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想当科学家】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梦想,当然我也有梦想。我的梦想是当名科学家。
我想当科学家,是因为我的好朋友李轩宇。他是我们班上的优等生,他多才多艺,各项精通。他想当名科学家。
他的科学也算是班里前几名的,而我只能算中等生。他天天做实验,有着聪明头脑。他知道科学知识很多,如,氢、锂、铍、钠、镁……把这些物质中的其中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就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得出另外一种物质。
有一次,李轩宇到我家里来玩。我和他在客厅里看电视。我们在看科学实验的节目,节目里面讲到用玉米淀粉加上水,按照三比二的比例,就做成“非牛顿流体”。这种“非牛顿流体”打到上面是硬的,轻轻放下去又是软的。我和李轩宇惊呆了。我们心想:“自己能不能也做一个实验,看看会不会出现节目里那样产生化学反应呢?”我们一起把无数的乱七八糟的东西放在一起,有橡皮泥,有橡皮碎末等等,再加上水,我们等了好久。直到我们打开柜子,拿出瓶子,里面的液体看起来像凝固了一样。居然真的产生了化学反应。我觉得科学实验是个有趣的东西,会给人带来惊喜。
受他的影响,我也就渐渐喜欢上科学,并决定以后要当一名科学家,为国家做出贡献。
【篇二:起泡胶】
泥家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开始的橡皮泥到彩泥,又到水晶泥,最后到起泡胶,经历了四个阶段。
这学期,起泡胶才刚刚传入我班,一夜间在每个人的桌子上都“生”了一盒。
我也一下子买了两盒,第一盒是起泡胶,第二盒也是起泡胶。
起泡胶之所以好玩,是因为它越玩越多,之后又越玩越少。
刚开始玩,我几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粘乎乎的东西从盒中取出,还糊了我一手,我用那团“粘糊糊”粘了好久,终于把手上的全粘干净了。
不过,我认识到了:它是牛顿流体(或非牛顿流体),你在其中行动越慢,它就会粘住你,但如果你行动够快,他就粘不住了。
了解到这个知识后,我很快就驾驭了它,并成了一个名不虚传的——玩泥高手。
一天,我又买了一盒起泡胶,在手中捏了几下后就开始“起泡”了。
我先把它粘在桌上,之后,从中间拉起了一块,(注意不要拉断),拉到一定高度时,另一只手捏住拉出的一半处,一开始的手,再把捏成的那部分再重新粘到桌子上的那一大块上另一只手继续向上拉,就这样一直重复几十次之后,起泡胶就会变得整体发白。
使劲一捏,如果有许多小泡泡爆炸的声音,就说明起泡成功了,这时你重新放进一开始放它的容器中,就会十分开心地发现,当时的一盒子起泡就变成满满当当的两盒了。
还有一种起泡方式叫做“拉伸大法”,就是先拉长,再对折,再拉长,再对折,这样一直重复100组后,你会惊奇地发现,一盒起泡胶就变成三盒了!
可是玩上三天他就会变成半盒!并变干变硬,变得一点也不好玩了。
不用急,在这里,玩泥大神,有一种“返老还童,起死回生”之术。就是把白胶、水和起泡胶混合在一起之后,需要做的就是反复捏,最后就完好如初了!
好了,有什么不懂的可以请教我哦。
【篇三:妈妈教我做“珍珠”】
那天中午吃火锅,妈妈想做珍珠奶茶搭配一下,便在网上查了资料,看看如何做出Q弹的“珍珠”。
“第一步,我们来调制做‘珍珠’的汁。”于是,我们用木薯淀粉与化开的黑糖水和在一起。在做的过程中,木薯淀粉被我弄洒了好几次,弄得厨房里到处都淀粉渣。
谁知,这汁越和越难,最后都搅不动了。妈妈摸了摸,我也摸了摸,唉,这怎么变成了“非牛顿流体”?妈妈上网查了查,哦,原来是因为调合在一起的汁放凉了而已。
妈妈把“非牛顿流体”放到锅中,果然化开了,妈妈搅了搅,变成了面糊。接着,我们把面糊放到菜板上,依次搓成小球的形状。
第一次我们试做“珍珠”可真不容易。搓成的“珍珠”大小不一,有大有小,有扁的,也有方形的……有时,面糊也不怎么好搓,搓好半天才能搓出一颗完整的“珍珠”。
“开始下锅喽!”我小心翼翼地把“珍珠”依次放入锅中,煮了一会儿,我迫不及待地想看一看,妈妈说:“还没熟呢,看把你急的!”
