餐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梁文道也曾说:“浮躁是这个社会的症候。”我想,我们也是时候停下来,慢一点,用心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美丽,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如今浅阅读文化盛行,我们忘记了太多,忘记了坐在冷板凳上静心品味的日子,忘记了挑灯通读的乐趣,甚至忘记了如何静下来看一本书。我们看似进步了,实则倒退了。

在浅阅读中你只能寻求视觉的享受。快餐文化是好吃,但是没营养。浅阅读的视觉刺激很可能让你迷失自我,找不到回去的路。如今,书籍这位朋友正离我们远去,思想这位朋友也正在渐远。不禁发问:何时“故人”归?

捧起一本书,便捧起了一段往昔。那泛黄的时光记忆向我们讲述点点滴滴美好的回忆。也许畅游文字之间,穿越古今之际,和大家对话,与故人同游为一种好方法。

端上一杯香茗,在缕缕轻雾中捧起一本书,享受其中的遐思与恬静。书香醇烈之间,“故人”归。

【篇六:从来没有想过】

从来没有想过,钱,都来之不易;从来没有想,读书,居然不是最无趣乏味的;从来没有想过,家常饭,居然那么好吃;从来没有想过,等级概念,居然分得那样清楚。

在放假之前,总想着快点放假,然后打工,领了工资后要到哪里玩要买什么要去什么地方旅游,在放假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找工作。结果在太公岭找到了一间彩印厂正招募暑期工。

每天拿着十几元钱,早、午、晚各一餐,连上搭公车的钱,那点钱根本就不够只好硬着头皮去省,能省一分钱就多一分钱。终于,想到妈为何每次买东西为了一两毛钱讲价讲到人家面红耳赤,明明袋子里有足够的钱,越想越感到愧疚。

由于家离厂比较远,公车走得不快,而吃饭时间又那么短。我无可奈何的只好在厂外的店里吃快餐。快餐就是快餐,煎煎炒炒的,变味的、半冷半热的快餐看了半天,慢慢咽下嘴里,那是叫难啃。看着老板娘从肮脏的罐子里勺出一把味精一把鸡粉,还真让我坐立不安。想起在家里,挑食的坏习惯被说了不下一万遍,现在知道痛苦的感觉了。

读书,在课堂上悠悠哉哉,何其自在!如果没打过工,还真不知道静静地坐在那里读书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在厂里,一天都在重复同一个动作。那种感觉宛如行尸走肉,感觉身体不是自己的。如日后毕业出来做一辈子这样工作,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厂里的等级概念非常清楚。由普通工作人员到拉长到组长再到厂长、经理。普通员工不得到高级员工办公楼,所有员工不得到老板别墅里面。上一级的就可以对下一级欺压、随意调动。这都是我亲眼所见,无奈世态炎凉,社会就是这么样。但这仅仅是表面看到,其实,更加的复杂。

看了那么发现,老板和员工的差别就是读书多少的差别,能力高低的差别。从来没有想过,大人天天唠叼的,真的就那么由衷。

【篇七:“碎片”食】

眼前是匆匆的人,手中是匆匆的笔,这个世界真是越来越纷繁了。

生活越来越快,越来越忙,然而我们只好跟了生活团团转。这个世界已不兴慢生活,可有时人们太过疲累,于是,最能给予我们慰籍的就是食物了。

暂且抛开厌食症患者和减肥者不说,大家都是喜爱食物的人。一开始,包括西餐、和食,都是慢悠悠吃的,可是随着生活变快,我们再也无法花一个小时在一顿饭上,于是食物中产生了另一个分支,叫快餐,也是我所理解的“碎片”食。

快餐不用你在固定的时间吃,放学后、下班后、回家的路上,随意拐进一家小店,吃一顿热乎乎的小食。十分钟之后,继续心满意足地往家里赶。而十分钟之间,一顿饭完毕,这样快捷方便,故而称为“快餐”。

快餐或许是源于美国,薯条、汉堡、苹果派之类的身影常出现在麦当劳、肯德基里面。种类那么多,几乎可以几十天不重样,也吃不烦。可快餐常因为太油腻而让人们不想下顿继续吃下去,所以聪明的上海人发现了一种餐饮店,那就是早点店。

说是发明,恐怕不太准确。我国各地都有不少类似现的,像港澳台那里的早茶文化也是一样的。早餐店里的早点吃起来比快餐慢,可健康的美食细细品味,稍稍比快餐慢一点又何妨。甜丝丝的赤豆糕,搭配豆腐花;或是温温的咸豆浆配上大个的流沙包;更要说说小笼包,简单的一个小东西,有着适当的咸味和令人掉眉毛的鲜味,怪不得被称为是早餐店必备的了!在这之中,油条可以算是邪恶一类的,吃了又想吃,可又那么油,真令人纠结。不过单单这些,就令人控制不住自己了。

说到美食,甜点最引人注目了。甜点也是可以在“碎片”时间吃的。带一个纸杯蛋糕在街上当早餐吃,顿时感觉一整天精神满满的!甜丝丝的巧克力适合课后,冰凉透心的圣代留在放学,就连睡前来片吐司,都令人瞬间感觉在法兰西街头漫游了一样。

