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相关作文

【篇一:重建文化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诞生于文化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汉朝时被确立为国家正统思想,从此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流传百世。所谓“国学”,其实只是套着儒家思想的外皮,实则集百家之大成,但因为人们思想的不正确,导致许多文化的没落。而一个没人文化思想繁荣的时代,注定不会在其他方面得以发展,而文革就是这样一个极端却经典的例子。

因此,我们必须重建文化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当今文化的局限性,引起的问题是一系列的。人们就业观念不正确,人人争抢考公务员;应届大学生眼界高不愿从低做起而导致毕业即失业。职业不分贵贱并不是口头上说说就行的,要真正投身到实践中去。要知道,像袁苏妹这样的饭堂职工也能成为香港大学的誉荣教授,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也曾是干货店伙计,奥斯卡最佳导演李安也是从片场杂工做起。当务之急不仅仅是改变人们的就业观念,更重要是从根本上重建文化的多样性。

另一个令人心急的莫过于中国孩子的创造力问题了。丁慎毅曾在《观察》上发表过一篇名为《中国孩子创造力世界倒数第五》的文章。这样的题目怎能不令人心寒?要知道现今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而做为祖国未来的孩子们的创造力却是倒数的!又怎能叹息中国出不了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哲学家,大诗人,大作曲家,大科学家呢?美国12岁女孩劳伦罗哈斯自制了一个简易气象气球,并将其送到28。5公里高的平流层,全过程都由她装在火箭上的摄像头记录下。而中国的孩子,12岁时大都埋头于题海之中。孩子们从小接触的是单一的思想文化教育,做任何事都有一定的标准和规定的答案。这样的文化基因,又怎能孕育出什么大的创造力呢?重建文化的多样性势在必行,让孩子们在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下学习成长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啊!

要重建文化百家争鸣,决离不开媒体的作用。现今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科技的发展带动了传媒业的发展。作为媒体,必定要为广大的人民传播正确的思想、文化和观念。而现在的媒体却与这一准则大相径庭。在得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记者们不远万里,跋山涉水而来,只为采访莫言,但问的问题却不着边际,毫无意义。很明显,文化的局限性也影响到了至关重要的传媒业。记者早已不是把去伪传真,揭露社会现实,传播积极思想为已任,而是不择手段挖掘娱乐新闻。要重建文化的繁荣,思想的正确,必定先从这里下手,让媒体起到带头作用,而不是消极影响。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世界信息交流频繁,更有许多外来文化冲击,重建文化百家争鸣势在必行。单一的文化已严重阻碍了创造性的发展和导致人们观念上的错误,决不能让中国的文化只是单一的文化。要知道森林之外必有参天大树,还有更多更好的文化在等待挖掘。

【篇二:“黑与白”的碎片化信息时代】

随着时代的变迁,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已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由此带来的便是碎片化的信息,碎片化的生活,碎片化的各种问题也被提上了日程。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注定了这碎片化的必然性。从前几年人人拿着手机刷微博到现在看朋友圈的各种公众号文章,我们已从传统官媒时代,进阶到如今的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变快,信息量也急剧攀升,人们与信息的关系也更为紧密了。

那么为什么人们适应还更亲赖这样的碎片化信息呢?究其原因必是它满足了现代快节奏社会人们对信息的需求。

社交软件是信息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便捷与及时性不言而喻。无数信息通过朋友圈、微博能快速传播,甚至只要有网络,哪怕你在天涯海角,信息都能去到你想要让它去的地方。

碎片化信息加强了知识普及。专家赵剑敏认为,“媒体把各类知识的精髓、要点挑出来,直接呈现给读者,省去读者自己寻找的时间,不仅读者感到方便,也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在这离散的生活中,我们渴望着了解更多。微博、公众号各种社会新闻解读、心灵鸡汤、养生保健,上到天文下到地理,大到国家动向,下到汉字奥秘。前段时间诗词等中国传统文化大热,更是频频出现在你眼中。各种你想知道的,不想知道的,应有尽有,供你选择。丰富多样的内容让你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随时随地有选择的阅读,是碎片信息的另一大优点。

