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陶泥之旅】
出发喽!出发喽!在欢声笑语中,我们踏着轻盈的步子和迫不及待的心情走上了大巴车。
没过多久就到了东坞山,我来到了陶泥馆,“哇!好多陶瓷瓦罐啊!”伙伴们异口同声的说道。空气里还飘着一股艺术的味道。
接着由陶艺馆的杨师傅示范讲解了制作陶泥作品的全过程。待我们做了,我看着小伙伴们一个个的顺利完成了各自的美作;我在想,我到底要做什么呢?有了,就做葫芦吧!好紧张啊!终于轮到我了,我提心吊胆的坐到了椅子上启动了开关,只见转盘迅速的转动了起来。我先按杨师傅教的方法,把手浸湿,然后手轻轻地有力度地扶着陶泥,制作起葫芦的底部。要开始拉长陶泥了,可是不知怎么的,只要我一拉,陶泥就断开,它好像很不听我的使唤,怎么都完成不了这个动作,最后只有请教杨师傅帮忙了,只见他三下两下的就完成了。接着换我开始做葫芦的上半个圆,我再次用双手轻轻地抱着它转啊转啊!直到它变得光滑圆润为止。我的葫芦美作也完成了,杨师傅说:“还真有那么点样!”听杨师傅的赞美,心里自然美滋滋的了!做陶泥真有意思。不仅知道陶艺是一门艺术,也让我在这次活动中亲身体验了一把!还认识了好多伙伴,在这次的活动中,收获多多!
【篇二:小巷】
小区门外有一条长不足50米的临时便道,住在附近的居民还是郑重地把它称之为巷子。巷子虽短,但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胖嫂锅盔
巷子里最出名的要属“胖嫂锅盔”。“胖嫂”顾名思义,老板娘是个胖胖的中年大妈,每天戴顶白色布帽,整天乐呵呵的,似乎没有一丝烦恼。熟悉她的人已经忽略了她的名与姓,直呼体型“胖嫂”。久而久之,胖嫂默认了这个名字,又做了一个简单的白色灯箱,上面鲜艳的红字“胖嫂锅盔”无不提示着这家店的特殊与特色。两三年前《华商报》记者采访过这一瘦一胖的老板和老板娘,并在报纸副刊刊登了这家小店的图片,不知是小店货真价实的锅盔质量,还是报纸成就了这家店的声名,慕名而来购买锅盔的食客络绎不绝,他们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说起这有名的锅盔店格局实在不敢恭维,它实际是一个斜坡似的步行楼梯间,面积不足5平米。小店里紧凑地放置了一大一小两块案板,一台压面机,一台和面机,四个蜂窝煤炉,仅此而已。门外放着一块形状还算整齐的大石头,这便是胖嫂和老板休息、吃饭的桌椅。每天早晨6:50离开家去上学经过锅盔店时,已经烙好的一大摞锅盔已腾腾地冒着热气,等待着前来购买的食客。下午放学回家时排队购买锅盔的现象更是多见,晚一点你可能会被告知“明天早点来买”。锅盔根据加不加调料分两种——白锅盔和“油旋儿”。白锅盔趁热吃时,能吃出麦香的味道,“油旋儿”表皮的葱花和芝麻在油的烘烤中外焦里嫩,味道独特。我独爱这白锅盔!顾客多时,只见胖嫂左手扶锅盔,右手扬起菜刀,“铛、铛、铛”几声,圆圆的锅盔便平均分成六份,套袋,收钱,找钱,用时不过一分钟,你便可以带着热气腾腾的锅盔欣然离开了。
时间久了,我和胖嫂也熟悉了,称她为大妈。和她闲聊时知道了大妈原本蓝田农村人,她的儿子和女儿都在西安上大学,靠种地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的上学费用。于是大妈和伯伯便支起锅盔摊卖起了锅盔,后来积攒下一些积蓄便租下了这小小的空间。锅盔店已在这里扎根十多年,他们就是靠这小小的不起眼的锅盔供两个孩子读书,听说前两年他们还在西安买了一套房子。这正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便民修补
巷子口墙上挂着一个薄木板,木板上用毛笔郑重地写着“便民修补”四个黑字,稍有风,牌子便在风中飞舞,碰上墙后当当作响。木牌子下常年停着一辆三轮车,三轮车把手上挂着数条自行车内外胎和几把长把伞,车厢里放着铁质或铝制的锅,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稀奇玩意儿。
老板是一个背驼到近乎90度,眼睛眯成一条缝,穿着极其简朴的瘦小男人——杨师傅。只见他每天叮叮咣咣,用钉锤敲敲砸砸,谁家几乎要报废的锅便在他的手中起死回生,不留痕迹。在自行车不太盛行的现在,偶尔会有人推着自行车前来补胎、换胎。只见杨师傅麻利的扒掉外胎与内胎,端来一盆水,给车胎充满气后放在水里转着检查哪里漏气。找准位置后用锉子将漏气的地方搓毛,然后迅速抹上502快干胶粘合,几分钟后车胎便修好了。顾客临走前,杨师傅还会免费检查车闸是否灵活、胎压是否充足、座椅螺丝是否拧紧等,完全放心后才会挥手告别。杨师傅细心认真的态度、精湛的技艺赢得顾客的称赞,久而久之,“便民修补”的名声也便传了出去,听说方圆几里的自行车主都会找杨师傅来修车。
两三年前,妈妈为了练毛笔字从书院门专门买了一个漂亮的陶瓷笔洗,回来没几天便被我不小心碰成了三块。爸爸说杨师傅也许能把它修好,我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到摊前,没想到杨师傅一口答应。我心想“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这么不起眼的杨师傅还有这本事?只见他停下手中的活真的拿出了“金刚钻”,在瓷片棱边小心翼翼地钻了十几个孔,然后从他的百宝箱里翻出一些小铜条,把铜条穿入对应的两个孔里,然后拿起小榔头叮叮当当细密地敲了老半天,这个过程叫作焗。不过半小时,笔洗被焗好了,他拿水壶给里面倒了一些水,竟然滴水不漏。真是绝了!
