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相关作文

【篇一:托起我的中国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家曹雪芹的代表作,虽然他只写了前八十回,但就这八十回,就定以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地位,代表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

第一次接触《红楼梦》是在小学。因为只读一遍,而且人物太多,所以大体上没读懂,只是幼稚地认为这是一本言情小说,主要讲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三角恋爱的故事。

第三次读它时,对主人公的见解又更深了一步,宝玉性格叛逆,有情有义,黛玉才华横溢,敢爱敢恨,宝钗熟谙世故,城府极深。从那以后,我便爱上了《红楼梦》,不仅仅是因为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更因为曹雪芹先生刻画出来的人物都有血有肉,个性鲜明。每当入神时,我都会把自己置身于两百多年前那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荣国府里,去感受红楼梦里的温柔乡。

再到高中时,《红楼梦》已经成了必读名著之一,我是那么的兴奋。只是因为又可以接触到它。对于《红楼梦》,我已不再是以前短浅、粗鄙的认识,原来《红楼梦》虽然表面上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但实际描写了以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歌颂了贵族的叛逆者和封建礼教的爱情,体现出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

我似乎与《红楼梦》结下了结不开的情缘,它是那么的富有魅力,使我无法抗拒,我一边又一遍地读,就像欣赏美丽的“姑娘”,她彩绣辉煌,举止优雅,一品一笑都流露出中华千年的文化底蕴,“她”时而温情,时而冷漠,时而感伤,时而落泪。这这姑娘抓住了我的心,我的梦。我曾在梦里与她有无数次的约会,可是,纵使我有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对“她”的“爱情羡慕”。每到这里,我便渴望用绝美的诗句,华丽的词藻将“她”写进我的生命里,也是此时,我希望能够成为像曹雪芹先生那样屹立于文坛之中的一颗璀璨之星,但我又觉得力不从心,所以,我只能一次次地向“她”靠近,去认识“她”,了解“她”,“她”就是我的梦,一个让我渴望用尽毕生精神力去书写的梦。

我常惊羡于曹雪芹先生的文字底蕴与写作功底,佩服他能在当时那样的环境里写出这样的文学巨作,更好奇他是如何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文化融入到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里,不由得生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想法。

《红楼梦》无疑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也是我作家梦的起源,更是托起我的中国梦的一部文学著作。

【篇二:盐的味道】

北方人喜食盐。鲜香酥咸,入口即化,如浓墨滴在宣纸上晕染开来,留得余香和谐,萦绕舌根。

盐的味道当细品——盐是食材的佐料,盐是百味的调和,盐是菜品的脊梁。

细品之,润滑咸香中氤氲着清秀的宁静。盐的味道在水与油的精华中穿梭又隐匿,有如文章之魂浮游全篇又隐于字底。

鲜美炫丽的咸香伏笔似水的稳重,修身当如盐。以内涵厚实自身的基底,以文化提升自我的高度,成为不可或缺的五味之一,在精彩的生活中彰显自己的价值。而后到达一种深度,如朱子讲学白鹿洞,如板仓修身书院间,如秋雨老师所说的“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以盐味修身,修出的是厚重的深度。

再品之,盐味砚得百味和谐交融,又是衬托百味的基底,使人在享受甜腻时不觉轻浮,在挑战辛辣时不乱阵脚。有了盐就有了底气,继而产生安定的温暖。自身的稳重遂成整体的凝重,在万般变化中和谐氤氲。

糅合甜辛的异同,托抬百味之缤纷,齐家亦当如盐。家将每个人抚养成人,其人更当反哺其家。羽翼未丰,家是庇所;翱翔天际,家是港湾。琐事纠葛总破坏家族的和谐,那时就应有人像盐调和百味一般调解矛盾。百味不调则菜难食,百家不合则事难兴。竭己所能撑起家的横梁,如盐一样营造环境的安定,而后家有年少者方可勇敢追梦,家有年长者方可颐养天年。家和万事兴,是引向齐家的箴言,也是齐家的成就。传承千年无可替代的温暖,家需要和谐,而后国才能安康。

更品之,似北国冰封的风沙呼啸,坚砾硬气,万里疆土纷飞盐粒的芳香。放眼望去,饱含壮美豪情,历史岁月沧桑中和平与厚重氤氲。盐的酥咸撑起了菜品的魂魄,撑起了民族的脊梁,撑起了国家的重量。

