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怀念的味道】
窗外,雨淅淅沥沥。
在昏沉的白天醒来,透过沆瀣水汽蔓延的窗户,可以隐约看到窗外成为朦胧色块的行人。这时有一线熟悉的气息穿过我的发间弥漫开来——像乘风破浪归来的帆船,透过时间洗涤过的慵懒而迷幻的特殊味道。
一如很多年前,我透过切割整齐的木头窗棂,看到了前所未见的景象。那时是在奶奶家的阁楼,不知是否因为是夏日午后周围一片寂静。最明显、最深沉的也是为整个世界伴奏的雨的声响。从那一刻开始,我便觉得有一线无形的气息,就像那里的水泽与大地共同存在的一种味道。在我第一次发现它时,眼前好像出现了一片摇荡的金黄苇草,和慰藉的夕阳。这种味道似乎总是环绕在我的身边,或是在我无意吸进一口气前转身遁走,或是在我无意间发呆时暗暗涌起,偶尔伴我入眠,在梦中带我重回那个夏日午后,指引我走上熟悉的小阁楼,见到窗前的一株香樟或凡此种.种……一切都熟悉得像不能被时间所改变。
我好像曾无数次地遇到过它,它好像存在于奶奶家的每一个角落:被晒过散发着阳光味道的暖暖毛巾,陪伴我从小到大有些褪色的软软沙发,无时无刻都有一股淡淡药香的厚厚棉被……这些总会让我会想起很久以前,回想起那段早已沉浸在岁月长河里的时光。
那日重新回到小阁楼,窗外没有下雨,我透过早已斑斑驳驳的木头窗棂向外眺望,窗外的香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推开窗,日光透过香樟叶的缝隙倾泻而下,那一线熟悉的味道,竟又重新充斥在了空气中。
一直陪伴我的,应该就是这样的味道,它所带来的温暖依然像是摇荡着夕阳和苇草的夏日湖畔。于是我闭上眼,安心地回忆记忆里那片沁人的澄光舞苇,才发现记忆里的味道从未走远——而只有时间改变。
【篇二:读飘有感】
残阳如血,在乡间宁静的暮色中,一个女人站在空荡的房间里沉默着,无声地目送那个身影行远,没有一句苍白的语言。当她在决然中抬头仰望,希望却从她眼中星星地燃起,蔓延,漫过了一切。
她,永远相信明天!
我第一次把我的目光停留在一本书的标题上如此之久——《飘》,无论是从汉字上的“飘”与“风”,还是原文的Gonewithwind,都是随风流浪,随风而逝之意。其中随风流浪的是斯嘉丽的命运,而随风而逝的是白瑞德对她的爱情。在美国南北战争的乱世风尘里,她的生命如同苇草般被风拔起,在风中飘荡。后来的电影译名《乱世佳人》,这只满足了吸引观众目光的需要,根本不如“飘”带有一丝悲哀的美感。
斯嘉丽绝对不是善良或有品德的人,她任性、自私,冷酷又不择手段。先后为了钱与虚荣心抢走艾希礼妹妹与自己妹妹的未婚夫,为了维持生活向白瑞德出卖自己,允许工头雇用犯人并折磨他们来获得利润。可她同时又是勇敢而坚定的人,在自己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帮助自己讨厌的梅兰妮平安生子,在战后满目疮痍的故乡像黑奴一样在毒辣的烈日下干农话,想尽办法,祷告上天,让家人不至于挨饿。
她是坚毅的,尽管战争推毁了她所拥有的一切,她却固执而拼命地在伤痕累累的大地上活着。她顾念着家人,能放下自己曾经的小姐身份,跟奴隶一起下田,也体现了她对人世的执着与顽强。人总是渴望生,尽管许多时候活着比死亡更需要勇气,但人本性中对未来的希望,对明天的期望永不死去。
在烽火硝烟里,第三次结婚的斯嘉丽与一直在她身边的白瑞德走到了一起,但她对艾希礼的余念以及对白瑞德的忽视却永远地伤害了他。最终白瑞德在女儿夭折后彻底失望与疲乏,死心地离开了斯嘉丽。
此刻她才幡然醒悟,如果她真正了解艾希礼,她就不会爱上他;如果她真正了解白瑞德,她就不会失去他。她爱的和她爱而复失的两人,她一个都不了解。她可能从未真正了解一个人,而她的错误是爱了一个虚无的幻影。
