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关于茶的作文】
祖父喜爱茶,是因为茶有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在祖父家,茶分很多种。最为熟悉的是菊花茶,有清火气的作用,菊花泡在水中逐渐绽放,那一股股淡淡的幽香,从花蕊一直漫到花瓣;最为珍贵的是普洱,只得细品,当味蕾接触到茶水的那一刹那,几丝悠闲贯入身体,如同孩子般的天真烂漫;最为喜爱的是罗曼果茶,酸酸甜甜充满口腔,更沁入心脾,使人神清气爽,因其口感像饮料,深受家中晚辈们喜爱。
祖父泡茶的技术可称之为精湛。从茶盏中舀出一勺茶叶,轻抖着挖勺,将茶叶铺满茶壶底部,好似正在画一幅秀美画。缓缓地盖上茶盖,悠悠地摇晃着茶壶,将茶叶充满整个壶中。每当这时祖父总是轻抚着茶壶,眼中充满喜悦,彷佛这个是他的老朋友。将茶盖移开,倒扣在红木桌上,轻柔地拿起茶壶,放在鼻尖前仔细地闻着,倒是能闻出几分清香。将开水倒入茶壶中,茶叶随着飘然而上,又纷然落下,如同树木的四季变化,葱绿的树叶高挂枝头,度过时间无情的洗礼,它们便投入大地母亲的怀抱。又再次盖上茶盖,坚守在茶壶旁,待茶壶冒出缕缕似白纱般的烟气,茶的清香便在这烟气中穿梭而过。
茶,不仅泡得讲究,品尝也是尤为重要。当茶如清泉般从青瓷做的茶壶中流出,流淌入玲珑小巧的茶杯,茶宛若尝尽了历史沧桑。用茶勺(与之前挖勺不同,偏为小巧,且定为木制)抹开茶沫,茶叶在墨绿色的水中,且上,且下像一位穿着百褶裙的娉婷袅娜的姑娘在舞蹈。将茶杯轻放在鼻下,轻嗅。再轻抿一小口茶水,舌尖触碰到几丝苦涩,少选,却回味到那无言的甜,入心。
祖父说:“人生就如一杯茶,经历是艰辛,苦涩的,但,回味却永远都是甜的。”
【篇二:一次正确的选择】
漫漫长夜,伴随我的只有无边的孤独与寂寞。月亮隐了,星星累了,夜蝉也睡了,唯有我仍在这橘灯下孤军奋战。
聆听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细听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们的确很愁,但有谁能比我更愁呢?
在我的世界里没有爱,只有父母那一句句分数的“问候”。
连续的考试失利使我的心情坠入了无尽的深渊。父亲的暴怒,母亲的叹息,使我一再想到了放弃学习。
深夜渐渐向我靠近,可我依旧沉浸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题海中,滑翔在“百病前头万木春”的顿悟中。
我累了,我也真正的很努力了,可这成绩怎么就……草稿纸不知多少次被我的笔尖划破了,心中的愤恨与无奈仿佛都在这一刻聚集在了这张可怜的草稿纸上。
不知过了多久,我听门口传来一阵轻响,我抬起疲惫的头向门口看去。母亲一脸微笑地站在门口,轻声说道:“孩子我给你看点东西,你出来一下”。
我疑惑地走了出去,只见桌子摆着一小盒茶叶与一个玻璃杯。“孩子,你好久没喝茶了吧!以往都是妈妈泡,这次你自己泡一杯!”是啊!我从小就对这茶充满了兴趣,只是因为成绩与学习,使我的心情十分浮躁,哪还有心情去喝啊!