屹立岁月沧桑的傲骨,王道天下的胸怀,治国更当如盐。菜有百味,丝缕盐味溶入即是咸香不灭,宛若华夏文化千百年铮铮不息,历经朝代兴衰民族融合,中华文化傲骨犹存。兵戈烽烟不灭中华文化,源因王道天下的灵魂普适古今。摒弃了野蛮的炮火烽烟,以包容天下的胸襟创造瑰丽的文化,接受一切信仰者的朝圣。治国应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强盛的文化才是立足天下千年不倒的凭借。以静应变,以内心和平应对战火硝烟,以长者的姿态傲立苍茫大地,笑看江山多娇——因为脊梁笔直,所以无畏历史风烟;因为底蕴雄厚,所以傲立天下之巅。

修自身而齐家,百家齐而国治,国皆治则天下平。盐的味道终归不及甘甜腻滑,也不比麻辣刺激,但盐的芬芳中总氤氲着“和”的滋味。洗刷掉尘世的浮躁风烟,留下的是稳重和成熟,仍不失一份豪情满溢胸襟,这是当代青年,是千年中华,是亘古不变的高洁。

广袤天下,万物之理浓缩在一撮盐的味道里。盐的味道当反复品尝。

【篇三:记忆中的国学】

国学是什么?听到国学,我最先想到的是我国的古典文学。现在通过学校的系列学习,我才明白了国学它不仅仅是文言小说,它还是诗词,是字字珠玑的唐诗宋词,它还是画,是惟妙惟肖的水墨山水,它还是医学,是治病救人的国粹中医,它还是谋略,是政治领域的道家与法家、军事领域的兵家,它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它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艺术!

其实从我懵懂记事时起,就在慢慢的接触国学。想起上幼儿园时学的《三字经》,“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小朋友们都声嘶力竭的跟着老师朗读,我也大声的读着,当时不知所云,直到现在,理解了其中所蕴含的意味深长的道理,才理解了国学的魅力所在。那是古人用尽一生总结的道理,那是对人生的品读,那里有人世的沧桑,有历史的痕迹,有生命的真谛,那些沉积着一个伟大的民族不变的精魂,教会我们修身养性,教会我们如何做人,教会我们分清美丑,明辨是非。

真正意义上我接触的国学传统文化教育却是《弟子规》,它给了我许多的启发。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 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进行了高度概括。首先是入则孝,主要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父母,亲人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其次是出则弟,它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弟子规》一句话一个道理,一句话一种思想。例如“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是指我们在工作中做事情不要慌张,忙乱就容易出错;不要害怕困难,应知难而进,也不要马虎草率,要认真对待。“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意思是指看见别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齐,哪怕同他相差很远,只要坚持下去,慢慢地总会赶上,看见别人坏的行为,就要自我反省,有就马上改正,没有也要引起警惕。“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後”,是教人不断形成恭敬心。“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是讲一个人负责的态度,让有条不紊的做事方法扎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国学犹如浩瀚的海洋,现在的我只是初涉皮毛,但我愿做个探险者,历尽千辛万苦,不怕风吹雨打,不断的去探索国学精髓,因为它教给我知识,教会我做人的道理,它是我成长路上的明灯!

【篇四:人生需要旅行】

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时的心情。春意还未完全消去的五月天,学校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在车上,导游用幽默俏皮的话语带我们了解景区的游乐项目,让我们的心情更加高涨。经过班主任的鼓动,童靴们纷纷展示了他们的才艺,一路唱着笑着,到达了目的地——方特四期“东方神画”。

导游先带我们来到了“九州神韵”。这是一个大影院。带着3D眼镜,我们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远古人类到现代社会,从秦汉王朝到清末民初,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无一不在这里展现出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配上现代高科技手段,使得中华文化得到了最完美的展示。二十分钟的时间,还不足以让我们充分回味,我们又来到了下一个馆——“千古蝶恋”。这里讲述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六面大屏幕上涌现出千万只蝴蝶,它们组成各种形状,唯美地飞着,在万千蝴蝶的纷飞中,两个演员投入地演出。我们都被这人间真情感动了。当梁祝二人化蝶时,那种华美的场面真叫人称绝。我想,旅行的意义就在于此吧,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让往日的烦恼在不经意间逝去,留下美与快乐在记忆深处。

