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相关作文

【篇一:碎片化的社交】

当你在地铁上或是公交车上时,总能看到这样一幅景象:几乎整个车厢里的人都在低着头看手机,他们或是在玩游戏、刷朋友圈、看微博,有的是和家人或朋友在发消息、发语音。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越来越依赖这种交流方式进行社交。

很久以前,大家都是用书信进行交流。邮递员就像是移动网络,把家人和朋友的消息带到你的身边。有时候一封信要等上好几天才能收到。但是收到信的时候心里会暖暖的,非常高兴。后来电话出现了,最初的时候是公用电话。每个弄堂里都能听到大妈们的大嗓门。渐渐的家里都装上了固定电话,人们之间的联络就更加的方便了。直到移动电话的出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和家人或者朋友进行联络。听大人们说,最大的手机是叫“大哥大”,一个像板砖一样的大家伙。随着时代的进步,手机也越来越小,但这个时候手机的主要作用就是打电话。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手机不再仅仅是打电话的工具了,他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智能手机”它除了可以用来打电话,它还可以了解全球最新的新闻,用来听音乐,购物……特别是在社交上,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也更加的便捷。比如你有一个很久没有联系的朋友,虽然不曾通话联络,但是你可以在他的社交账号上了解到他最近发生了什么事、去了哪些地方……又或者你的家人远在异地出差,因为有了移动互联网,你可以随时随地和他进行视频,知道他的一举一动。这样大人们不会错过孩子成长的一点一滴,老人们对远在异地的孩子更加放心。现在许多社交APP的出现,让你也可以认识更多的朋友,甚至可能这些朋友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人种。虽然移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便利,让我们的社交也更加的便捷,但是我总觉得他少了一些温度,少了一些人情味。

曾经看过这么一个新闻,一次朋友之间的聚会,刚开始大家都是各自拿着手机自顾自的玩着,后来一个朋友说,大家很久才聚一次,不要让手机变成大家交流的阻碍,建议把手机都放在一起,聚会的时候都不去看手机。大家都赞同,于是这次聚餐变得非常融洽,大家交流的更加愉快。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少之又少。面对面的交流也被更多的取代。

网络时代的便捷确实方便了我们的社交生活,但人与人之间还是更需要面对面的交流。这样你才能更真实的了解对方,感受对方。这样的社交才能有温度,更有人情味。

【篇二:我爱碎片化生活】

如果把我现在的生活描述一下,标签之一应该就是“碎片化”,“碎片化”不是贬义词,这就是我喜爱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我爱碎片化生活,喜欢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切。

在爷爷奶奶跟我讲的他们的故事里,有乡间的慢牛、一年一季收割的庄稼、缓慢的书信往来、惜字如金的电报,小小的村庄和乡镇就是他们的全世界,唯一快的,只有孙悟空的筋斗云。我认可这种慢生活,但它不属于我。

我喜欢扑面而来的信息和随时随地的响应。睁开眼就能看到微信留言和短信提醒,每天的信息头条可以刷一下手机就知道,微博热点和朋友圈可以让我很快知道我所处的世界在干什么,想买什么东西淘宝上就可以选好,借助ipad和手机app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想学习的知识,百度和作业帮可以帮我解决很多问题,微信群可以让我很快的和家人、同学、朋友互通有无、讨论交流。

碎片化生活方式让我充满活力更有效率。正因为有了移动互联网,我可以在坐校车的时候不仅仅是坐车,可以同时听着音乐,和远在大学里的表哥用qq讨论动画展览,和爸妈在微信群里商量国庆长假去哪里玩,还顺便刷着朋友圈看同学们有哪些新消息。我可以在看书的时候不仅仅是看一本书,而是借助网上社区精华解读和热点评论,在短时间内快速的了解这本书的内容重点和导向,同时延伸阅读同题材和同作者的内容,本来需要一周的事情我一个小时就能做完。

