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相关作文

【篇一:碎片化下的生活】

相较从前凡事都带有的仪式感,碎片化使因此我们不必再花上许久的时间杜撰言辞,而可以在闲暇时随时问候。如此看来,碎片化为我们节省了不少的时间,也提供了相当的便利。但是,在享受碎片化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在失去些什么?

单就碎片化本身而言,并没有什么弊病。碎片化使人们方便阅读,出门在外不必背着重重一本书,等车休息的闲暇,就可以掏出手机看几页。看似是方便,但这样随意的几页几页,真的能读进心里,引发人们的思考吗?恐怕看到最后早就忘了原来看的是什么了。碎片化使人们方便购物,各种购物网站上不仅有着多样的选择,往往还有更低的折扣,不用出门就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东西。但是这也引起了很多妇女的疯狂购物,不仅容易买回来不需要的物件,还会在不知不觉中花了更多的钱。碎片化使人们方便社交,不仅可以跟朋友门在聊天软件上交流感情,还能一起联机打游戏。还有各类的交友软件方便人们认识满足自己需求的新朋友,生活像是十分的丰富多彩。而过于方便的网上聊天却也有可能导致本来在一个城市的好友久不想见,相比起网上的交流,或许还是见见面更能增进友情。而关于通讯的话题,更是令人深思,在没有手机电话的年代,大家都记着要给长辈经常写写信,通报子女在外的平安让父母安心。而现在有了如此方便的通讯工具,许多人想着随时可以给爸妈打电话发短信,就不再怎么记挂在心上,联系反而是越来越少了。由此看来,人们对碎片化的使用产生了很多误区,大抵是人类在舒适环境里产生的惰性之类的吧。

究竟在这个越来越快的时代里,还有什么是值得人们为之倾心而停滞的呢。

有时,就会很向往从前那个年代,从前什么都很慢,书信一来一往要好多天,三五好友择日相见,自己在家沏上一壶茶,翻开一本书,就能静静地读一个下午……。

生活的本质不该被碎片化所影响,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坚守自己的内心,才是难能可贵。

【篇二:愿你慢慢长大】

小思琪:

见信如晤!

今天是你的生日,首先祝你生日快乐!

这是姐姐生平以来第一次给你写信,一定要好好看到结尾,不认识的字记得找妈妈问一下。

我想跟你聊一聊三个方面,往下看吧:

第一个方面是家庭与成长。

说来咱们都算孩子,6岁的年龄差,虽然没有什么共同话题,但你的心思我肯定是比较懂的,毕竟我6年前就是现在的你。

我很清楚被爸妈教育是什么感觉,我也很明白二年级的小朋友对玩具、对欢乐、对仪式感、对成熟的渴望。当爸妈责怪你时,他们越说,你就越感觉到生气和委屈,这时你会在心里默默的吐槽,但又不敢说出来,这时我之前的感受,你可能与我相同,但按你的性格来看,爸妈应该不怎么指责(来自一个姐姐的羡慕)。我想说的是,当长辈们教育你时,一定要听进去,相信我,这对你长大以后是有帮助的,这方面你做的挺好,把老师说的话记得清清楚楚,是学霸没错了。

要和爸爸妈妈好好相处,多让自己做点家务,要快乐和幸福。

第二方面是梦想与征途。

你喜欢英语,一心想去国外,看看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喜欢当然是对的,不过你要知道去英美上大学意味着什么,同时也一定要保持初心,就像在沙滩上探索,朝着一个方向,不断在沙滩上跃出新的图案,但初心不改,始终守成。首先,你要好好学习,把学习当做一种不断吸收和运用,抓住机会就学。

你要将优秀当做一种习惯,一时优秀不算什么,谁没有点高光时刻,重要的是一直优秀。将梦想时刻装在身旁,提醒自己,坚信自己的征途是星辰和大海。

第三个方面是生活与欢喜。

跟你一起听凯叔时,听到唐僧对三个徒弟说,我们要抓住生活中的小快活。其他的事情再重要,也没有快乐重要。不要强迫自己做不想做的事,在想出去的时候就出去走走,给自己一些放松的时间。

你还小,需要有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更需要用你小小的慧眼发现这个世界,探索你的最爱。世界中有趣的奥秘的事情太多,好玩的事情也是不尽其数,等着你去发现。

生日快乐!