下午的自由活动时间,我和几位胆子大的同学去了“雷峰塔”。这是一款跳楼机,有五十多米高,那种从高处忽坠下来的刺激感,让我们尖叫不已,可惜时间太短,我们还没好好享受就结束了。借着高昂的兴致,我们来到了下一个设施——“灵魂之旅”。这是一个小型的过山车,里面的布置是暗黑系列的,进去的时候我们被两旁的尸骸吓了一跳。上车时我们的心情是忐忑的,但那种刺激很快让我们忘记了恐惧,只记得风呼呼地从耳边吹过。人生确实需要多几场冒险,这样的人生才足够完整,青春是有限的,借用电影中的一句话就是: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

在方特,我们还玩了“女娲补天”“大闹水晶宫”“牛郎织女”……在传统的神话故事中,我们领略了不一样的魅力。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到了集合的时间,同学们都恋恋不舍地上了大巴,继续回味着这一天的乐趣与收获。

旅行带给我们与平时不一样的风景,可以给予我们美好的心情。离开曾经熟悉的环境,去未知的地方获得现鲜活的气息,让自己长期压抑的心情释放出来,不亦乐乎?人生需要旅行,在旅行中忘记过往,迎接新生,我们在旅行中成长,我们在旅行中迎接未知的美好。

时光匆匆,流年似水,美好的记忆终会留在记忆深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给予我们的,有超过风景之外的更美好的东西。

【篇五:年味】

新年的欢庆,离不开美食的丰盛。无论条件如何,总是会将的食物一摆开来,尽情享受。

民以食为天,在中华文化里,美食才是年味最真实、最美好的体验。

当炮竹声过,硝烟味除,阖家团圆,年夜饭可以说是一年中最幸福,最美味的一餐。各地的年夜饭,都有各地的特色。

在我的家乡,最亮眼,最美味的一道菜叫“裤子肉”,也就是肘子肉。但它的色泽,味道,那是肘子肉无法比拟的。将带皮的裤子肉先放入锅内清蒸,肉味渐浓,闻而不腻。开锅,热气蒸腾,皮色入棕黑,再加入水汽的装饰,显得无比诱人。当然,并不是扒开来直接食肉。而是扒开来,浇灌汤汁。白嫩的肥肉与暗红的瘦肉腼腆地露出,汤汁一入,也开启了北方人的豪迈,大口吃肉,不停咀嚼,汤汁味与肉味在口腔内绽放开来。来自胃腔的呼喊,便迅速吞咽下去。嘴巴还不甘心,便动手又夹起一块,再大口咀嚼。

主菜食过,阖家敬酒,将来年美好的期望尽说一遍。年味,就是过去的悲苦,与将来的美好,就像一口老酒,去的爽快,来的浓烈。

接下来,就是各“小将”的主场。香辣的水牛肉,悠扬的山羊肉,还有一道叫“捻豆腐”,便是豆腐包肉。向豆腐泡中塞入肉馅,放入汤锅一煮,一口咬下,汤汁尽溢,而又不虚,与肉相嚼,使心情畅快朗致。除了捻豆腐,还有一道,小孩子最爱吃,叫胡椒蛋丸。柔软味麻,健康特色。

总而言之,年味,就是一道道美食的汇总。使人忘记悲伤,相信美好。中华文化,从美食而来,又以美食传承。这也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原因。让我们踏着先辈的足迹,传承一种美好的向往。

但现在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各种各样的美味似乎都变的轻而易举。年味,随着容易获得而变的更加随便。我们向往的美好似乎也发生了变质。当我们的目标变得轻而易举时,我们不禁在想,什么到底是真正快乐的。时代在变化,我们的生活变好了,但这都是表象。我们的内心更加空虚,精神更加失常。而我们只能痛苦的在心里想想而又进入行尸走肉般的生存。

年味,还像就在在眼前,其实远在天边。我们的所想与现实隔阂的加深,使我们愈发孤僻。也许,人生的感慨,需要我们用一生体验。但要记住,最美味,最幸福的味道,是与家人团聚,共同热情的一顿年夜饭。

再见,年味!你好,年味!