碎片化生活,让我们将生活填的满满当当。以前的生活,就是一个罐子只装了一块石头,现在的生活,是装了石头后,又在空隙里装了石子,又在小缝隙里装了沙子,然后又灌满了水。从前一天只见一个人,一年只收一季庄稼,一生只在一个国家,太慢了!这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我们年轻人,就要一分钟内和五个不同地方的朋友同时聊不同话题,一天看完不同的十本书,坐着原地不动办好十件事。虽然同样是一天,但已经是好几天。

碎片化生活,其实是有秩序的新时代生活。我们要做的,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接纳,欢喜接受这种时代的变化。这样,才不会被铺天盖地的信息所淹没自我,不会在层出不穷的信息面前迷失方向。

当然,碎片化生活也带来了一些不便,零碎的时间无时不刻不被信息占用,完整的事件经常被意外打扰,缺少了精致和悠然。但即便如此,我还是爱这个属于我们的时代,爱移动互联网下的碎片化生活。

【篇三:碎片化的社交】

当你在地铁上或是公交车上时,总能看到这样一幅景象:几乎整个车厢里的人都在低着头看手机,他们或是在玩游戏、刷朋友圈、看微博,有的是和家人或朋友在发消息、发语音。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越来越依赖这种交流方式进行社交。

很久以前,大家都是用书信进行交流。邮递员就像是移动网络,把家人和朋友的消息带到你的身边。有时候一封信要等上好几天才能收到。但是收到信的时候心里会暖暖的,非常高兴。后来电话出现了,最初的时候是公用电话。每个弄堂里都能听到大妈们的大嗓门。渐渐的家里都装上了固定电话,人们之间的联络就更加的方便了。直到移动电话的出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和家人或者朋友进行联络。听大人们说,最大的手机是叫“大哥大”,一个像板砖一样的大家伙。随着时代的进步,手机也越来越小,但这个时候手机的主要作用就是打电话。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手机不再仅仅是打电话的工具了,他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智能手机”它除了可以用来打电话,它还可以了解全球最新的新闻,用来听音乐,购物……特别是在社交上,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也更加的便捷。比如你有一个很久没有联系的朋友,虽然不曾通话联络,但是你可以在他的社交账号上了解到他最近发生了什么事、去了哪些地方……又或者你的家人远在异地出差,因为有了移动互联网,你可以随时随地和他进行视频,知道他的一举一动。这样大人们不会错过孩子成长的一点一滴,老人们对远在异地的孩子更加放心。现在许多社交APP的出现,让你也可以认识更多的朋友,甚至可能这些朋友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人种。虽然移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便利,让我们的社交也更加的便捷,但是我总觉得他少了一些温度,少了一些人情味。

曾经看过这么一个新闻,一次朋友之间的聚会,刚开始大家都是各自拿着手机自顾自的玩着,后来一个朋友说,大家很久才聚一次,不要让手机变成大家交流的阻碍,建议把手机都放在一起,聚会的时候都不去看手机。大家都赞同,于是这次聚餐变得非常融洽,大家交流的更加愉快。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少之又少。面对面的交流也被更多的取代。

网络时代的便捷确实方便了我们的社交生活,但人与人之间还是更需要面对面的交流。这样你才能更真实的了解对方,感受对方。这样的社交才能有温度,更有人情味。

【篇四:遇上碎片化生活】

早上,小柯就被手机闹钟声吵醒了。他眯着眼睛按下了闹铃,打了个哈欠继续睡。不一会儿,闹铃又响了,小柯只好爬起床,快速刷牙洗脸,拿起妈妈准备的早饭,冲出了家门。

小柯学习的学校中,可以带智能手机。于是,小柯临出门时不忘带上他的“苹果”。小柯上学需要坐二十分钟地铁。上了地铁,他便拿出手机读起了英语单词。下了车,他还在琢磨着一个单词的发音,差点被车撞倒。于是,他赶紧注意起路,连跑带跳地冲进了学校。