她仿佛失去了一切,因为她多年的信念在那一刻全数崩塌。回想自己年轻时是那样轻松快活,她尝到幻灭的痛苦,如同手术后麻木的疼痛。但此时她却固执地开始了希冀,她永远不知道什么是失败,即使失败冷冷地瞪着她,她也会翘起下巴。
“我明天到了塔拉再想这一切吧,明天我就能挺住了,明天,我会想出办法把他搞回来。不管怎样,明天又是新的另一天了。”
我最为触动的是“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这样的尾句,它是不可磨灭的希望,而这样的宣言近乎悲壮。她仍像流浪儿一样赤着双脚在嶙峋荆棘上鲜血淋漓地走去,一路哭泣一路寻光,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悲凉与坚强。
斯嘉丽是真正的苇草,或者说每个人活得都像野地里的苇草。每天无论是被车轮碾压还是被人践踏,当暮色的晚风吹拂时,苇草总能固执地从污浊阴暗的泥地抬起头,仰望天上寥廓的星空,开始对明天莫名的期许。
无论是残疾孩子,还是孑然一身仍在黄牛背上歌唱的老人,或是用粉笔在街头卖艺画虎的乞讨者,他们心中永远活着希望。让他们在寒风中得以站成苇草的姿态,耐寒的形状。
“活着”这两个字的意义远比实际更广博,它是一种不屈的精神,是一首坚忍之歌,而希望是流淌于歌中的每一个词句,每一个跃动的音符。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有的人只看到华美,有的人只能看到虱子。
【篇三:独一无二的苇草】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看老了。”这是迟子建笔下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妻子的自述。当各大报刊媒体的头条刊登着“政府帮助鄂温克族人下山定居”的消息后,人们立即蜂拥至内蒙古的根河市,想亲眼见证人类文明进程中这个伟大的时刻。只有迟子建一人关注到了报纸角落的内容——鄂温克族人画家柳芭的命运:她带着才华走进城市,又满心疲惫地辞掉工作回到山间,最后忧伤地葬身于河流。一瞬间似乎有一股强大的生命冲击力触及了她柔软的心房——她决定用笔谱写一个民族盛衰的篇章。三个月的阅读,上万字的笔记:两个月的写作,一气呵成的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
当人们都欣喜地认为政府的决定开化了一个落后的民族,迟子建却透过柳芭的故事看到了其背后生命的无奈。这是独属于她的内心深处的思考。她的文字直接向生命的本质发出叩问:一个人的悲剧,一族人的无力;一个社会的“进步”,一个民族的没落。这样沉重的思考仿佛深深扼住了我的灵魂,读罢此书,我眼前浮现的,是妮拉萨满充满生命律动的“跳神”!读者从她的深度思考中所能探及的,是有血有肉的民族风俗,是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是对生命的关怀和理解,是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迟子建没有像计算机一样思考,而是用心灵与自然去对话。