“人生中会有很多选择,这些选择只能依靠自己,喝完这杯茶,告诉我你的选择,”母亲的话适时在我耳边响起。
我用手拿起一小摄茶叶,轻轻向杯中洒去。转而,拿起热水向杯中倒去。茶叶在热水的冲荡下愉快地飞舞,舒展开他们的枝条,自由地飞来飞去。几曾,我也想和它们一样,但现在的我早已没有这种愿望。
端起茶杯,温热阵阵印在了我的手上,也印在了我的心里。揭开茶盖,那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向我鼻翼走来。细抿一口,这茶虽入口苦涩,但也有一股清香弥漫开来。
在喝这杯茶的过程中,我也明白了很多,人生会有苦涩的一段,但也一定会有清香的一段。
一朵花的世界里装着生命美丽的世界。
一滴水的世界里透射出纯洁明彻的世界。
一杯茶的世界里满载着绵绵无期爱的世界。
母亲走了过来,微笑道:“我知道了你的选择。”
我至今都十分感谢母亲,是她让我重新振作,作出那正确的选择。
【篇三:老房子】
那个时雨时晴的古巷,那个飘满回忆的老房子……
青石板路,烟雨古巷。
撑一把伞,独自穿梭于老家小巷中,倏忽,一股淡淡的茶香袭来,一路嗅着茶香寻去,终是在陌生又熟悉的老房子前停下了脚步。
推开一扇老式木门,熟悉的角落,熟悉的茶几,可却缺少了往日的热闹。曾记,微风,细雨,小桥,流水,人家。缠绵的细雨,如丝,如绢,如雾,如烟。街坊领居,都赶来我家院里品茶。
奶奶用她娴熟的技艺。两脚叉开,摆出大家风范。一手这杯,另一手抓茶叶,一把茶叶一咕噜一齐进了杯中,配上热气腾腾的白开水。左手捧着茶杯,右手轻轻压住茶盖,稍微摇晃,那调皮的茶叶在水里打转转儿,盘旋着,等吮着了水,带着“胖肚儿”慢慢下沉,这时满院便溢满了茶香。
平息凝神,静坐,等待一会儿,奶奶便为领居们倒一杯茶,茶香四溢,边品味茶之韵,边欣赏雨之景,又说有笑,其乐融融。我也不禁被这茶香所感染。自己也学着泡杯茶,小小的我踮起脚尖,吃力的拿着茶杯,随意倒一些茶叶,放入水,也左三圈右三圈晃了晃,倒也十分乐趣。奶奶见我细声细语地说:“泡茶,可是有学问的,一洗茶,二醒茶,三冲泡,四赏茶”心里恍然大悟,长“哦!”一声,便跑去茶几那喝茶了。奶奶笑着摇摇头:“小丫头,耐不住性子喽!”嘿嘿,心里不要意思地笑着。
微雨古巷,独自漫步在冗长的雨巷,袅袅茶香沿着墨香古道悄悄绽放,慢慢漾开,与流水一起牵引着我的情思。脑海中回忆着老房子的模样。老房子的砖依旧很青,老房子的风依旧很柔,我依旧在乎老房子的一切,直到永远……
【篇四:关于传统文化的作文】
蜀风蜀韵——老茶馆
古街里大青石铺成的石径弯曲幽深,石径的边缘与墙角的交界处覆盖着一层绿苔;古街两侧分布着宗祠、水井、水槽、晒谷坛,尽头是一处幽静的老茶馆。
路是不平的青石板,坑坑洼洼的,昨夜的雨滴还静静躺在凹凼里。轻轻推开木门,发出“吱——呀”一声,地面扬起的尘灰顷刻消散。茶馆幽暗,唯一的光线来源只是一处小小的窗。光线射在窗边的几把零散的藤椅上。
叫上一壶清茶。
精致小巧的玻璃杯里装着几片嫩绿的茶叶。热水一倒入,随着水蒸汽的消逝,茶叶上下飘动着;几经周旋,有的垂直于杯底,有的横浮在水面上。
时间悄悄流逝,茶香逐渐释放出来,杯中的清水也呈现茶色。小小的唆一口,茶香萦绕在唇齿之中,久久不散。将茶水含在口中,细细打量这来自20世纪初的老茶馆——曲折的廊道、萦回的天井,方砖已被岁月侵蚀了,路面已经龟裂,纹路纷乱。
这时,盖碗茶也端了上来,里面放的是上等的花茶。一位身着汉服的女子走了过来,手上拿的是长嘴壶。壶嘴可达三尺六,为全铜打制。她把茶壶拿在手上,做着各种高难度动作。水柱临空而降,泻入茶碗,翻腾有声;须臾之间,戛然而止,茶水恰与碗口齐平,碗外无一滴水珠,既是一门绝技,又是艺术的享受。长嘴壶不仅用于表演观赏,沸水在经过长嘴时,降低了温度,这样最适合用来泡盖碗茶。
那女子微微一笑,轻轻行了个礼,便抿起红唇翩翩离开了。
盖碗茶的茶盖一般斜放在茶碗中。若要改变茶的浓淡,用茶盖在水面轻轻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通过茶盖改变茶的浓淡,这正是盖碗茶的玄妙之处。
夕阳西下,茶馆已成了一个独立的空间,与外界的喧闹隔绝了。人们在这里沉稳雅致,眉宇之间都体现出优雅。一方水土孕育了巴蜀的茶文化,她犹如蜀地的一颗沉默的心。闲暇时,品一品茶,感受传统,传承文化,让我这样的少年人也悄然沉醉。
黄昏的光洒入茶馆,收音机中的川剧仍在悠扬,雅静的生活从未被喧嚣打乱……
【篇五:闽南茶文化】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方,都有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习俗串通和宗教信仰,而闽南,更是有着自己传统的文化。我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闽南的茶文化。
古人曾说:“若能杯酒比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在闽南,人们一般都都喜欢品“铁观音”,“铁观音”正如青橄榄,入口略些苦涩,但这苦涩中以蕴藏着丝丝甘甜,一口下肚后,肠胃顿时清爽起来,仿佛被清洗得干干净净,这一系列的甘甜,怎能不叫人回味无穷?