姐姐

2019。11。10

【篇三:仪式里的自我】

仪式,多指典礼的秩序形式。在很多人的想法里,仪式代表着繁琐、表面化、形式化。那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外在”,而仪式的“内在”绝不停留在追求仪式感,仪式的每一步都有它独特的意义。

仪式是成长的见证和余生的回味。满月、周岁、十岁、成人……这些阶段我们的一生中只有一次机会经历,仪式让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些人陪你一起见证,一起分享成长的喜悦。长大后,再翻出孩童时戴着生日帽傻笑的照片,又一次回味那段时光,总是感慨万千。在央视《等着我》节目中一位老兵来寻找他的排长,他只提供了为数不多的线索:排长的名字以及当兵第一年过生日时排长偷偷塞给他的鞋垫子。其实仪式可大可小,可它终究会成为你生命中不可抹去的回忆,甚至让人念念不忘一生。

仪式是自我的热爱与治愈。曾经有一句话很有名:“幸运的人用一生回忆童年,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著名作家张抗抗便是后者,她幼时丧母,一直独自飘荡。可她却在文中写道,以后每年我都要为自己过生日,每年我都要为自己买蛋糕和鲜花。她不是一个人,她有自己陪着自己。或许以后,在每个生日的烛光里,她会慢慢忘却之前的不幸和苦难,成为一个乐观积极、热爱生活的自己。成就自我,是最好的结局。

仪式是坚定信念、培养树立意识的必经过程。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我们每周一都会举办升旗仪式。戴红领巾、唱国歌、敬礼,每一个细节都深深刻在孩子们的心中,即使他们年幼,还不懂爱国情怀,但终有一天,他们会参透,成为在凌晨五点去天安门看升旗的大人。在那个瞬间,心中的信念在积攒多年后爆发出来并深入骨髓。中国的后代是千千万万的中华少年,他们有信念、有理想去建设更好的祖国。这就是仪式带来的、永存的信念与向往,潜移默化又深入人心。

所有的仪式里都有个自我。或许是幸福的笑脸、孤独的身影、向阳的脸庞……都行。你终会在这些过程中成为更好地自己:有血有肉、战胜不幸、坚定信仰。

我们努力着成为一个完整有自我的人,仪式是途径,更有力量。

【篇四:这个仪式,让我懂得包容】

仪式一词,可大可小。大至国旗招展,庄严肃穆,小至汉服束腰,似简而深,但于我,后者则是一场意义非凡的仪式。

第一次穿汉服便醉倒在中华传统服饰之美中,锦缎轻纱,好不秀美!然而身穿汉服出门多少还是需要些勇气,在门口踌躇一番,还是耐不住社员们三催四请,开始了第一次社团活动。

社长见我们五花八门的束腰方式,不禁浅笑出声,“大家跟我重新束一遍腰吧,我看大家束腰的方式都不太对。”社长抬起手,耐心的教我们如何正确束腰,“再将左边的绕过来……”社长耐心教导之声回响耳畔。几位新社员跟之重新将汉服整理好,因为喜爱,对这些事总是上心些,不觉间竟生出几分仪式感,颇有些将士奔赴战场前穿戴铠甲的感觉,随后社长解释了汉服的内涵,无非是些宽容、传承一类的老字眼,我虽不是第一次听,却仍不解其含义,便不再去想。

等时间再过去些,我们便开始了游园。与平时大不相同,这次我们几乎是顶着所有人的目光进园,也不知是阳光灼热还是紧张,手心里止不住的冒汗,回想起刚才社长所提到的包容,不禁暗暗在心中谴责那些人不懂得包容文化的多元,步子也快了些,像是要逃开那些目光和议论似的。不得不承认那天的议论中确实有不少赞美之声,可我却听不见赞美,一心只想那些讥笑、嘲讽或是不解,他们都戴上了恶意的面具,凝视着不知所措的我,“你看,那穿的是古装吧!”“也不知道有什么好看的,那么肥大一点也不美啊!”“就是!还很长,一定很热吧。”这些声音刺痛了耳朵,让我萌生出逃避的想法,这时一个声音响起,“这个不叫古装,叫做汉服,宽袍大袖也是古人留下的传统,寓意是人要包容,而且这袖子兜风,很凉快的!”社长回头笑着解释道,就在她对那些人笑的瞬间,我突然明白了社长所解释的内涵,所谓包容,不就是兼容文化吗?不就是面对非议仍能笑着解释吗?不就是能坦然应对误解吗?社长转过头,紧了紧束腰,笑着一摆手,颇有几分得意地说到:“瞧咱们汉服的魅力多大!”这时的社长与刚才为我们讲解的社长渐渐重合,刚才那场仪式在不知不觉间又被赋予更深层的含义。