但由此,我们的时间也就这样碎片化了,一些无用信息或错误信息更造成了不少不便。

时间如白驹过隙,光阴易逝,虽说信息传播速度快,但依然有大把时间在你等待的过程中偷偷溜走。时常这其中有无数次,你的注意力都被分散了,你的思绪被打断,也就造成你本来在做的事也就事倍功半了。试想,如果把这些“海绵里挤出的水”凑到一起,拿来学习,你是不是就成为更好的那个你了呢?如今人们获取信息很多只是为了茶余饭后的谈资,真正记住的有用信息并不多,过目即忘,可以说也是另一种时间的浪费。

真假信息交织,使得本来就辨别能力差的儿童与老人辨别不清,上当受骗,新闻中受骗上当的例子层出不穷。碎片化信息,使得人们了解不全面,再加上人们有情绪,偏向性阅读,以讹传讹的事情时有发生,往往就会把人带向误区,这对社会的危害更是极大。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碎片化信息的存在不会改变,而能够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提升自我信息素养,树立正确价值观。各平台在加强管理的时候更要进行严格筛选,让人们在碎片化的时间中能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我们更应管理好自己,不造谣,不传谣,举报不良信息。在丰富自己的同时,共同创建美好的社会环境。

【篇三:你被碎片化了么?】

日新月异的时代,仿佛牵连着日新月异的生活节奏,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们惯有的生活方式。

而碎片化,是对这种改变的适应,也未尝不是新兴生活的缩影。

应时代而生的种种电子软件,是贯穿现代人日常生活的碎片。由于技术的发展,掌上移动不停地刷新着人们对碎片时间的管理。候车站旁、会议室外、甚至是繁忙的街道的上,随处可见各种触屏软件的使用。接收短信,传发邮件,瞥上两眼电子书,转上一圈朋友圈,或仅仅是打开社交软件看看是否有新消息,总之,这些短小的动作充实了整个漫长无趣的等待时间。应用市场里漫天遍野的阅读软件,成了广大手机用户的的必备品。作为碎片化生活里的零食,这无疑是大部分人消磨时间的首选。

碎片化生活的产生,是人们对时间的认识的改变。为了迎合这种意识的改变,整个社会都在渐渐向着“最简纷杂化”前行——即多角度的看待事物,却不追求深度。

各种不负责任媒体的层出不穷,和已沦为大众化的“标题党”,扰乱着大众的视线,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主流上的三观。而如今人们虽摒弃它们的存在,可丝毫不影响这些人与文章在网络平台上如鱼得水般的大肆活动。这说明了什么?它们仍迎合了碎片化的发展,还有极大的一部分人需要并认可它们。因为碎片化,我们在许多时间不愿意读完一篇长篇报道,而选择仅看一眼标题就此做出推论;因为碎片化,有些网民成了偏激的媒体水军,而原因却是因为一昧地相信了断章取义的虚构信息。

“你有多久没完整地看上一本书了?”

我记得我仿佛在知乎上看过这个问题。细细想来,自从互联网进入我的生活后,那些完整的阅读时间就莫名其妙地被一些细碎的东西取代了。完整地看上一本书的意识大概便是在那时候变得稀薄起来,不自觉地向碎片化靠拢。我不记得这个问题的下文了。可能是那时匆匆翻了几页又转到别的网页上了罢。

究竟是生活碎片化了,还是人碎片化了?

究竟是你利用了碎片时间,还是碎片时间利用了你?

不如放下你的手机,回头看一会你那段支离破碎的过往,重新端详一番车窗外看似平淡无奇的风景,你会发现,其实你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赶时间。窗外的风景是完整的,淌过指尖的岁月也是完整的,你脑海里那个美好的梦想也是完整的。

事实上生活没有你想象的那样碎片化。但愿你也如此。

【篇四:你这样做,真的好吗?】

在中国长达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孕育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随着一代一代人的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被传承了下来,但在现在,人们传播自己文化的方式可谓是多种多样,但你这样做,真的好吗?