别光说茶,懂得择茶、泡茶、品茶也是极关键的,瞧,机会来了,有一回,爸爸准备去一个好朋友家泡茶,而且那朋友还是懂茶之人,我顿时兴奋得一蹦三尺高,争先恐后地说要跟去,这些天我一直在阅读有关“茶”的书籍,对那些文章早已感到倦怠,倒不如真真切切地用舌头“阅读”呢!
到了叔叔家开始泡上好的“铁观音”王叔叔就边烧开水边给我们讲述泡茶的程序。“首先,把茶叶倒入烫洗过后的茶具,用几勺沸水烫洗一下,把茶身上沾的灰尘冲刷掉。”说着,王叔叔就真的把茶叶烫洗了一遍,然后再把茶具倒满沸水,本来蜷缩的茶叶缓缓地舒展开来,仿佛刚出浴的少女。
王叔叔接着说:“斟茶也是大有讲究的”,随后他合上了茶盖,用食指轻轻抵信茶盖,并九十度翻转。“泡茶过程可以轻轻晃动茶水,使茶叶的甘冽能更好地散布开来。”
约莫这样过了三分钟,王叔叔才将茶具里的茶筛选后倒入每个人的杯中,我不由自主地闻了闻“铁观音”的清香,并抿了一小口,真是如书上所说的“若能杯酒比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
这次经历让我见识到了闽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我们闽南人不正如“铁观音”一般勤奋努力,吃苦耐劳,敢爱敢拼吗?闽南人将这种茶的精髓与精神融入到自已的生活中去,无疑是中国丰富茶文化里一朵灿烂的奇葩。
【篇六:交通茶馆】
这是一间老旧的屋棚,弥漫着茶香,这里是重庆黄桷坪的“交通茶馆”。
入口是量个狭小的通道,人挤我,我挤人,好不容易挤了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家破旧的屋棚。没错,这里就是有着上百年历史的交通茶馆。
行走课堂,文字之路
据说,这茶馆在很久以前曾面临倒闭,但得到了一位川美教授的资助,得以保留了下来。渐渐的,一传十,十传百,人人都来光顾这家茶馆,茶馆也由于古老的特色变得十分有名气了,每天都有很多的客人。
拥有百年历史的茶馆,破旧不堪,水泥墙面布满污渍涂鸦,水泥脱落的地方已能看到青砖。地面青灰,满地烟头口水,房顶的房梁上铺了几块石棉瓦楞,看起来摇摇欲坠。但这破败,并不影响人们喝茶,馆内嘈杂,声音起伏不断。人们有的喝茶、打牌、拍照,有的聊天、玩儿手机。虽处处可听到豪放的笑声,但茶倌却不同于茶客,忙得不亦乐乎。茶房嘈杂不堪,茶倌分工明确,以至工作不会混乱,这也是茶馆的特色之一。
行走课堂,文字之路
我的茶上桌了,送茶人小心翼翼地把茶放到桌上。我轻轻揭开茶盖,热气扑向我的脸。热气腾腾的红茶底部漆黑,表面边沿是一层淡淡的红色。清新的香气灌入我的鼻子,这股沁人心脾的气味引诱我喝了一口,淡淡的苦味溢入舌尖,随即就是甜味和香味。
“嘿,服务员!”不知谁叫道,“我的茶呢?”
