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尊老敬老】
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因为尊老而出名的人多得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也数不清。
在古代的清朝,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住着吴氏四兄弟,他们小时候因家中穷困,父母不得不将他们卖给富人。然而他们长大后不但不怀恨父母,反而还赎出卖身契回家养父母,还要争着养父母。他们为了养父母,从每人轮流养三个月到每人轮流养一天。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很尊老、敬老。
尊老之人还有很多,比如:宋朝的朱寿昌,他七岁时,生母刘氏被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最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有一个人,虽然我不知道他的姓名,但他的事情我无法忘记,他的家中穷,但父母却从未饿着,因为他爱父母,有什么就先想父母,曾上过街为父母乞讨粮食。有人问过他为什么不去给人作工,他便解释道:如果自己给别人打工,虽得到点小钱,但却照顾不了父母。
如果再更远的话,就是远古五帝之一的舜,相传他的父亲继母及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还好舜听了妻子的话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当时的皇帝尧,他便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他
我们应当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
【篇二:明天春暖花开】
世界不停旋转,父母的爱比山高,比海深。莫泊桑曾经说过:“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间爱着我们的父母。”这份爱,即为孝。
孝,不是一份佳肴,不是一处豪宅,也许,只是一声问候,一个眼神,一份满足。
两千年前,孔子曾写出一部被誉为“使人高尚和圣洁”“传之百世而不衰”的不朽名著《孝经》。《二十四孝图》记载,子路因家贫经常吃糠咽菜,为亲负米百里之外。老人去世以后,他南游于楚,积粟万钟,列鼎而食,却慨叹,想回到为亲负米的岁月却不可得了。
也许,今天的我们,都曾在心底许下孝的心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总会功成名就,衣锦还乡。那时尽可从容尽孝。然而,生命本有不堪一击的脆弱,意外总是不期而遇。人生的短暂,会使有些恩情永远无法报答,有些遗憾永远无法弥补。
孟郊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苏辙说,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老舍说,失去了孝,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香,却失去了根。人生的沿途,虽然会有很多站,却很难有人可以陪着你走完。原本以为那是一条很漫长的路,可是,不经意间,你就成了孤身一人。那些你以为可以一直陪你度过光阴的人,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走出了你的生命。
在传统的汉族人看来,人的生命是在子孙身上得以延续的。后代对祖先的祭祀,可以让灵魂安息,血脉相承。所以,自古以来,孝道便被百般提倡。
三皇五帝之一舜,以德报怨,感天动地。相传他的父亲、继母、同胞弟弟,多次加害于他,舜修谷仓时,他们纵火;舜掘井时,他们填土。舜顺利脱险后,对父母恭敬,对弟弟照顾。登上天子之位后,仍不忘对父亲尽孝道。
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在位二十四年,兴礼仪,重德治,使西汉人丁兴旺,迅猛发展,从而成就了“文景之治”。
我不是诗人,不能把孝写成一篇不朽的诗歌;我也不是一个画家,不能绘制孝的美丽画卷;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写手,只能用我贫瘠的文字来叙述我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当“常回家看看”被正式注入《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时,当亲情需要用法律条款来监督和维持时,我们的心头会有几丝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