近年来,明星们似乎更喜欢上了传统文化,相比以往的“崇洋媚外”,更多的是以“中国风”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带向世界,让全世界的人都认识中国和中国的文化,这个初衷自然是值得赞许的,但往往使人无法接受的是在于传播的方式有所不对之处,这使得这些明星遭遇到了出力不讨好的局面。

在拍摄《十二生肖》后,被国人大赞的成龙,因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巨大,票房之高直登榜首。成龙此举可谓是名利双收,既增加了自己的个人知名度和新影片的票房,又将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以另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再次质问着西方世界,其爱国之心可见一斑。但传承文化恰恰在于方式,如何将文化的内涵深入人心而并非浮于表面,这也是明星们整天想着传承中国文化时应该注意的。

如何让中华文化深入人心,而不是浮于表面,或者“出力不讨好”,关键还是在于方式。

下面我们来说说莫言,莫言凭借着诺贝尔奖,一时爆红,引来了国内媒体的疯狂追捧,莫言文章写得好,好在贴近生活,从生活中体现生命的价值,但国内媒体似乎并不在意莫言的文章,更多的是在关注莫言的私生活,从对莫言毫不关心,到爆料其吃喝拉撒,国内媒体一度被认为是“保姆媒体”,这让本来可以传播中国文化的大好机会,演变成了无伦的闹剧,对莫言的个人崇拜似乎超越了其文章,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无语。

对于传播文化的方式和方法,唐代的鉴真东渡和遣唐使为我们作出了好的榜样,每当我们也要效仿其传播文化的“美意”时,请问自己一句“你这样做,真的好吗?”

【篇五:观《素媛》有感】

我从来没有看过这么沉重的电影,看完后整个人变得有些悲伤。我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么悲惨的故事,读懂后是太多的心酸。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坚强的一家人,人,总是打不垮的,过去的阴影还在,但是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光明。这就是一部《素媛》教会我的。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素媛是一个美丽平凡的小女孩,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位于街角的家中。家里经营着以她的名字素媛命名的杂货店,母亲作为老板娘日夜忙碌不得闲暇,父亲则在工厂干着繁重的工作。在那个飘雨的早上,素媛打着雨伞独自上学。在离学校近在咫尺的地方,她遭遇一个相貌猥琐、酒气冲天的大叔,由此开启了她的悲剧之旅。柔嫩的小花遭到暴风雨无情摧残,无良媒体铺天盖地大肆渲染,作为受害者的素媛一家仿佛成了周身污秽的耻辱之人,被四周诧异好奇的目光所包围。 妈妈悲痛欲绝,几近崩溃。爸爸全力保护女儿,但受伤的小天使却拒绝爸爸的靠近。

看到一半,我有点受不了这样残酷的剧情了。醉酒的大叔的毫无人性,没有爱心的媒体的夸张渲染,还有在崩溃的边缘挣扎的父母,所有的苦难好像都瞬间来临,让人有点受不了。看到一朵美丽的花朵受到这样的折磨,人们的心里总是难过的。好多家庭就会在这样的事情后沉沦,但是庆幸的是,这个世界上总是有很多有爱心的人,素媛的父母也没有让自己倒下去,在他们的关爱与坚强下,素媛终于变得有点阳光了。

我很惊讶原来这个社会总是有太多的黑暗,但是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这么多的人仍可以选择在经历暴风雨后看到彩虹,我相信人总是打不败的,即使苦难猝不及防,但是人不会倒下,未来总是会有新的希望。坏人总会受到社会的惩罚,愿所有的花朵都可以茁壮的成长,愿这个社会更加的美好。

【篇六:关于审美的演讲稿】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进入新时代,青少年们被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那个爱美等于“走资”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广受青少年喜爱的流行歌曲《只因为你太美》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人们寻找美的方式也日趋多样化,如P图、化妆、整容等。人们的脸越来越像一个精致的工艺品。然而,这真的是美吗?