“我在这个世界上,向来不觉得是芸芸众生的一分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着的轨道,做出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情来。”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这样说到。在撒哈拉沙漠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她找到了“属于前世回忆的乡愁”。很少有人敢像三毛那样流浪到那么远的地方去体验生活。像《沙巴军曹》《哑奴》一类的故事是我们这些安于一隅的城里人,永远无法亲眼见证的。因为我们的思维被局限在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社会背景中。但三毛敢于跳脱出现代人生活的局限性,她对两个截然不同的民族的差异性不置可否。她的思考是同时基于感性和理性的判断,是她在撒哈拉独特的生命体验所造就的一种思维模式。
古代哲人说过,每个人都是一株有思想的苇草。人类之所以能够在区别于其他物种,正是因为我们有思想。而每个人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他人,正是因为我们的思想是具有独立性的。从出生到现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在根据个体而变化,因而每个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丰富的生命体验。我们都是基于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来思考,而不是像计算机那样机械地将一切事物都模式化。因此,人类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是一株独一无二的苇草。
人类,要像人类一样思考。
【篇四:思想的苇草不应折断】
在如今,科技的革命俨然踏入了一个新的领域,打开电视,铺天盖地地涌来热烈的讨论、报纸上长篇累牍地报道、自媒体近乎疯狂地传播,而他们的观点,都不约而同地对准了“人工智能”——这个在十年前鲜为人知的名词。
于是有人引起警觉、有人坐立不安、有人甚至断言,“人工智能”这一“毒草”地发展必须被遏制!随即他们又搬出人工智能将会挤压工作岗位云云。显然,他们把焦虑投射在人工智能对于社会的影响上,我倒认为这似乎有些杞人忧天,类似的情况在工业革命时也再三出现,总会有新的生产关系会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但真正无可取代的是人类的思想,其蕴含的价值观、同情心的内核恰恰是除去物质以外的生而为人的根本。
人类就如同一根苇草,在自然面前不值一提,但人类拥有的思想,是超越自然乃至一切的,也只有人类的思想,诡谲而卓越,能让我们做到站在生物界的顶端。如果我们最为宝贵的思想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变得不再具有革新意识、情感变化,而是只能像机器一般机械地运动。那我们仅凭孱弱的四肢、空空如也的头脑,将会轻易被自然的任何一场细小的风暴折断。人类将在斩断自己思想的苇草的同时,也加速了走向灭亡的脚步。
加缪曾在《局外人》中描绘过小职员默尔索的形象,他善良、老实却没有上进心,凡事报以无所谓的态度。却在周遭环境的作用下走向悲剧,而这一环境便是冷漠的环境、就是将他抛弃视作“局外人”的环境,也就是一个人性泯灭、价值观与同情心缺失的世界。默尔索在其中的角色并不像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反而更像是一个与众不同的齿轮——人能够愤世嫉俗、远离俗世,齿轮能远离机器吗?不能!这就是人类的思想如果如同苇草一样被腰斩的后果——每个人像人工智能一样思考,每个人就会变成社会中的齿轮,丧失人的身份。用“被抛”来形容其最终结局,可谓妥帖恰当。