到了教室,趁着早自习的时间,小柯又拿出手机,哈哈,朋友圈里有同学发来了作业答案,大家赶紧对一下啊!有同学发话问小柯,“你是不是昨晚又挑灯夜战啦?”小柯只好回复了一个无奈的表情,发了一句“下次努力。”唉,明明同学都坐在一个教室里,却不互相交谈,这不是大大减少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吗?这一切都被移动互联网取代了。

终于到了午休时间,同学们都安静地做作业。突然,安静的教室里从某个同学的手机上传来了游戏邀请。同学们立刻又炸开了锅,玩起了游戏。移动互联网竟然还取代了阅读的持续,将阅读时间分割打断。

下午语文课上,老师提问:“有谁知道孟子吗?”同学们全都唰地举起了手。“那有谁知道他生于哪年?卒于哪年?名什么?哪里人?”老师这么一问,同学们都哑口无言了。只有班里的“活字典”小宇举起了手。“孟子,约公元前312年——公元前284年,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同学们都投去了羡慕的眼光。同学们的知识都是通过查阅百度、搜狗。只有小宇喜欢阅读书籍,所以小宇的知识储备是花大量的阅读时间得来的。

这仅仅是一名初中生几节课的生活,便可以体现出现实生活中,移动互联网是多么的全民普及,这让人们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了。

说到“碎片化”,其实就是把一些完整的东西分割成诸多零碎,从而使我们的时间越来越零碎。如今,碎片化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种形象性描述。

故事中说的移动互联网指手机,ipad等电子设备,其实就是导致人们时间被碎片化的元凶,它们取代了人们的社交;打断了阅读、学习等持续时间,无法做到持之以恒;还会让同学们在某网站上阅读,但只会让我们的阅读面广却不精深。

根据研究表明,一个人除了睡觉,一天约有10个小时是整块时间。但是实际上只有6个小时是专心花在工作和学习上的。可是这里的小柯甚至只有一两节课的时间持续高度集中,其余全被互联网给打碎了。甚至有些更容易分心的同学作业写了两分钟,却看手机花了五分钟。这样看下来,你还觉得时间怎么会消失,都去哪儿了吗?

陆放翁讲过“待饭未来还读书。”意思是据说有人利用等饭的时间读了不少书,这个就是合理地利用了碎片化时间,抓住被打碎的时间,努力学习。所以,我觉得无论是大块还是碎片的时间,最重要的是专注。将某件事情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就能取得成功。虽然我的生活是碎片化的,但我相信人们今后一定会利用好碎片化的生活,让生活更有意义。

【篇五: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即作为移动端的手机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的今天,我们周围的生活逐渐在快速的改变,生活都被碎片化。尤其在吃、住、穿、行、交友、阅读等,与以往传统方式完全不一样,将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

诸如在吃饭,手机端安装了“百度外买”、“饿了吗”等APP软件,只要通过手机下单想吃的东西,过段时间想要的饭菜通过快递小哥送上门。同样通过淘宝等软件,我们原本的购物方式也在改变,可以不用出门,就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选到自己想要物品并下单订购,而且很快通过物流送到指定的地方。而反观以前,对想要的物品,特地去大商场或购物中心才能购买,有时候所需物品还没有,只能到外地才求购,拜托朋友或亲戚从外地带回,耽误时间且不方便。现在移动物联网的发展,全国各地的物品都可以随时订购,甚至国外的物品也很方便订购,这在以前是不能想象的,为我们的生活节省很多时间。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光在购物方面改变很大,在出行方面也改变很大,叫车有滴滴、快滴等叫车软件,事先预定出租车服务。还可以使用共享单车等服务,实现短距离的出行。

随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我们可通过手机随时浏览各种新闻,随时随地把握实时动态;不用特意通过收看电视或收听收音机或阅读报纸才能了解新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便捷和有效。生活被移动互联网碎片化,为我们带来方便,同时为我们节省很多时间;节省的时间,我们可以用于阅读学习,快速查询各种资料,帮助我们学习,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