一直有人吐槽,韩国女明星都长着一模一样的脸。也许是受明星文化的刺激,一些孩子痴迷追求完美的外貌,不少家长盲目跟风带孩子“动刀”,整容日益呈低龄化趋势。诚然一张精致的脸蛋可以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信,一些人尤其是孩子通过动刀子的方式追求外貌上的精致也无可厚非。然而,脸蛋的美就是真正的美吗?

国人的审美一直广受诟病,从个人的不懂穿衣搭配到央视及各大媒体拍出来的“土味照片”、“土味视频”。所以一直有教育专家强调要加强审美教育。

“内心的美才是真的美”这类话语我们已听过太多,也许都已厌烦,反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味的追求脸蛋的精致,恨不得让自己的皮肤做到:苍蝇飞上去打滑,蚊子飞上去劈叉,要白嫩而不油亮,饱满而不肥胖。这就满足了一些人所谓的审美。

审美就是“审脸”吗?我看未必,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女士,如果按这种所谓的审美标准看,一点也不美,但她却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女神。面对国外媒体刁难时的有力回击,面对质疑时的自信从容,面对无端指责时的不屑一顾,无不体现了他自内而外的一种气质,虽说这种气质有大国实力的默默相助,但不得否认这种气质,与他数十年勤恳工作,默默为新闻事业奉献不可分割。

由此观之,脸蛋的美和真正的美并无关系。我们要加强审美,并不是“审脸”,更不应为了追求一张漂亮的脸蛋,花钱请医生在脸上“大兴土木”。

什么是真正的美?是脸上的干净、阳光,不是医学技术下的千篇一律;是衣着的端庄、大方、得体,不是一味的追随潮流;是由内而外的“腹有诗书气质华”,而不是时不时在社交平台上发几句酸诗装文艺。

愿大家都能成为会审美而不是“审脸”的人。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篇七:学会尊重】

埃及的迈哈福兹写的《平民史诗》中说到“正直是道德之本”。但我以为是“尊重乃道德之本”。更为正确。

二零一一年的世博会,有很多人就没有道德,不尊重残疾人士。多家新闻媒体写出报导,世博会,残疾人士可免排队,免费去观看世博会,这一消息让许多人有了免费去世博会的方法,装残疾人。更有一些老板,为了贪图小便宜,租出一批轮椅,这让媒体又是写了几份报导。

我曾在网上看到一篇段子,是怎么说:三个人一起去看世博会,他们看到一个推着轮椅前行的残疾人士从残疾专用道过去,没排队,也没给钱,他们自言自语道:“这残疾人是真爽啊!”这是站在最左边的男子冒出一句话:“看我的,看我怎么进来。”说罢,他便去买了副墨镜走向残疾专用道。他向门口的开门人员说道:“我的眼睛……”他还没说完,开门人员就打开门,让他进去。看这一幕,与他同行的伙伴都大吃一惊,他们都纷纷效仿,当他们走到门口时,开门人员对他们说:“请跟你们的朋友说,我让他进去,没和他争议他不是瞎子,因为那个残疾人还没走远,我和他争论,我怕那个残疾人听见,感到耻辱和自卑。”当开门人员说完时,那两个人就悻悻回到了队伍后面,重新排队。

世博会的事例与段子,告诉我们,不能鄙视残疾人士,要爱护,尊重残疾人,尊重乃道德之本。

【篇八: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心若浮沉,浅笑安然。——三毛

你是否歆羡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你是否向往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朴素温馨,你是否也梦寐以求李清照那样“沉醉不知归路”的诗意呢?