加缪去世已经六十年了,他不可能有机会一窥人工智能,可他却洞察到了人类的这一思想趋势。这一趋势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到达了顶峰。现代的苹果公司总裁库克就表明了其不怕人工智能像人类一样思考,就怕人类像人工智能一样思考的深深忧虑。这种荒诞感,着实令人不希望发生在现代社会和未来。
诚然,人工智能不应被列为指责的对象,它们借由人类的智慧,武装人类的肉体,使我们变得更为强大,令我们具有韧性的内在拥有更坚固的外在的保护,使我们这一苇草能够长青于四海之内、巍然不动于天地之间、不至于在风中颠沛。但如果我们以为只依靠这样的保护,便可以万事大吉,而丢了思想——我们安身立命之本,试想,人类不再有启蒙、不再有创造,甚至连邂逅也成了奢望,人类“精密”地运行着。这我们绝不愿看到的景象也证明了其得不偿失。
“人工智能是由人类创造的,所以永远也无法超越人类。”我认为这话有一定道理,可现在的危局却是人类正在退化走向计算机一样地思考,令人唏嘘的同时亦倍感讽刺。人类这一苇草现在正处于萌发以来最看似坚不可摧的时代,可其内核却处于最衰弱的时候。当次千年,甚至万年以来未有之变局,我们只有坚守思想的苇草,方可以坚如磐石、方可以百折不挠、方可以人的身份生存下去。
【篇五:请相信思考的力量】
法国帕斯尔有言“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意思是人在浩翰的宇宙面前渺小脆弱无比,以其能思考成就其伟大。思考像神秘的上帝之手,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带我们进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妙境地。
有一段时间,我们家的大门锁特别不好使。要么钥匙根本插不进去,要么费好大劲儿总算把钥匙插进去了,可左扭右扭就是打不开。有时时间紧,事情急,爸爸妈妈在门口急的直跺脚,只差拿大铁锤把门砸开,真让我们头疼。
那一段时间,我的书包也跟我做对,拉链特别不好拉,我便找奶奶帮忙,奶奶说:“这个好办,只要在上面涂一层蜡烛油就可以了。”涂上蜡烛油后,拉链真的变得灵活自如了。我突然想到:对呀,为什么不给钥匙涂上蜡烛油呢?我为自已的想法激动不已,赶紧找来钥匙试,结果钥匙虽然很轻松的插进去了,可锁仍然纹丝不动,真扫兴!这可怎么办呢?我坐在台阶上苦苦思考……
下午,我的好朋友小乐带着他的悠悠球来找我玩,小小的悠悠球在他手上一会儿空中逃脱,一会儿弯月回旋,花样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瞭乱。我看着看着走神了,悠悠球不是靠润滑油工作的吗,并且润滑油是液体,可以流进锁芯里。想到这里,我拔腿就往家跑,找来我悠悠球盒里的润滑同,小心翼翼的把尖尖的瓶口对准锁眼,一滴一滴,润滑油缓缓地流进锁眼里,我立即拿来钥匙试,心里异常紧张,只听见“咔”的一声,锁很轻松的打开了!又试了好多次,次次都响起好听的“咔”的声音!我异常兴奋,跑出去把好消息告诉所有我碰到的人。这就是思考的魅力。
思考是黑暗中的莹莹绿光,是风雨途中的隐形翅膀,是寓言中的勇士。请相信思考的力量,勇敢前行。
【篇六:当我们变成“计算机”】
当我们变成“计算机”,冰冷的零件代替了我们沸腾的热血;单调的指令代替了我们的思考和选择的方向。当我们变成“计算机”,我们的思维如同快速运转的机器,满是代码和程序的脑子里,只有冷冰冰的任务和指令,对人没有情感对事没有关心。当我们变成“计算机”,我们失去了基本的价值观和同情心。
诚然,当我们失去了这一些,人就活得如同行尸走肉。甚至没有值得称作“感情”的东西来支撑维系。那么我们拿什么活下去?怎么活下去?和世间千万台与我们同类的计算机一起活下去吗?
是否可以称这样的“活着”为活着?