【篇六:古老的汉字会说话】

“中华文华博大精深”这句话似乎一直伴随着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中华文化的缩影。大到宏伟的建筑,小到一个简单的汉字,无一不体现着“博大精深”。

汉字是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字”是会意字,上为屋子,内有孩子,所以古人女子出嫁叫“字人”,女子怀孕叫“字乳”;一屋之内,子生子,子又生子,一代代繁衍不息;就如那汉字之始为象形,后有指事、形声……造的汉字越来越多,承载东西也越来越多。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这些变化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心血,更向我们演绎了一代代文化的变迁。若是没有载体,什么楚辞汉赋,什么唐宋诗词,都将湮灭无痕。

汉字是是中华文化传承的精髓。汉字会说话,汉字教会我们”责任”。“父”是个会意字,像一只手拿着石斧的样子;石斧是原始社会,主要的防卫和劳动工具;而手持石斧从事野外生产或者与敌人作战,就是成年男子的责任,“父”就是一种责任。当然子女也有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百善孝为先”是传统美德。“孝”字也体现了这个文化,孝”是一个会意字,它由不全的“老”和“子”构成。上方不完整的“老”表示身体衰落的父母需要子女的支撑,。如果没有“子”的支撑,那么“老”就会跌倒。“子”只有撑起这不完整的老才能叫孝。

汉字向我们叙述一个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汉字会说话,汉字教会我们”感恩”。“母”字本同“女”字,所不同的是在“女”字中间加了两点,表示女子的乳头;两点母乳,滴滴母爱。“母”音通“目”,哺乳时“对目”。慈母之恩,历历在目。汉字会说话,汉字教会我们字理;汉字会说话,汉字教会我们事理;汉字会说话,汉字教会我们人理;汉字会说话,汉字教会我们……

汉字是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基石。没有扎实地基,建筑是不会坚固的。只有地基打稳打实了,才能造成一座宏伟的建筑。一个民族只有文字牢固了,这个民族的文化才能得到发展。只有民族的文化发展,民族才能得以进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要小看这小小的蚂蚁,就是它毁了整个大堤。如果我们不重视文字的传承,那么毁掉的绝对不是一个大堤,而是整个民族。

汉字是中华的文化的特色。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故事,无论是形象还是会意;汉字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汉字是我们的传家宝。听,古老的汉字会说话;听,古老的汉字在说话。

【篇七:我爱语文】

现在有很多学生不愿意去上语文课,他们认为教材中很多文章过于老旧,没有积累的价值。而对我而言,上语文课正是我们开拓眼界,积累文学知识的好机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鲁迅先生评价《史记》的一句话。《史记》是司马迁精髓所在,即使身陷囹圄,遭受“宫刑”之苦,他也执着向前,编纂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阅读《陈涉世家》时,你是否感到黎民百姓的痛苦;在阅读《项羽本纪》时,你是否感受到一个伟大的灵魂正扣击你的心弦……对语文教材的选择无一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史记》虽然年代久远,但它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文献。当然,它也是我们积累文学知识,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范本,是历代文坛哲圣传承给我们的精神。文章虽已久远,但积淀的知识是一笔财富。

语文教材的内容是多样的,但总有学生抱怨语文的无趣。我认为有一颗热爱语文、勇于探索的心,才能挖掘出语文的精髓,发现教材的多姿。

《炼金术士》那篇文章,是小说原著中的一个章节。看着短短的几页文字,想象着主人公所经历的一切,我感受到了追梦人远大的抱负。终于盼到了假期,一头扎进图书馆,开始如饥似渴的寻找那本原著。虽然最终没有找到,但它也激励着我不断追求梦想。我想编辑在选这篇文章时,大概也想激励我们勇敢追梦吧。怀着一颗勇于探索的心去学习语文,在不知不觉中,在不断追求下,你已爱上了她!

小说,戏曲,古诗词,曲赋,新闻,传记……在丰富多彩的教材里,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结晶,只要有一颗热爱文学的心,这些结晶就会融入你的文化精髓里。

学习语文好似品味一杯龙井。有的人只是急于功成,草草浏览了精选的教材,那么他品尝到的只有茶的苦涩;有的人虽然分析了每一篇教材,却只为应付考试,那么他品尝到的只有凉茶的无味。只有深入教材,细细品味的人,才能品尝到开水泡好的龙井散发着的浓郁茶香。

一片片的茶叶展开,一缕缕的茶香溢出……泡好的茶水是积淀的文化,是古人的智慧,是哲圣的结晶。只有品味好一杯茶,才能感受到语文的无穷,才能感受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文章不在于新旧,在于经典。让我们在探索中感受语文的奥秘,在积淀的文化中寻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财富,让中华文化之魂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深深扎入我们的灵魂中吧!