原来所谓内涵并不仅是嘴上说说,更是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行动,而今我也常穿汉服,每一次穿的过程都像是一种神圣的仪式,最后束腰便将那经五千年岁月所传承下的善意和包容紧紧束在腰间。

这个仪式,意义非凡。

【篇五:书法之美】

墨香韵长,纸笔交织,软硬互衬。书法,正美之时。

钢笔流利抒潇洒。

每当拿起钢笔,沉甸甸的重量好似压在了心上,那是一种庄重的仪式感。冰凉的触感已温热,手心里蒙上了薄薄一层汗纱。终于,落笔了。细小的笔尖不带一丝留恋地滑过,优雅利落得像个舞者。横、竖、撇、捺,似彩虹,似流星,在这张白纸上,勾勒出最美好的年华。金属质感的钢笔在灯光照耀下闪闪发光,一支笔,凝注了太多太多:有书写时干净利落的畅意、有落笔前斟酌琢磨的踌躇……一笔一划,或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清丽的线条抒写着潇洒;或细书慢写,微微的停顿,留下一个敦厚的句号。

毛颖气韧柔融刚。

提起久违的毛笔,时隔两年之久,竟生疏了这么多。摩挲着笔杆,几次停顿,却不知如何下笔。好闻的墨香萦绕在鼻间,不知是不是禁不住的诱惑,手一微顿,纸笔相碰,纸墨交融,平稳的划过,顿笔,一个“一”字就展现在泛着黄的毛边纸上。厚重的墨色与这有些陈旧的黄色映衬着,别有一番风韵,虽不比白纸黑字的明晰,但漾开了一种默契的古韵。一,工整清丽,只是略显淡薄,有失毛笔字乘风破浪的气势。端详着手中的毛笔,虽是毫毛而成,但竖直而立的笔,却是那样正气凛然,气力深厚。平稳呼吸,蓄力,悬腕,均匀吐气,手稳稳的划过,一笔一划……此时的墨色不再那般死气沉沉,还未干透的墨在灯下泛着柔柔的光。岁月静好,墨香弥漫的岁月,静好。

方格子中的墨色,沿着纸的纹路扩散,墨水,钢笔,墨汁,毛笔,牵连古今。是钢笔抒写的潇洒,是毛笔抒写的敦实。五千年文化沿着它的一笔一划传承,古今气节神韵贯穿每一字,每一划,倾注了无数中国人的气力。曾有它的延续,曾有中国的不灭。

书法书法,书中华气韵。

【篇六:分享作文600字记叙文】

那个夜晚有阵风,点亮了温柔。一串蹒跚的脚步,踏响了明媚的节奏。那是一场将美好与我分享的无双盛宴。

周五下午从学校回家,不想一头扎进作业的匆忙,趁着爸妈未回家,我偷溜到楼下的咖啡馆,与步行街的傍晚来一场忙里偷闲的邂逅。

时间从发呆的空隙中流过。华灯初上,步行街萦绕着金色的柔光,不知又会是谁的身影旖旎了繁华。咖啡馆门口有三盏地灯,也是金色的,与路灯一起打开,倒有些迷惑了目光。

我静静的凝视着这熟悉又有几分陌生的街道,独自徜徉着这一份静谧与孤独。

一串笑声,打破了这份浪漫。一个小孩从远处跑来,笑着,小脸庞笑的皱皱的,就像一朵盛开的菊花一样皱皱巴巴。“这倒是有些不符合这诗意的氛围了。”我是这样想的。可那小孩却丝毫不知我的想法,丝毫不在意我,他的目标是地面的三盏金黄的地灯。

他蹒跚着跑过去,停在了第一盏灯前。一只小脚高高举起,身子因重心不稳却向旁倾倒,扭了好几下,终于“啪”的一下将金黄踩在了脚下。这是很有仪式感的一下,小男孩发出了一串银铃般的笑声。紧接着又晃着晃着跑向了第二盏灯,踏上了金黄,然后是第3盏,再折回来又从第一盏开始。这样单纯的往返,这样开心的踩着一盏盏金黄的灯光,我忍不住笑了起来。