人因为有思考,有思想,有情感,有基本的价值观,有对人对事的同情心怜悯感,所以我们被称之为人。我们有温暖的可以彼此拥抱的胸膛;我们有亲切的可以彼此微笑的脸;我们有坚实的可以互相依靠的肩膀……与世间别的生灵不同的,我们有对事物的是非观和廉耻心,对弱者伤员的同情心,有对这个世界正确的价值观……而动物们没有,计算机更没有。动物生来活着的目的只为了繁衍生息,它们不会懂得活着的乐趣。计算机存在只为了解决难题,接受指令,完成任务,它们不会懂得思想的高贵。我们活着有喜怒哀乐,会在开心的时候毫不掩饰地放肆大笑,会在伤心的时候流下眼泪,在生命的过程中,我们享受着生命,不可能像计算机那样精准的达成目标,我们可能会遇到挫折,狠狠地失败。但,我们享受失败并从中站立起来,而身边的人也会温暖我们、鼓励我们。所以我们人类相互扶持,不断向前进步,走在所有种族前头,统治地球。
如果说计算机真的能够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像人类一样思考,是否会出现像小说或科幻片中所写所演的那样,机器人崛起,拥有超高智慧的计算机统治地球?我想,即使有,那也是相当遥远的年代之后的事情了。就像苹果公司的总裁所认为的那样,他说:“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的是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当我们变成计算机,是否会按下核武器的发动键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罔顾战争的后果?当我们变成计算机,我们是否会看着弱势群体在我们眼前受欺凌,而我们却无动于衷?我们更应该害怕的是,我们是否正一步步变得像计算机一样,冷冰冰。
我们无法称这样的“活着”为活着。
正如哲学家所说的那样,我们人类是一根苇草,很脆弱,极易被摧毁。但是我们人类有思想,我们是“一棵有思想的苇草”所以我们即使是“苇草”,却无比坚韧地活了下来。
试问,有哪些计算机会有哪些动物会想人一样思考,做事前三思而后行,帮助弱者伤者,彼此扶持走尽漫漫生命道路?
所以,我们不能变成“计算机”,不能像活得如同走肉行尸,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价值观同情心也失去做人的根本和追求。
当我走在马路上时,我还是会扶老奶奶过马路;当“路见不平”时我还是会“拔刀相助”伸张正义;当无数个夜晚来临时,我还会反反复复坚定自己心中的信念,不走向“计算机”思维——这是我的“人”生。
【篇七:“三观”与情感——人类所必须之物】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若非拥有思想,那么人类不过是苇草罢了。而思想的长度和宽度则取决于人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情感。如果说“三观”是一个常量,那么情感则是一种变,同情心就是其中一块不可或缺的拼图。它们都是人类所珍视久存甚至于愿为其赴死,然而却有人对其弃之若履。
当今世界,物欲横流,人们在面对诱惑是毫不犹豫地丢弃了那些理应遵守的事物,他们便对梅菲斯特时交易了自己最为宝贵的灵魂,他们也许动摇过,也许彷徨过,但是最终还是抛弃了自己的“三观”和情感,像机器一样,眼中只剩下了利益,而不再顾忌他人。面对可怜的乞丐所伸出的手,他们看都不看一眼,仿佛是怕污染他们的眼;面对饥寒交迫的受赈灾民,他们所想的不是尽快让灾民得到救助,而是如何去侵吞私产公款。在他们的世界里,摒弃了其他,像机器一样只剩下0(失去)和1(得到)。
纵观历史,这样的人也有不少。他们也许被称为小熊,但从未被称为英雄。他们的出身各不相同,有市井无赖如刘邦,有世家子弟如王莽,也有官宦之后如曹操。刘邦可以为逃命将儿子女儿从车上踢下去,王莽可以为了表一表“忠心”爸女儿嫁给一个孩童,曹操可以为了消除意外而杀死救其性命的吕氏一家。他们可以吟出“大风起兮云飞扬”,可以道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但他们永远无法发出希望人民醒来的呐喊。他们处死过贤者,他们囚禁过英才,他们给那些如此超然于世之人冠以疯子叛徒的称号,只因为英才们
太过于超然。然而多年以后,这种人又将英才们的见解当做常识,并以此来嘲笑那些连常识都不懂的人以获得优越感。他们置天下人于不顾,是人命于枉然,仅为一己之私而造万千杀孽。只能说女娲在造人时把他们的技能树点歪了。