他们那样轻松洒脱,因为他们拥抱了他们自己,找到了一条通往他们自己内心的道路,而我们,却是在不断追逐中。我也曾迷惑,我们从幼时起,似乎就在结交这样或那样的朋友,但是夜深人静之时,心里又有些孤独。因为,我们还没找到自己的路……

第一次看见李子柒,是在网络上的一个视频里,她正在种植蔬菜瓜果,那般安然,那般自在,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气息直直浸入我的心里。我在这跌跌撞撞的旅途中,第一次回想起以前的时光,儿时的欢乐,以及长大后的循规蹈矩……

她让我不禁想起三毛那句: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这个姑娘,实在是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在我们忙着认识这样或那样的人来丰富我们的世界之时,李子柒,这个宝藏女孩,以她独有的风姿,不张扬也不明媚,却偏偏能深深惊艳我们,也惊艳了这个世界。做胭脂、造面包窑、做文房四宝、酿酒、酿造黄豆酱油……好像没有什么是这个姑娘不会的,她的生活无比充实,也无比忙碌。作为一个美食博主,与其他的同行不一样,她将农村生活搬上网络,其精美的构图和悠闲的生活节奏,使无数人倾心。她所拍摄的农村生活像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那样,美好而又令人惬意。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她是从零开始,因为后期一些媒体舆论的压力,她第一次详细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包括如何从零开始学拍摄、学剪辑,如何花一个月时间学习拉面,如何为了呈现最好的效果,在一年时间里积累20881条素材,走了260多公里山路……。在某平台上,她的每个视频的播放量都在500万以上,堪称传奇,与此同时,她也吸引了各大媒体甚至商业圈中人的注意。

她曾面对数不胜数的质疑,乃至攻击,但她坚持了自己所想做的,热爱成就了李子柒,而坚持则是带她逆风飞翔的翅膀。比起我们,她更多的不是交朋友去丰富自己,而是通过一路的跌跌撞撞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走向内心的路,或许我们交了很多朋友,但要是找不到通往内心的那条路,即使交了再多朋友,我们的内心也还是空虚的。而李子柒,之所以能这样有着田园般的诗意的生活,正是因为她认准了自己的这条路,也对自己有一个充分的认知,不骄不躁,淡定前行。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我们都需要这样的淡定与优雅,找到了通往心间的路,这样,不管世界多么大,前行的声音多么嘈杂、喧嚣,我们也不至于迷失了自己!

【篇九:“破碎”的时代】

倘若将你置身于一个灯光恰到好处,静谧而又舒适的咖啡厅里,脑海中的桌面上想必摆着的是一杯香气四溢的咖啡,一枚精美的书签静静地躺在如花朵般翻开的书页旁,放下书,端起咖啡,细细品一口,咖啡的苦涩刺激着味蕾,方才故事中的情节在脑海中一遍遍的回放着,伴着浓郁的咖啡香,久久没有散去……这样悠闲地恰到好处的慢生活本应如贝加尔湖般的平静,却因一声手机铃声如一颗从天巨石般打破了安“镜”的湖面,从此掀起一片波澜,原本圆满的镜子也因此四分五裂的化作了“碎片”。

时代在发展,人类在不断的进步,同时也有太多的东西被数据化所取代,正如上述的假设,有太多事物开始变得碎片化。“碎片化”涉及着各式各样的领域,从社会媒体到日常消费,再到与我们最为息息相关的学习阅读,“碎片化”正在一点点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媒体是碎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在这样的一个大数据时代中,媒体的声音固然是不可忽视的,有时候他甚至可以压过你内心的声音。它就像是病毒,在不经意间侵蚀着你内心的真实,你的所作所为并非是你的所思所想,我们都像是社会的傀儡,被无形的网线操纵着生活。仔细算算,每天你的双眼盯着屏幕的时间是否远远要超于你面对家人的时间,只是肩并肩上的坐在沙发上都不曾开口说一个字,什么事是不能在键盘上敲打出来呢?或许是这样吧。真的是这样吗?