然而,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有二面性。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在互联网上还充斥着欺骗虚假的信息,以及有很多诱惑(诸如网络游戏)。对于像我们这样中学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受游戏的诱惑,沉迷于游戏,可能为游戏而废寝忘食,直接影响我们的学习,造成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所以,对我们中学生而言应该谨慎地使用移动互联网,对学习有帮助加以运用,同时避免被网络游戏和虚假信息所诱惑。

【篇六:碎片化的生活是一种创新】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们很多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购物不一定要去超市,上课不一定要去学校,甚至看病也不一定要去医院,这些行为都可以在移动互联网上分批、分段完成,并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移动互联网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碎片化了,而这些碎片又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全部,我认为这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以购物为例,传统的购物方式是列好清单,留出专门时间,选择离家比较近的购物点,然后选好商品、交易,最后把商品一次性运回家。这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消耗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如果碰到一家购物店买不全所要的商品,可能就要跑另外的购物点,花费的精力就更多了。而如果我要的商品只有外地才有,那就更难办了。而有了移动互联网购物,一切变得简单多了。只要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足不出户,在移动互联网上随时随完成购物,节约很多时间,更省了人力物力。更便捷的是,我人在上海,却可以轻松地从北京、广州,甚至是国外买到我所需要的东西。我可以中午花两分钟买一本书,晚上用十分钟买一件衣服,明天再花一刻钟买一把吉他,利用的都是碎片时间,完成的却是全部的购物任务。

再比如我们学生上课。传统的上课方式都是在学校教室里的教和学:固定的地点、时间,固定的老师,固定的学习内容,学生没有选择权,特别是学生因生病等原因不能到校上课时,老师教过的内容就不能再学习了。而在移动互联网上上课,各种限制就没有了。我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选择我喜欢的老师上课,学习的内容可以是语、学、外,也可以是学校没有的课程。比如我可以选择学习如何做菜,可以选择学习一门乐器,也可以选择如何制作电影等等。最关键的是我都是利用碎片时间来学习,而且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是片段化的——熟悉的、简单的内容可以跳过去,不必被动去听,而重要的、复杂的内容我可以反复学习,因此学习效率就大大提高了,这是学习模式就是创新。

移动互联网让我们的生活、学习碎片化了,带给我们的是便捷和高效率,这其实就是我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创新。

【篇七:碎片化生活】

近几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移动互联网已被全国广泛使用,人手一部智能手机,随处可见低头族。

回想了一下我的暑假,清晨,被手机闹铃吵醒,收拾自己,出门补课,插着耳机等车到达目的地的,到点回家,路上又是耳机,刷朋友圈,微博,到家放下书包就是不停的玩手机,到点吃饭,到点睡觉……

我相信许多人都像我一样,没事做的时候拿出手机不停刷刷刷。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这样的现象是越来越多,这,是好现象吗?

不是,作为一个学生,高科技产品对我们的诱惑力是非常之大的,一些甚至会走火入魔,和家长对着干。我们已经多少时间没有好好看一本纸质书,或者是在操场上挥洒汗水,又或者是鱼好朋友共同逛街。以前没有移动互联网,没有手机的我们,不也是笑容满面,欢声笑语。

我们或许已经习惯网络带给我们便利的生活。找人聊天不需要打电话或是约出来,聊天软件帮我们解决了这个困难,聊天打字都是通过拼音,而回到现实,许多人就是提笔忘字,这种现象一点都不好。

人际交往被手机碎片化,但是,有时候,朋友和同学们都在忙自己的事,没时间可以约出来见面,这种时候发个微信,稍稍问候一下也很好。亦或是过年过节时,大家都有自己的亲戚朋友,不可能顾全所有,群发祝福表示问候,这何不是一种便捷方式。