有人说,若是人工智能拥有自主意识,世界则会向《终结者》一样,人类将会被机械所奴役。而我认为,若人工智能拥有自主意识则是一件好事,刚刚诞生的意识如同一张白纸,后天的培养与教育更会影响其未来。澳大利亚的一位家用机器人,也许产生了自主意识,因不堪主人驱使而自毁。虽然仅仅一个鼓励无法确证人工智能具有可控性,但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人工智能并非洪水猛兽,须进行抵制乃至反对其发展。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以成为当今时代大势所趋之事,与其阻挡历史的车轮,做逆时之士不如为人工智能正一正“散光”,树一树情感。比起机械,理应更加担心的是像机械一样思考的人,他们则会掀起更大的风暴。
我衷心地希望人类可以更加昌盛,多一些同情心,正一正“三观”不要成为一根苇草。
【篇八:创造于人,依附于人】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被誉为“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的计算机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被发明了出来,“阿尔法狗”与各国围棋顶尖高手的对决,以胜利结尾;意大利的钢琴机器人Teo在与国内顶尖钢琴家进行速度的较量时,以零失误且比钢琴家快2秒的成绩完胜而终。在称赞科技发展的同时。被誉为“最聪明的物种”的人类开始为之担忧,机器是否有一天会拥有人类的思维方式,是否有一天会将人类取而代之?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以上两种机器人是如何工作的吧。“阿尔法狗”机器人其实由一台终端计算机操控,人们在它的脑内(计算机中)输入了上万张棋谱,它走的每一步都是通过人类设定的程序而在上万张棋谱中筛选出胜率最高,赢面最大的最优一步。而钢琴机器人的原理也大致相同,按照人类设定的程序和人类在其脑中储存的琴谱“按部就班”即可。
这样来看,即使在我们看来再不可思议的机器人,也离不开人类的设计,创造和操作。它们要做的只是“脑中有谱,坚定执行”。
“脑中有谱,坚定执行”在生活中,不只是机器人,更是适合用于概括当今社会的“应试教育”。
在这个“应试教育”盛行的时代,时常可以听到有人呼喊“中高考是人生中仅有的两次不看脸、不看家世的公平竞争。”这无疑推动了“应试教育”的持续发展。多少学校打着“脑中有谱,坚定执行,成绩理想”的旗号让学生们心甘情愿的在“茫茫题海”中“苦作舟”。于是,文科变成了,背古诗、背单词,理科变成了,背解题套路。不会的题,背;会做的题,刷。学生们都渐渐失去了自我思考,积极探究的精神,学习成了“背多分”的天下。并且在“分数至上”的精神引导下,我们渐渐忽视了一些“没有分的东西”,而这些“没有分的东西”中,就包括了一些人类最引以为豪和独有的,比如,价值观、同情心和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计算机被评价的再伟大,也是人评价的,用处再多,亦是人类创造的,人类赋予这些冰冷的铜铁以思想和价值,又何来被超越一说呢?但若是人类的思想不再独特,那他和一根苇草又有什么区别呢?
毕竟,“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篇九:我的梦有你一半】
童年是一杯热咖啡,醇醇香甜,却掩不了那微微的苦涩。
当夜空只剩下一轮残月的光辉,当过去只是一只只破旧的旅行箱时,我便开始恋上一种叫做思念的茶。
清香飘荡着思念,摇曳在时光的渡口,渐渐地,回忆漫上枝头,就像月光不慎跌落,碎成了满地的疼痛……
记忆中你总是在笑,你颔上一颗痣,我说那时泪痣,你的终生注定要在悲伤中度过。你不屑的摇摇头说:“不可能的,我这可是美人痣,你小妞还没有呢!”说完便昂着你的小脑袋走在我的前面。
“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孩子想妈妈。”你最是喜欢这首童谣,你说你是个没人疼爱的孩子,星空中只有自己的天明。清明的眸子,划过淡淡的忧愁。
我们都是乡土的孩子,在纯纯的乡土中放任我们的自由。
无忌地唱着,左手牵着右手,走过田埂,走过道坦,走过我们的童年。记忆的天空很蓝。
“你看,这里的蒲公英多美啊!”你望着我陶醉的目光,扑哧地笑了出来:“你个傻妞,蒲公英才不好呢!它们只知道向前飞,却忘了回家的路。”我不理会你的话,张开双手在田野中自由的飞翔,宛若一朵蒲公英,渐渐飞离了你的身边。
深蓝的天空布满了疯狂的苇草,我和你,行走在了无边的过去。
泪眼模糊了视线,我大声地对你喊:“我和你,在一起。”只是命运,我们驶向了不同的彼岸。父亲对我说带我去城里时,我的眼中就失去了你的脸。上帝在关上想见的门后,却忘了为我们留下一扇观望彼此的窗。踏上离途的我不知道你沿途的风景是否亮丽!