可看了一会,我笑不出来了。我看了看表,已经过去了20分钟了。一个不满三岁的小孩,做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竟能坚持这么久,他竟有这般耐力?一种错觉般的领悟袭上的心灵,连带着我和我的椅子发出了“刺啦”一声。

那小孩抬头倒是发现我了,他又指着那灯,对着我展开了菊花一般的笑容,这回我没再叫出声,反倒觉得眼眶莫名有些潮湿了。

这是属于一个幼小生命对美好最初最原始的执着。美好可能没有诗意,但爱的多了,便凝出了诗意。

那天晚上,一个小孩在我面前分享的是这个步行街的晚风里最缠绵呢喃的温柔。

【篇七:生活需要仪式感】

【消逝的仪式感】

陈抱朴

仪式感,似乎常常被人所提及,却极少有人真正去诠释它到底是什么,或是其中所蕴含的特殊意味。仪式感仿佛是每个人心中都存有的一个模糊的感受,但又难以被看得真切。也许在每个人眼里,仪式感的含义各不相同,却又有所相通吧。

在我眼中,仪式感是理想境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沟通的媒介。仪式感让理想的曙光照亮生活,让平和的内心仰望未来。

我总喜欢在吃早饭前,先去一趟教室,空无一人的教室之中,四周的桌椅杂乱零散,我的心却异常得平静。在这个无人注视的地方,在这个略微昏暗的空间,抛去摆在他人眼前的姿态,自我地享受这专属的片刻安宁。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却连这短暂的片刻清净都不懂珍视,不愿追求,更是将“仪式感”视为无用的负累,只想敬而远之。殊不知在这个空虚的社会中,只有这种带有轻微的盼望和真切的渴求的方式,才能在跨越所谓的理性,带来稍许来之不易的动容。

也许是现实与所思所想之间那不可逾越的偏差,使得大多数人甘于无奈而沉溺在绝望之中,将先前高唱的梦想深埋,将朝气蓬勃的自我遗忘。但亦有一部分人,他们的眼中光彩依旧,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了桥梁,对于每一天的生活都有独特的品味和思考。而这道人与人之间的鸿沟,正是这无处可寻或是无处不在的仪式感。

仪式感,是感性理性间的权衡。今人总是惊羡歌颂古人的一举一动,不管是待人处事时的洒脱逍遥,还是与山河比肩的豪迈肆意,抑或是痛哭朗笑的纯粹真情。殊不知生活中的我们也能够轻易做到,因为仪式感,也是一种对任何事物放下成见的回归本心。

时代的洪流里,仪式感正在消失,而面对正在消逝的仪式感,我们要去坚守的不是刻板的规章,而是一份热爱生活的态度和相信自我的信念。

【过一种仪式感的生活】

金毅

午后总是鲜少有人经过,只有行车在瞬时间驰过窗外的残影。云常挡住阳光,绘下时明时暗的光影。几声零落的喇叭在耳畔响起,伴着生锈的车轮“叽嘎”的呻吟。或许只有在这样的午后,阳光灿然,世间万物都慢下了步调,才能寻得一刻坐在窗前看书作文的古韵惬意吧。

古人的仪式感不仅在庄严肃穆的祭祀仪典上,更在日日寻常的午后。或是立于窗前吟诗作赋,或是面朝山河纵览春景,亦或是铺一张毛毡,蘸一笔浓墨,纵笔挥毫,抒情立志,岂不美哉。若是像李白之辈一般放荡逍遥,更可简装易行,游山玩水,昂首饮酒,肆意作诗,也甚是欢快。

端午时的赛龙舟、吃粽子,中秋时的赏圆月、享团圆。这种种仪式不仅是中华历史的传统,更是中华人民生活意趣的缩影。而现如今,我们忽视了太多仪式,也消磨了生活的千滋百味。

在众多诸如“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了紧迫感的威胁下,我们用复制粘贴的祝福代替了亲笔书信的庄重,在花朝节却不留一点空闲赏花喝茶,将丰富充实的仪式随意删减,空留下完成任务般的冷漠死板。

其实仪式感很小,小到没有我们所想的那般让人难堪重负。刘亮程就认为,躺在田野里,听着虫鸣是一种仪式感。萧红认为,看火烧云从一边到另一边是一种仪式感。留一个午后的目光追随繁花游鱼的倩影,或是在合适的时间静心看一本好书。沉浸在连贯的文字之中,听凭作者领你走进一个故事。这生活的片刻就能带来难以言喻的幸福与满足。