端茶的小伙子在桌子间穿梭,应道:“唉!来了!”由于拥挤,桌子之前摆得很挤,但茶倌还是用最快的速度送茶。他们为客人讲解茶托、茶杯和茶盖,以及如何喝茶,服务到位。
说到我们喝茶的桌子,这也是一个“古董”。它是由木板钉成,木板间缝隙很大,方便让打翻的茶水流下去。
行走课堂,文字之路
这里喝茶的本地人已经很少了,但我却在角落里听到了地道的重庆话:“三带一,有人要没?”
“炸!”
“要不起!”
……
这样的声音不时响起,原来是一群坐在角落打牌的爷爷。他们脸上笑容绽放,看得出他们很高兴。那个皮肤黝黑、个子不高、尖耳猴鳃、面色蜡黄的老板也和他们有说有笑,看来他们都是本地人,还是茶馆的常客。
行走课堂,文字之路
因为最开始资助茶馆的是一位川美教授,所以自然也有很多绘画者过来写生。他们的画中记录了人们在茶馆做的事情,也记录了百姓们淳朴的笑容。可能因为这些画太过珍贵,有人专门收拾出了一个房间来摆放、展示它们。
我从这些画,也从重庆的这交通茶馆中,看见了几十甚至百年前人们的生活,感受到了人们的质朴和快乐……
【篇七:碧螺春】
“入淮清洛见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高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
每次回到老家,推开那扇陈旧的,被风吹动偶尔还会发出“吱呀”声音的木门,映入眼帘的总会是弥散着淡淡雾气的茶盏,摆放在同样老朽的木桌上,然后坐在桌边的老人总是和蔼地笑着道一句“回来了啊,回来就好。”不同于其他人那般热烈激动地握手或开怀大笑着拥抱,相互嘘寒问暖。他就如同他手边的那盏茶一般的安然,静若远山,却又犹自带着不温不火暖人心脾的热度,没来由的让久经路途颠簸的心中缓缓漫入宁静。因为不知道是什么辈分关系,所以只能就着岁数叫一声“爷爷”。
拉开一旁的藤椅,同样也坐到了桌旁边,爷爷从一旁拿出一套紫砂茶具,静静地开始泡茶,从洗茶开始,每一步都细致入微,动作如同行云流水,茶杯缘和茶盖的咬合声如同古时高楼亭台屋角挂着的玲珑清脆之声,而水入茶盏回转上升的音色,却又好似还混杂着隔着时空传来的品茶人的细言碎语,同样传递过来的还有古时人们心中的那份闲适。
爷爷泡好了茶,伸手递给了我一杯,我接过,入手的茶杯,触感细腻,默默地泯了一小口,透到舌尖的苦涩让人不禁缩了缩舌头,尝惯了大鱼到肉,酸甜和辛辣的舌头,自以为已是“久经风雨”,就算是再吃之乎于川蜀辣椒也能够经受得住刺激的舌头,竟没能忍受住这一点小小的苦涩。但过了片刻,那咽下去的苦涩却变成了清香,在口中千回百转,禁不住又咂了咂嘴,品味这份清香,桌旁的爷爷也同样呷了一口茶,然后用茶盖轻轻地拨弄着杯中浮起的茶叶“雨后新笋刚出地时间的碧螺春,温到和掌心相差无几的温度,尝一尝,这可是最好的味道。”然后他又继续讲起那时在茶楼听戏时,在众人口中津津乐道的佳话。不知为什么,静静地听着这样悠闲的话语,莫名的心中升起似乎遗忘了许久的倦意,不禁意间看见窗外斑驳的树影中摇曳的艳红的海棠花,记起它还有个别名叫“解语花”,恍然之间,仿佛眼前浮现出戏子那婀娜的身段,鸦鬓一朵海棠花,用婉转的唱腔诉着或欢喜或悲凉的故事。都说“海堂偏入梦”是不是在浮华谢尽的夜晚,这些故事又会随着那朵盛开的海棠花,在人们的睡梦中重现?
在慢慢扩散的倦意里,缓缓的松开了一直紧绷着的弦,或许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胃一样,不论五味杂陈的咽下所谓的“玉盘珍羞”,到头来不过劳苦了自己,麻痹了自己。为什么不好好的安定下来,品一品清闲的味道。
正所谓“人间有味是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