全世界的食物怕有十万多种了,比星星都要多了。中国的酱凉面,日本的大福,韩国的滋滋烤肉,法国的奶昔,英国的炸鱼薯条,荷兰的黄油,美国的披萨……有些我们吃过,有些不曾。无论如何,我始终相信,活在当下,食在当下。或许这纷纷扰扰的社会,坐到餐厅中,快乐地期待着饭菜上桌,才是我们最美妙的时光。

【篇八:我爱读闲书】

在别人眼里,我可能是个另类的小孩,我非常喜欢读闲书,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不少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感兴趣的闲书上,而不是全部用在学习上,用妈妈的话说是“光看些没用的闲书”。

在小学,我就喜欢读闲书,可以用“废寝忘食”和“手不释卷”来形容,那时,妈妈支持我。不过那时的我就看《格林童话》、《鲁滨孙漂流记》之类的少儿读物。有一次,我在家中书橱拿了一本《古代文学作品选》,越看越喜欢,有一种发现至宝的喜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找各种古代文学作品来看。

到初中时,因为上课看“闲书”被老师找了家长“微博”。妈妈劝我:“现在应该以学习为主,等考上理想的大学就可以按自己的喜好读书了,现在压力这么大哪有时间看这些没用的闲书?”可是,还有几年才能考大学,我怎么能放下心爱的书本?课本之外的广阔文学世界吸引着我,从此,我的读书转入“地下”,想方设法躲避妈妈的“围追堵截”。我读了大量文学作品,有时候也会消遣一下,读些网络小说,我偷偷买了桐华的《步步惊心》、《大漠谣》。

高一时,《红楼梦》是我最喜欢的书,尤其是前80回,看过几十遍仍不尽兴,那木石前盟、那金陵十二钗、那“情不尽”、“债难偿”的“痴男怨女”,让我流连忘返。古雅的楚辞、精炼的唐诗、优美的宋词和《红楼梦》中的诗词都是我喜欢背诵的。语文老师因为我熟练背下《葬花吟》而高兴,对我妈夸奖我,竟吓了我妈一大跳,她气恼地问我:“你什么时候背的?为什么不专心学习?”进入高中,我有了一定的财务自由,偷偷买了《人间词话》、《容斋随笔》等。这些书我现在不敢曝光,因为可以想象妈妈看见会是什么表情。

正处于高二攻坚时期的我要看大量的教辅书,没有充裕的时间去细细研读国内外经典文学“大餐”。但为了不使自己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增长见识,提高“微博”思辨能力,我会有选择地看一些信息量大、权威性强、观点新颖独到的杂志,作为“快餐”来为自己补充营养。像《半月谈》、《南风窗》、《看天下》这些杂志,都对报道选题精挑细选,对观点和知识沙里淘金,读它们,我就不必再在错综复杂、真伪难辨的海量信息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可以把生活中一些零碎的时间给充分利用起来。做题累了,睡觉之前,书桌旁,床头边,随手拿来阅读,三五分钟就可以了解最近的新闻资讯,也可以看些网络段子,娱乐娱乐。泡脚放松的时候,可以看看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与爸妈交流一下观点,或是研究一下即将上市的前沿科技产品的新动态,课下和同学PK。可以说,这种“快餐”既用一种相对轻松的方式让我“换换脑子”,又满足了我阅读和求知的欲望。虽然作为一种“快餐”式阅读,杂志难以让我获得大部头作品所带来的系统知识和厚重感,但杂志那集束炸弹般的信息量和引人入胜的观点碰撞还是一直吸引着我。

我爱读闲书,读闲书的乐趣是别人体会不到的。如果像妈妈希望的那样,只看与学习有关的教辅书,那就不是我了。我最想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希望在大学的图书馆里拥抱更多的古籍。

【篇九: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日本幕末时期,维新志士坂本龙马曾对土佐藩的战友直治说:“今后的战斗中太刀将不再实用……"讲到一半,他掏出了一把手枪,“而火器将会更加有效。”过了一段时间,直治再去见龙马,龙马的身上已不再配任何一把枪了。直治问其缘故,龙马便信誓旦旦地掏出了一本《万国公法》答道:“手枪,只能杀伤一个敌人。此书,可以振兴整个日本。”

这是一个在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中旬)前期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坂本龙马遇见了一个西学东渐的变革年代,也预见了这个年代所诞生的新锐武器与思潮的利弊。当时,大量的西方新发明涌入日本,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观,这与二十一世的我们所处的境地极为相似。龙马最先了解了新旧事物更迭的必然和新事物的利弊,造就了后代传唱百年的《船中八策》。

现在的中国也是一个被全球化规律主导的风暴中心,生活碎片化作为“新锐思潮”的一份子不停地在潜移默化中冲刷我们过往的生活习惯。不知何时起,走在路上总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低头族”在津津有味的看手机——都是些“刷微博”的,发微信的,玩游戏的等等,就是这种随开手机随进行的生活style,只用了不到一两年就占领了我们的空闲生活时间。