其实仪式感很容易,难以跨越的只不过是我们日渐焦躁的心。我们的生活,其实一点简单的仪式感就足够。

【芒果树上的蜜蜂】

鲍宗常

在冬夜里,寒风扯过我的发梢,寂寥清净的城市中,想听见一阵车鸣、一声轻语已是挺稀罕的事了。你要问我这时候干什么最好,我会告诉你那便是看一本可以品味真谛的书。而现在的我,正安坐在书桌前,点着台灯,翻看一本名叫《米格尔街》的书。它的每篇文章朴实无华,却温言细语地道出了一个个富有真谛的故事。

要说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书中的那位诗人。或者残酷点来说,他便是那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乞丐。当他到达主人公家之前,并未执迷于物质上的追求,而仅仅是想仰头观望那在芒果树上的蜜蜂,并坚持每一个月写一句诗,比如“今夜的繁星是幽深的”。他没有太多的期盼与渴求,一个每日要接受饥寒审判的人却能在一次次的考验中保有对物质的漠然和对精神的重视,我相信,他想作为一位诗人,让自己的生活富有仪式感。

在我看来,仪式感是诗人丰沛内心的必要土壤,而今仪式感的土壤愈发贫瘠,诗人也渐趋寥寥。在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中,生活的仪式感和诗意变得无用且奢侈,人们似乎已经忘掉一点最为重要的真谛:我们到世上是要生活的而不是生存的。仪式感便是生活的前提,或许仪式感并没有人们所排斥得那样庞大且不可负担。仪式感可大可小,对于一位远在异乡的人来说千里迢迢返乡是一种仪式感,而对于在家生活的人来说细腻地感受幸福也是一种仪式感。

所以我认为,仪式感不管大或小,只要它将你的生活变得与众不同,变得精致灵动。也许,这也正是仪式感的本意。《米格尔街》中的诗人以看蜜蜂和每一个月写一句诗来作为自身的仪式感。在冬夜中看书的我,聆听着风声,饮一口热水,时而望着星空这也许一种仪式感吧。在繁杂的城市中,朴素与坚持的仪式感也许就是生活的乐趣吧。

【花的美好】

胡锐奇

月华如水,静夜无声,轻巧地拧亮台灯,温柔地摩挲纸页,品味着安然卧在泛黄纸面上的诗句。虽然有时总觉得难解其意,但如此的端坐闲情,可能也算得是至简的仪式感了吧?

初见仪式感,在脑海中闪现出的是激昂国歌下国旗冉冉升起,是万人欢呼下盛大的开幕式,是庄严肃穆下人人的盛装出席……这时,我不禁纳闷,仪式感难道只存在于如此宏大的场景中了吗?但除此之外,我又实在忆不起些什么了。

我只好带着惆怅,翻开诗集,寻找真谛。看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雅趣,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惬意,我心中的向往之意油然而生。心想,这是仪式感吗?这样的仪式感有什么用呢?为什么只有诗人在寻觅它呢?

偶尔闲暇,翻开了一本杂志,认识了一个原本陌生的节日——“花朝节”。那是古人为花聚会的日子,有着各种习俗和规矩。初时,我心中大为不屑,“区区小草小花,怎值得如此浪费时间?”。可反观现代人机械般的生活,又不禁一阵冷汗。

从往昔人们对花草山水富有情趣,到现在对世间美景麻木不仁,这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人们因时代的变化,越来越沉溺在世俗纷争之中,为了所谓的简省和高效,省去了一切“麻烦”和“无用”,却也消磨了仪式感,最终落得如此下场。

仪式感是一种情调,是一种心灵与现实沟通的方式。它使得生活不再只是物质,而是更具有感情基调和自我意识。它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仪式感是生活和生存间的壁垒。希望这最后的情调得以被珍视,生活似花一般的美好得以绽放。

【仪式感】

金粤

有多少人的生活是过得充满仪式感的?也许很少,也许没有。

仪式感,或许只是看似与日常的生活格格不入。海子说过这样一句话:“仪式感不一定带来昂贵,但一定可以让人尊贵。”就像农历二月十二的花朝节,人们约定集会赏花的着装要端庄素雅而不隆重艳丽,即能显现对花神的尊重又不夺走花朵的光彩。年年如此,人人恪守,这是一种多么优秀的仪式感。正如《小王子》一书中写道的,仪式感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或大或小,或多或少。

仪式感,是行为负担背后的心灵放松。我的母亲,是一个仪式感的奉行者。家中,无论是客厅还是卧室,都一定要摆上一瓶鲜花,时常浇水换新,或是剪掉枯萎的花瓣。我问母亲每天这样累是为什么。她答道:每天看到这些花儿都有好心情。我想也许这些花儿有神奇魔力,可以让工作了一天的母亲舒心放松,也许这也是一种仪式感吧!