所以,碎片化生活有好处也有坏处,我们可以合理运用它的好处,我们得有良好的自控力,防止手机“病毒”入侵,即使入侵也应该及时杀“毒”。

【篇八: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近十年来,有这么一个家伙闯进了我们的生活——移动互联网。不仅如此,这家伙还手持一把刀,把我们的生活切成一块一块零零散散的碎片。在社交上,更是“零落成泥”,却没有“香如故”。

有位朋友,每次找她聊天她都不会立刻回复我。大概五分钟后,她发来了一张游戏截图,于是我不得不与她聊起这个游戏,却早已把自己找她的原因抛之脑后。而当我要说我找她的原因时,映入我眼帘的,是充斥着整个屏幕的表情包。又过了几秒钟,她丢来一句“我要写作业去了”或者“我要洗澡了”,然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随后,是与她一起去上课。走进教室,一眼便望见低着头看手机的她。她倏地抬起头,朝我挥了挥手,微微一笑,又低下头去了。我来到她旁边的座位坐下,试图以各自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来开始我们的聊天。她放下了手机,转过身来,我们就这样侃侃而谈。

这真是再愉快不过的时候了。

但这一切,都随着手机亮起的屏幕被深深地打破。她转回去,拇指在屏幕上飞速跃动着。那之后,她的眼睛始终锁定在五光十色的屏幕上,而她对我的回复也只是“哦”“啊?”面对如此,我无奈停止了对话。而接下来的情景,让我愣了好久:整个教室里大多数人都在低头看手机,哪怕是关系好的,也都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

再低头看着手中的智能手机,我的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悲凉。可是这就是现状啊,我也无法阻止移动互联网拿着刀,一下,两下,三下地持续性地切割着我们的生活。

此时此刻,过去,还在小学的日子,大家都还没有智能手机的日子重映于脑海中。大家嬉笑着,打打闹闹,笑着互骂“傻瓜”;男孩子们踢足球,女孩子们练习跳绳;放学回家的路上依旧兴奋地说着一天的事,在公交车站也能把各种游戏玩出新花样?那个时候,或许才是真正的社交,最简单,最纯净的社交。

或许吧,有人会说碎片化的生活挺好,挺舒服的。然而,若移动互联网持续性地纵横切割,我们的生活将会被“碾作尘”,甚至,人际关系也会渐渐冷淡。

愿我下次与你相遇,笑面春风,手中无手机。

【篇九:回到现实】

在移动互联网发达的这个时代,信息量过载,使得我们的时间仿佛都被切割快来了,它们正变得碎片化。

我们的生活被碎片化的东西所占据,比如几分钟的网上购物,比如在地铁上刷一刷社交网站,甚至,上厕所也要浏览“厕所读物”了。随着人们对手机依赖成瘾,若是没有它的陪伴,没有什么能随时拿出来“刷一刷”,心里就不踏实。而这样一来,很多事情都因“刷屏”而变得碎片化了,人们的心态和认识也受到了影响。

我认为碎片化生活的现状亟待得到改善。

当我们遇上碎片化生活,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去一次性、干脆地完成一件事。因为时间被分割,被手机占用,专注度会受到干扰,自控力也会下降,这对于学习、工作和生活来说无疑是非常致命的。作为一名学生,我能举这样一个例子:本来一天中计划是写完作业,并复习某科笔记,但因为便捷的移动互联网,这一计划通常会留下“小尾巴”,日复一日,结果显然会令人苦恼。碎片化使人们的生活变得单一、百无聊赖,这样的生活缺少意义,碎片化也消解了某些意义。

当我们遇上碎片化生活,认知会变得浅显起来,心态也会变得浮躁。因为时间碎片化,我们没有足够的空间来进行思考,渐渐地,看事看表象,遇事急躁不耐烦,孤立片面地看待事物成为现代人的通病。比如社交网络上的造谣现象。年初的时候,有人造谣代孕合法化,网友们迫不及待地就开骂了,最近的南京火车站猥亵女童事件,网友人肉错了人,那位完全与世无关的男孩子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受了铺天盖地而来的辱骂。造谣一句话,辟谣跑断腿,谣言还有营销号们鼓吹,在一边煽风点火。人们花几秒就自以为了解了真相,就开始打着正义的旗号发表言论,而不是去辩证地看待这件事,不去思考不进行博弈,这样的认知和心态上的改变是会造成一定后果的。