【篇八:最美的文字】

何谓最美?是集天下的灵气吗?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感觉吗?最美的概念,由古至今,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尽相同。至于这“最美的文字”,我向来认为,汉字最美!

汉字,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它不断进步的同时,中华民族也在不断的成长之中……

回顾汉字的演变过程:那古老的甲骨文,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丰富想像。尽管甲骨文于高速进步的今天而言,是如此的抽象,但不可否认它又是如此的重要。由甲骨文到金文到铭文到楷书又到隶书,再到今日的简体字,谁能不惊叹汉字的精巧?谁能不由衷赞叹世人的创新精神?

当我们书写这最美的文字时,那一笔一划,一勾一松,一落一提间,汉字的精神,魅力就体现在其间了。汉字不似英文,英文书写起来,有一种绘画的感觉,而汉字有魂。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赋于了一个个汉字以生命和灵魂,它不是生硬的,而是活泼的精灵:当我看到“山”字,令我想起了巍峨的大山耸入云间;当我看到“云”字,令我想起了天上那自由飘逸也能随心所欲组合的白云;当我看到“雨”时我仿佛又看到了小雨滴洒落在池塘里时随意拼凑出来的美好旋律……所以,我们书写汉字时要以一种很虔诚的心态,一笔一划地用心去写,才能真正写出汉字的高雅,优美,和它真正蕴含的奥秘和精髓。

中国地域广阔,一些饮食文化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汉字却连接起了整个中华的文化,可以说,汉字的凝聚作用不可忽视。而汉字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完全融入。且不说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阅读和书写。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生活中缺少了汉字,那我们就缺少了一份欢乐,就像字谜,笑话,歇后语等等,都能带给我们无尽的想像和无限的快乐……

无论在什么时候,我都能感受到这奇妙而又美丽的文字:在我们的笔下,它仿佛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显得那么地随心所欲;在老师和父母的笔下,它又浓缩出老师殷切的希望和父母对我们无限的爱意;在书法家的笔下,它又如跳动的精灵,每一个都赋于了神奇的生命,随着那不均匀而又柔美的笔划在闪亮的舞台上翩翩起舞…。

我们要将汉字永远地流传下去,因为,我们是如此深受这高雅优美的文字!

【篇九:此心安处是吾乡】

纵观中华泱泱五千年文明,从远古神话到《山海经》,《聊斋志异》;从诸子百家到四大名著;从《诗经》,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祖先们的智慧结晶由一开始的口口相传,到慢慢被记录于纸张之上,父亲传给儿子,长辈传给小辈,就这样一代代,一家家,历经千年,直至今日。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早已深深扎根在这文化的传承里,衣食住行,言谈举止无一不受着影响。而我对于这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接触与了解,始于我爷爷的书房。

爷爷的书房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极其神秘的,若是留心寻找,总能发现新的意想不到的秘密。走进书房门,映入眼帘的便是撑满了左右两堵墙的被书籍堆满了的枫木大书架,它就像是一棵饱经风霜的老树,而陈列其间的书本就像片片写满智慧的叶子。爷爷一直特别注重培养我看书的兴趣。

从我记事起,书籍就一直相伴我左右。从儿时牙牙学语一个字一个字背下了那时不知所云的《三字经》,到慢慢读懂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从小时候读“小马过河”的寓言故事,知道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到现在读《淮南子》开始思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辩证思想;小时候读李白,是“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的清新质朴,现在读李白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洒脱……在爷爷的引导下,我接触,学习了传统文化的结晶,也立志要把它们继续发扬传承下去。但即便像我爷爷这般爱书,也还是有很多书逃不了被高束庋藏的命运,素蟫灰丝时蒙卷轴。每当我望向那书架高处,也只能笑叹一句“姑俟异日观”罢了。

爷爷的书房,绝不仅仅是书房这么简单。作为一个十分注重情调,讲究氛围的人,爷爷的书桌上总是少不了那一盏紫砂,那一壶清茶。耳濡目染,我也对茶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茶,早在唐朝的《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茶道秉承的修身养性,清心静思的精神,也正是中国传统道家文化所一直倡导的。除了道家,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佛教禅宗也有许多与茶有关的著名公案,唐代高僧赵州禅师以茶载道,以茶度人,点化了不少颇具慧根的有缘人。