可现在的人啊!简省了一切他们以为的“繁杂”,却同时遗失了生活的滋味,而未曾知觉。当人人必备的手机代替了书页泛黄、略带墨香的纸质书,人们对于知识的敬佩也少了一分。当瞬时即发的消息代替了字字深情、亲笔书写的一封信,人们对与好友的诚挚也少了一分。现在人们所缺少的仪式感,也许是在越来越追求便利简省的浪潮中,无论怎么找也找不回来的。

所以,请在生存中一点点拾起生活吧。再小的仪式感中其实都蕴含着最为真实的爱意,每天十分钟的临帖,时而一篇文章的抒发,都能为心田撒下一片美好的星光!

只是朴素的我们,忘却了本不该忘记的东西。如今的我细想,我还是愿意认同我的母亲,因为仪式感可能就是一份坚持,坚持在冗杂万事中抽身留一片静谧给自己,坚持在沉郁夜幕中洒下星星点点的微光,再汇成灿亮的星河。

【仪式感】

宋艺多

古往今来,“仪式感”宛若一叶扁舟,它带领着我们走向成功的彼岸时,也灿烂着生命的春天。

农历二月十二,是古人的一个节日——花朝节。这一天,对每个人都很重要。人人都盛装出席,却不得穿得比花鲜艳。这一天,大家都是那么整洁、讲究、素雅、落落大方。曾经听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女子,每年花朝节都要举行一场派对,以庆祝今年花开得美丽与茂盛。而有一年,花却出人意料地含苞未绽。可她仍然举行了一场聚会,用以思念昔日的繁花盛景。

可见,花朝节于古人而言,并不是毫无意味的仪式的堆砌,而是内涵丰富的仪式感的载体。仪式感,是一种让我们热爱生活的方式,是一种我们获取巨大力量的源泉。但是,仪式感,已经在今朝“改头换面”,已经逐渐被现代人所漠视。

可能是科技的发达,导致了如今的随意与敷衍。以往的除夕,一家团圆,围坐桌前。或是其乐融融地闲笑谈心,或是团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抑或是在跨年的烟花下激动不已。但是,现在的年味被“手机”驱散,大家不再是大家,而是被一个个屏幕支配的傀儡,麻木地进行着抢红包、玩游戏的重复,年味慢慢地从现代人身边消逝,曾经的仪式感,也烟消云散。

仪式是什么?是不被遗忘的、值得纪念的。而仪式感,是要用心去营造的。一些祝福,团聚,文化,爱意,还有尊重,何尝不是仪式感在生活中的缩影呢?

生活需要仪式感,是认真、敬畏、郑重,而不是刻意、矫情、做作、虚伪。仪式感让人于世间不是生存,而保佑一味生活的乐趣。就仿佛古代的花朝节,在仪式中保有对花的尊重,对美好的欣赏。

让我们过一种有神圣感、仪式感的生活,将生命灿烂成一个莹亮的春天!

【仪式感】

章培珏

在一片浩瀚的星海中,总有几颗特别闪耀的星星,正因有了它们的存在,整片星海就变得独一无二、令人痴醉。我们的人生中,也藏匿着令人惊喜的“星星”,只有把握它们,创造它们,才能绘就独属于自己的星空。

农历二月十二是花朝节,在古代,人们都要在那日走亲访友,带着自己满心的欢喜,与爱人、友人、亲人,互相赠送花的种子。有能力的人家,还会举办花卉展览,参会的人们都会穿着淡雅干净的衣裳来共赏花卉之美。这一节日出于人们对花的爱慕与尊重,也使平平淡淡的日子中增添了几抹绚丽的色彩。

清明节去扫墓,重阳节去登高,中秋节与家人团圆,在独特的时刻做独特的事情,享受那一分一秒的不同,在记忆中留下美好这就是人们追求仪式的意义所在。但现在很多人把仪式感扭曲了,过分追求仪式。例如明明承担不起巨大的开销却还因面子的胁迫执意办一场盛大的婚礼。其实唯有物质躯壳的昂贵礼物,其实还不如一个真情实意的拥抱,一颗无法代替的心。