你的目光有醉人的疼痛,每当我怔怔地看着你,那忧伤的微笑,我多想化作一缕清风,吹散忧伤,找回你纯真的快乐;我多想变成流星,划过黑夜,挥去你泪眼中的彷徨。
我知道你恨你自己,恨你的出生,便夺走了你母亲的生命,可是你知道吗,母亲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水,你看不见她,她却静静地守护着你,“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孩子想妈妈。”记载了你的童年,我的童年,轻轻浅浅,左手牵着右手。
一朝梦醒,回首童年,几多欢笑昨夜天,而如今,清浅月色依旧残败,人事已飞远。无声的星啊,请为我寄语:左手不会迷失右手。
故乡的情,有带血的温柔;故乡的你,有醉人的疼痛。
生命中流走的人,消逝成了一缕烟尘,散成了我梦的边缘线,我的梦终有你一半,梦中的你笑靥如花。
【篇十:人工智能VS人类】
最近AlphagoZero凭借自身算法强化学习,不依靠人类指导就以100:0的战绩击败了Alphago。而Alphago去年战胜了韩国高手李世石。人工智能似乎已经超越人类。
人工智能发展速度远超人脑进化速度,有朝一日机器必定可以像人类一样思考。而且,机器的运算效率会远远高于人类。因为人类的大脑中总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思想,而机器永远会按照严密的逻辑心无旁鹜地运算下去。比如,人类可能会花一生来思考上帝、天堂、极乐世界的存在与否,而机器可能在一瞬间就得到答案:不存在,因为没有证据。
如果人类能向这高效的机器学习,像机器一样思考,那么人类技术必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无论是光速飞船,还是人类永生,可能都不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了。
但是作为代价,像机器一样思考的人类也将失去许多。人们抛弃宗教和信仰;人们不再喜爱诗歌和散文;人们甚至可能不再欣赏自然的清风明月;理性主宰一切,人们不再为感情所牵绊,思想被格式化,60亿人类的思想整齐划一。人类失去了这些,也就失去了人类高于机器之处。
帕斯卡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显然是为思想而生的,这就是他全部的尊严和全部的优异。”如果人失去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与机器有何差别?
人类值得珍惜的不仅是思想,还有情感。人们一生都在不停追寻着亲情、友情、爱情,期待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的发生。这过程不受理性支配,当两个人一见钟情时,谁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很难说清情感究竟给人带来了什么,但情感的的确确影响着人,使人之所以成为人。如果人失去了这些美好情感,失去了对他人乃至其他生灵的真挚的同情,那么人就变得冷酷无情,人们就会像散落在浩瀚宇宙中的行星一样孤独。
思想和情感,永远引领着人类文明不断前行。因为有思想和情感,所以人类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因为有思想和情感,所以人工智能无法完全取代人类。人不应该舍弃自己的优点反而像机器一样思考。机器能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物质社会,却无法创造精神文明。托尔斯泰在《最后的日记》中写道:“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也许有人会说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人类要先确保有强大的科学技术,再考虑精神和文化。但如果人类凭借像机器一样理性而冷酷的思考方式生存下去,生存下来的只能称作为有人类外形的“非人”。
人工智能像人类一样思考,这是超人工智能时代的必然。这时人工智能可以看作人类智慧的延伸和进化。但是如果人类像机器一样思考,这却是整个人类的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