又继续煮了一会儿,终于煮好了,从锅里捞出来,看见了晶莹透亮的黑糖“珍珠”,每颗的外皮都是透明的,而里面包裹的部分却是黑糖的颜色。
“看起来真是可口极了!”我激动地说。
我迫不及待要尝起来,我放进嘴里一颗,一咬,哇,里面的黑糖汁水都溢了出来,而且QQ弹弹,美味极了。最后,再放入奶茶里简直绝配。
那天,我不仅学习了如何做“珍珠”,还品尝到了和妈妈一起完成的香甜的“珍珠”。
【篇四:有趣的实验】
实验,一次实验你可能就成功,也可能会失败,但是只要你坚持,就算一次不行,二次不行,或许三次、四次就成功了呢!
课堂上,谢老师让我们全班同学去做一个有趣的实验——“鸡蛋撞地球”。老师刚说完班上就炸开锅一样,名字是不是听上去就很奇怪呀!我也觉得奇怪,为什么是鸡蛋撞地球,而不是地球撞鸡蛋呀!鸡蛋撞地球,地球没碎鸡蛋就已经碎了吧!哈哈哈!
在回家的路上我已经想好两个方案:第一,用泡沫把鸡蛋包住二分之一从三楼扔下去。第二,利用开学第一课的“非牛顿流体”的道理,用过期的淀粉和水,搅拌成流体涂在鸡蛋上。
先用第二种方法吧!我觉得第二种方法可能性大一点,我开始试验了,我找来一位帮手,那就是我表姐,找来试验必用品,鸡蛋、淀粉、水、盘子、勺子、袋子、泡沫等,这就是鸡蛋撞地球所用的东西。
试验开始了,用勺子挖了三、四勺淀粉,一点点的加入水,姐姐倒水我搅拌至淀粉变成“非牛顿流体”后,我正想用勺子挖一勺,结果挖不动,只能用手去抠下来,一点一点放在鸡蛋上,可是放上去要流下来,我和姐姐不放弃,一直弄,但结果都一样的,后来我和姐姐把鸡蛋涂了厚厚一层淀粉,用卫生纸包好二分之一,在用塑料袋系好鸡蛋,匆匆忙忙跑到三楼去扔鸡蛋,只见鸡蛋直速下降,啪的一声,鸡蛋摔得稀里哗啦的,哎,失败了。
试试第二种方法吧!还是利用“非牛顿流体”,用淀粉把鸡蛋厚厚包住,在用泡沫包住鸡蛋,用透明胶封住泡沫,装在袋子里系好,信心满满跑到三楼去扔,可是结果很让人伤心,鸡蛋最终还是碎了。这次试验失败而告终,不过我不会灰心的,我会继续试验,找出失败原因,总结经验。会成功的。
【篇五:一个小发现】
每个人从小到大总会有一些小发现,我一旦发现别人不知道的一些科学原理,总是会欣喜若狂,十分想要去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成功。
在几个星期前的晚上,我在看电视,电视节目一直播放实验,在许多实验中,有一个实验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是用口香糖把椰子打开,看完整个实验后我已经惊呆了,心想:口香糖怎么能把比榴莲外壳还要硬的椰子打开呢?
接下来我给你们说说这个实验吧:实验员用吃过的口香糖粘在椰子上拉,又用没吃过的口香糖粘在上面拉。可是都没有成功。接着他们用口香糖砸椰子,也没有成功。最后他们把风干的口香糖放在桌子上,并捏成尖的形状,再拿起椰子使劲往上一砸,呀!椰子被砸出了个洞。
之后实验员就解释道:口香糖是非牛顿流体,你给它的力越大,它返给你的力也就越大,所以椰子就会被砸出一个洞来。
科学的力量真是大呀!科学世界是多么的神奇!
【篇六:非牛顿流体实验】
有一种东西,它不动是液体,用力触碰它,它就会像钢铁一样坚硬。
你知道是什么吗?是非牛顿流体,网上都说它吃软不吃硬,所以我想试一下,材料特别简单:淀粉、水、小碗。
我在网上看到了制作过程,过程比材料更简单,放淀粉再加比面粉多一半的水,搅啊搅……ok!