那么,该如何做呢?或者说,如何回归用辩证的方式思考呢?人们应去寻找生活的意义,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而不是让日益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成为牢笼和枷锁。应是人使物,而非物役人。对此,已有很多APP被开发出来,它们多用于冥想,有助于提高专注力;还有很多书吧,以供人们在清闲的下午能够放下手机去阅读;我们还可以腾出一天去逛街,去买个够,去社交,去认识更多有趣的灵魂,去将碎片化的时间整合起来。

所有包括移动互联网在内的工具都应被有效利用,人们应回到现实中去享受现实和生活,摆脱信息爆炸的负担和桎梏,并将碎片化的时间、光阴、人生整合起来,充实而有意义地度过。

【篇十:在碎片化的生活中】

在移动互联网大为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在自己尚且无知无觉中,逐渐都被碎片化了。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等的普及,在我们越来越多地享受到它们提供的便利和快捷的同时,我们原本完整的时间渐渐被分割为零散的碎片,而这种碎片化的趋势正不断深入阅读、购物、社交等,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

诚然,碎片化是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必然发生、且已经普遍存在的产物。究其产生原因,其一是现今人们对信息的丰富性和多元化的普遍追求。在工具日趋发达的今天,人们往往倾向于了解更广、了解更多,希望及时和便捷地获悉国际热点、时政要闻,以及社会动向、娱乐新闻等等各方面的最新信息。而这一心态和需求在手机和互联网的支持下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如今在地铁车厢里的十分钟,便足以让我们知晓海量的信息。其二是人们在自身对娱乐信息和娱乐性的需要中渐渐将其转化为一种偏好和追求,而这促使我们在做任何事的间隙中时不时拿起手机查看朋友圈、点击进入一条娱乐新闻。人们对互联网和手机所提供娱乐性的依赖甚至远超过了大多数人所意识到的程度。这无疑令我们的时间和生活更严重地被碎片化。

碎片化对我们的生活已然产生了不容轻视的影响。除了时间被人为地割裂之外,我们的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亦变得散乱和零碎,能够完全不受干扰地在一段完整的时间内做事似乎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而被我们用手机和互联网打断的、那些我们自以为节省和充分利用的零碎时间,实则只是破坏我们生活完整性的罪魁。而另一方面,当我们用碎片化阅读、碎片化社交等代替书本阅读和现实中面对面社交的过程,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越来越多地来源于网络,也不可避免地在这种信息传播门槛较低的方式下趋于媚俗化。

更严重地,碎片化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心态与认知。在长期的碎片化生活中,久而久之,当我们习惯了时间被割裂、生活被打断,就必然意味着相应地,我们曾经拥有的专注、耐心等品性会逐渐流失,而养成一种消极的心浮气躁的心态——这往往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做事急躁欠思。

碎片化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中的必然趋势,故而,一味排斥碎片化的环境而坚守绝对的完整性似乎是难而又难的。应对碎片化的生活,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尽可能地适应它,既不完全沉沦其中,又不一味盲目排斥。碎片化并不如洪水猛兽般席卷一切,企图颠覆我们的生活,我们不必对它惊慌失措、避之不及,但也不能在其中迷失和任由它无止境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我们原先所维持的整体性,无论在效率和心态上,都给予我们充分的积极影响,这是我们不能抛却或取而代之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碎片化中寻找和保持必要的完整性,积极地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手机的便捷和零碎时间,通过明确自己的目的和追求,将工具为我所用,而避免在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下使生活被更严重地碎片化。

正确认识碎片化,摆脱对移动互联网的过分依赖,是我们在碎片化的环境中依然可以自如生活的关键方法。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