仪式感不需要特别的隆重。在写作业时,阳光正好洒进房间,而你把书桌整理得干干净净,掩上门,安安静静地写作业,享受笔尖滑过纸的舒畅,这也是一种仪式感。穷苦不堪的男子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生活在一起,每天都要拿起那本读过千百回的诗集,一脸深情地对着女子读诗,女子也同样幸福地望着男子。这些仪式感都是平常生活的小事,但都在用心丰足生活,而仪式感也正是为了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是生存。

在早晨太阳升起时,静静躺在床上听听鸟鸣;在傍晚夕阳西下时,朝着夕阳的方向悠闲散步;在夜晚月光洒下时,独自欣赏皓月莹亮。拾起生命中的点点星星,不辜负生命,不辜负自己,不辜负那繁花开放、岁月静好的日子。

【由心构成仪式感】

刘畅

仪式感,使我们自己心中的那份美好有意义。

——题记

仪式感究竟是因什么样仪式的举行而衍生的呢?如果是为了某种情绪,某种心底的怀念,那么并不需要跟随其他人一起在某个特定时间去进行。就好比清明扫墓,大可以在想念祖先时就去扫,不需要非要等在清明节这一天。对于仪式感而言,节日这一因素并不必然。曾经的天才诗人海子,在大学时有一个心爱的女生。毕业后,海子每天为她写一首诗,这也是一种仪式。

遇到一位老师后,我对诗歌非常得沉醉,也期望写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样优美的诗句,也想拥有海子那样惊世的文采。我试着写诗,一窍不通的情况下,诗句总是乱七八糟,每天写一首诗对我来说是很艰巨的。妥协于“才智所限”,我的每一写一首诗,暂时变成了每天读一首诗,品一首诗。

我想我选择这一仪式是对的。样梵说过,“诗歌会唤起那些被我们忘却的东西,那些被浮华繁华遮盖住的美好过往,那些已经陌生着婉约,隐逸,迹简,意淡的诗意生存。生活本就是充满着离乱与温暖,当一地鸡毛成为不可避免的日常,保留着初心的向往与诗意的安放,便显得尤为弥足珍贵。”诗歌总是很美,爱读诗的人总不是为高雅而读,而是为那一份轻盈的触动。也许是出于仪式感,我读诗总要放几首纯音乐,让诗句中充沛的情绪在乐声中跳跃,让品诗更有意境。

仪式感是一种“感”,借助于外物来加强仪式是必要的吗?我想不是,心中的美好,才是仪式感聚焦的终点。

马德说,相思是“烛灭了,灯亮了;灯灭了,月上了;月隐了,朝出了;夕阳尽了,大地暗了,心亮了。”这句话不只用于相思,我觉得用在仪式感再适合不过。

——雨事2019。4。6

【篇八:形形色色的人】

爱美的老爸

喷发胶,抹洗面奶,照镜子……你一定会猜:一定是个爱打扮的女孩子。

错了!错了!大大地错了!那是我老爸。

老爸确实很帅。乌黑整齐的头发,白白净净的面庞,好看洁净的牙齿,匀称得体的身材,帅哥一枚,那是一定的。

上次,老爸说带我去公园玩,可谁知,他在家一磨二磨三磨,我等不及了:“好了没?你是女的吗?这么慢,磨磨蹭蹭,快点,老爸。”他不好意思地:“再等我十分钟。”没办法,我只好等。

过了十分钟,我很无奈地走过去,“好了吗?”他倒好的洗面奶在手上,还没开始洗。“很快了!”唉,真心佩服我的老爸,一个大老爷们,出门前要把自己打扮得比个女孩子还美,有这个必要吗?

每次和老爸一起出门,都充满了这种像古时候皇帝上朝那种仪式感,又好气又好笑。

有次老爸老妈准备出门,老妈都等急了,老爸还在洗手间有条不紊地整理头发。我想,当年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打扮要花不少时间吧。

爱美的老爸,帅气的老爸,您好哇!

【篇九:马桶上的“好”时光】

“马桶上的好时光”,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电台对于碎片化阅读的解读:手边摆着杂志一目十行,又或者是捧着手机兴之所至。这场景好似习以为常、好似理所当然,可在我看来,这样的时光,怎么能称之为“好”?