随之而来的当然是大众对于生活碎片化的讨论,各方的观点都不统一。但在风口浪尖上的两大问题终究是生活碎片化的益处是什么、害处是什么。

它的益处显而易见,它节省了繁忙的现代人大量时间,可以让我们更加合理的整理碎片时间,把原来的碎片时间安排成一段段黄金时间。这样还很好的预防了突发事件对计划的破坏,碎片化的时间安排可以很快的化整为零,哪个该延后哪个该取消一目了然,很少人再会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可繁事皆碎片化的缺点则更加隐蔽。碎片化的阅读导致精读将成为历史,快餐文化将会“劣币驱逐良币”,把很多真正的名著用所谓的“几分钟速读某某某”或“一篇文章速读某某某”来替代。久而久之,知识获取的条件将会下跌至谷底,我们的思想将不再是自己的思想,而是快餐文章作者所写上的思想,永远成为人云亦云的复读机。

既然碎片化的优劣点各不相让,该如何给碎片化生活一个评价呢?我认为,应该以一种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一社会现象。人类的社会有一套保持自己健康运作的体系,任何新思潮除非人为操纵,否则将会排除病变可能。正如法国大革命后虽有拿破仑称帝这一插曲,但拿破仑与俄罗斯的沙皇、神圣罗马帝国的奥皇、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一样,依旧会被推翻,封建君主们依然会被1848万国之春等时代的必然一扫而空,成为历史的尘埃。

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碎片化运用地更加成熟。人们将可以“驾驭”碎片化,国家和教育机构也会出面控制碎片化一直往良性发展。泛读精读之争将会由比现在“速度某某”更极端更实用化的一两句话彻底浓缩。洋洋洒洒八十几万字的《唐吉柯德》也会和一黑板的物理公式推导一样最终归于一句最权威最容易理解的“公式”。这也是遇上碎片化生活后,解放“思想生产力”去读更多书的发展结果。

【篇十:“碎片化”,一个现代人的无奈】

每天早晨乘地铁去学校的路上,我总能看到抓紧一切时间的、匆忙的人群。大部分人低头看着面前几寸发亮的小屏幕,手指快速地在屏幕上划动着,面无表情。地铁到站时,他们便飞快按下锁屏键,踏出拥挤的车厢,迈向另一个繁忙而复杂的世界。而他们在屏幕上匆匆浏览了几分钟的内容,也许在关掉手机的那一刻消失于记忆的大海,又或许使他们留下了些许印象。

近几年,我常常在各种报刊杂志上读到许多文人痛心疾首地批判着这种“快餐文学”:它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市场,甚至有人说,两分钟内能看完的文章在将来是最受欢迎的;而那些严谨而篇幅较长的“大书”反倒把繁忙的现代人们吓跑了,从而与我们渐行渐远。我完完全全理解并支持这些文人的感受,但心里更多的,是属于一个现代人的无奈。

碎片化的时间使得人们很难沉下心来专注地做一件事。比方说一个上班族在地铁上看一本书,读到正精彩时,车门突然打开,甜美而机械的女声提醒道:您该换乘了。于是他只得合上书,在密集得可怕的人群中挤来挤去。我相信当他终于满头大汗冲出重围时,方才读书的雅兴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投向快餐文学的怀抱也情有可原:它从不拖沓,有一些趣味,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仿佛一位完美的地下情人。而且更令人感动的是,这位“情人”从不奢求你把它放在心上——带给你短暂的愉悦就是他存在的意义。这么一想,快餐文学的“奉献精神”,倒是要令人感动落泪了。

而对于如今的社会,“碎片化”未必是一个坏选择。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闲暇的时间越来越少,人们只得抓住一切可以放松的时间。而这些碎片化的时间,正如厨房里淘米的筛子,让人们的疲劳和郁闷一点点过滤,不至于郁结在心难以排遣。从这方面来说,“碎片化”减轻了现代人在重大压力下过于激烈的情绪爆发,使得人们的情绪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于是,现代人们每天“状态平稳”地活着,时不时与那位完美的情人约个小会,一天下来不算难过也不算高兴,不爱什么也不恨什么,没记得什么也没忘记什么。这样看来,生活似乎没缺什么也没多什么。

我也是这些“现代人”中的一员,日子一天天的过,似乎没什么不同。认真学习,抽空看看电子书,翻翻手机,每天睡六七个小时。但越来越多满心疲惫却难以入睡的晚上,我总会情不自禁想起小时候。那时的我一天能睡九个小时,能把一整天的时间耗在一本读不太懂的书上。我不用在早晨拥挤的地铁上面无表情地看着手机屏幕,不用在上学的路上急匆匆地塞两口早餐。那时候的我做事情很慢:喂一上午的乌龟,和天井里养的大肥兔子互瞪半个钟头的眼睛,看书看到眼皮打架还不肯放下,花两个月的时间写了篇幼稚的小说……

真傻,我对自己说,脸上带了点微笑。可是不一会儿,我那很久没什么情绪波动的心里泛起了点微妙的感情。我闭上眼,尝试入睡。我想到过去的那一个个无悲无喜的日子,又想到依然无悲无喜的明天。我变得越来越难过了。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