虽说以我目前的境界还远不足以从茶中参悟出什么玄机,但是不论何时,身处何方,一壶好茶,一缕清香总是能将我带回内心深处,带来家的味道,消除我的焦虑与不安。

除了喝茶,空闲时,爷爷还带我领略了书法的奥妙。虽然他自己对书法并不十分精通,但这并不妨碍他教我欣赏汉字的独特之美,观察从甲骨文到小篆、隶书再到楷书、行书、草书,最终由繁体到简体的衍化进程。我因此大大提高了认字的兴趣,消除了初学汉字时的机械枯燥,也慢慢认识了《兰亭序》,《祭侄稿》,《黄州寒食帖》等名帖,甚至现在偶尔也会提笔试图一仿前人的墨迹。书法如其人,王羲之的字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代表了魏晋名士飘逸俊朗的风姿;颜真卿的字“干裂秋风,润含春风”一如他为人的刚毅正直;苏东坡的书法“豪宕秀逸,气势如奔”尽显他历经人生坎坷起伏后的旷达豪迈。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精神中的飘逸,刚直,豪迈在他们的书法作品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所有这些从爷爷那里传承下来的文化,在书房里探索到的秘密,都汇集到一起,让我成为现在的我,让我在这个日益国际化的世界里拥有一个坚强的后盾,一处落脚的地方,一个永远的家。中国如此绚烂多姿的文化形式,互相影响共通,全都扎根于传承,扎根于家。

此心安处是吾乡。何其有幸,能有这样一个“家”。

【篇十:一缕文化情,伴我终一生】

历史车轮碾过,浩浩汤汤;中华亘古文化,其路漫长。十八年光阴,我只如蜉蝣般飘荡在浩瀚文化中,普通如我,却对那传承千年的文化钟情至今。

许是孩童时代习惯了粗犷乡音,就自此对秦腔念念不忘;许是豆蔻时识得了“丁香姑娘”,就自此对江南小镇心怀向往;许是闲暇时偶的一两句词赋,就自此对唐诗宋词情系心头。就算暮年后一抔黄土,也难断此情此意。

那一声冲破苍穹的吼,便是三秦大地的问候。铺天盖地的黄土和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粗犷而又爽朗的三秦人民,秦腔就是他们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在秦腔的舞台上,三两步走遍天下路,七八人可做虎狼军,那些震撼画面似是刻入脑海。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她等来了凤冠霞帔,是秦腔让我懂得了“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窦娥满腹委屈含冤赴死,天地为之动容,是秦腔让我体会了人生百味;包拯公正一怒铡陈世美,伸张人间正义,是秦腔让我明白了“正能量”自古就有。田间劳作,吼一声秦腔解闷,孤苦羁旅,吼一声秦腔解愁。秦腔是三秦文化的见证,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

我喜欢秦腔,从远古到未来。

那烟雨蒙蒙的古朴小道,便是江南小镇的邀请。柔情小道,油纸伞下,似是我曾想念的“丁香姑娘”,江南小镇像是一位窈窕的女子,带着渔乡特有的气息让我陶醉。那苏州园林不似北方的皇家宫殿的开放和大气,她多的是一种温婉恬淡的留恋。漫步古道中,渔歌互答就是这里的音调,园林里的青砖绿瓦,没有太多鲜艳格调,这大概也是源自久远的流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传一缕情,或是丁香姑娘,或是苏州园林,本都是江南小镇的缩影,更是南方文化的印证。

我向往江南小镇,从梦境到如今。

那唯美的长短词句,便是词人来自远古的呼唤。我喜欢李清照的词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无忧无虑,“凄凄惨惨戚戚”的我见犹怜,她的表达更像是说书的人串起一片片回忆;我敬佩李白豪放不羁的情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他的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他的雄伟抱负,他的浪漫主义如大江奔流,永恒不息。诗词歌赋博大精深,这何尝不是中华文化的博大体现,简短的表达,深刻地意味。这是封建社会的文人情怀,更是远古以来文化的传承。

我钟爱诗词,从表象到灵魂。

我踏上中华文化浪潮洗礼过的海滩,仔细捡起各色海螺,那悠扬歌声是中华文化的赞歌。大千世界,平凡如我,但我对那美丽的中华文化之热爱竟也超越自我,成了灵魂里不可磨灭的镌刻。

一缕悠悠文化情,自此一生相伴。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