“红马甲”
每天早上6:00中巷子中最忙碌的便是“红马甲”的身影。这群“红马甲”是《西安晚报》发行站的投递员们。他们每天一大早便骑上小红车、穿上红马甲来到巷子,蹲在地上数着报纸的份数,一沓沓、一摞摞,一份都不能有误。有时还需要将广告彩页一张张夹到报纸中间,再重新整理。经常会看到他们蹲累了起身活动腰腿的动作,是那样僵硬,又是那样的舒服。整理完毕,便一窝蜂似的骑车散去,无踪无影。下午4:00左右他们又一次聚在一起,这次送的将是牛奶或酸奶。再一次清点个数,装箱,确保奶瓶的安全后奔向千家万户。这是一群热情似火却又细致耐心的“红马甲”,为千家万户带去了健康与欢乐。
……
百味凉菜、居家粮油店、中老年养生馆、涟漪水世界……
生活百态,市井幸福,居小巷,即如此!
【篇三:平凡人的舞台】
唐朝大诗人李白曾经在诗中写到:“天生我才必有用”。锣鼓喧天、大幕低垂,那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舞台。三步流星、胯下连环,那是篮球魔术师迈克尔乔丹的舞台。伟大的人物都自己的闪光点,有自己的舞台。其实,即便是一个平凡人,也会有闪光点,也会有属于自己的舞台。
小区的修理工杨师傅是一个平凡人。他平时话不多,见到大家总是笑眯眯的,衣服很旧,但是很整洁。其貌不扬,我对他也没啥特别感觉。直到有天晚上我家突然没电了,爸爸搞了半天也没搞定,后来打了杨师傅电话。前面还担心太晚了,杨师傅不会过来了或者要很长时间才能来。没曾想,打好电话没多久他就过来了。他背着一个工具包,头上戴了一个聚光灯,进屋后打开灯,黑暗中刹那有了一束光亮,他从工具包中拿出一支电笔,观察了一下电闸就开始了工作。他拿着电笔东测测西测测,我刚想他能行吗?就听到杨师傅说:“保险丝烧掉了”,他从工具包中摸索了一会,拿出一根保险丝和一把螺丝钳,三下五除二就帮我们换好保险丝,房间里顿时恢复了光明。从此我对杨师傅刮目相看,他是个平凡人,但他通过自己的工作舞台,是给我们带来光明的使者。
楼下馄饨店老板是一对年轻夫妻,老板一直忙着包馄饨,老板娘忙着下馄饨,买单,这是两个忙忙碌碌的平凡人。他们经营着这家馄饨店,店面很小,贴墙只有一排5个人的座位。每次经过,一眼就能从头到尾看穿店里情况。我平时嫌这店面太小,太挤,以前从来不去吃。
直到一次放假,爸妈不在家,中饭只能自己解决。我也不知咋的就来到楼下馄饨店吃馄饨。一进店,就看见老板把碗里事先拌好的馅,用个小勺舀到面皮里,两手灵活地把面皮这里捏捏那里捏捏,不一会一个馄饨就包好了,接着又开始包下个;当馄饨盛到我面前时,我原本想凑合着吃一顿的,没想到第一口下去,葱丝鲜绿、肉香四溢。风卷残云般,一碗馄饨就这样被我全部干掉了。于是饿哦开始注意起这家似乎很平凡的馄饨店。有时候,远远下地铁,看到老板、老板娘一袭白服忙碌,慕名赶来的食客的队伍早已经排到了街角。那一刻,我不禁对这对平凡的老板夫妻肃然起敬。他们也是平凡人,但他们通过自己的工作舞台,成为我们带来美味的使者。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平凡人,我们的世界正是由这么一群平凡人组成的,他们都有闪光点,有属于自己的舞台,正是由于他们在自己舞台上的辛勤劳作,才使我们的世界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