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的阅读极易陷入浮躁之中。越来越多的鸡汤文占据了我们的手机屏幕,真正考验我们阅读耐力和理解力的文章逐步被边缘化;阅读面积由原来的16、32开变成了5、5、6英寸;阅读方式由原来的“读”变成了现在的“浏览”。每个人都在追求阅读的速度,以至于到最后变成了筛选题目,感兴趣的就点进去,无感的直接略过。这样的碎片化阅读,怎么能称之为“好”?

长时间以这种状态阅读除了带给我们所谓的效率以外,也会令我们丧失阅读耐力。试想,单次阅读量最多停留在“前言”的水准,长此以往如何去面对那些有价值的书籍?别说翻开来读,光看看几指宽的书脊,恐怕就压力重重了吧,慢慢的,便会失去阅读长文的勇气,从而错过绝大多读书带给自己的精彩和愉悦提升。这样的严重后果,又怎么能称之为“好”?

关上房门,打开书,释放出来的才是自己的灵魂。

儿时,每到周末我都有一个固定的项目:找一个下午,将自己锁进自己的小房间,伸手到头顶的书架,将昨晚未读完的书条件反射般地抽下来,熟稔地拿出早已夹好的书签。此时大脑瞬间习惯性的平静下来,注意力集中到上次结束时的段落,思绪紧跟着进入了作者勾勒出的世界……

一直向往着那些欢愉的下午,那种沉静在自己世界里的陶醉和享受,都是世间极高的体验。很幸运,从小时起我便找到了一种可以持续体验这种欢愉的方法——充满仪式感的阅读,只是那时自己尚未意识到。

是的,阅读需要一些仪式感。

小王子问:“仪式是什么?”“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狐狸说。

仪式感,暗示你必须要认真地去对待这件事。古人读书最为讲究,每每读书之前,总要焚香净手,端衣正帽,一系列准备工作完成后,才凝神敛气地坐下来开始读书。这种恭谨的态度,就来自于仪式。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的夫人曾供职于一家图书馆,他们家有个约定俗成的读书习惯,就是晚餐后围坐在一起,轮流大声朗读。这种家庭阅读仪式,也显得认真隆重。让阅读慢一些、庄重一些,也意味着真心的尊重与喜爱。

仪式感,又让生活成为生活。就像王小波说的,“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而读书,便能让世界在你的眼前打开。法国人的公墓读书仪式——即便冬天,他们也坐在公墓的长椅上,坐在很冷的阳光里,戴着手套,一人一本,安安静静地读书。特殊的地方,有着不一样的仪式感,也可以了悟更多关于生命的意义。

阅读是与众不同的。每一本书里都或多或少承载着对待生活的庄重与体悟,与你的灵魂深情对望。就如同小王子最终驯服了狐狸,我们也该让阅读最终驯服我们自己。

很喜欢村上春树创造的一个词,“小确幸”——微小而确实的幸福这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仪式感,对待阅读便也该是这般模样,从中透彻生活本质中小小的、不易被发掘的乐趣。

试想在一个安静恬适的环境中,捧着一本纸质书,油墨的清香和沙沙的翻书声交相呼应,再加以令人不忍掩卷的内容,该是多么令人享受。唯有在时间的坐标系中保持阅读的仪式感,才应该是真正的好时光。

【篇十:我的北京夏令营】

这个暑假,最令我难忘的就是8月参加云信小记者北京夏令营一行。

跟随云信小记者夏令营来到北京,第一站,就是天安门广场。虽然是早晨,但广场上已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紫红的天安门城楼虽然经常在电视上能看见,但是身临其境,更加感受到了它的雄伟壮观,高高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耸立在广场中央,毛主席的亲笔题词苍劲有力、气吞山河。

随着夏令营的进行,我全面了解了祖国首都——北京。在国子监,换上汉服,朗读古文,学习古礼,在这具有仪式感的过程中,让我为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在清华大学的林荫道上,看到莘莘学子匆匆而过的身影,似乎看到了中华青年的勃勃生机;站在“水立方”“鸟巢”面前,仿佛看到2008奥运会的火炬还在熊熊燃烧,中华健儿站在领奖台上,看着国旗升起,我不由地挺直了胸膛,告诉自己要自强不息、努力奋斗……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七天营期转眼即逝,我坐上回程的飞机,回想北京之旅:我不仅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欣赏了中华文化的瑰宝,还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将努力学习,成为祖国的建设者、文化的传承者,让祖国更强盛、更辉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