不过,我好像……做错了!我也厉害,把一半看成多一半,因为我做的非牛顿流体放太多的水,变得很稀,所以我要再做一次。
水、淀粉和起来,搅啊搅,嘿嘿,可以了。
外观……是白色的真的像水一样,我一碰,很硬。我一斜杯子,又像水一样流动了。
我要开始硬度测试了,我用手一锤,呀!疼,我的手是测试不了,不过,我有工具,我有一个铅球,特别的重,我一锤,非牛顿流体嘛事都没有。我还就不信了,我去工具箱中拿了个小锤子子,用力一锤,非牛顿流体没事,锤子却飞了。
非牛顿流体被我试了这几下,我也就信了。
【篇七:有趣的实验】
今天,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那就是口香糖开椰子,口香糖怎么能开椰子呢?我们都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到底是卖的什么药?
首先,老师拿出一个椰子和一片口香糖,接着把口香糖做成尖尖的形状,然后用椰子一砸,可是椰子却“毫发无损”,原来,这个口香糖是湿的,里面含了水分,所以才砸不开,老师又换了一片口香糖重新做成尖尖的形状,然后再用力一砸,椰子尽然神奇地打开了,可是口香糖是怎么开椰子的呢?
老师告诉我们:口香糖是一种非牛顿流体,非牛顿流体它受的力越大,它反弹回去的力也就越大,它受的力越小,它反弹回去的力也就越小。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也有非牛顿流体,比如:油,沥青等等。
这个实验告诉了我们,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的科学原理,就等着我们去发现。
【篇八:有趣的小实验】
昨天,我在朋友家看见他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小实验。
今天早上一起床,我就迫不及待地找到实验要用的材料:少许盐、一杯水、一个鸡蛋和一个宽口瓶。和妹妹一起做实验。
第一步:我们把水倒入宽口瓶中,注意不要倒得太满。第二步:把鸡蛋放入宽口瓶中,要轻轻地放入,不要让水溢出来。第三步:慢慢放盐进去。
我放第一勺盐的时候,鸡蛋还是懒洋洋地躺在瓶底。它挺着个大肚子,好像正在晒太阳,又像在沙滩上睡觉。鸡蛋并没有让我觉得它有“腾云驾雾”的感觉,就尝试着再放一勺盐进去。结果鸡蛋只是稍稍上浮了一点儿。我想看到鸡蛋升天为仙。放第三勺盐的时候,我看到鸡蛋晃了一下,像醉酒的人一样东倒西歪地浮了起来。
“太好了,我终于成功了!”
鸡蛋为什么会浮起来呢?我查了资料之后才知道:在水里放盐可以让鸡蛋浮起来是运用了阿基米德原理。
原来呀,全部或部分浸入静止流体的物体所受流体给它的垂直向上的作用力,其大小等于该物体所排开流体的重量。我往水中放入食盐,当盐水比重大于鸡蛋比重时,鸡蛋就浮到盐水上面来啦。
实验有趣还能学到知识,下一次我还要做。
【篇九:有趣的实验】
我听说有种叫“非牛顿流体”的东西,具说这个东西连射速再快的手枪都穿不透,所以我想做一个实验来得出一个结论……
既然说是“流体”,那就应该是液体了。于是,我用三个塑料盒子分别装了水、沙拉酱、玉米淀粉(里面有水)以及我事先准备的大铁锤,还有三块放大镜镜片。
我打开盖子,把放大镜镜片一一放进塑料盒子。先从水开始吧,我把坚硬的大铁锤高高举起,然后狠狠地砸了下去。此时,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镜片,想知道会发生什么。结果不仅将镜片砸得粉身碎骨,还让水溅了一身,弄得衣服湿漉漉的。实验失败。
看到我的人全部哈哈大笑,但我还是继续做实验。这次,我选择了沙拉酱。因为沙拉酱比较黏稠,是“非牛顿流体”的可能性最大。于是,我又拿着铁锤用力地砸下去,然后挖开沙拉酱,发现镜片也碎了,锤子下还粘上了沙拉酱。我以闪电般的速度跑到卫生间,冲了一遍,然后跑回教室。
我又使劲朝玉米淀粉砸去,可玉米淀粉就像一个大盾牌,怎么也砸不进去。我费了“十牛十虎之力”,也无法砸进去。所以,我知道了玉米淀粉就是“非牛顿流体”。但我还想增加难度——倒掉一些玉米淀粉,试一试,是不是可以呢?我继续砸,但结果仍然一样,只是“盾牌”的“防护力”变弱了。因此,我得出结论,“非牛顿流体”的作用是:你给它多少力,它反给你的力就多少。
我还知道了,“流体”并非就是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