然而这个名为“碎片化”的病毒的蔓延并未止步于此,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病毒”滋生了一批“标题党”,所谓“标题党”是指在不曾了解过一件事物之前,通过标题来判断其好坏。第一印象固然重要,但是单凭这一点来决定是否继续了解其内在实在有失理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是不错,可是败絮的外表下也许也会藏着金玉的内在。一本真正好书不一定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特别是有权威的人,若权威人都持了否定的态度,那么你是不是也会因此而放弃对它深入的执着,也就是这样,在一次次中,我们错过了多少佳作。社交网络的兴起更是蔓延出了碎片化的写作,短短几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看似是古代文人才会有的高超手法,实则非然,字数不多,营养也不多,胡乱的拼凑,网络潮语的盛行湮没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碎片化,有缺点,自然也有优点,由短句,断句组成的碎片化的文章更富有现场感,更有节奏感,也算是一种文学的美感吧。因此对于碎片化生活的优劣与否,并没有确切的定论,碎片化写作趋势是现代人浮躁心态的迎合,它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动意义上的写作模式。但是对于这样一个随着时代发展自然而然产生的后果更多的是应该先认可其存在的合理性,其次要更客观的看待他在整个媒体和写作中的地位以及随之的冲击力及影响力。

【篇十:孤独是最大的礼物】

对于孤独,仿佛都是人们避之不及的。尤其是在浮华的当代社会,我们更倾向于喧闹的都市,热烈的交际。而我要说,孤独是独创精神的必需品,是最大的礼物。

有关独创与孤独,赫胥黎曾经说过——“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

喜欢孤独?孤独有什么值得喜欢的?我想很多人一定如是想。孤独是深夜万家灯火中的形单影只,是满腹委屈深埋于心的无处倾诉。好像在大众的眼光里,孤独注定是一个负面的词汇,对人只能起到不积极的影响。但是归根结底,只有孤独才会使人思考。

不得不承认一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现今的形态,从各式新媒体的出现,到交友软件的普及,再到功利心态的驱使,导致的结果是整个大环境变得越来越浮躁和急功近利。就从创新、思维的角度而言,很少人愿意再去思考。我们更关心的是结果和目的,随波逐流地混迹于人群中,主观或被动地被他人所影响,这就是心理学中所提到的“从众心理”。就好比几年前社会学家做过的一个实验——如果在人流嘈杂的街道,聚集几个人围在一起,就会慢慢有更多的人围过来想要一探究竟。这就是人本性中的群聚心态及追随心态所驱动的。

于是当我们需要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是,我们首先要学会摆脱群体心态,留给自己一个独处的空间,也就是所谓的孤独。越喜欢孤独的人,才会更拥有独创精神。一个人如果连放弃随波逐流地勇气和魄力都没有,他注定不会有所成就。究其一生碌碌无为而又惶惶度日。

实际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事实,越是那些伟大的学者、科学家,那些各方面顶尖的人才,很难在那些摩肩接踵觥筹交错的社交活动中看见他们,更有说法认为那些“天才”,都是孤僻自闭的“怪人”。但事实在我看来却不尽然。正是因为他们的个人意志、思维来的更有价值,与传统的、陈旧的来的大相径庭,他们有着异于常人而又颇具价值的思想和理念,才会促使他们更愿意沉浸于自己的思考过程。值得玩味的是,现今一些所谓的“文人”、“学士”,在媒体上抛头露面,包装自我左右逢源,看似功名等身,实则……

越是伟大越是具有独创精神的人,他们的灵魂越是截然不同,些许包含了清高,又些许境界的差异,导致了他们更愿意与自己相处,更好的发掘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而那些所谓的“非孤独”,在他们看来理应是耗费精力而又毫无意义的。

于我而言,只有孤独的灵魂才是熠熠生辉的。享受孤独,更像是享受心态的平静和思维的碰撞。孤独本身,便熠熠生辉。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